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作业.doc_第1页
训诂学作业.doc_第2页
训诂学作业.doc_第3页
训诂学作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古诗“捣衣”释义中国古代文学中“捣衣”意象,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开始成为古代诗词中较普遍使用的文学意象,而在唐朝尤为盛行,并在诗作中被赋予“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妻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的特定文化审美内涵。如:北魏温子昇捣衣诗:“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硫黄。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最为人知详传诵的当数李白子夜吴歌其三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在这些诗作中,无论是温子昇的“传声递响何凄凉”,子夜四时歌秋歌的“秋风凄长夜”、“忆郎”还是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我们都不难体会出那凄凉秋夜中的凄凄相思情。而在诸多“捣衣”意象诗中,正如上面三首,诗人对“捣衣”的描写多是秋夜闻声而伤情却鲜为正面描写,这致使后人在“捣衣”的意象中不免对其具体描述性解释产生一定的误差。1982年版唐代诗人咏长安释“捣衣”即为“洗衣”,这大概也沿自1956年文学课本注“捣衣”为“洗衣时把衣服浸湿,放在石头上用木棒捶打。”施蛰存唐诗百话释刘长卿五言律诗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清风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云:“尾联点出了主题,在这秋暮孤独的情景中,怀乡之情正要达到极度,然而非但没有什么东西来安慰此心,反而听到不知什么地方有捣洗衣服的砧杵声,使我的乡心更加沉重。”在此处,施蛰存“捣洗衣服”的说法也并没有做出确切性的解释。汉语大辞典(1994年版)释“捣衣”: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捣衣服,使其干净。而在其后的举例为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城外。”唐贾至答严大夫诗:“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同时收录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以上“捣衣”的解释似乎很符合我们现代所了解到的社会习惯,在我小时候或者现在有些农村妇女洗衣服,尤其是在拆洗棉衣时,仍会用棒槌(捣衣棒)反复捶打,据说可更好地去除污渍,比起揉搓更省力气,去污效果更好。然而这种解释在诗句中却存在诸多疑点。通过上文举例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描写“捣衣”时,一是多在秋天、深秋,二是多在夜晚进行,三是多在自家的庭院中进行,四是多和征夫游子西乡有关。结合注释我们不免疑惑:既然是洗衣,为何偏偏在秋天,难道夏天、春天就没有衣物可洗吗?洗衣物为何在夜晚,在白天不是更方便么?而且古时洗衣多在河边、井边,更不可想象的是洗衣怎么会和征夫游子思乡相联系。由此可见,关于“捣衣”的解释有待商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注:本诗是写秋日女子赶制寒衣送情郎。“捣衣”释为“赶制寒衣”。唐宋词常用语例释释“捣衣”为“拆洗寒衣”。“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送魏万之京)“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由此诗句显而易见将“捣衣”解作“捣制寒衣”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却仍存在疑点。南朝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宋词人贺铸一组捣练子则为我们更明确地写出了“捣衣”与“捣制寒衣”的关系,捣练子斜月下:“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捣练子剪征袍:“拋练杵,旁窗纱。巧剪征袍斗出花。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由诗可见,“捣衣”与“捣制寒衣”又不是同一件事,而是“裁制寒衣”前的一道工序,而究竟何为“捣衣”呢?我们不得不考究到古代的制衣程序。由于宋元以前,棉花在中国的栽种尚未普及,服装多为丝织品或葛麻等,而在寻常人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穿葛麻,而葛麻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硬,从纺织学的角度考虑,麻的靭皮纤维含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胶质,这些胶质在对纤维素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使麻织物粗硬,穿着不舒服,也不利于缝制,不利于上色,而“捣连”就是使麻织物脱胶使其平整柔软的过程。“捣练”是捣衣料,所以在诗作中被诗人更形象化地称作“捣衣”是合情合理的,于是“捣衣”也成为裁制衣服前的一道必要工序。我们在墨娥小录(明代隆庆五年刊)可知“捣衣”的过程大致是:衣服(或者是旧棉衣)的衣片拆洗干净,晾干后,再用兑水的稀糨糊揉一遍,或者有时也会调和进粉末状的染料(多用黑色),衣料放到糨糊中,均匀揉上糨糊,将衣料铺平,晾到八成干,折叠,放在捣衣石上用棒槌敲打。为了使衣料各处都捣到,且不出折子,衣料要反复折叠、敲打,弄好一块衣料艺不停地敲打一两个小时。捣好后的衣料平整、光滑、柔软,且将颜料和糨糊混合,通过捣衣为衣料上色,颜色亮丽、鲜艳,但由于民间用的大多是矿物或植物的各种自然色,附着力差,一般也只能保持一年,第二年拆洗便洗掉了,需年年拆洗,年年“捣练”。而“捣衣”又为何与征夫相连呢?在唐代,新唐书志载府兵制规定规定征人自带衣服武器,故寒衣常由家中做好由驿使送往驻地。正如宋词人贺铸捣练子砧面莹“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这也便使“捣衣”之意象成了联系征夫和妻儿相思的桥梁,因而也常寄托了征夫、家妇的乡思离情。“捣衣”大多在夜晚进行,我们知道古时农家小家庭制,夫君征戍在外,家中的妻儿老小要生活,要吃饭穿衣,要田间劳作,而妻子就成为主要的劳动力,秋忙收种,妻子白天在田间劳作,为家人征夫捣制寒衣的活只能挤时间完成,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贫困,古人对燃灯油的支出也是相对的节俭,而“捣衣”这一工序不同于裁、缝,对光线的要求相对要低的多,白天劳累的妻子在月光下即可完成劳作,秋夜凄冷月寄思,这便使妇人在“捣衣”的意象中更添幽怨、相思,而在静谧的夜里,“捣衣”之声也相传更远,使征戍在外的征夫、游子听着这“捣衣声”,想起家中妻子的劳作,更添思乡之苦。“相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远何凄凉。”(温子昇捣衣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谢朓秋夜)这便是其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写照。由于诗人的广泛应用,“捣衣”在为中国古代一种服饰民俗的同时,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在中国古诗文坛上诠释着浓浓的思亲怀乡情,诠释着古人对家庭情感、民生、生命的思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