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看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好好过节吧,认真做一回我们自己。 18位意见领袖的节日观 回溯传统,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土节”依次有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等,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此外,中国人近年来还热衷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今日中国,平均每月便有两个节日,人们是怎么对待这些节日的呢? “事实上,它只是让中国人找了个可以狂欢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机会,并没有改变人的观念。以后也不会出现只过圣诞不过春节的情况,因为人有一个历史传承。”(采访/吴炜) 因为经中西节日文化内涵被抽空 消费大潮冲淡节日温情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文/王建 通过对该村传统庆典活动存在状况的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在了解的过程中,又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文/李国庆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 赞同63| 评论(4) 其他答案 共5条 2008-7-19 10:25 SHI去的草人 | 一级 节日在近代中国的演化与西学东渐有着直接的关系。西学东渐并不是文化传播规律上的引进与吸收,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征服下的一种文化推销。从社会性质上讲,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开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同时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等也一并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甚至改变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向近代化演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节日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840-1895年:近代节日演化的起步期 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创痛最深的时期,对中国人的心灵来说也是创痛巨深的时期。在这之前,中国人还沉醉于“天朝大国”的骄虚美景中,不仅对外部世界不了解,甚至禁止人民了解外部世界。当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叩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人发现一向被我们鄙视的“夷狄”竟是如此的强悍,他们的“船坚利炮”斍打得我们措手不及。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这些西方列强都是凭借手中的“船坚利炮”,在只有区区数万人的情况下横行中国大地,逼迫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攫取中国的各种权利。这一时期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天朝上国”“夷夏大防”的观念还很牢固,尽管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但在时人的心目中中国的落后只是器物不如人,我们的文化还是远胜于西人,因此学习西方只限于器物,即武器、机械等,文化的保守思想还非常浓厚,在思想文化层面传统文化仍占据主流。因此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谓当时思想界的共识。 但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开埠通商、传教、兴办教育、开矿等规模的扩大,在中国生活的西人越来越多,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也带人中国,能够给中国人民直接带来新鲜空气的就是节日习俗。尽管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城市、农村、沿海、内地还基本上延续自古传承下来的节庆习俗,但由于受到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中国的节日习俗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变异。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节日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节日娱乐性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强。如我们所熟知的欧洲的狂欢节、圣诞节、情人节、德国的啤酒节等,基本上都是民众的集体狂欢,鲜有宗教色彩,很少背负道德伦理的内容;但中国的节日却与之相反,几乎每一个节日都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传统节日也受到影响,节日的娱乐活动开始受西方影响,渐渐兴盛起来。如元宵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近代以前,一般的商人是不允许放灯的,但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这一情况开始有所变化,清廷允许一般的商人在元宵节随意放灯,实行官民同乐。清明节,民间俗称鬼节,一般只是扫墓祭奠亡人,很少有娱乐活动;但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变化,民问兴起了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之所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节日演变的萌芽期,就是西方的一些节日开始影响中国,特别是宗教节日。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开始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内地传播,传教人数越来越多,基督教节日也开始在民间社会出现。尤其是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的“拜上帝教”,吸收西方的宗教节日并创立了六大新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正月十三的太兄升天节、二月初二的报爷节、二月二十二的登极节、三月初三的降节、七月二十七的东王升天节、九月初九的哥降节等,都带有西方宗教节日的色彩,也可以说是西方宗教节日的中国化,只不过称呼不同罢了。如登极节,其实就是西方的复活节。洪秀全之所以如此狂热地创办带有西方色彩的宗教节日,一则是宗教礼拜的需要,二则也是希图利用宗教节日的创办冲击封建迷信思想,革故鼎新,为农民政权服务。很可惜,太平天国创办的这些节日宗教色彩过于浓厚,除了在太平军中流行外,在民间鲜能推广。而在广大的农村,传统节日还是主流,人们对西方节日的认识还抱着拒绝的态度。这也说明,在中国近代化的起始阶段,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很脆弱。 此外,由于外国人在华增多,在内地设立领事馆、开采矿产、建立学校等,西方的一些习俗开始在内地延伸,西方节日随之也向中国渗透。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兴起,最主要的是西方人生活习俗使然,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开始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和西方人经常打交道的中国上层人士。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中国的西方生活方式有赛马、西餐、西式点心、西式饮料、音乐会等。特别是西方的饮食习俗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出现,尤其是西餐馆的开设,更成为近代中国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1876年葛元煦游历上海,就看到在上海虹口一带设有西餐馆,不光西人进入,而且“华人间亦往食焉”。而在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西餐馆越来越多,而且名声也很大,诸如“品升楼”、“德义楼”等,虽然是中国名字,但专门从事“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像北京西餐馆的档次非常高,有“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这些西餐馆不全为外国人消费,中国人也有消费者;不仅平时有人去消费,而且在节日期间有不少人光顾。西方节日期间的生活消费品像面包、糖果、饼干、蛋糕、布丁、罐头等食品和洋酒,也在中国上市,不仅受到中国上层社会的青睐,而且也成为上流社会节日期间的馈赠礼品,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的礼品赠送。加之晚清时期维新派鼓吹革命、学习西方、提倡移风易俗,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向国际“接轨”,一些节日陋俗受到冲击,西方节日的“新俗”开始在中国社会蔓延。比如西式名片在中国的使用。近代以后西式名片传人中国,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特别是过新年,贺年者拿自己的名片投递,叫“投贴拜年”,一改中国传统拜年的繁琐礼仪,颇有新风。由于受到西方习俗的影响,一些维新派还照搬西方的一些做法,增添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新式节日。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就积极倡导仿效西方增添一些有意义的新节日,他认为效法西方增添一些新的节日可以让国民“记已往,振现在,励将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建强国勇猛、进步、自立的气氛”,使中国节日内容和样式不断丰富多彩。从这一时期节日的演化可以看出,虽说总体上中国社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节日习俗,保持着古朴多彩的风貌,但西方节日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社会,尽管这只是刚刚开始。赞同0| 评论 现在,有不少学生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等,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等却漠不关心或一概不知,这使人有种酸溜溜的感觉。曾问过一个学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九月九日是哪个节日?学生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而至于清明节的来历、端午节有什么故事等,学生更一问三不知了。 在外来节日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个中国人,连传统节日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这有点说不过去。加强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传统节日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学生也能从传统节日中吸收到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精神元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加强学生的传统节日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加强学生的传统节日教育呢? 首先,让学生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一年之中,有哪些传统节日,把它列出来,告诉学生,哪个日子就是什么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腊八节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节日,有一种过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 其次,结合眼前传统节日,适当地融入一些知识讲座。就说,不久后就是中秋节后,我们可以把与中秋节相关的一些故事或知识讲给学生。“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拉丝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节目审查流程执行监控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陶瓷制品釉面涂层耐酸碱度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豆制品酶法改性工艺效果分析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饲草种子繁育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石质文物修复师培训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理念、问题与启示
- 新能源汽车电驱总成系统及设备管理测试卷附答案
- 专业证书试题模板及答案
- 建筑专业理论试题及答案
- 第8课《网络新世界》第一课时-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 2025年审计部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Bowtie安全分析培训课件
- 退役军人优抚政策课件
- 财务遴选笔试题及答案
- (2025秋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上册音乐课教案
- 肿瘤病人疼痛评估与干预策略
- 计算机视觉技术课件
-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理念解读
- GB/T 5783-2016六角头螺栓全螺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