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doc_第1页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doc_第2页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doc_第3页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doc_第4页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关于这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存在着翻译上的误解。在代沟一书中,“当论及未来重复过去型时,我用后象征(postfigurative)这个词;论及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型时,我用互象征(cofigurative)这个词;在论及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种文化类型时,我就用前象征(prefigurative)这个词。”(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p20)。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27)。由于借不到英文版的原文(在网上查到只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但是有一篇论文对此有一点解释。原文如下:In her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Margaret Mead distinguishes three types of cultures: post-figurative culture, co-figurative culture, and pre-figurative culture. In post-figurative culture, children primarily learn from their forebears. In co-figurative culture,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learn from their peers. In pre-figurative culture, adults learn from their children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ed social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almost simultaneously within the lifetime of one generation. Mead suggests that “we must, in fact, teach ourselves how to alter adult behavior so that we can give up post-figurative upbringing, with its tolerated co-figurative components,and discover pre-figurative way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will keep the future open.”(这篇论文由徐瑞文同学提供,完整版见附件)。在此,post-figurative culture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模式;pre-figurative culture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模式。而在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中,figurative是一个形容词,意思为“比喻的”。在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中,“figurative”的释义为“比喻的,借喻的;象征性的,修辞手段的;有文采的,具象的,有形象的。”在苗力田、邬沧萍主编的英汉人文社会科学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pre-figurative culture”翻译为“前喻文化” (p772), “post-figurative culture”翻译为“后喻文化”,(p769)“co-figurative culture”翻译为“并喻文化”(p158).在吴康宁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参考了代沟一书,“post-figurative culture”是“后喻文化”,一译“后象征文化”。还有其他的几本书也是采用了这种译法。下面主要通过文化与承诺一书,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在文化与承诺中,米德首先强调的是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当代文化之间的基本差异,即强调了文化进化中的间断性。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过去,前喻文化和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变化十分迟缓微弱,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世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前喻文化是数千年前、甚或是野蛮时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质。由于没有书面和碑文记载,每一次变革都必须同化在人们的体验之中,并在每一世代的长者们的记忆和行为模式中加以贯彻。所有文化的连续性确实至少有赖于祖孙三代的存在。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老一辈成员们的每一行动之中。因此前喻文化的特点是具有世代性。在前喻文化中,群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认感是很强的,因此,拒绝变化。典型的前喻文化是孤陋寡闻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其成员的记忆之中,并在这里记载着以往的历史。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似乎是前喻文化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如果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认感和连续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如同脱胎重生-重生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之中。对于那些来自前喻文化的成年移民来说,他们的内在整合机制并没有改变,这种机制是如此的巩固,以致能在维持自认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已知事物的可靠记忆反倒使以往的变化模糊不清,也使变革为悠远的年代所同化。只有压抑种种有碍于建立连续感和自认感的记忆,人们才能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稳定的、毫无疑义的自认感和有关生活的每一个已知方面的普遍公正感。前喻文化及那种在巨大的变化之中仍在语言和忠诚观念方面保持着前喻方式的文化,其基本的和确定的特征是,由祖孙三代人组成的群体都把他们的文化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接受他们的祖辈和父辈视之为毫无疑问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全部行为中,习得的文化模式行为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行为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行为都是潜藏于意识的表层之下,而有意识造就的行为所占的比重很小。正是这种未加标定的、非言语的、无意识的特征,给前喻文化以及所有含有前喻特征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稳定性,连续性。前喻文化中,代代相传的超时间和永恒的自认,使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排除了变革的可能性,当然也排除了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排除了代沟产生的可能。现在,并喻文化和亲密无间的同辈。并喻文化,其基本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以目前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喻文化肇事于前喻文化的崩溃之际。灾难、科学技术的发展、迁居和战争的失败等都会酿就前喻文化的崩溃。在并喻文化的情景中,年轻一代所经历的一切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他们的先辈无法向他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必须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全新的生活模式,并使之成为同辈追求的楷模。长辈抚育后代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们在新世界中成长需要。在并喻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酿就了最初的代际冲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完全同于、甚至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祖辈和其他年长者,而对于老一代来说,他们抚育后代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们在新世界中的成长需要。在并喻文化中,长辈们逐渐放弃了对孩子们前途的干涉。此时的代际冲突是局部性的,在移民地区较为突出。由于到了新的环境,长辈的经验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他们必须向同辈学习。未来,后喻文化和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米德认为今天发生的变化与以往的变化是不同的。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相互沟通信息、交换反应的社会之中,分享着知识和忧虑。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变化几乎都是同时发生的,发生在一代人的短暂的一生之中,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人,同时跨入了目前的时代。二次大战前出生和长大的每一个都是时间上的移民,正如他们的祖先是空间上的移民一样。在以往的历史中没有任何能够与之比拟、而在我们目前的生活中又十分醒目的特征是世界范围内的代沟的产生。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在时代发展的巨变面前,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酿就了两代人的对立与冲突。它是跨国界的,全球性的。年轻人的积极行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长辈们仍然控制着权力,掌握和组织我们所了解的那类社会,保持旧有秩序所必须的资源和技能。年轻一代的反抗却风起云涌,他们主张这个世界完全需要某种形式的新的秩序。今天的年轻一代无法分享父母们对那些令人怀旧的事物所产生的种种体验。长辈是不可思议的孤立的一代,这一事实造成了老一代和新一辈的隔阂。今天的长辈比以往任何一代经历的变化都多得多,并因此而竭力限制、反对年轻的一代,和年轻的一代格格不入。后喻文化中,长辈们由于自身的限制,不如晚辈更能较快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长辈们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后喻文化的发展将依赖两代人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自由行动的年轻一代,一定能够引导自己的长辈走向未来。年长的一代能够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以上只是粗糙的整理,请大家指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关于这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存在着翻译上的误解。在代沟一书中,“当论及未来重复过去型时,我用后象征(postfigurative)这个词;论及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型时,我用互象征(cofigurative)这个词;在论及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种文化类型时,我就用前象征(prefigurative)这个词。”(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p20)。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27)。由于借不到英文版的原文(在网上查到只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但是有一篇论文对此有一点解释。原文如下:In her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Margaret Mead distinguishes three types of cultures: post-figurative culture, co-figurative culture, and pre-figurative culture. In post-figurative culture, children primarily learn from their forebears. In co-figurative culture,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learn from their peers. In pre-figurative culture, adults learn from their children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ed social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almost simultaneously within the lifetime of one generation. Mead suggests that “we must, in fact, teach ourselves how to alter adult behavior so that we can give up post-figurative upbringing, with its tolerated co-figurative components,and discover pre-figurative way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will keep the future open.”(这篇论文由徐瑞文同学提供,完整版见附件)。在此,post-figurative culture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模式;pre-figurative culture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模式。而在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中,figurative是一个形容词,意思为“比喻的”。在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中,“figurative”的释义为“比喻的,借喻的;象征性的,修辞手段的;有文采的,具象的,有形象的。”在苗力田、邬沧萍主编的英汉人文社会科学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pre-figurative culture”翻译为“前喻文化” (p772), “post-figurative culture”翻译为“后喻文化”,(p769)“co-figurative culture”翻译为“并喻文化”(p158).在吴康宁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参考了代沟一书,“post-figurative culture”是“后喻文化”,一译“后象征文化”。还有其他的几本书也是采用了这种译法。下面主要通过文化与承诺一书,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在文化与承诺中,米德首先强调的是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当代文化之间的基本差异,即强调了文化进化中的间断性。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过去,前喻文化和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变化十分迟缓微弱,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世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前喻文化是数千年前、甚或是野蛮时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质。由于没有书面和碑文记载,每一次变革都必须同化在人们的体验之中,并在每一世代的长者们的记忆和行为模式中加以贯彻。所有文化的连续性确实至少有赖于祖孙三代的存在。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老一辈成员们的每一行动之中。因此前喻文化的特点是具有世代性。在前喻文化中,群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认感是很强的,因此,拒绝变化。典型的前喻文化是孤陋寡闻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其成员的记忆之中,并在这里记载着以往的历史。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似乎是前喻文化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如果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认感和连续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如同脱胎重生-重生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之中。对于那些来自前喻文化的成年移民来说,他们的内在整合机制并没有改变,这种机制是如此的巩固,以致能在维持自认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已知事物的可靠记忆反倒使以往的变化模糊不清,也使变革为悠远的年代所同化。只有压抑种种有碍于建立连续感和自认感的记忆,人们才能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稳定的、毫无疑义的自认感和有关生活的每一个已知方面的普遍公正感。前喻文化及那种在巨大的变化之中仍在语言和忠诚观念方面保持着前喻方式的文化,其基本的和确定的特征是,由祖孙三代人组成的群体都把他们的文化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接受他们的祖辈和父辈视之为毫无疑问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全部行为中,习得的文化模式行为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行为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行为都是潜藏于意识的表层之下,而有意识造就的行为所占的比重很小。正是这种未加标定的、非言语的、无意识的特征,给前喻文化以及所有含有前喻特征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稳定性,连续性。前喻文化中,代代相传的超时间和永恒的自认,使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排除了变革的可能性,当然也排除了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排除了代沟产生的可能。现在,并喻文化和亲密无间的同辈。并喻文化,其基本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以目前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喻文化肇事于前喻文化的崩溃之际。灾难、科学技术的发展、迁居和战争的失败等都会酿就前喻文化的崩溃。在并喻文化的情景中,年轻一代所经历的一切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他们的先辈无法向他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必须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全新的生活模式,并使之成为同辈追求的楷模。长辈抚育后代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们在新世界中成长需要。在并喻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酿就了最初的代际冲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完全同于、甚至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祖辈和其他年长者,而对于老一代来说,他们抚育后代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们在新世界中的成长需要。在并喻文化中,长辈们逐渐放弃了对孩子们前途的干涉。此时的代际冲突是局部性的,在移民地区较为突出。由于到了新的环境,长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