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1.地质学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和发展历史。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3、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4、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地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地质学首先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对自然辨证法体系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2)可以揭示地球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及其规律和各种地学过程的成因机制、演化规律。 地质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指导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滑坡、洪水、风沙、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类同自然灾害作有效的斗争。(3)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二、1、陆地地形特征: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类型,山地 海拔500m以上,切割度大于200m ;丘陵海拔低于5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平原海拔2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高原高原是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面积较大、顶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称盆地;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区。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2、 海底地形特征: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大陆边缘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则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其范围是由海岸 线向外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处。坡度平缓:小于0.3;平均约0.1水深:200m;最深550m;平均130m;大陆坡- 是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部分。坡度:平均4.3;最大:20以上水深:2002000m;大陆基- 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坡度通常为5-35;海沟与岛弧-海沟是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其长度常达1000km以上,宽度近100km。深度多在6000m以上。海沟常与岛弧平行伴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大陆基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缘,在海沟发育的太平洋边缘不发育。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均有分布,且互相连接,全长近65000km,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山系” 。大洋中脊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 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大洋盆地主要可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大洋盆地中常可见规模不大、地势比较突出的孤立高地,称为海山。有些海山呈链状分布,延伸可达上千公里,称为海岭。海山顶部如露出海面以上即成为大洋中的岛屿。3、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 正异常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一般为金属矿区,由于物质密度大,对地面物质的引力较大。负异常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一般为石油,炔,石膏等非金属矿区,物质密度小,引力小。)利用重力异常找矿的方法称为重力探矿法。 4、 地热梯度(深度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是+2.5/100m地温极(地热增温级),增加1度所需的米 (深度40m) 5、 不连续面据物探资料推测(地震波、重力)。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6、 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大洋浅(平均8km)、大陆深(平均33km)。 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于1909年首先发现的,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7、 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一界面就消失了。以最早(1914年)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的名字命名。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8、 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由6km/s突变为6.6km/s。由此而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硅镁层)。 9、 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平均含量(氧O、49.52%;硅Si、25.75%;铝Al 、7.51% 铁Fe、4.7%;钙Ca、3.29% ;钠Na、2.64%;钾K、2.40%;镁Mg、1.94%)10、 地球的物质是由元素所组成的(氧O、30.25%;铁Fe、29.76%;镁Mg、15.69;硅Si、14.72%;硫S、4.17%; 镍Ni、1.65%;钙Ca、1.64%;铝Al、1.32%)11、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主要区别:物质成分差异;地壳结构差异;形成年代差异;地壳厚度差异。12、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内力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13、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地内热能(放射性热能、压缩热、化学能和结晶能、摩擦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14、 地质作用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区域特点;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作用发生的不间断性、延续时间的漫长性和空间的广阔性。15、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和压力、重力 、地磁、地电、放射性、地热、弹塑性、三、1、矿物:是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晶体结构的均匀固体,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是天然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稳定。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一定的内部结构,并可用化学式表达。从而也有一定的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矿物是均匀的固体。)2、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团)在三维空间有规律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此外,还有分子间的引力。(晶体结构由于质点呈有序排列,晶体内部就具有格子状结构,称为晶体结构 )3、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T、P)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如金刚石或石墨4、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5、 矿物的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指显微镜下,薄片(3微米厚)的透光性。一般地,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金属矿物不透明矿物,有些金属矿物为半透明矿物;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据反射能力强弱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为透明矿物所具有。可分为:玻璃光泽(水晶)、珍珠光泽(白云母)、油脂光泽(石英)、金刚光泽(闪锌矿)、丝绢光泽(石棉)、土状光泽(高岭石)等;颜色与条痕矿物吸引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黄,绿,红)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相对高低,不是绝对数值):1 滑石;2 石膏;3 方解石;4 萤石;5 磷灰石;6 正长石;7 石英 8 黄玉;9 刚玉;10 金刚石;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破裂并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裂开面称解理面。极完全解理:云母 、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长石 、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断口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断口愈显著,它们是互异关系。贝壳状断口-石英、锯齿状断口-自然金、参差状断口-黄铁矿、平坦状断口-块状高岭土;弹性及挠性矿物受力后发生弯曲面而不断裂,外力消除后,又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外力消除后,不再恢复原状的性质叫矿物的挠性;比重矿物与4相同体积水之重量比。分为三级:轻比重2.5,如石墨、中等比重2.5-4,如石英、方解石、重比重4,如重晶石、磁铁)矿物的其它性质(磁性、电性、发光性、放射性、易燃性、吸水性等。)四、1、岩浆作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其挥发分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按其侵入在地壳之中或喷出地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2、 岩浆:是地下深处形成的高温高压熔融体,其成分主要为硅酸盐,富含挥发成份。 3、 岩浆的分类:一般根据岩浆的SiO2含量进行分类:超基性岩浆: SiO2含量 65%,富K 、Na 、Al, 贫 Mg 、Fe 、Ca, Al2O3 Na2O + K2O 。又称花岗岩浆。4、 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冷凝过程中,按矿物熔点的高低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的作用,称结晶分异作用。5、 柱状节理:熔岩在散热过程中,在表面形成许多冷凝收缩中心,当熔岩成分较均匀时,这些收缩中心均匀等距分布,在垂直与连接收缩中心的直线方向,因张力作用形成裂隙,裂隙横切面呈六边形,随熔岩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隙发展成六方柱,称为柱状节理,发育不完善时横切面呈五边形、四边形。6、 岩石鉴定步骤(如花岗岩):五、1、外力地质作用: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堆积、侵蚀、搬运 固结成岩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2、 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机械、化学和生物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械搬运-流水、风,化学搬运-真溶液、胶体,生物搬运);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新矿物的生长)。3、 沉积岩的特征: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松散沉积物,经固结而成的岩石。具成层构造,沉积岩常成层产出;含有古生物化石;矿物成分较简单,暗色矿物少;化学成分H2O,CO2多,Fe2O3多于FeO。 4、 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碎屑物是-岩石碎屑(岩屑);矿物碎屑(如长石、石英);化石及碎片(生物碎屑);固体产物(火山碎屑)等。碎屑结构按颗粒大小划分: 砾状 粒径 2mm;砂状 粒径 20.05mm(粗砂结构 粒径 20.5mm;中砂结构 粒径 0.50.25mm;细砂结构 粒径 0.250.05mm);粉砂状 粒径 0.050.005mm;泥状 粒径 0.005mm。碎屑结构按颗粒棱角磨损程度(磨圆度)划分: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按碎屑结构按分选性划分:分选好,颗粒大小以同一粒级为主;分选中等,由相邻粒级组合而成;分选差, 颗粒大小跨粒级混杂。5、 层理:沉积物(岩)中不同的颜色、成分、结构、定向性等性质在垂向上显示的特征称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岩)成层性的表现,是沉积物(岩)最基本、最特征的构造类型。层理构造由纹层(细层)、层系、层系组构成。可分为: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6、 砂岩:砂岩按其粒径大小作进一步分类(粗砂岩 粒径20.5mm的砂粒占50以上;中砂岩 粒径0.50.25mm的砂粒占50以上;细砂岩 粒径0.250.05mm的砂粒占50以上)再根据碎屑、胶结物及基质成分进行命名(细砂岩中碎屑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CaCO3胶结,称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粗砂岩中碎屑以岩屑为主,其次是长石,泥质胶结,称粗粒泥质长石岩屑砂岩。细砂岩中碎屑以长石为主,石英次之,硅质胶结,称细粒硅质石英长石砂岩。六、1、变质作用的概念: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2、 变质作用的特点: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岩石基本未发生熔融 ;岩石未失去其完整性3、 变质作用与沉积作用的区别何在:作用因素的来源不同(引起变质作用因素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沉积作用主要与地球外部因素有关);作用发生的深度不同(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的一定深度之下;沉积作用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作用时的温度与压力不同(引起变质作用所需的温度、压力较高;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发生时的温度、压力较低)4、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区别:当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很高,达到了岩石的熔点,使岩石完全熔化时,变质作用就转变成岩浆作用。界限在于:变质作用时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可能出现局部熔融,但并未失去其整体性;当岩石基本被熔融,呈液态时,成为岩浆作用。5、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由150180(或180 230)到800 -900。低于这个温度属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高于这个温度岩石熔融,属岩浆作用;变质温度的来源地热、岩浆热、断层摩擦热);压力(静压力、流体压力和定向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包括水和二氧化碳为主的富含多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氧、氟、氯、硼、磷等挥发性组分。主要来自岩浆或深层热水溶液,也可能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之中);6、 变质作用方式: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条件下发生重结晶使小晶体变为大晶体,但成分不变。如(微晶方解石灰岩 粗粒方解石的大理岩);变质结晶作用-原岩在固态条件下,有些矿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新矿物。如(CaCO3 SiO2 CaSiO3 CO2 (反应温度400);.变质交代作用-原岩组分与化学活动性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物质成分的迁移,形成新的矿物,物质有带进带出。经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具有原来矿物的假象。7、 变质作用类型及代表性岩石: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代表岩石:斑点板岩是岩浆侵入围岩,并高温烘烤周围的泥岩、凝灰岩等,受热发生变质的产物;石英砂岩受岩浆侵入体的高温烘烤后变质的产物。岩石致密、特别坚硬。区域变质作用指在大范围内,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产生的变质作用(浅变带:温度和静压力不大,以定向压力为主,板理发育,主要形成板岩、千枚岩;中变带:压力较大,温度也较高,常形成各种结晶片岩;深变带:静压力较大,温度高,重结晶显著,形成各种片麻岩和混合岩。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便产生深部热液和局部重融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形成混合岩,这种作用称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化的最终结果是形成花岗岩);动力变质作用指岩石受定向压力或动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碎裂变质:在地壳的浅部,岩石呈脆性,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会被压碎或磨碎,产生碎裂变质,有代表性的岩石是构造角砾岩。韧性变质:在地壳中、深部,温度和压力较高,岩石具塑性,在断裂带中的岩石一般不发生明显的破裂,而是以强烈韧性剪切变形或塑性流动为主,有代表性的岩石是糜棱岩。其特征是细粒化,并具有明显的定向构造);交代变质作用指在气态或液态流体作用下某些化学成分被带入岩石中,有些化学元素被带出,发生物质交换,使得的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七、1、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括两层含义: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对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一种特殊形式下的相对地质年代,即以“年”这种时间单位值来衡量的一种相对地质年代,相当于给相对地质年代以“定量”的表述)。2、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地层层序律(地层单位:是指按照岩石具有的许多特征、性质或属性的任一方面,在地球的岩石序列划分中,当作一个单位(特殊的实体)的一个地层或相邻地层的组合。常用的地层单位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规律。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老的先形成,在下面; 新的后形成,叠置在上。因构造运动而倾斜或倒转,泥裂等可判断顶面。原始连续性定律;原始水平性定律);生物层序律(生物层序律是在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组合;以及地层年代越老所含生物化石较简单、较原始,地层年代越新所含生物化石较复杂、较进步的层序规律。生物演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将生物层序律与地层层序律结合起来使用就可以系统地划分地层,确定它们的新老关系。);切割律(穿插关系):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以及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的顺序规律称为切割律。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可运用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来确定相对年代。岩浆岩之间以及岩浆岩与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只能用先形成的被后形成的包裹以及后形成的侵入到先形成者中(先形成者被后形成者切割)的关系来判断新老关系。 3、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具有不同原子量(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通常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K-Ar, Rb-Sr, U-Pb, 40Ar-39Ar法用于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年龄; 14C的半衰期短,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或考古。利用古地磁的方法测年代(地质历史中地磁场的南北极是不断变换的,而且每一磁性时期的延续时间也不相同。因此,测定岩石的极性,确定该极性的延续时间,并同过与以知的标准值对比,就可以推算该岩石的形成年代。仅限于测定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年代。)4、化石 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如动物的骨骼、甲壳;植物的根、茎、叶;动物足迹、蛋、粪、动植物印痕。5、地层与岩层的区别:岩层:是泛指各种特征或属的一般层状岩石;地层: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和属性的岩层。即一定时代的岩层组合或沉积层组合;地层原为“铺开”、“扩展”之意。地层与岩层所包含的内涵不同了。由于岩石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或属性。因此岩层一般不形成单位,而地层可构成地层单位。6、标准化石: 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 特征显著, 数量多、分布广,对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八、1、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区别: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皱褶构造、断裂构造、不整合构造)。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2、 地层(岩石)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说明地壳持续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平行不整合接触说明地壳抬升成陆,遭受了剥蚀,沉积间断;侵入接触说明侵入体的生成早于上覆沉积层;)3、 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4、 褶曲要素(翼褶曲岩层的两坡。核褶曲岩层的中心。轴 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近于对称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枢 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 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伏状。轴迹 轴面与地面的交线。5、 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地质方法穿越法:沿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测量岩层顺序、岩性、厚度和各露头产状,分析、判断褶曲是否存在。背斜(新老新)向斜(老新老)。追索法:沿着某一标志层的延伸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两翼是平行延伸还是逐渐汇合。地貌方法水平岩层(转折端、顶部或槽部等);单斜岩层(翼部、构造盆地边缘,单面山、猪背脊等);同心圆或椭圆式分布的山脊,构造盆地;平行排列的山脊和山谷;弧形或“之”字形展布的山脊和山谷;背斜山和向斜谷;背斜谷和向斜山(地形倒置)。6、 褶曲的野外识别:地形倒置(并非绝对),原因:褶皱形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风化剥蚀,而成山。意义在找矿、找地下水以及工程水利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褶曲对矿床的保存有重要作用,向斜是储水、储气、储油构造。7、 节理:当岩石中的裂隙破坏了岩体的连续性,但裂隙两侧的岩块并未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时,称为节理。根据节理的成因分类原生节理:指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节理。 次生节理:指在岩石形成以后产生的节理。(次生节理 又可以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前者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后者是由风化、脱水、压密或重结晶等原因产生的。构造节理分布广泛,延伸较深远。非构造节理仅限于地表,延伸不深、不远,也无明显的方向性,与褶皱、断裂等构造无关。)根据力学性质分类(张节理:是岩体受引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裂隙。其特点是:产状不稳定、延伸不深远;裂口较宽,节理面粗糙不平;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匀,很少密集成带;遇砾石节理弯曲饶过。剪节理(剪切节理或扭节理):是岩体(岩石)受剪切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裂隙。其特点是:产状稳定、延伸远;裂口紧闭,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在节理面上常有镜面、擦痕等;节理间距较小,分布均匀,密集成带;剪切砾石)根据节理面与岩层面的产状分类(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根据节理走向与褶皱轴的关系分类(纵节理 横节理 斜节理)。8、 研究节理的意义:有助于推断区域性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对于寻找矿产、开发矿业以及工程建设和地下水资源等,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理对于地貌的发育、形态等有深刻的影响。9、 断裂构造: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按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正断层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逆断层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小于25。平移断层 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按断层走向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纵断层(走向断层) 断层面走向与走向一致。横断层(倾向断层) 断层面走向与走向垂直。斜向断层 断层面走向与走向斜交10、 断层的野外识别:构造岩(断层角砾岩);密集的节理(断层面是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时伴生有许多小破裂面即节理。节理方向常与断层面大致平行);擦痕和镜面(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阶步擦痕及镜面末端常出现“坎”);牵引褶皱(拖曳褶皱)断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时,受摩擦力影响出现弯曲。牵引褶皱可是指示对盘位移方向;沿岩层或矿层走向突然中断;地层重复或缺失;地形证据;水文和植被标志;岩浆活动和矿化现象;遥感影象的线形标志;11、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两盘地层的新老关心;根据牵引褶皱;擦痕和阶步;.羽状节理;断层角砾根据标志层的错动。12、 研究断层的实际意义:对找矿、找地下水以及工程建设等以下几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断层与矿床;断层与工程建设;断层与地下水;断层与地震;断层与地貌九、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源向外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壳的机械颤动(振动),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震源振动的源点,能量的发源点;震中震源在地表投射点;震源深度 震源至震中的距离2、 地震波:从震中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类。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态、液态、气态的介质中均能传播,波速快,破坏性较弱,又称P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态的介质中均能传播,波速慢,破坏性较强,又称S波。表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它仅沿地表传播,不能传入地下,波长大,振幅大,兼有纵波与横波的特点,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又称L波。3、 地震级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按照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来描述地震的等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现在一般采用理氏地震级。4、 等震线地震后地面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 连接起来称等震线,通常等震线是围绕震源或震中的封闭线。 十、1、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2、 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地槽区的发展过程(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地槽区的特征(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地台区代表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地台区的外形呈近似圆形,直径可达数千千米,是地壳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地台区的发展过程(地台的结构:下层褶皱基底,上层盖层,中间一个不整合面)地台的分类(根据地台基底褶皱的形成时期,可以分为古地台和年轻地台;依地台区上有无盖层及其厚度大小等,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地盾、台向斜、台背斜、沉降带)。地台区的特征(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不太强烈的构造变动; 微弱的岩浆活动;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丰富的沉积矿产)。过渡区在地槽褶皱隆起过程中,在其与地台交界的地区,同时形成了大型带状拗陷,称为前缘拗陷。过渡区的结构往往是不对称的,与地槽毗邻的一边具有地槽的特征;与地台毗邻的一边又具有地台的性质。】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大小不一的坚硬的板块镶嵌构成。板块之间的边界处是内动力地质作用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带,多地震、火山、构造运动等;而板块内部相对较为稳定。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地球表层的硬壳是刚性的岩石圈(或称构造圈),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全球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有利的成矿地带。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总之,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拉张型边界又称离散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或中隆、海岭)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大陆裂谷也属于拉张性边界;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或消亡带,也称为贝尼奥夫带。 一是岛弧-海沟型西太平洋这种型式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是洋壳洋壳碰撞。二是山弧-海沟型 如安第斯山,是洋壳陆壳碰撞。三是山弧-地缝合线型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是陆壳陆壳碰撞。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4、 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指由于海底扩张,导致断层的运动方向和特点发生了改变的“平移断层”,称之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的特征(平移断层的错动沿断裂带整个长度发生,而转换断层的错动则局限于脊轴之间的段落,在与脊轴相交处错动骤然终止。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错动方向恰好相反, 转换断层为右旋,平移断层为左旋错动。平移断层持续活动会使两侧脊轴之间的错开幅度越来越大,转换断层的活动却不能使错开幅度增大。转换断层只有在洋脊之间的地段才有浅震分布;若为平推断层,则在断层线上都有浅震分布。)5、 大陆漂移说认为较轻的硅铝质(花岗岩质)大陆是在较重的硅镁质(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这种漂移。还认为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个是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如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一个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作用引起的。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6、 海底扩张说通过研究大洋中脊形态、海底地热流分布异常、海底地磁条带异常、海底地震带及震源分布、岛弧及与其伴生的深海沟、海底年龄及其对称分布、地幔上部的软流圈等等。在这些新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学说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的一些证据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大洋中脊(洋脊特点为高地热流异常区;中央裂谷;为重力负异常区;洋脊下方的地幔中,地震波波速小于正常值),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征(地质现象的对称性 ;海底磁条带的对称排列;洋底年龄的特征),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海沟,海沟具有如下特征: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海沟是陆壳和洋壳交叉重叠的复杂地带;海沟是不对称的地热流异常区 ,总之,大洋中脊是将岩石圈拉开,而海沟带则是使岩石圈受到压缩。十一、1、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625亿年),持续约11亿年。地史特征:大气圈及水体缺氧。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普遍而强烈。中晚期原始陆核形成,(阜平运动)。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原始菌、藻类。】2、 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距今时间: 255.4亿年,持续19亿年。地史特征: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吕梁、五台运动)。藻类繁盛,并出现真核生物绿藻,叠层石普遍发育,晚期出现第一次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早元古代与中晚元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区别:后两个时期水气圈中含氧量增加(贫氧环境);地台形成,因此形成分异较好的地台沉积盖层。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3、 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距今3625亿年,寒武纪寒武系() ;奥陶纪奥陶系(O);志留纪志留系(S)【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其中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最重要。寒武纪被称为生物大爆炸时代,最具代表的是澄江动物群。寒武纪还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奥陶纪是无脊椎动物极盛时期。志留纪末,三叶虫、笔石大量灭绝。出现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类。植物界仍是海生藻类繁盛时期,出现陆生半陆生裸蕨类植物。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古地理格局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保持分裂状态:北美和俄罗斯古陆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古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木古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陆之间是秦岭海、北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外侧为古太平洋。南方冈瓦纳古陆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方各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是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初步形成劳亚大陆;祁连海封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海洋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4、 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距今4.12.5亿年,泥盆纪泥盆系(D);石炭纪石炭系(C);二叠纪二叠系(P)【晚古生代的生物界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繁盛。泥盆纪被称为裸蕨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蕨类时代,出现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并在晚二叠出现裸子植物。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原始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地。泥盆纪称为鱼类时代。石炭二叠纪又称两栖类时代。出现原始的爬行动物。晚古生代中曾出现多次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最重要的两次分别发生于晚泥盆世和二叠纪。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与世界古地理变化 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西运动。它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石炭到二叠纪,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古陆和欧洲古陆,因乌拉尔地槽褶皱又和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形成更加广大的劳亚大陆。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可能局部连结,但被古地中海所分隔,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北对峙的统一大陆,即联合古大陆(泛大陆)。晚古生代的气候泥盆纪开始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形成劳亚古陆上的北方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为特征)和冈瓦纳古陆上的南方植物群(以温凉气候为特征)。石炭二叠纪出现一次持续5000万年的大冰期,但只发生在冈瓦纳古陆内。矿产:石炭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一。 5、 中生代的地史特征:距今2.50.65亿年 三叠纪三叠系(T);侏罗纪侏罗系(J);白垩纪白垩系(K),【中生代的生物界植物界: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在早白垩世晚期,出现被子植物,并在晚白垩世取代裸子植物的统治地位。因此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脊椎动物界: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出现鸟类;晚三叠世还出现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无脊椎动物:被称为菊石时代。与其伴生的还有各种昆虫、淡水轮藻等。恐龙灭绝是中生代最突出的生物事件。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演化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西方称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老阿尔卑斯运动。中国将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印支运动(发生于三叠纪中、晚期)和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冈瓦纳大陆逐步分裂。古印度洋开始出现。但古特提斯海于晚侏罗世扩张到最大规模,随后收缩;到中生代末期形成如下大地构造格局: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南北对峙,古地中海东西横亘于两大古陆中间不断受到挤压,环太平洋大陆不断遭受俯冲而形成复杂的活动大陆边缘 。中生代的气候三叠纪初气候较干热,以后向温湿转化;气候分带现象很明显。进入侏罗纪,潮湿气候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安全培训考核课件
- 先秦文学课件
- 化学品安全培训漫画课件
- 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简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创伤性肋骨骨折课件
- 12在牛肚子里旅行第2课时 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分层练习+听写
-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学生版+解析)
- 客服岗位月度汇报
- 路基挖方施工技术交底
- PICC堵管原因与再通方法
- 标杆地产五星级酒店精装修标准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举例-有理数
- 西方经济学简史
-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新闻报道与舆论导向
- 局放实验操作规程
- 透明土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