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双江勐勐小学 袁秀芬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所收编排的内容蕴藏了丰富的美育素材。但是美并非纯客观的东西。它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是通过具体的情景和事物才能体现出来的,若能在教学中,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恰到好处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其充分享受教材所蕴含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中 ,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中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关键词:审美教育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 情景美哲理美 想象美 人物美 深化美 剖析语言文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祖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去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的画面美,领悟教材的意境美,理解教材中的哲理美,人物心灵美,行为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大纲这一要求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小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审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其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为教学提供了比较集中的美育素材,或揭示了革命领袖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之美;或展现了伟大祖国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壮美画卷;或汇集了许多生动有趣想象丰富的故事,童话,寓言,再现生活之美。汇编了 许多唐宋的古诗,这些描写美的人、事、物、景的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语文教学就是以这些课文题材为凭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达到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思维训练和审美素质的教育。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学古诗而言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挖掘古诗蕴藏的美,对学生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第二是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在阅读教学中我是注意抓好以下几点,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美的陶冶一、 创设情景渲染美 所谓 “情景实际上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其主动作用,与学生共同创设的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充分地体察情景、把握情景,通过营造浓郁的情景以情动人;以饱满的情绪状态和富有真情实感的讲授感染学生;尽力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掌握调节好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表象联想。充分利于投影、图片、录像、 多媒体等再现情景,加上配乐朗读,实物演示,即兴表演等直观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创设一个如睹其色,如见其影,如临其景,那种悦目,悦耳,赏心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掌握情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感受到美的韵律因为美并非。纯客观的东西,它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总之是通过具体的情景或事物才能感受到的,是情和景的统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体验,只有适宜的情境辅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课文中美的张扬,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所蕴藏的情感,才能欣赏到课文中的美。在实习中,我有幸听了一位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老师上瀑布一文,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令我赞叹不已。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他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使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图像映在学生的大脑里,图文结合让学生深刻的感受文中的景美。和语言文字描述的妥帖精美。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配乐朗读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获得愉悦的情感,初步领略瀑布的壮观气势;再播放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时发出的各种声势浩大的轰响声,让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就是如同浪涛翻涌的声音,一阵接一阵。“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就是如同松涛轰鸣,发出 轰的响声。瀑布从上直泻而下,冲击岩石,跌入谭中,发出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接着让学生观看录像,瀑布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雄伟壮丽的画面,以及一阵风吹来时,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的美妙景观。通过这些情景瀑布的形、声、色、势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清晰的烙印,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激发引导学生慷慨激昂有声有色的诵读,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读出了意境,读出了美感。从读中品味,在读中欣赏。学生通过听,看,反复颂读,很自然的就产生了一种赏心悦目,盎然豪放的感觉,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瀑布那气势磅礴的美景中,真正达到了情随景舒,感随情发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热情,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欣赏美读品味美 所谓“美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美读即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语言美的一种手段,也是能力培养口语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这一审美对象的审美期待,当语言能力满足其需要时,就能够形成审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小学语文课文都是优秀的作品或精心改写的文章,这些范文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考究。而语言又是思想情感的 重要裁体,阅读中往往因情绪色彩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如欢快热烈、轻松活泼、庄严肃穆,感伤忧郁、慷慨激昂、安谧温馨等。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美读的同时,要对课文一些运用妥帖、精美、传奇的语言词语认真欣赏和领略。如指导荷花一文的朗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描写荷花形态的关键词句,如你看众多的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荷叶“碧绿”荷花“雪白”,莲蓬“嫩黄”,色彩是那么和谐,荷叶像“大圆盘”荷花有的“才展开”,有有的“全都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各具姿态,这些描写抓住了荷叶,荷花的特点,展现了荷花的勃勃生机。在充分领略这些词语应用精美妥帖的基础上,再利用配乐朗读,带领学生欣赏“美读”中准确、鲜明、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感受“美读”中抑扬顿挫的激情,和协调的节奏,以及高低,快慢,轻重,急缓,转折的语调变化,进一步领略体会文章中色彩缤纷的景,生动活泼的场面,感人肺腑的情。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的感染和熏陶,从中领略到 祖国语言的优美,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之处,品味到“美读”中的 语调变化富有浓厚的激情美,语调美,音乐美。三、 在剖析语言文字中领略美小学语文教材无处不充满着美质美感,不少语文教材中,塑造了具有内在精神美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美好事物和高尚人物的品质的作品;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用词的精妙,使学生受到人物形象美的感染,我看过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的教学录像,当机长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准备的时候,小杨梅哭了,周恩来同志听到哭声,“立刻站起来”,几步跨到“小杨梅面前,“马上解下”伞包帮她背上,并“亲切地鼓励”她“要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当大家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时,周人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教学时通过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来剖析伟大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品行美,领会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词句的剖析,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革命领袖周恩来同志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样一种伟大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陶冶了学生的对革命领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尚品质无比敬仰的美好情操。 四在比较中欣赏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里的人、事、景相对或相似的方面进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来欣赏美,九义教材人教版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写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讲读课文,教学时要从各个季节景色的互相比较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的美,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生机勃勃”。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叶子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秋天,“秋风吹,落叶像蝴蝶般在林间飞舞。冬天树上积满了皑皑的白雪。”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或录像,结合课文内容做比较,让学生欣赏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充满奇特的自然了美。也可以通过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美,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出”是长出的意思,因为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长得特别快,用“抽出”一词,形象地把枝条快速生长的样子生动的描写出来;同时枝条一般都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一个小小的动词,让学生欣赏到了春天小兴安岭树木快速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析卷安徽省天长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测评试题(含解析)
-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考试试题(附答案)
- 耳鼻喉口腔颌面外科院感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生态修复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领域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政策法规解读报告
- 2025年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2025年文化娱乐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细分市场细分与用户体验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射频识别(RFID)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效率提升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猫粮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诉讼和解协议书示例
- 婚内忠诚协议书标准版
- 2025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一卷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 (高清版)DB1301∕T 345-2020 优 质冬小麦石农952栽培技术规程
- 乡土中国读书分享课件
- 2025年反假币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餐饮技术入干股协议书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附进度表
- 水果和蔬菜深加工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老年患者体位护理
- 2025新译林版英语八上单词默写表(先鸟版)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技能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