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OTG.doc_第1页
USB-OTG.doc_第2页
USB-OTG.doc_第3页
USB-OTG.doc_第4页
USB-OTG.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SB-OTG帶來直航效用USB裝置對接成風PC地位將架空?(郭長祐DigiT)2005/03/28前言現在,愈來愈多的隨身裝置具有USB介面,包括個人數位助理、數位相機、數位隨身聽、智慧型手機等,透過USB介面,這些裝置不僅可與PC交換資訊,有時還可以進行充電,甚至是程式安裝、韌體更新。 圖說:USB OTG以過去USB 1.02.0為主軸基礎,衍生出USB裝置互接的新運用規範。(製圖郭長祐)不過,USB最初的設計,即是以PC為發散主軸的連線,USB週邊裝置相互間並無法互通、互連,一切都必須透過PC的轉介,這在過去可行,然今日的隨身裝置愈來愈多,不能直接互連就相當不方便。舉例而言,朋友一同出外逛遊,用數位相機拍得了好照片,卻無法立即傳遞、分享給友人,得回家後上傳至PC,再用電子信件發送;或者友人覺得您的手機鈴聲不錯,也不能將鈴聲立即傳遞到對方的手機中。很明顯的,若沒有帶PC出門,USB介面在外就形同無用。相對來看,與USB同為業界積極推倡的1394介面,卻早已實現對接的便利,手持式的D8數位攝影機具有1394介面,可以將視訊影像傳至具1394介面的錄放影機,中間不需要經過PC,其他方面的對接應用也相當普及,今日幾乎日系的影音家電都已內建1394介面,並相互直接通訊,就連SONY PlayStation 2電視遊樂器也具備。有鑑於此,USB也必須有對接能力,所以USB-IF(Implementers Forum)組織以原有USB規格為基礎,衍生制訂了USB的對接標準,稱為USB OTG(On-The-Go),希望讓USB發揮更多的價值效益。USB對接需求從去(2004)年才開始逐漸顯現,想必是高容量數位隨身聽、多功能智慧型手機所帶動,但其實USB OTG早在2001年12月就已經完成制訂,之後僅在2003年小幅修訂,至今未有所改變,只是過去一直未受重視。筆者翻閱USB OTG的規範文件,總共有77頁,在技術文件中僅屬中量水準,但其實USB OTG是以USB 2.0規格為基礎所加搭,USB 2.0文件厚達650頁,即便不以2.0版為基礎,以更早前的1.1版而論,也多達327頁,不過USB 2.0文件已經包含原有1.0、1.1的部分,USB OTG屬衍生規格,所以直接呼用USB 2.0的基礎內容。如同USB 1.0提升至1.1,USB OTG 1.0版後的小幅修訂成為USB OTG 1.0a,多是小細節方面的更正或更明確地描述,以及小幅的更新,與前一個版本間並無大礙,甚至在運作、使用上都難以感受其差別。 USB OTG基礎運作概念建立要想瞭解USB OTG,各位必須先有USB 1.1/2.0的技術認知,才能夠體會USB OTG與原有正統USB設計間的差別。而若希望及早理解整個OTG的運作概念,必須先認識下面5個縮寫字詞。一、DRD(Dual-Role Device)雙重角色的USB裝置傳統USB運作中,PC是Host的主控角色,其他與之相連的通通為Peripheral(週邊)角色,亦即USB裝置。現在USB OTG希望兩個USB裝置能不透過PC而直接互連,其實是讓其中一個USB裝置放棄原有的週邊角色,改充當起主控角色,而另一個USB裝置保持週邊角色,並以為自己是連接到主控者,達成直接互傳的效果。不過,由USB裝置喬裝成主控者只是兩個直接互通的權宜之計(但卻是USB OTG的整體神髓),該USB裝置在其他情況下也可以卸下主控角色,返回原有的週邊角色,例如兩相互接時,若另一USB裝置才是主控者,而互接規則上必然是一個主控、一個週邊,此時就會轉回成週邊。或者該USB裝置攜回家後與真正的PC相連,這時也是回歸到一般正規USB週邊的角色。具備USB OTG功能的裝置也一樣相容於傳統USB裝置。這種此一時是主控者、彼一時是週邊者的USB裝置,我們稱它為DRD。但是,並非所有的USB OTG裝置都必然是DRD,也有在傳統USB接法時是一般USB週邊型態,在OTG對接時也是週邊型態的裝置,永遠是被動、受控的角色,此種裝置就不是具備雙重角色的DRD。附註:USB OTG文件中若談及A-device,即指Host角色裝置,反之B-device即指Peripheral角色裝置。二、ID(Identification)角色辨識的接腳兩個USB裝置互接時,要怎樣讓兩個裝置都知道:誰是主控?誰是週邊?這其實運用了新接腳,在傳統4-pin的USB介面中追加了第五接腳:ID。欲在互接中擔任主控者的USB裝置,則將ID腳位接地(GND),相對的想擔任受控者的USB裝置則將此接腳空接(NC),若要用更具體的電氣特性來說明,則接地者的ID線路電阻值必須低於10歐姆(ohm),相反的空接將大大拉高阻值,須超過100k歐姆。 圖說:USB OTG透過新增的ID接腳之接地、浮接狀態來決定互接時的主僕角色。(製圖郭長祐)三、HNP(Host Negotiation Protocol)主控角色的協商協定有時候互接的角色並非是一成不變,雖然同一時間內必是一個主控、一個週邊(亦可看成:受控),但若互接的兩者也都是DRD,那麼其實在互通的過程中也是可以角色互換的,但互換必須讓兩裝置先行溝通、協商,這就需要用到協商協定,此協定屬USB OTG所特有,傳統USB中沒有此協定。 四、SRP(Session Request Protocol)連通傳輸的需索協定USB OTG在制訂時,就已能夠設想到互接需求將有很大機會是屬戶外運用,且行動裝置的電量有限,所以設計上希望互接過程中若是斷斷續續傳遞,則在無傳輸時能將USB線路信號暫時關閉,以精省用電,但若有一方希望恢復傳輸,則當向另一方發起需索動作,此一需索就成為另一種協定:SRP。SRP與HNP相同,都是為實現USB OTG所新訂立的USB通訊協定。五、TPL(Targeted Peripheral List)標地週邊的資訊清單即便USB裝置在OTG互接中能扮演類似PC的主控角色,但由於只是暫代性的角色,並非真的具備傳統PC主控者的所有功能,僅是具備部分功能(足敷對傳需求),所以能支援的對傳裝置之類型也有所限制,並非所有USB OTG裝置都可互傳、互接,而到底支援的限度為何?答案就在TPL上。TPL可被看成是一份USB OTG裝置的支援清單,這份清單存放在USB OTG的主控角色中,一旦對接形成,主控者就會偵測對接的裝置屬何種類型?得知之後再與TPL進行查詢比對,若該類型在清單支援之列便可正常互通運作,反之則否。然而USB OTG文件中也規範:即便不能互通運作,也必須發出訊息讓使用者得知,不可默不作聲,此稱為No Silent Failures。至於各種應用裝置的類型由誰定義?則是由USB-IF負責,過去在傳統USB的類型定義時亦是如此,不過目前USB OTG所適用的類型仍屬少樣,無法與多采多姿的傳統USB相提並論。供電要求因應外用情境而變通雖然USB OTG以USB為基礎而變化,但為了更切合實際運用,有些基礎部分也有違原USB規範的作法而改採變通,供電規範即是一例。傳統USB要求PC主控者,其USB埠至少必須對外提供5V、100mA的供電給外接週邊,週邊在取用100mA電力後,至少能讓USB裝置內的晶片完成與主控端的基礎溝通,包括辨識、列舉等動作。同樣的USB OTG的主控端也一樣要肩負供電任務,不過體恤擔任主控角色的多半只是個行動裝置(如:PDA、Smart Phone等),其自帶電力(電池)已屬有限,還要供應給週邊,因此下修供電電流,從最低100mA改成8mA。此外,若USB OTG中的主控者其電力即將用鑿,且該裝置屬DRD,同時它的互接對象也是DRD,那麼還有機會進行角色移轉,主從對調,由另一段來擔任主控及供電角色,持續進行對傳。另外一個變通與放寬是供電電壓部分,不過改變幅度不如供電電流大,傳統USB的供電電壓為4.75V5.25V(允許正負5%的擺盪),而USB OTG改為4.4V5.25V(最低電壓準位放寬),一樣是為體恤電池裝置而調整。傳輸速度、傳輸模式、集線器支援USB 1.0/1.1只有兩種傳輸速度,即1.5Mbps的Low-speed與12Mbps的Full-speed,USB 2.0出現後又多出一個480Mbps的High-speed。在USB OTG中,無論是Host還是Peripheral,基本上都是用Full-speed運作,而Low-speed、High-speed在USB OTG中都成為選用的傳速模式,其中Peripheral允許改用High-speed,Host則可改用High-speed或Low-speed。此外USB原有的4種傳輸模式:Isochronous(即傳)、Interrupt(岔傳)、Control(控傳)、Bulk(巨傳)等,在USB OTG中並無任何特殊額外的規定與運用限制,完全等同於傳統USB。比較有趣的是:USB OTG能否與傳統USB Hub連通使用呢?在USB OTG規範文件中沒有很武斷地否定,反而表示DRD或許可考慮支援Hub的使用(從無PC對接擴展成無PC多接?)。不過現有已販售出的傳統Hub肯定無法運用,因為這些Hub不認識USB OTG才有的新通訊協定,無法為其傳遞運作。USB OTG須搭配Mini接頭前面已述,USB OTG須倚賴ID接腳來決定互接時的角色,傳統USB接頭都只有4pin,所以必然要使用新接頭。傳統USB本來即有兩種接頭,長條狀的為主控端用的A接頭,近似正方狀的則為週邊端用的B接頭,設計成兩種不同接頭的用意是避免連接倒置,把USB滑鼠與USB喇叭相互連接,變成完全行不通的連接作法,甚至在啟動電源後造成裝置傷害。 圖說:傳統USB(USB 1.0/1.1/2.0)使用A、B兩類接頭,A類(Standard-A)用於主端,B類(Standard-B)用於週端,A、B分別的互異設計可避免錯誤的反接。(圖片來源USB.org)這樣的防呆分別也適用於USB OTG,且由於USB OTG多會運用在行動裝置上,體積、構型多半很嬌小,相較下傳統USB接頭、接孔反而過大,因此也藉此縮減USB接頭、接孔的體積,變成Mini-USB接頭、接孔,並同樣有A、B之別,同樣用來避免錯接,同時加入USB OTG所需的ID接腳。有了Mini-USB後,為了與原有的USB有所區別,所以有了4種區別稱法:Standard-A、Standard-B、Mini-A、Mini-B,A皆為主端用,B皆為週端用。比較特別的是,DRD既可以是主端也可以是週端,是個特例,所以Mini-USB又增闢了一個Mini-AB的特有接孔以專供DRD使用,而Mini-AB接孔可接Mini-A接頭,或者也可接Mini-B接頭。另外USB OTG文件中也規範接頭、接孔的顏色標示,Mini-A接頭為白,Mini-B為黑,Mini-AB為灰,不過筆者不認為所有業者都會依循,過去傳統USB中也有相同的規範,但今日週邊產品競爭激烈,為了產品酷炫各種顏色都會使用,尤其在1999年時最盛行果凍透明色(Apple於1998年9月推出iMac後的隔年)。 圖說:Mini-A、Mini-B皆有接頭與接孔的設計,與傳統USB的Standard-A、Standard-B用意相同,防止Mini-A、Mini-B的混淆反接,而Mini-AB僅有接孔設計,其接頭可用Mini-A或Mini-B接頭。(圖片來源M)結論上述為USB OTG的大致概念,其他尚有更細部、具體的規範,例如信號在線路中延遲的最大允許時間、線路電容質、最大漏電壓、進行SRP前的資料線脈波動作(Data line pulsing)、供電線脈波動作(Vbus pulsing)、信號線上的提升電阻(Pull-Up Resistance)阻值、下拉電阻(Pull-Down Resistance)阻值等,在此無法一一說明。瞭解USB OTG的運作對電路設計者、韌體設計者較有幫助,但對EDA的晶片設計者而言,如何更快設計出具有USB OTG功能的ASIC或SoC呢?特別是希望設計出能使用高速USB 2.0的OTG方案。對此,有一群業者結合成立了ULPI工作小組,以免授權費、免忠誠協議的作法提供速成方案,ULPI其實是UTMI+ Low Pin Interface的縮寫,UTMI+之前是UTMI,UTMI指的是USB 2.0 Trans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