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南地区五种类型铜鼓纹饰汉化问题.doc_第1页
浅析西南地区五种类型铜鼓纹饰汉化问题.doc_第2页
浅析西南地区五种类型铜鼓纹饰汉化问题.doc_第3页
浅析西南地区五种类型铜鼓纹饰汉化问题.doc_第4页
浅析西南地区五种类型铜鼓纹饰汉化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西南地区五种类型铜鼓纹饰汉化问题 柳州市博物馆 阎少朋 陶泉杏摘 要: 铜鼓作为西南民族地区诸多民族文物中的一类,其社会功能和意义如同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是社会地位的代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铜鼓纹饰是铜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铜鼓的发展演变必将促使铜鼓纹饰的发展变化。铜鼓在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的过程同古代西南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铜鼓纹饰的发展变化可以体现出使用铜鼓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在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西南地区 铜鼓 纹饰汉化 文化交流 铜鼓艺术最早发现在岩画艺术中(1),东汉时期,铜鼓就出现在官方的史书记载中(2)。进而也促进了铜鼓的收藏。国际上对铜鼓的研究工作是在近代出现的(3),国内的研究工作则始于民国时期,当时的学者郑师许先生发表其著作铜鼓考略(4)。解放后,铜鼓研究开始走上正式的轨道。铜鼓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铜鼓的起源、型式、族属、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对铜鼓的宣传和保护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五大类型铜鼓纹饰的发展演变铜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地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鼓出自云南万家坝春秋时期的墓葬中(5),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铜鼓的装饰艺术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最终成为铜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元素之一。铜鼓纹饰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铜鼓艺术大众化、人性化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过程。目前,铜鼓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八种:万家坝类型、石寨山类型、冷水冲类型、遵义类型、麻江类型、北流类型、灵山类型和西盟类型(6)。其中万家坝类型至麻江类型的铜鼓不仅流行时代明确,流行地域广泛;而且基本涵盖西南民族地区。因此,笔者主要对此五种类型的铜鼓的纹饰进行阐述。1、万家坝类型铜鼓20世纪七十年代,在云南省的楚雄地区的春秋时期古墓葬群中发现万家坝类型的铜鼓(7)。随后,该类型的铜鼓又相继在祥云、大海波、昌宁等地出土。由于该类型的铜鼓具有比较原始的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该类型铜鼓不仅形制原始简洁且纹饰简单、形象,个别甚至为素面。纹饰主要有太阳纹、弦纹、三叉足阳线纹、勾连雷纹、菱形网纹、云纹、四足爬虫纹等。这一类型的铜鼓主要有:楚雄万家坝M23:159号鼓(图一)、楚雄万家坝M23:161号鼓(图二)、楚.大M1:11号铜鼓(图三)(8)、固东鼓(9)等。图一、楚雄万家坝M23:159号鼓 图二、楚雄万家坝M23:161号鼓图三、楚.大M1:11号铜鼓2、石寨山类型的铜鼓 石寨山类型的铜鼓是以云南晋宁石寨山战国墓地出土的铜鼓作为标准器而命名的。其特点主要为:纹饰复杂多样,主要装饰太阳纹、羽冠人、翔鹭纹、竞渡纹、斜线、雷纹、点纹、圆圈纹、变体勾连雷纹及铭文等,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该铜鼓铸造和使用的时代特征。这一类型的铜鼓主要有:曲.八M1:1号鼓(图四)(10)、石寨山M14:1号鼓(图五)(11)、江.李M17:30号鼓(12)、赫.M1:53.3号鼓(图六)(13)、罗泊湾M1:10号鼓,该鼓足部刻有“百廿斤”三个字(图七)(14)、西林280号鼓(图八)(15)等。图四、 曲.八M1:1号鼓 图五、石寨山M14:1号鼓图六、赫.M1:53.3号鼓图七、罗泊湾M1:10号鼓纹饰(片段)图八、西林280号鼓3、冷水冲类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是铜鼓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艺术精品,其以形态高大充满雄壮、阳刚之气;纹饰繁缛华丽,充满神秘、高贵之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特点:鼓面多铸大蛙四只,蛙间多有乘骑、马、牛群、小蛙群、鸭、鸡、龟、鱼等立体装饰;主纹饰为太阳纹、变形船形、变形羽人舞蹈纹、变形羽人纹、变形翔鹭纹、栉纹、同心圆纹、翎眼纹、勾连圆圈纹、垂叶纹、复线翎眼纹等该类型的铜鼓有:石.M10:3号鼓(图九)、开化鼓(16)、藤县100号鼓(图十)(17)、640109号鼓 (18)、111号鼓 (19) 等。图九、石.M10:3号鼓 图十、藤县100号鼓4、遵义型铜鼓遵义型铜鼓以贵州省遵义市南宋播州土司杨粲夫妇墓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型(20)。特点是面沿略伸于胸外,面径、胸径和足径几乎相当,胸腰部无明显的分界线,边沿一般无青蛙雕塑,腰足有明显分界;该类型的铜鼓纹饰简单,主纹饰为太阳纹、圆圈纹、游旗纹、复线翎眼纹、栉纹、同心圆纹、复线顶角纹、变形羽人纹、变形翔鹭纹、四足蛙趾、绳纹、“第榜子子孙孙永宝”双勾体铭文、复线角形纹、十二生肖纹、家禽家畜纹、兽形云纹、如意云纹、雷纹等。此类型的鼓有:186号鼓(21)、桂平11号鼓(图十一)(22)、乙式2号鼓(图十二)(23)、8276号鼓(图十三)(24)、10837号鼓(图十四)(25)。图十一、桂平11号鼓 图十二、乙式2号鼓图十三、8276号鼓 图十四、10837号鼓5、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1956年贵州省麻江县谷峒火车站古墓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该类型的铜鼓一般体形较小,鼓面略小于鼓胸,鼓胸、腰、足部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铜鼓纹饰主要为太阳纹、简体翎眼纹、翎眼复合纹、游旗纹、生肖纹、八卦纹、梅花纹、同心圆纹、栉纹、乳钉纹、符录纹、云纹、羽纹、十二生肖纹、雷纹、花朵、“天元”、“孔明”、“进宝”、“福寿”、如意纹、二十四节气神像、八卦纹、串枝花纹、龙纹、宝钱纹、“寿”字纹及纪年、纪事、祈福类铭文等,是诸类铜鼓汉式纹饰最多的一种。此类型的铜鼓有:B1.2198号鼓(图十五)(26)、229号鼓(27)、65号鼓(图十六)(28)、粤164号鼓(29)、B1.1925号鼓(图十七)(30)、粤34号鼓(31)、上述这些铜鼓基本代表了铜鼓发展的一个序列和西南地区铜鼓的主要发展过程。从铜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铜鼓在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纹饰方面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既有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也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将文化融合的精华流传下来,形成色彩缤纷的民族特色。图十五、B1.2198号鼓 图十六 、65号鼓 图十七 、B1.1925号鼓 二、铜鼓纹饰发展演变的分析研究铜鼓的纹饰是在铜鼓的发展过程中,在西南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根据铜鼓纹饰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先滇时期;2、滇王国至汉时期;3、西汉至唐宋时期;4、宋元至明清时期。不管是春秋时期的万家坝类型还是明清时期的麻江类型铜鼓,他们在时代上都保持着连贯性。同时,各个时期的铜鼓纹饰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时代特征,下面我们对此作以简单论述。1、先滇时期的铜鼓纹饰先滇时期,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从铜鼓产生到滇王国建立初期,这个阶段是铜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铜鼓的形制和纹饰具有早期原始的特征,比如形制上的朴,不但具有铜釜的痕迹,在一定程度讲作为铜釜来使用,在楚雄万家坝出土的一些铜鼓上还发现有烟熏的痕迹,即饮器。在纹饰上,早期铜鼓多通体素面或装饰一些简单的纹饰,如圆饼状太阳纹、弦纹、爬虫纹或菱形网纹等。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简单、朴实、拙略的感觉。这一时期的铜鼓可以说是当时人们的简单乐器。王阳明在征南日记中提到“诗云铜鼓金川自古多,也当军乐也当锅殆此物也”(32),因此,这个阶段的铜鼓应该不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是当时民间或军队的炊器或乐器而已。作为“也当军乐也当锅”的铜鼓,不但可以成为鼓舞士气,使将士英勇作战的乐器,也可成为关系将士生存的饮器,其作用自然相当重要。在庄蹻王滇之后,以当时中原王权象征的思维将铜鼓视为地方土著权力的代表,在“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的情况下,“从其俗,以长之”(33),建立滇国,并将铜鼓作为王权的象征。由于这时期正处于铜鼓起源和发展的早期,楚雄万家坝春秋古墓群中出土的铜鼓自然多无纹饰或一些简单的纹饰。2、滇王国时期至汉初期的铜鼓纹饰滇王国至汉初期是铜鼓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铜鼓主要是石寨山类型,其纹饰特点为多华丽、繁缛,以写实手法为主。纹饰多划船竞渡纹,羽人舞蹈纹,翔鹭纹,同时还装饰有一些动物纹饰,如鹿纹、牛纹等。这一时期的铜鼓纹饰以越族文化为特征,如划船竞渡纹。据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源于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34),也就是说龙舟竞渡起源于吴越地区。有学者研究认为,庄蹻是战国时期吴国人(越人聚居的地方之一),由于反对楚国将吴国割让给齐国,起义反抗,为楚威王拜为楚国大将,在庄蹻带领吴越子弟西征滇池地区后,由于回归楚国的道路为秦国阻断而在滇池地区称王(35)。在其称王后将吴越的竞渡祈福的图形铸造在铜鼓之上,为安抚当地土著势力还在铜鼓上铸造了羽人舞蹈的纹饰。石寨山类型的铜鼓是铜鼓异化(汉化)的最早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北方民族主动传播自身文化及接受土著民族文化的综合表现体。在石寨山铜鼓的中、晚期类型中,铜鼓装饰逐渐具有地方特色,这些现象表现出庄蹻的后人被当地文化同化后,将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然而,在文化的主流方面还保留着楚、越文化的特色。比如崇尚北方先进文化和王权统治,在呈贡天子庙M41出土的器物中还有铜鼎、铁削等器物(36)。因此,周芙都滇楚古代青铜文化比较研究中说“古滇文化的不对称形器是由楚器演化而来”(37)。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并赐予当时的滇王常羌“滇王之印”,“令其复长其民”(38)。治理滇池地区,同时受到汉王朝派来官吏的制约,自此,滇池地区归于汉王朝版图。如果说庄蹻入滇是先进的北方文化初入滇池地区的话,那么益州郡的设立则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传入滇池地区开拓了正规的渠道。汉文化的传入必将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地的民族文化中也必将烙下汉文化的痕迹,这不仅是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改造的结果,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结果。这种文化融合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现。3、魏晋至唐宋时期的铜鼓纹饰汉至唐宋时期的铜鼓纹饰包括两个类型:冷水冲型铜鼓和遵义型铜鼓。这两个类型的铜鼓纹饰代表了汉文化和西南民族地区土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1、冷水冲型铜鼓纹饰冷水冲类型铜鼓流行的时代为东汉晚期到南朝,分布地域主要分红河地区、浔江地区和邕江地区(39)。这一时期铜鼓的主要纹饰以十二芒太阳纹、变形羽人纹、变形竞渡纹、变形翔鹭纹几何纹饰等,其中最大的变化是鼓面有青蛙雕像。从纹饰的发展演变的规律方面来讲,冷水冲型铜鼓是石寨山型铜鼓的延续和发展。在石寨山铜鼓的晚期,铜鼓纹饰中就出现过变形竞渡纹和变形羽人舞蹈纹,但没有出现青蛙雕像。关于铜鼓上的青蛙雕像,有学者一致认为青蛙是壮民族崇拜的对象,是古人“表达自己对蛙图腾崇拜的感情,求得青蛙的保护和赐福”(40)。也有学者认为青蛙雕像与农业生产有关,铜鼓流行地区的人们通常将青蛙叫做“蚂拐”,有 “蚂拐叫,雨水到”的说法(41),即古人希望通过青蛙,来乞求老天降雨。不管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青蛙雕像在铜鼓流行地区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一时期铜鼓的民族性很明显。当然也存在一些汉文化的痕迹。比如铜鼓腰部或足部装饰的钱纹、勾连雷纹,云纹等。另外,在冷水冲晚期出现了游旗纹样式,关于游旗纹,有学者认为“游旗纹由羽人纹演变而来,它象征的是道教的幡,是飘幡的一种形式”(42)。道教起源于四川地区,其发展和壮大在中原地区。它融合了老庄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本土宗教。游旗纹的出现是中原汉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传播发展的一种体现。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战争纷争,国家多处在分裂状态,无暇顾及西南地,频繁的战乱直接影响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2、遵义型铜鼓纹饰遵义型铜鼓由于使用时间比较短,所发现的数量比较少。目前所发现的遵义型铜鼓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遵义市及其周遍地区,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发现。该类型铜鼓装饰的纹饰主要延续冷水冲类型铜鼓的纹饰(43),比如变形羽人纹、变形舞蹈纹、乳钉纹、同心圆纹等。同时开始使用“祈福类”的铭文。遵义型铜鼓和冷水冲铜鼓最大的区别是鼓面没有青蛙或乘骑类雕像,但早期的鼓面上保留有蛙趾的痕迹,到中期以后就消失了,开始出现“S”纹、符箓纹、游旗纹、定胜纹纹等纹饰。首次发现“祈福”类铭文“第榜子子孙孙永宝”。在桂平11号鼓上关于“祈福”类铭文多见于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上,比如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格伯作晋姬簋”上有“惟,三月初,吉,格白作晋姬宝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44)。古代有此类铭文的彝器通常是上级赐给下属的赏物,所得者均将此物当作荣耀和作保佑子孙后代的一种宝物。同时在遵义型铜鼓上出现的符箓纹、游旗纹、定胜纹也均是道教文化传播的产物,这说明当时道教文化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一定的地位。唐宋时期的统治者比较崇尚道教,并将道教定为国教,在民间大肆宣扬以利于统治。西南地区虽然较北方地区稳定许多,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剥削和压迫十分严重,屡屡发生一些民间起义现象。为此,道教所宣扬的“无为、容忍”等观念就成为统治者安抚人民的工具。由于铜鼓在西南地区人民的心目中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所以铜鼓上出现的道教纹饰进一步说明道教文化的传播则加速了当地文化的汉化进程。4、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铜鼓纹饰麻江型铜鼓是铜鼓古代艺术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国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加上汉世俗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大量输入,在该类型铜鼓上的纹饰进一步汉化,汉式纹饰及宗教纹饰逐渐成为铜鼓纹饰的主要部分。以至出现道教的游旗纹、符箓纹、“坎卦”纹、宝钱纹、十二生肖纹、二十四节气神像纹;世俗的“祈福”铭文、纪年铭文、款式铭文、纪事铭文等。从麻江型铜鼓纹饰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宋元以后中原汉族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铜鼓上的反映,这不仅是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的表现,也是先进文化对后进文化的改造,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三、汉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铜鼓纹饰的发展演变同铜鼓类型的发展演变、汉文化的传入、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探讨铜鼓纹饰的汉化就需要探讨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自古以来,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战争、商业往来、人口迁徙及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中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在上述诸途径中占主要地位。一部中国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边疆开发史,中华文化发展、传播史。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否及其统治力度的强弱。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统治形式的变化情况,我们将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状况分为四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和宋元至明清时期。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往并不多。主要表现为:1、民族间的交往中原部落首领对西南地区的巡查主要见于史书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一记载“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尧命羲叔宅南交”。“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汉书武帝纪第六“望祀虞舜于九嶷”。其注释曰:“九嶷半在苍梧,半在零陵”。“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云舜葬苍梧也”。因此,有学者认为“依现在的行政区划,它应该在北起广西全州、湖南宁远,南至广东信宜、罗定,西到广西大瑶山,东到广东肇庆、连县。如果说虞舜确曾到过苍梧之野,那么岭南、岭北的交往就从虞舜开始的”(45)。这是中原与西南地区相互交往的最早记录,由此可以看出,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2、西南地区部落参与中原王朝战争西南地区部落军事组织参与的中原王朝战争,主要为西周时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参加的武王伐纣的战争。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伐纣“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及庸、蜀、羌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 对于其中的濮人,有学者认为“无疑也就是万家坝型铜鼓的铸造者和使用者”(46)。武王伐纣促进了中原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濮人参加武王领导的讨伐商纣王的战争后,同样带回了先进中原文化。3、人口的迁徙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商周王权的更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为逃避战乱被迫向周边地区迁移,其中包括西南地区。庄壘王滇即是一例。战国末期,“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壘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壘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回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壘王滇是北方中原文化传入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事件。虽然,庄壘最后“变服,从其俗,以长之”,但他带去的北方地区先进的文化却对当地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原文化开始在西南地区进行传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工具的限制,中原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十分微弱。但它却为以后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开拓南方疆域,随即挥师南下,出于军事的需要“遣使尉屠雎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47),并于“(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使遣戍。”(48)灵渠的开凿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重要作用,在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将长江和珠江联系起来。不仅使秦军解决了物质运输困难,为秦统一岭南起了决定作用;同时,成为古代中原到岭南最便捷的通道(49)。另外,秦始皇迁内地三十万人到岭南地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对促进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西汉初期,经过一段休养生息之后,国家逐渐富足,军事力量亦渐强盛。中央政府在北方击退匈奴之后,开始统一西南民族地区。汉武帝元鼎六年,伏波将军率军队消灭南越王赵佗政权;是年,汉武帝派遣唐蒙率大军进攻夜郎国,“夜郎遂入朝。”同时,汉武帝派王然将兵直逼滇国,“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举国降,诸置吏入朝。于是置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至此,汉王朝基本完成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统一。从此,汉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向西南地区传入,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上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汉武帝公元109年以后,随着中原王朝和西南边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的改变,当时内地流行的半两钱、五诛钱、草叶纹镜、日光镜、昭明镜、提梁壶、鐎斗、耳杯、带勾及刻有“河内工官”的铜弩机、汉字印章等相继传入西南地区,到西汉末东汉初西南地区的主要生产、生活器物与中原地区相同”(50)。三、魏晋至隋唐时期三国时期,西南地区由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所占据。蜀汉政权主要统治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西部;而孙吴政权在西南地区统治则主要为广东、广西和贵州东部等地。在此期间,各个统治政权为能够统一中国纷纷加强中央统治。其中最明显的是蜀汉政权开拓云南地区,不仅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文化,而且使这些地区的一些民族首领加入蜀汉政权,为汉室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5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西南地区的相对稳定为中原文化和西南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过程中,汉文化逐渐为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之中,使儒家文化深入西南民族地区。隋朝的短暂统治为唐王朝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阶段。由于生产关系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及中央统治阶级的有效治理,社会生产和社会文化都达到了顶峰,国际影响达到空前。在这种情况下,周遍少数民族纷纷以朝贡或直接归属的方式,接受中央政府的统治。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效仿唐制建立中央及地方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为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唐朝的繁荣与强盛促进了汉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尤其是在中国境内。唐代后期,西至中亚地区,南至越南;东至日本,北至蒙古大漠遍布汉文化的痕迹。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宗教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佛、道基本处于和平相处和积极发展的阶段,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佛、道教在西南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都有大量的寺庙和道观,宗教以它独有的魅力引导人们逐渐认同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宋元至明清时期 宋朝是一个文人盛行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文人都受到极大的重视;同时,文人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不管是中央王权的统治中心,或是西南边陲都有文人的身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样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进程和民族的汉化进程。例如,1955年,广西贵县发现宋代砖室墓,该墓出土有陶瓷器、陶屋、玉石和钱币等。同时,在广西桂林地区、梧州地区发现的宋代窑址都说明:在宋代,汉文化已经深入西南地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明时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发展,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国家认同感,另外也为汉文化的传播和加强提供了基础和保证,这时期汉文化基本在西南地区主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占据稳固地位。清朝的建立,中央统治力度的加强,对西南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极大的巩固了汉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因此,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乃至最后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文化构成部分和信仰,除了民族迁移、民间来往之外,中央政府的强力统治是其主要原因。统治阶级统治手段的逐步加强,为汉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原汉文化的先进性及民族间的融合、文化交流成为汉文化传播和最终成为该地区主流文化的基础和充分条件。可以说,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以及最后成为该地区文化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四、结 语铜鼓纹饰的研究不仅有横向对比研究,也应该有纵向对比的研究。铜鼓纹饰的横向对比研究主要是对同时期不同地域铜鼓纹饰的研究,横向研究主要探讨铜鼓纹饰的区域性和产生区域差别的原因;铜鼓纹饰的纵向研究则是铜鼓纹饰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是通过铜鼓纹饰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产生这种演变的原因。从铜鼓的原始状态万家坝类型,到极具民族特点的石寨山类型及汉式纹饰占主要地位的麻江型铜鼓,结合西南地区历史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铜鼓各类型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铜鼓纹饰发展,逐步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铜鼓在纹饰方面自始至终都受到北方汉地文化的影响。铜鼓纹饰的发展演变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过程。其汉化的程度随着国家统治力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国家统治加强时汉式文化逐步增加;在国家统治力度削弱时,汉式文化逐步减弱甚至消失。铜鼓纹饰的发展变化表现了西南地区各个民族逐步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唐代之前表现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宋元以后铜鼓纹饰中。它的发展变化是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注释:(1)、花山岩画,中国艺术网,/zggy/06wwgys/wwbhdw/yz/hsyh.htm。(2)、(南朝宋)范烨:后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3)、(奥地利)黑格尔:东南亚古代金属鼓,雷普兹格出版社,1902年(4)、郑师许:铜鼓考略中华书局,1936年。(5)、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 1978年第10期。(6)、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中国古代铜鼓,文物出版社 1988年10月。(7)、同(5)。(8)、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文物出版社 1999年12月。(9)、同上。(10)、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发掘简况,云南文物 1983年第11期。(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