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呈多样化趋势。新近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第36条被称作互联网专条,该条对网络侵权责任加以规定。本文对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进行分析论述,具体阐述了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体、特点以及类型等。并且介绍了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方面具有代表性立法的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制度。通过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分析及侵权行为的认定与归责原则等方面的论述,结合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指出互联网专条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切实发挥互联网专条的作用,达到制订规则的目的,满足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在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同时,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关键词:网络环境 著作权 侵权行为 侵权责任法 互联网专条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s are diversified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Recently, China issued the Tort Liability Act which Article 36 shall be known as the Internet special clause, and tort liability has been provided for the Internet infringem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copyright infringements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specifically explains the subjects,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Moreo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 which issu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 Ac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legislative representation in this field. By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tort liability and discussing the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with the claim of the Tort Liability Act,” pointing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Internet special provision. Make sure that the Article 36 works well and achieves the purposes in the meantime meet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Enhance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while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Key words: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copyright; tort; Tort Law; the Internet special clause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1目 录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概述1(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1(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体1(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2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立法设计2(一)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安全港条款和“通知删除”责任3(二)中国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4三、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解析4(一)侵权主体的认定4(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4(三)侵权责任类型与认定5(四)归责原则6四、侵权责任法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的立法缺陷7(一)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条款设计的缺陷7(二)权利救济的困境8五、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立法的完善8结论10主要参考文献11东北财经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的立法设计浅析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概述(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1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界定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的行为。著作权侵权行为(包括相关权侵权行为),是指侵犯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的行为。具体而言,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权人或者相关权人许可,擅自实施其受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包括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节目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版,第116页。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属于侵犯著作权行为中的一种,但其具有不同于一般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是指与网络相关联的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2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依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分类。如按侵犯的权利性质不同,可分为侵犯网络著作权人的人身权的侵权行为和侵犯网络著作权人的财产权的侵权行为;按侵权行为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从网上到网下、从网下到网上、从网到网的侵权行为。结合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将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按主体不同,分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其中主要体现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体1主体类型侵权责任法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中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网络侵权责任的主体。(1)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有学者称为“在线服务商”,即为网络信息交流和交易活动的双方当事人提供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主体。 吴汉东,“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第28页。网络服务提供者又主要分为网络内容服务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简称ICP),网络经营服务商,或称网络联线服务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简称ISP)以及电子认证机构(CA)和网络电子市场营运商(其包括EDI网路连接中介商、网上电子商场营运商、网上大批发商、网上专卖专营店营运商、网上外包资源营运商、网上拍卖行等),以及其他参与网络活动的各种主体。 方美琪,网络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2)网络用户网络用户包括自然人用户和法人用户,这里指的网络用户为狭义意义上的,即不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内的网络用户。2不同主体对于不同类型作品的侵权行为类别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的侵权行为和网络经营服务商(ISP)的侵权行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的侵权行为在对传统作品和对网络作品侵权时表现不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侵犯传统作品的著作权,表现为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可以基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等制度进行抗辩。而其侵犯网络作品的著作权的行为则表现为将传统作品传输到网上或侵犯直接在网上创作完成的作品的著作权两种类型。网络经营服务商(ISP)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临时复制行为上,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争论都较大。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表现为网络用户直接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人的民事权利。(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1.无限复制性。网络环境下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复制行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版权作品的复制发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著作权作品通过简单的技术操作便可轻易地被复制进而加以利用,并且在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分清原始作品与复制件。另外,网络环境下的复制行为不受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诸如超文本链接、P2P等技术的应用,也是网络著作权作品的复制频率高的原因。2.传输范围广。在网络环境下全球的互联网用户都能够通过网络即时地获取和利用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的信息,这导致在第一次网络侵权行为发生后,会相继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的网络侵权,且不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控制侵权行为的难度。3.可接受程度高。传统的盗版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因其成本问题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加之公众的版权意识程度,被视为不良行为。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则不具有如此明显的负面价值判断,人们时常会享受到侵权所带来的额外利益,甚至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参与侵权。 荆晅,“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规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8页。所以,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可接受程度高。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立法设计2(一)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安全港条款和“通知删除”责任美国国会于1998年出台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或称千禧年数字化版权法)英文全称“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简称“DMCA”),颁布这部法律的目的在于满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需求,但该法没能够为大多数软件、电影、音乐等行业的公司提供有效支持。 姚文平,“专家解读美修改数字千年版权法案”,转引自/llyd/xslt/201009/20100902_62233.html,发表时间2010年9月2日。该法第512条“安全港条款”有效地防止了技术发展对版权责任产生的消极影响。 燕妮,“DMCA在美国视频网站侵权案中的适用分析”,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84页。“安全港条款”有人又称其为“避风港规则” 史学清,汪涌,“避风港还是风暴角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第2329页。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限制规则。该条规定旨在于就网络服务提供者遵守第512条(a)(d)的情形下有权免除其为第三人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美国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归责原则是从严格责任逐步过渡到“安全港”条款和“通知删除”责任。其中1995年的Netcom案是美国有条件的“安全港”条款建立的重要判例基础。吴伟光,“视频网站在用户版权侵权中的责任承担有限的安全港与动态中的平衡”,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4期,第63页。然而“安全港”保护的提出,使得一些网络服务提供者产生了误解,部分网络服务提供者认为只要其不主动参与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就应该得到“安全港”条款的保护。但实际上,“安全港”条款是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著作权人的权利平衡而提出的折中规定,即在免除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侵权责任的承担的基础上要求其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履行“善良管理人”的职责。但是相反,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尽到“注意义务”、未达到“善良管理人”的标准,则其将需要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在之后指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中详细规定了临时信息化网络传输、系统缓存、信息定位工具、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等多种免责条款。“安全港”条款或称“避风港”原则对仅仅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只要其对内容不知情而且在权利人提出要求后及时删除了内容,就可以免责。有了“安全港”条款和“通知删除”规则及相应免责条款的立法保障,美国数字信息服务产业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奠定了世界领头羊的地位。王红茹,“当书生遭遇知识产权瓶颈”,转引自/051128/16/e6q3.html,发表时间2005年11月28日。同时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通知删除”的注意义务,即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作品著作权人建立联系,当网络作品著作权人发现侵犯其著作权行为时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删除”义务,删除侵权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该侵权行为采取必要措施。且美国注重网络的“表达自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通知删除”义务仅限于侵权作品,这5与欧盟的电子商务指令有所不同。而中国的侵权责任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欧盟的立法例相似,即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范围扩大包括一切侵权信息。(二)中国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相关条款中规定了“通知删除”规则。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中但书的规定是对搜索、链接的提供者安全港条款的限制,但该条规定的“知道”、“应当知道”及“明知”、“应知”与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规定的“知道”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三、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解析(一)侵权主体的认定对于侵权主体的认定方面,首先,按照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一款规定,侵权主体为因自身的行为,而侵犯了网络著作权人享有的合法权益,从而应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的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其次,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侵权主体为未履行“通知删除”规则规定及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侵权责任即因侵权行为发生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 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版,第566567页。20世纪后期,网上专利及商标保护成为关注热点,专利保护方面美国率先进行,突出表现在计算机软件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商业方法方面;商标的网上保护表现为反域名抢注等问题。专利和商标方面的网上保护问题在法律法规和技术上都存在解决的可能且问题不会长久,但网上版权的保护问题在21世纪将会成为长期热点。与网络版权保护密切相关的便是网络环主要参考文献境下著作权侵权及对侵权行为的规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适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这几个方面。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在侵害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的违法性,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违反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的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违法性具体体现为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及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等形式,违法性表现为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诸如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规定因不具备违法性,属于侵权行为的抗辩理由,在网络环境下同样适用。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成的构成要件之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的损害事实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损害事实是侵犯网络环境下的合法著作权的结果;其次,损害事实具有可补救性;再次,损害事实具有确定性。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损害事实体现为被侵权人的民事权益遭受侵犯及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而给被侵权人造成的权益损害及损害的扩大部分。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由违法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其中的关系是违法行为是原因,损害事实为结果,前者与后者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损害事实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因果关系这一要件反映在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体现为由于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造成被侵权人权益的损害,其中包括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行为构成的侵权,是直接因果关系;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产生的间接侵权责任,引起间接因果关系。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以侵权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作为构成要件之一,相对应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其中包括过错推定)。体现在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即“知道”这一构成要件。(三)侵权责任类型与认定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类型按照侵权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在侵权中的作用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将网络侵权责任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直接侵权责任规定在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一款中即“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表现为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环境下侵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是侵权主体自身的行为直接产生的民事责任,由侵权主体对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间接侵权责任,规定在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第二款和第三款中,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第三方主体,未直接实施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但未履行其应履行的相应的注意义务而11可能与侵权的网络用户共同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主要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适用两种规则:提示规则和明知规则,分别对应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分别就侵权损害的扩大部分和全部侵权损害与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反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责任。这里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主要设计为间接责任,有其理论及现实的可能性。首先对于被侵权的权利人来说,实际侵权人往往很难确定,导致其权利救济存在一定难度。而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间接责任将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使权利人能够得到实际的赔偿。这里有学者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是替代责任 杨立新,精解,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因为间接侵权责任包括替代责任和共同侵权责任两种责任形态,并且美国也曾出台过相关法律承认替代责任的存在。但通过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第三款可以看出,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通知删除”规则和具备“知道”这一主观要件,应将其视为侵权人。同时,替代责任表现为赔偿责任,非侵权的第三人承担替代责任,赔偿权利人损失,与侵权行为不存在因果联系。故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第三款中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责任为其与网络用户承担的连带责任,表现为共同侵权责任。此外,按照作品类型的不同,将作品分为传统作品和网络作品,而由此产生的侵权责任分为侵犯传统作品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责任和侵犯网络作品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责任。网络作品作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对象其构成要件与传统作品无异,均应满足独创性、可复制性、以一定形式或载体表现或固定下来及满足法律对作品形式的要求。而网络作品与传统作品相比,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诸如,传统作品以一定有形载体形式存在,而网络作品则是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在;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不一定都具备作品的构成要件,有些仅是数据材料;网络会议、电子出版、联机编辑、交互计算等的应用已使作品所有权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采用上述技术使得原始作品与演绎作品的界限变得模糊。(四)归责原则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其中包括推定过错。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版,第144页。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归责原则分为直接责任和连带责任。直接侵权责任表现为第一款中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利用网络,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构成侵权,应以自身名义承担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第二款与第三款都明确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第二款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著作权人发出的侵权通知未及时处理的责任,即其应对侵权损害的扩大部分承担责任,表明通知发送前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不同主观过错状态,此款规定中网络服务提供者仅在其过错范围内对侵权损害的扩大部分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第三款规定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其所提供的服务构成侵权行为,其满足知道的主观认知状态却表现为不作为,存在明显的过错,应与该侵权网络用户对全部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作为过错责任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且适用于网络环境下。过错推定责任主要应用于受害人能够证明侵权行为是加害人所为,而加害人不能证明没有过错的情况,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与一般的过错责任不同,过错推定责任进一步解决了受害人举证困难的难题,同时加重侵权人的责任,使得合法权利得到更完善的保障。例如,网络内容服务商(ICP)对于内容的审查、编辑,在具体的实施方式方面,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如果ICP能够证明其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便可依具体过错情况减轻或免除赔偿其责任,这与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相一致。无论是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还是中国的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都不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采取主动监管的方式,原因在于这种要求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过于苛刻且事实上实施不能,另外,倘若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这一义务,则其将对由网络用户导致的侵权行为承担直接侵权责任,而这种情况属于严格责任。对于第二款与第三款的关系,即“安全港”条款和“知道”的主观认知状态,有人主张第三款应优先于第二款适用 姚建军,“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的新探讨兼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辨析及其延伸”,载法官说法,2011年第2期,第72页。,当网络服务提供者满足“知道”这一认知要件时,权利人便可依第三款规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而不得依“安全港”条款提出免责。 “安全港”条款的提出在于平衡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著作权人的利益关系,而互联网专条的目的着重于偏向保护网络著作权人的利益,所以,对于满足第三款“知道”主观要件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却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第二款中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却未及时采取“删除”等措施的主观过错状态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大小也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第三款优于第二款适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使得网络服务提供者更谨慎地行使其权利、履行其义务。四、侵权责任法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的立法缺陷(一)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专条条款设计的缺陷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规定的“通知删除”规则,在平衡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基础上,偏向于保护网络著作权人的权益,著作权属于私权,“通知”的负担由著作权人承担对于权利的保障更为可行、有利。但第二款未就“通知”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而通知信息的准确性与适格性的规定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成本及该条款适用的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应对“通知”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三款中规定“知道”这一主观认知要件用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状况。而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中分别对应的却是“知道”、“应当知道”和“明知”、“应知”。侵权责任法中的“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将其解释为“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即“知道”包括两种主观状态,已经知道和应当知道。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知道”规则未免过于苛刻且在事实和法律上不能,同时还存在这与其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相冲突。(二)权利救济的困境首先,“通知删除”规则的确立主要与网络的即时性特点有关,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例如P2P技术及链接与超文本链接等技术,通过各种技术,网络用户能够简单快捷地通过互联网下载、上传资料,或将纸制出版物上刊登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但“通知删除”规则虽然是对诸如上述方式产生的侵权行为的限制,但控制效果却十分微弱。因为一旦侵权行为发生,事后的补救及相应“删除”措施的采取都很难消除侵权行为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定也很难达到精确的技术判断与事实判断。其次,规定过错推定责任作为过错责任的补充,即是针对网络侵权行为的即时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点,在举证责任方面偏向被侵权权利人。但即使如此,侵权行为在网络环境下一旦发生,其补救仍困难重重,只是赔偿权利人的损失远远达不到遏制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的目的。这方面与普通网络用户,尤其是广大公众的版权意识、侵犯网络版权行为的特定等都有密切关系。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往往由于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网络的准入门槛低,侵权主体多样化;盗版的处罚力度不强等原因导致侵权行为的猖獗。网络版权保护问题仍任重道远。五、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立法的完善 “版权伴生于印刷术的发明” 郑成思,Michael Pendleton, Copyright Law in China, North Ryde, NSW, CCH International,1991, p2.,而有西方学者著称帝制中国面对印刷术和其他重要的科技进步,没有采取中西方学者所构想的制度回应。但综观整个法律史,中国人对于未经授权复制文本或其他材料的行为并非坐视不管。 【美】安首廉著,李琛译,窃书为雅罪中华文化中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5页。中国对于版权的保护方面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外学者们博弈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盗版侵权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呈现的多样化、复杂化及监管难等特点。国内外都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环境是“无法律”。这种观点仅仅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一度比较流行。计算机网络上日益增多的违法犯罪活动,促使人们认识到:必须运用法律对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某种程度的管理。而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本文主要论述的侵权责任法第36条互联网专条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主要针对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的规制,但由于法律本身的特点加之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制度方面的规定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著作权保护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拥有独创性作品的著作权人的利益,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便自动产生著作权,这种创作行为不同于劳动行为。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则显得尤为重要且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安全和利益,如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及市场安全和个人安全。但在着重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也应对著作权人承担的相应负担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针对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关于主体方面对于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规定的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一点上,应具体明确地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标准及范围以及对其承担的责任的必要限制,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适格性。同时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条款作出相应的规制,使得“安全港”条款不被滥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关于“通知删除”规则方面对于36条第二款中提到的“通知”的要求,建议增加“通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要件,使通知的最低标准对于权利人更加明确。并确定“反通知内容”范围,使网络服务提供者更好地承担审查义务。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相关内容已有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0条,今后也可通过制订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该项内容。3关于归责原则方面虽然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三款最终确定采用“知道”这一主观认知要件,并将“知道”解释为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状态,但由于“应知”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过于苛刻,且存在实施上的不能,所以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明知”标准较为合理和可行,而对除网络服务提供者外的其他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可采用知道规则。此外,对于更好地平衡网络作品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增加合理使用的方式。这样可以不必过多地以处罚侵权人的方式来过犹不及地弥补权利人的损失。也可采取补偿金制度,使得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起互利合作的关系,尤其对于网络版权作品,既满足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同时保障了个人利益。有助于促进网络作品传播的发展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能源哈尔滨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化学工程岗位
- 乌兰察布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中国移动红河自治州2025秋招技能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中国广电太原市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吕梁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田勘探开发岗
- 大唐电力佳木斯市2025秋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国家能源阳江市2025秋招笔试数学运算题专练及答案
- 榆林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机械与动力工程岗
- 中国广电衢州市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中国广电无锡市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及答案
- 【《企业人才招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200字(论文)】
- 我国养老状况课件
- 心脏支架术后康复课件
- 国庆期间保安安全培训课件
- 工程施工山区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 GB/T 3131-2001锡铅钎料
- GB/T 25775-2010焊接材料供货技术条件产品类型、尺寸、公差和标志
- GB/T 14454.2-2008香料香气评定法
- 《干部履历表》(1999版电子版)
- ISO 9001:2015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详解与案例文件汇编
-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手工焊接工艺设计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