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回整模式下权益结合法的研究.doc_第1页
企业合并回整模式下权益结合法的研究.doc_第2页
企业合并回整模式下权益结合法的研究.doc_第3页
企业合并回整模式下权益结合法的研究.doc_第4页
企业合并回整模式下权益结合法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合并“回整上市”模式下权益结合法的研究 步入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也开始出现企业合并的浪潮。在合并浪潮中,不仅涉及金额巨大 ,且合并方式创新叠处。尤以控股母公司与原先剥离出来的上市子公司之间收购兼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回整上市”模式为其鲜明代表。然而,企业合并采用“回整上市”模式并不满足FASB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也不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理念。已有学者开始探讨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业务一致采用权益结合法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1、问题提出的背景与“回整上市”模式的界定 2004年1月, TCL集团利用控股母公司身份吸收合并其上市子公司从而实现一次性整体上市(指一家公司将其主要资产和业务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 ,掀开了一系列“回整上市”的序幕。随后,武钢股份则运用定向增发随后购买控股母公司核心资产方式逐步实现整体上市;百联集团则利用其控制的上海一百吸收合并华联商厦的方式实现商业资产的整体上市,等等。 为什么我国资本市场会出现以实现母公司整体上市为目的的合并浪潮呢? 这不能不归咎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发行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利益平衡等考虑,我国证券主管部门采取了额度制发行方式。分配到发行额度的国有企业,为了满足上市的条件,不得不对企业的资产、业务进行分拆,将部分资源分拆上市(指一家公司将其部分资产、业务或某个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 ,而其他有机的部分却被剥离之后留在未上市的母公司之中,并未实现主业整体上市。有些上市公司甚至没有完善的产、供、销系统,如济南轻骑只是轻骑集团的一个生产环节。 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分拆上市,衍生出了许多弊端,一方面分拆上市使得上市公司未能具备独立的竞争能力,使其成为脱离不了控股母公司的“畸形儿”,或者根本就不是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竞争的独立企业;另一方面,不具备独立竞争能力使得其完全受控于母公司,生产、经营、财务、人事实质上都掌握在母公司手中,而缺少透明度和制约又使得这种畸形的关系容易产生关联交易、担保、资金占用等公司治理失范问题。ST猴王、济南轻骑则将这种治理缺陷显现无遗。这样,通过合并重新实现整体上市就成为分拆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重新整体上市不仅有助于解决上市公司竞争能力缺失的问题、完善公司治理,而且可以大大增加企业的资金。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首先采取分拆上市方式实现企业部分上市,然后通过关联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最终实现企业整体上市的金融创新定义为“回整上市”模式。具体细分为两类: 公司之间购买资产的行为,这并不涉及合并问题,只需按照公平交易形式购买资产并进行计量即可; 公司之间的合并行为,需要确认与计量合并业务,并编制合并日财务报告,从而涉及会计政策的选择。目前,已完成的回整上市的案例参见表1。表1已完成“回整上市”案例Tab. 1“Repurchase & Recombination IPO”Cases ( Finished till now)集团公司名称合并预案宣告日吸收合并预案说明书中相关合并方案TCL集团2003 /09 /29以吸收合并方式合并TCL通讯。合并完成后以本公司为存续公司, TCL通讯注销独立法地位。武钢集团 2003 /11 /18武钢股份(600005)拟增发不超过20亿股,其中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定向增发12亿国有法人股向社会公众发行的社会公众股数量不超过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0亿元。募集资金将收购武钢集团拥有的钢铁主业资产,实现集团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百联集团2004 /04 /08第一百货(600631)吸收合并华联商厦(600632) ,成为合并后的存续公司;本次吸收合并的折股比例为每1股华联商厦非流通股股票换取11273股第一百货非流通股股票,每1股华联商厦流通股股票换取11114股第一百货流通股股票。 合并业务的急剧增加、合并方式的突破创新,自然给号称“四大会计难题”之一的企业合并会计带来了挑战。企业应当如何披露合并信息? 应当采用什么合并方法确认与计量“回整上市”模式下企业合并的经济内容? 在已有的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的案例中,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来编制存续公司在合并基准日的模拟财务报告。 但问题是,“回整上市”模式下的企业合并不满足美国首创的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美国关于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准则会计公告意见书第16号(即APB Op inion No. 16, 1970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规定,“在提出合并计划前的两年内,参与合并的每一家公司必须是自主的,不属于另一家公司的子公司或事业部”(第一条) ;“参与合并的每一家公司必须独立于其他参与合并的公司,在合并计划提出至完成的时间内,公司之间以投资形式持有的任何一家参与合并的公司的发行在外有表决权普通股,不能超过该公司发行在外股份的10% ”“只有在完全符合12个条件后,才能应用权益结合法,如果有一项不符合,就应该采用购买法”(第二条) 。 其次, TCL集团的做法也不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理念。我国财政部已颁布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包括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1995年) 、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 ,虽未明确提出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概念,但事实上实务中采用的是购买法。根据上述分析,采用权益结合法来确认与计量“回整上市”模式下的企业合并既不符合美国会计准则中关于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定义 ,也不符合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增强透明度的国际趋势,并且在中国也难以找到相关的理论和制度依据。我国企业合并“回整上市”模式采用权益结合法似乎是既不合理又不合规,引发众多质疑: 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滥用权益结合法之嫌?如果权益结合法不合理,为何我国现有的涉及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案例,无一例外被允许采用权益结合法(见表2) ? 目前我国采用权益结合法是否在理论上或实务中存在一定合理性?表2上市公司四大换股合并案例Tab. 2Four Business Combinations by exchange stocks of listed company时间/年 合并公司 被合并公司 备 注1998 清华同方 山东鲁颍电子 我国首例换股合并案,也是首例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案1999 原水股份 凌桥股份 首例上市公司间的合并案2003 TCL集团 TCL通讯 首例非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案2004 第一百货 华联商厦 上市公司间的吸收合并案 2 、还美国“权益结合”概念的历史真面目权益结合法历史回顾 2001年,美国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41号,正式取消权益结合法,要求2001年6月30日之后发生的所有企业合并均采用购买法。对于取消权益结合法,准则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首先,准则认为资本市场需要可比、相关、可靠和中立的财务信息。而无论采用何种会计政策,企业合并后产生的现金流量相同,因此两种合并方式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别。如果对于相似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将损害财务报告的一贯性及有用性。例如, 1998 年WorldCom 兼并MCI,成为全球通讯巨头;同年Charlotte国家银行、北卡洛莱纳银行、旧金山美洲银行合并成美洲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上述两个合并案例都涉及到两个公司的换股合并,但是却采用了不同的会计政策:MC I与WorldCom的合并公告中指出“该合并应视作一项购买活动”,而美洲银行的兼并活动实质上“代表公司力量的联合”则采用权益结合法来计量。 其次,在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公司往往能将收购成本隐藏于资产负债表之外,未能以公允市价计量被并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也未确认商誉,因而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来判断一个公司收购另一个公司的真实成本,作为评判投资收益的合理基础。比如美国在线支付1 47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但账面上只需确认510亿美元的收购成本。相比之下,在购买法下,被并企业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记录。同时, FASB也考虑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防止权益法的滥用等原因 ,最终决定取消权益结合法。 取消权益结合法的理由虽然言之凿凿,但是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支持权益结合法的证据也比比皆是。要想辩明事实真相,还需要回到问题的本源、争论的起点。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之争的逻辑起点在于:联合经营与购买关系两类合并是否存在“经济内容”上的差别,权益结合法针对的企业合并是否具有独特的性质。通过追溯美国权益结合法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试图发掘该方法所对应的经济内容。 211对权益结合性质的企业合并业务经济内容的探讨 权益结合法起源于20世纪早期关于合并企业留存收益会计处理的争议。当时会计职业界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新公司在开业之初不应存在留存收益,留存收益只来源于公司成立之后经营活动所带来盈利。然而在20年代,美国出现了只涉及公司形式变化,不产生实质改动(如, B公司与C公司同为A公司的子公司,将合并成为新的D公司,或是采用吸收合并的方式存续B或C公司)的企业合并类型。这种情况下,将参与合并公司的留存收益带入新的公司看来是合乎逻辑的。与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相一致,新成立的企业资产也应按合并前公司账面上的价值进行确认。同时考虑到参与合并的公司不存在公平交易过程,难以证明新企业资产价值发生增值;而且只有公司形式发生变化,其经营活动、股东权益并未发生变化。既然是对原有经营活动的继续,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就不必产生新的会计计量基础,应按照被合并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帐面价值进行合并。通过权益结合法会计处理将两个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按账面价值加总账面上体现了“各参与合并的公司仿佛在合并前就是一体经营的会计实体” 。到了30年代,当企业合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时,新会计实体经营之初即可带有留存收益,并以合并前的账面价值作为新公司资产的会计计价基础在实务中逐渐确立。可见,权益结合法植根于合并前既存在一定强度联属关系的公司合并。1950年9月,会计研究公告第40号(ARB No. 40) 正式定义了“权益结合法会计”概念,第一次采用权益结合与购买来概括两类性质的企业合并业务,并采用四个标准帮助会计师评价企业合并业务是否属于权益结合法: 股东权益的连续性; 参与合并的相对规模; 管理层或是管理控制权的连续性; 企业业务的性质(相似或者互补的业务更倾向于采用权益结合法) 。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将我国目前“回整上市”模式(如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案例)归入“参与合并的公司之前就紧密联系,以至于是否存在公平交易值得质疑(ARS No. 5. ) ”之列。合并前后集团公司与控股子公司之间的联属关系并未改变;当控股公司向其子公司发行股票以获得控制权或两个公司新设合并组成一个新公司时,亦未破坏股东权益与管理层的连续性。综上,“回整上市”模式的经济内容符合权益结合的定义。 212为什么与APB Op in ion No. 16中12个条件发生内容上的矛盾? 1963年,A ICPA发布了会计研究公告第5号(ARS No. 5) 企业合并会计的批判研究,指出“权益结合法只有在企业合并发生在法律上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实体之间时,才是一个有效概念”;“权益结合是用来描绘这样一种合并情况存续公司之前就紧密联系,以至于是否存在公平交易值得质疑”。到1969年, SEC首席会计师Barr认为“权益结合法下的企业合并应该是在公司形式下的持续经营”(即“the combination should be of going concerns operating incorporate form”) 。为何到了1970年APB Op inion No. 16的12个条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强调参与合并公司之间的独立自主地位。这似乎与“权益结合”概念一贯的核心思想相悖。 实际上在19451950年时期,美国资本市场中主要合并形式发生重大转变企业合并更多地通过一个公司与另一公司(通常不存在关联关系)换股合并实现。由此,企业合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 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即存在很强程度的联属关系; 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不存在家庭关系( family2type relationship s)以及其他联属关系(除与正常经营活动相关业务) 。而且,第二类合并业务在整个合并业务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1943年联邦电力委员会( Federal Power Commission)案例”标志着权益结合法开始扩展到独立公司间的换股合并业务中。根据合并协定,两个独立公司将其各自资产注入一家新公司,且双方同时成为该公司股东;按照合并时所交换证券的公允市价来计量其资产价值以增加其资产账面价值,从而提高其计价的基数,然后将增加额转嫁给消费者,最终增加公司收入。联邦电力委员会出于维持合理费率目的,拒绝了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合并后公司资产,理由是合并未带来实质上的变化,不存在资产增值的理由。自那时起,这种处理方法延伸到了那些之前不存在联属关系的企业合并中,并成为权益结合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权益结合法的扩展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诸多问题。由于采用权益结合法有利于增加每股盈余,并使目标企业股东享受免税待遇,导致企业有动机自动满足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与此同时,识别权益结合性质的标准逐渐被侵蚀,几乎任何企业合并业务都能采用权益结合法计量。特别在APB Op inion No. 10放松采用权益结合法标准后,会计职业界普遍的观点是:只要收购方能够获得SEC的批准,那么对于任何企业合并业务,会计师都可赞成采用权益结合法。与此同时, 60年代的美国上市公司之间独立性很强,能完全符合权益结合定义的公司合并比例不大。为此,上市公司之间有动机在合并前构造相互持股或是母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形成联属关系,套用权益结合的定义;然后在合并完成后通过所构造的联属关系释放权益结合风险lv (如协议在企业合并之后,股东通过股票回购,将其变现,放弃其在合并后公司的所有权等) 。在391个向纽约证券交易所提交申请,要求发行股票进行收购兼并业务的上市公司中, 82.15%的公司采用权益结合法。权益结合法被滥用的事实,将人为地刺激合并业务而误导投资者。 1970年APB在接受权益结合概念有效性的前提下,发布了会计公告意见书第16号,希望通过12个约束条件识别应该采用权益结合法的企业合并业务,防止权益法滥用。其中“所有权连贯性规则”贯穿了第16号意见书,以防止被合并公司的股东不能保留在合并后公司中。可见,其12条规则主要针对6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对参与合并公司独立性的强调对于参与合并的公司限制不大(美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大多属于独立关系) ,更多的是出于防止合并后公司释放权益结合的风险,约束一部分滥用权益结合的动机。 这一点与中国的上市公司很不相同。如前所述,很大比例的中国上市公司背后存在一个与其密切联系的集团控股公司,已经不需要构造这样一种“紧密联系的实体”,以配合权益结合概念的使用。而且,合并后也不存在释放权益结合风险的动机(定向增发的法人股在两年内不能流通) 。而有些学者提出的, TCL集团与TCL通讯在合并前即存在控股关系,因而不符合适用权益结合法12个条件,可能是由于只看到了美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结果,或许忽视了这些准则出台的背景以及所针对的会计问题。 213我国“回整上市模式”的经济性质的探究 我国的上市公司身后往往有一个影响力深厚的集团母公司。以1999年为例, 85.182%的大股东是以一个企业的名义出现,且这85.182%中有69.121%是集团公司;以1998年为例,首次发行股票( IPO)的公司有9416%是集团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兼任的。经统计,国资委直管的189家企业集团中70家集团合计控制117家A股上市公司 (见表3) 。表3部分带A股的集团公司一览表Tab. 3A list of some Group swith A share subsidiary listed company集团公司 A股上市公司 集团公司 A股上市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航天信息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鞍钢新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宝钢股份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华能国际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武钢股份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国电电力 中国铝业公司 山东铝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长江电力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海发展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东方航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一汽轿车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南方航空东风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中化国际 无论是母公司吸收合并子公司,还是子公司定向增发收购母公司,抑或子公司合并子公司,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合并创新,不难发现,隐含“回整上市”模式于其中的都存在历史渊源悠久、联系密切的母子公司的身影,合并目的无非是实现隐身上市子公司之后的母公司的整体上市。控股母公司与其上市子公司合并前后在实质上并不改变母、子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合并业务仅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新公司,也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现实。这显然不同于西方市场中几次兼并浪潮中发生的兼并性质。性质的不同自然也可能在企业合并事项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上产生差异。综上,“回整上市”模式从经济内容来讲符合权益结合法的定义。 3思考与建议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以前并不是一个股份公司,而是国企在几个月内改制或由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然后申请发行股票并上市。这跟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独立性较强的情况具有较大差别,也是我们上市公司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回整上市”模式作为一种政策导向,不仅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lw ,而且有利于国内企业在入世后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TCL集团(000100)整体上市后,市场反应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回整上市”模式的正面态度。而选择正确会计政策,处理并购业务也将继续是理论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SFAS No. 141,取消权益结合法的采用,理由之一是“基本的事实是,两个公司合并,无论在那种情况下现金流的结果都一样;而且活跃的资本市场中,随着股票出售,股权发生换手,股东也随之变化,因此合并前后是否是相同的股东留在存续公司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两种形式上有差异的会计政策来处理相似的收购活动? 其他理由还包括: 增强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 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防止权益法的滥用公司常常曲解权益法的定义,使其能够用于本公司合并业务;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 那么,在中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对于换股合并业务采用权益结合法是否有悖于上述“增强财务报告质量”的国际趋势? 基于上文分析,中国目前的换股合并会计政策尚未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