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愁诗为例浅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3).doc_第1页
以乡愁诗为例浅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3).doc_第2页
以乡愁诗为例浅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3).doc_第3页
以乡愁诗为例浅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3).doc_第4页
以乡愁诗为例浅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古代乡愁诗中的意境美 学 号: 0905019082 学生姓名:陈惠萍 专 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王琦珍 职 称: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办公室制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其中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所有。特此声明。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0905019082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2013年 月 日 中文摘要乡愁是中国文化最深厚也最动人心魄的一部分。倘若没有了乡愁,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大大的缩水,自然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饱蘸深情,用百转千肠的思乡情怀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怀乡诗词。本文以乡愁诗为例,从意境的含义入手,以乡愁诗的“空白”之美、“妙造自然”的自然之美、精神情感活动的丰富性之美以及时间空间转换构成的意境美为切入点,感悟中国诗歌“美”的最高形式意境美。关键词: 意境 空白 自然 情感 时空 Abstract Nostalgia is the most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is also the most fascinating part of it. If no nostalgia,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ll greatly shrink, nature would not be so colorful. Through the ages, countless letters contain affectionate and turn with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owel of homesick feelings left for us after homesickness of poetry. Homesickness poem,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eaning of artistic conception, feeling the highest form of Chinese poetry beauty -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Key word:Artistic conception Blank natural emotion space I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一、“空白”之美3二、“妙造自然”的自然之美4三、精神情感活动的丰富性之美5四、时间空间转换构成的意境美6参考文献:8浅析古代乡愁诗中的意境美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席慕容妙语录.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0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的怅惘,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乡愁是文学殿堂中会被永远提及的情愫,正如这两首乡愁诗一样,古人也追求用各种意象的叠加,构成深邃悠远的意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这种意境往往给我们一种美感。雄浑的,冲淡的,自然的什么是意境呢?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或分歧。宗白华这样说道: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好的意境,通常是由那些具有独特表现力的意象组合而成。何谓意象,说白了,就是意识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那些词或词组。例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词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意象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自然界中许多没有生命力的景与物,都被人们赋之以情感色彩,从而使其能更好地为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思维而服务。比如:当你心情好时,对月亮的描写就会是明月、朗月,当你心情忧郁时,同样一个月,就会是寒月、冷月,表达不同的意境,就需要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词来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所以诗词中的意象要具代表性,通过这些意象来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意境。诗词的意境不能直白,只能是通过意象,更含蓄地表达意境,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为了渲染“断肠人在天涯”的苍凉孤寂之境。择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些意象词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时的,藤树鸦三个意象物本无感情,但加了枯老昏三个词,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苍凉孤寂之境。一种他感受到的,或是他想要传达的秋思意境油然而生。且这些词组的排列组合浑然天成,自然合一,毫无造作堆砌之扭捏。前三句是紧紧围绕江南的“秋”来写,而写这些意象宗在为“思”铺垫。“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的是这首词的主题“思”,也就是我们讲的诗词的意境。所以诗词的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意象是为诗词的意境服务的。如起不到为主题服务的意象,都是画蛇添足。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言“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则二者随之矣。”那么在古代的乡愁诗中,又有哪些形式是更能给予读者以意境美感的呢?一、“空白”之美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对道的本质“无”的追求。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如是说“空明的觉心,空纳着万境,万境侵入人得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转引自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册23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空白在画面上是一种休止符,但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却形成了审美期待,是美感上韵律性的延伸和振荡。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且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像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而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在宿建德江这首写旅途愁怀的诗中,单是题目读来便使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夜宿于建德的江边”,对今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奢侈?一如绵绵的雨中漫步于西塘之类的古镇,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追求的何不是一份内心的安逸?此时的孟浩然面对夜晚茫茫的江水又在思考些什么呢?起句写作者正准备在江中的小沙边住宿,作者用了一个“移”字,似乎此时船行是那么艰难之事,我们知道此时的作者是不可能自己划船过江的,而他却觉得船移动的如此之艰辛,是否因为诗人心情的沉重呢?“日暮客愁新”,一个“新”字让人觉得诗人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可是这种新愁是什么呢?言到即止,给予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或许是思念亲人,或许是思念故友,亦或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孟浩然: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第9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的感慨,也未必不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无奈于是诗人希望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藉,转而写此时的景色了,“野旷天低树”,诗人“旧愁”加“新愁”可以想象内心肯定是惆怅不安的,那么他眼中的景物又是如何的呢?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州边荡漾。月亮在这个时刻没有成为诗人愁绪的载体,而是安慰他的知己,可内心的那份惆怅是否就因这安慰而得到慰藉了呢?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留给我们的是一片空白之境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渴望得到赏识,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宿寄于江边。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诗中没有奇语,没有力句,却将满怀的忧愁刹那轻描淡写的散去,难怪说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正是这份冲淡给予想象以更广阔的空间。二、“妙造自然”的自然之美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以词著称,是花间派的鼻祖,而他的诗也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在这首商山早行中,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早起来,马车已叮当作响,此时的一个异乡人心里又何感受呢?可能整夜未眠的在思念自己的故乡。这并不是诗人一个人的独特感受,而是“安土重迁”的旅人都会有的悲情。“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上面满是凌乱的足迹”。这是给人遐想的自然之景,清晨的鸡叫声是清冷的,霜上的足迹更使人想起旅客的艰辛。梅尧臣与欧阳修论诗时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并举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认为这是状物写景意于言外的佳句。欧阳修:六一诗话转引自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2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两句,曾做“鸟升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未能超脱于温庭筠的“自然之色”。在颔联中作者近一步写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这幅自然之景是否又使使人想起什么了呢?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在家乡之外,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和前面的“晨起”照应,说明了夜其实是难眠的,因茅店里思家,心绪难平,更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通过对早行的自然之景描写,给我们呈现的是诗人早行的思乡之情。意象具足,余音袅袅。王国维强调的气质神韵都有了,留给我们的是隽永的意境。王国维要求诗人对景物、感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8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真”则不假涂饰,“深”则直透神理。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就在它是自然客体的内在本性在各种不同情势下、各种运动变化进程之充分体现。它具有完全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它是客观的,自由的,无所隐藏的,虽然不乏某种朦胧的意趣。而正是正是这种朦胧之感,在某种程度上给予读者以意象叠加的意境之美。三、精神情感活动的丰富性之美 任何一首诗,诗人的情意是作品的精神主题,语言文字是物质载体,没有一个载体,没有一个物质载体,情意不能输出,因此“有言”是绝对的。至于“无言”,则是因有的“意”不可用“言”尽行表达出来而而蕴于言外,只能让读者超越已有的文字去体味,品味,探索。“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转引自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乡愁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往往在夜深人静,孤寂一人时的情感爆发,中国诗坛上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像李白,屈原般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尤其在盛唐以后,我们在乡愁中体味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凄惘之境界,是不可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我”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经历了酷寒的冬天又熬过百花争艳的春天,现在终于要回到日思夜念的故乡了,可为什么“我”的内心是如此不安,还带着丝丝的害怕?唉家里的人也不知是否安好?迎面走来的那个人是从家乡的方向来的,可能知道家里的情况吧?到底要不要打听下呢?”从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宋之问内心的惶恐,心情的战栗,精神情感的波折,本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诗人却说“情更怯”,而“不敢问来人”。品析这首诗的时候,不禁想起也是多年之后归家的贺知章,他在回乡偶书中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同是一首久客异乡的感怀诗,而且两首诗中都有感叹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之感,但在贺知章的诗中,我们不仅读到了乡情无限,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的无奈,更有儿童笑问客从何处而来的生活情趣。是的,即使是同一样的乡愁诗,却也蕴含着因诗人主观情感活动的丰富性而折射出来的给读者的不同感受。正是这种精神情感的丰富性,而使这些诗具有独特之美。贺拉斯说过:“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贺拉斯: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这段话强调的是诗的情感问题,即诗人要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感动自己,感动读者。四、时间空间转换构成的意境美一首有力的诗,不论它是单纯的或复杂的,其本身结构总是引入空间和时间两个向量,时间和空间两个向量,时间和空间往往相呼应,想参与,相碰撞,相转换使诗的内部运动和外表宁静之间产生着张力,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一系列的乡愁诗中,诗人俯仰流观的并不仅仅是空间形象,同时也还有时间意象,诗人用心灵的眼睛俯仰古今,游心太玄,回环往复,因此,空间中渗透了时间,时间中融合了空间,形成了四维度的空间结构。特别是在律诗中,因平仄对仗的缘故,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往往相伴相随,或并置叠加,或分出独立,或换位重组构成一种突破常规的经验,表达各种复杂的人生体验。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刘皂旅次朔方 诗人刘皂长年羁居并州,思乡之心焦渴难息,更无奈十年之后非但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反而还要北渡桑干河,到更为遥远的朔方,可想此时思乡之情愈加浓重,因而写下此诗,抒发心中的苦涩。在诗的开始诗人就说在并州这个地方熬过了十年秋霜,归心似箭,所以目光心思无不在咸阳。可命运之神偏偏如此乖张,如此思乡的“我”却被遗弃到桑干河,此刻反倒有点儿思念并州了。为何会思念起并州呢,而不是咸阳呢?是不是诗人真的把思念之情寄托于并州了呢?果真如此,作者开始为何说客居并州十年之久呢?可见,这实属作者心中的无奈。前两句写久客并州,以屈指计数漫长的十年时光,暗示着不能逾越空间距离的万般无奈,后两句写旅次朔方,以空间距离的扩展延伸暗示了归乡之日的杳然无期。离别家乡的时间长度与空间长度同步递增,而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通过这种时空的交错变长,诗人写出了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通过时间、空间的碰撞,诗人刘皂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独特的乡愁诗的意境之美。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时写思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