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doc_第1页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doc_第2页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doc_第3页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doc_第4页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1101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是根据11011工作面掘进地质资料及工作面上、下顺槽切割在掘进过程中的实测资料,结合邻区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而成,它将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施工单位编制作业规程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指导井下生产,预测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的一份综合性资料。保证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提高回收率和经济效益。第二节 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地表关系11011工作面井下位于井田西翼,东部为井底车场,西北部为尚未开拓地段,南部是11031设计工作面。地表地形属丘陵阶地,地面标高为500m550m之间,11011工作面煤层埋藏深度为735m,地表无河流、无建筑物。第二章 工作面地质第一节 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皱)情况并预测其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趋势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建设最重要的地质因素,也是其它地质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生产和管理。该工作面因受向斜构造及F1断层的影响,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煤层顶底板起伏频繁,为单斜构造,地质条件较为简单。该工作面回采期间因受构造及断层的影响,顶板较破碎,容易出现冒顶事故,将对生安全产带来较大影响。回采期间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该工作面可能存在隐伏构造,对回采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为确保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回采中如有异常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第二节 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据上、下顺槽及切眼掘进揭露该工作面内无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为确保安全生产,回采中如有异常情况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第三节 煤层产状井田开采的是古生界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层,该煤层为我矿的主要可采煤层,煤层赋存厚度较大,局部煤厚不稳定较薄。1、煤 层根据工作面上、下顺槽两巷及切眼揭露煤层情况,工作面赋存基本稳定,本工作面煤层走向:NW75、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4.2m,二1煤层厚度变化大。2、煤岩成分、结构 该工作面煤层呈黑色、深黑色。呈亚金属光泽的为块状、质硬。呈玻璃光泽的为粉末状,疏松。二者相间出现。煤岩组分以镜煤、亮煤为主,暗煤次之,为半暗半亮型煤类。具条带状、层状结构。断口为贝壳状及不平坦状,局部裂隙面被白色钙质薄膜及褐红色铁质薄膜浸染,视密度1.66t/m。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0.10.5m厚的夹矸。工业指标水分(%)灰份(%)挥发份(%)固定碳(%)全硫(%)发热量(MJ/kg)vdaf(%)工业牌号2.9414.283.1179.60.4828.2512.72贫煤其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为12.72,焦渣特征为2,应为中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的贫煤(PM):主要用于火力发电、民用燃料。25mm的块煤可做为化肥用煤。第三章 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变化情况。1、煤层顶底板岩性直接顶:黑色泥岩,层面含大量植物茎部化石及白云母碎片,层位稳定,抗压强度低,随采随落,平均厚度10.77m。老 顶:灰、深灰色细中粒石英砂岩,平均厚度4.26m,层位稳定,抗压强度较高。直接底: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质交结,含砂量较少,含植物根部化石,层位比较稳定,平均厚度3m,遇水易膨胀底鼓。 老 底:灰色,浅黑色,中厚-薄层状,微晶结构,方解石,石英充填,偶见黄铁矿,平均厚约1.1m。2、顶板分类 直接顶类别为类; 间接顶类别为类3、顶底板力学性质岩 性抗剪强度(kg/cm2)抗压强度(kg/cm2)抗拉强度(kg/cm2)3045顶板砂 岩11029073830砂质泥岩1092494671520底板砂质泥岩互层1272364661050 底板比压约为4.08.0MPa之间。第二节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47m/min,属低瓦斯采煤工作面。第三节 煤尘与自燃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洛阳矿山机械检测检验中心2008年10月31日对我矿所采二1煤层煤的自燃倾向等级和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结果:为不易自燃煤层,无煤尘爆炸性。根据王屋山煤田资料以及该工作面施工过程中测定的地温一般为1822,属地温正常区,无热害影响。第四章 水文地质第一节 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富水性主要充水含水层为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太原群八层灰岩含水层,隔水层为二1煤直接顶底板砂质泥岩隔水层。现将各含水层、隔水层简述如下:1、含水层根据11011工作面区域地层的岩性及二1煤层的相对位置,地下水的储蓄条件分为四个含水层。a、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由L2L8灰岩组成,较稳定有五层,单层厚度(26m左右)。小溶洞较发育,地下水质为HCO3-SO4-CaMg-KNa型,含水类型为岩溶水。矿化度为0.2820.320g/L,距二1煤层底板约3m,该层是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b、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 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为煤层以上70m内的砂岩含水层组。主要为:由二1煤层顶板面之上的细、中粒石英砂岩(大古砂岩),平均厚度4.26m,层位稳定,含水类型为孔隙水,水质为SO4-HCO2-Ca型。c、下石盒子组碎屑岩含水层 由下石盒子组底部的中粗粒砂岩组成(主要为砂锅窑砂岩)含水类型为孔隙水,层位稳定,厚度30m左右,该层含水层主要为二1煤层以上约70m的砂岩层。d、第三、四系含水层由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所组成,具有北厚南薄和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该厚度受侵蚀基岩的控制及侵蚀作用诸多因素影响,使新生界变化较大,厚度1856m。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但透水性不强,单位涌水量为1.51/sm。2、主要隔水层根据煤层所在的相对位置,划分为四个隔水层。a、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由L8灰岩顶界面至二1煤层底界面之间的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组成,厚度约35.35m,层位稳定,有较高的隔水能力。b、二1煤层顶板隔水层 由二1煤层顶界面至大古砂岩底界面之间的炭质泥岩和砂质泥组成,厚度约为10.77m,层位稳定,有一定的隔水能力。c、山西组中部隔水层由大古砂岩顶界面至香炭砂岩之间的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约为45m,层位厚度均较稳定,有较好的隔水能力。d、山西组顶部隔水层由山西组顶部的砂质泥岩和紫斑泥岩(小紫斑)组成,厚度7.55m左右,有一定的隔水能力,该层距二1煤层约89m。3、充水因素分析(1)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 本区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受降雨支配,大气降水是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影响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地下水的,除大气降雨本身外,本区的构造、地形、岩性等对降雨入渗补给有较大影响。(2)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承压水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由细中粒砂岩组成,岩性致密,裂隙不发育,补给水源不足,富水性弱,开采过程中易于疏排,但在顶板冒落带与第四系含水层沟通的情况下,将对开采有所影响,在雨季期间,雨水径流顺山体外泄,对工作面构不成威胁,工作面上复含水层为贫水层,掘进中顶板未出现淋水及出水现象(3)二1煤层底板含水层 该含水层为二1煤下L8灰岩,厚度较小,岩溶裂隙不甚发育,加之于二1煤层之间有较连续的隔水层存在,其水源补给条件差,富水性较弱,一般情况下,对该工作面开采影响不大。(4)该工作面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工作面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淋水,水源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依据煤炭资源勘探规范,水文地质类型以煤层顶板裂隙水充水为主的中等水文地质类型。第二节 预计工作面的涌水量 预计本工作面回采期间最大涌水量为15m3/h。第三节 水害威胁情况分析 根据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及水文综合柱状图分析:该工作面二1煤顶板砂岩没有出现淋水情况,在11采区水仓掘进时揭露的L8灰岩情况看,该灰岩没有出现出水现象,现已证明该含水层厚度薄,充水量不大,对工作面影响较小。为确保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配备相应的排水设施及排水管路,能做到及时排水,发现异常水情及时汇报或按避灾路线撤人。第五章 储量计算 1、工业储量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4.2m,煤层倾角平均9。该工作面下顺槽走向长50m,上顺槽走向长50m,工作面切眼倾斜长80m,工作面倾斜面积为4081,煤的视密度1.66t/m。计算该工作面工业储量为: Q工=40814.21.66=2.88万(吨) 2、可采储量 该工作面采用沿走向布置,壁式后退采煤法。采高为4.2m,放顶煤效率为85%。 计算该工作面可采储量为: Q采=2.88万(吨)85% = 2.4万(吨) 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 1、工作面可能存在隐伏构造,对回采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为确保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回采中如有异常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 2、工作面顶板及煤质较酥软,为防止片帮、顶板冒落伤人,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3、工作面为放顶煤回采工作面,为提高煤炭回收率,应加强放顶煤回放管理工作。 4、工作面回采期间如发现淋水及出水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施工单位制定出11011工作面防治水专项措施。附图:1、11011工作面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10002、11011工作面上、下顺槽、切眼及有关巷道剖面图 1:5003、11011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1:200 1101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目 录第一章 概况 -1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第二节 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地表关系第二章 工作面地质 -1第一节 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皱)情况并预测其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趋势第二节 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第三节 煤层产状,实见点的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第三章 开采技术条件 -3第一节 煤层顶底板(伪顶、直接顶、老顶)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变化情况瓦斯第三节 煤尘与自燃第四章 水文地质 -3第一节 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富水性第二节 本工作面主要充水因素(含水层、断层及其他)第三节 预计工作面的涌水量第四节 水害威胁情况分析第五章 储量计算 -4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