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非借不能读也”语出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书非借不能读也”翻译应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意思可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静心阅读。借来的书要着急还给主人,读来有迫感,更会认真尽心的阅读。当书是自己的时就会束之高阁,不会很紧迫地读,效果自然不如前者。下面就来讲讲借书的历史渊源。据史书记载,早在两汉以前,读书人已开始相互借书。但由于印刷术未发明,借书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成语“凿壁偷光”就讲的是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非常贵重,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这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当时借书是件难事。唐末时有“借书一嗤,还书一嗤”之说。嗤,笑也。也就是说,借书给人可笑,还书给人同样可笑。到北宋时,印刷术已大为流行,“借书一痴,还书一痴”之说在社会上也非常流行。此说后来又被人演绎为“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所谓二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所谓四痴,宋方勺泊宅编载:“借一痴,借之二痴,索三痴,还四痴。”意思是说:把书借给人是第一个儍瓜;借了人家的书又还给人家是第二个儍瓜;把书借给人家,人家不还,还去索讨,是第三个儍瓜;别人来索讨,就把书还给人家,是第四个儍瓜。总之一句话,书籍不要借给人,借了书就不要还,否则就是儍瓜。这说法有些乖张,如果说借书、借之书、索书为“痴”的话,还书怎么也“痴”起来了?这种借书还书的道德观念自然不足法。宋周辉在清波杂志里就直斥“痴”之说“殊失忠厚气象”。他考证说,借书之“痴”本不应为“痴”,他的“古人”其实说的是另两个同音字“嗤”、“瓻”,所谓“借书一嗤,还书一嗤”、“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后来被后世演绎或误传为“痴”。此说在泊宅编中也得到证实,“古人云:借书一嗤,还书一嗤。嗤,笑也。后人伪为痴字”,“前辈又以痴为瓻。瓻,酒器也。盖云借书以一瓻酒,还之亦以一瓻酒。” 清刘体信苌楚斋随笔之论借书事篇,引用宋、明数书文字证实“痴本作瓻”:“瓻,盛酒器也。” “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借书盛酒瓶也。”“贮酒器。言借时以一瓻为贽,还时以一瓻为谢耳。”嗤瓻二字,最早的说法当是瓻。在活字印刷尚未发明、雕版印刷又不普及之时,得书不易,全靠手抄,借书还书都是了不起的事,大家彼此都很珍重,所以才有借书还书皆以酒醴通殷勤的美德。但是这不好吧?借一次书要花二瓻酒,两个五斗也不少,买不起、买不到书的人,恐怕借书也借不起。还是“嗤”好,借书时相视一笑,还书时再相视一笑,如果借书人家再端上一杯清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交流读书之心得,那该多么有君子之风。可是,“嗤”、“瓻”最终还是变成了“痴”,中国读书人还是养成了借书不还的“优良”传统,以及书未可轻易借出的“行业惯例”。有的干脆明言书不能借。好几本宋清古人笔记提及,晋人杜元凯教训其子:“书勿借人。”甚至还有人竟将借书与孝道联系了起来。 宋周辉清波杂志之借书篇载,唐杜暹在自家藏书楼写道“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百善孝为先,不孝不仅是严重的道德品行问题,而且在古代是要受律法惩处的。而借书居然跟孝道联系一起,可见书在其心中地位的崇高。这卖先人的藏书为不孝,还说得过去,将书借借也是不孝,太严重了。还好宋太平广记辑之唐人书中的说法,对此给予了否定,杜写的其实是“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来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没说借书为不孝。泽山杂记里有篇景清借书,说有个叫景清的人,风流倜傥,注重气节,考中举人后上京城国子监就学,见一个室友在看一本罕见的好书,经多次苦借,对方勉强同意,不过限明日即还。天刚亮室友就去索讨。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向你借过呀。室友气愤不已,向官长申诉。景清便拿了一本其它的书去见官长,说:这就是我夜里读的书。随即诵读起来。官长问申诉的学生,那书是你的吗?那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被官长斥骂出去。景清也紧随而出,把原先的书奉还给室友,说:我看你如此珍爱这本书,所以才跟你开个玩笑。景清此举就有点恶作剧了。从中也可窥探古人有书不轻易借人。有的藏书者即使勉强借出,也常常附加苛刻的条件:1.索取礼物。据何蘧春渚纪闻卷二说:“古人借书,先以酒礼通殷勤,借书还书皆用之耳。”野客丛书卷十说:“愿公借我藏书目,时送一鸱开锁鱼。”还有黄山谷借书诗中也有“不持两鸱酒,肯假一车书”。2.必须互借或抄。如清初藏书家曹溶所订流通古书约中:凡借人家书,必先带上自己的藏书目,登门交给书主过目。书主看过以后,如果发现有自己也想看的书,那就约定日期,各人到对方家中去抄录,而且所抄书的数量必须对等。抄完后将抄本带回,原书不准带出门,以防遗失。“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借书方法之一。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就借自己的借书抄书经历,以勉励东阳勤奋读书。 3.借阅手续繁多。如光绪年间广雅书院梁鼎芬立的丰湖藏书四约中有“借书约”规定:“每月以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日为限,借书者,是日清晨亲到书藏携取,用洁净布巾包好,徒手者不借借书之期,限以十日” 4.地方长官、衙署幕友、学校教授官、监院等不借,因这些人“公门转折,事繁弊杂”,怕书借出后收不回来。清末民初湖南藏书家叶德辉,曾在藏书十约中写道:“非有书互抄之友,不轻借抄;非其同志著书之人,不轻借阅远客来观,一主一宾,一书童相随,仆人不得从入藏书之室。”可有的人照借书不误,有的对所借之书一去不回也有妙法对付。苌楚斋随笔中还记录了一个借书的奇人,“同辈中惟南陵徐积余观察乃昌,如借他家之书,有残帙缺损者,能代为补缀,必力为补缀”。“代为补缀”之“代”字,说明徐将书补好后,是要归还的。这样的奇人,无复得见,不知其后人何在。元代刘祁在归潜志卷十三言:“如蔡伯喈之秘论衡,亦通人之一蔽,非君子所尚,不可法也。其假而不归者,尤可笑,君子不夺人所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岂有假人物而不归之者耶?因改曰:有书不借为一痴,借书不还又一痴也。”明代范钦为其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而明朝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则说:“以书借人,是仁贤之德,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岂可但以痴目之哉。” 清波杂志作者周辉,也是对付赖书者的“高手”。他读过唐庚的失茶具说一文后,想出高招。唐文说,他家茶具被人偷了,他让老婆不要寻找,因为偷茶具的人必然是十分喜欢那茶具在偷,偷去后必然“宝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所借之书一去不回就算了吧,那书反正也得其所,有何舍不得的呢?古代借书如此之难,所以那时的知识分子,读书确实不易。但世有能人,苌楚斋随笔载,明归有光想找一个叫魏八的人借苏东坡的两本书,可魏八不借,他便写信给官场上的朋友,让其“为书求之,(魏八)畏公为科道,不敢秘也。” 魏八畏惧官老爷,才不得不借。但是,随着图书馆或图书楼的出现,借书之难大大减轻了。按一般的说法,我国公开图书馆应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督江苏时创立的江南图书馆为最早。当然,从命名来说这是最早的,但实际上可追溯到南宋。广信府志记载:“绍熙、庆元间(11901200年),直敷文阁赵不迂(晋臣)建书楼于江西铅山县以供众览。谓邑人旧无藏书。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钥掌之。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度,俾能纵览。”另外,在稼轩集词题中也有记载,有个名叫郑文英的人,在福州建了一座“巢经楼”,楼旁设“尚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冈高考试卷数学题及答案
- 危急值报告试题及答案
- 数据结构递归课件
- 施工现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土建质量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讲座
- 斜屋面挂瓦施工方案
- 电力线路拆除施工方案
- 工厂煤气泄漏知识培训总结
- 科学区活动策划方案
- 表演沙龙活动策划方案
- 安检岗位培训课件模板
- 2025-2030中国水产饲料原料和产品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抖音火花合同协议
- 安全文明施工和质量管理制度
- 2024年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医疗卫生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2025二手汽车场地租赁合同
- 高一新生入学纪律教育
- 茆诗松概率论教案
- 《Java程序设计任务式教程》课件 603 构造方法
- 军队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标准
- 2024新版《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