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doc_第1页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doc_第2页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doc_第3页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饮食养生学号 姓名 电话 选课时间 2014年6月 周2-11-12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与创新的不同的阶段。由于中医理论内容广泛,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发展与创新往往交替进行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与创新的不同的阶段。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 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是建立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当老百姓从“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谚语中感受到这里面含有中医养生的道理时,就不仅对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在中医药文化中,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古人还认为,脾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饮食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2.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3.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 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4.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5.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群,中医养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就像下列谚语所说的: 女性要护肤,多吃山药和大豆。山药当中富含薯蓣皂苷,可刺激细胞制造脂质,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升肌肤保湿功能并改善体质,进而达到抗老化效果。大豆中也含有与女性荷尔蒙化学结构相似的天然物质。研究证实,山药和大豆是有效改善肤质的天然食品,特别在秋季食用,既能补肺肾之阴,又能滋润肌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老人要补肺,增减衣物要适度。中医认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如果肺气太强,容易口干舌燥、干咳、喉咙痛。老年机体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干咳、口渴、失眠、大便干结。所以老年人要注意补肺阴,要多食川贝炖鸭梨,多吃银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浆、蜂蜜、藕等。 儿童要忌补,腹泻咳嗽重点防。少年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千万不可乱服补品,否则会引发不良反应。如服用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另外小儿秋季容易腹泻、咳嗽,当防胃肠病以及呼吸道感染。 少儿秋季进补,不如推敲食谱。在漫长的酷热夏季里,少年儿童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少儿秋季进补,药补不如食补,如桂花糯米藕。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不仅与吃什么有关,还和什么时候吃有关,四季养生就是讲不同时候应该吃什么。通俗地说四季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季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春为四时之首,万物复苏,天地生机盎然,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用辛甘发散之品、清淡之品以助人体阳气,如黄绿蔬菜、水果等,不宜食酸涩收敛、寒凉、油腻之品,以防损伤脾阳。 夏季炎热的天气会让人们异常烦躁、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室内外活动少,甚至是过度贪凉,都会使身体产生潜在的危机。天热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加上人们喜好冷食,就很容易给肠胃病埋下祸根,但是却很少表现出来。并且天气炎热使脾胃受到了伤害,导致脾虚。秋天短,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冬季寒气袭人,“寒”是此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段,人体的新陈代谢变缓,这样虽可尽可能地保存体力,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