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尺八.doc_第1页
乐器-尺八.doc_第2页
乐器-尺八.doc_第3页
乐器-尺八.doc_第4页
乐器-尺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尺八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自宋代后渐少使用。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盛唐时期,尺八在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在尺八的世界,有“一音成佛”之说。面对这样的音乐,所有的描述都是残缺的。关于尺八的记载古代尺八与洞箫陈冰机福建南音及其指谱:“南音的洞箫,定长尺八,十目九节的竹制品,古今亦称尺八。比北洞箫粗而短,一目两空为标准。”南音洞箫开V字形吹口。由上述可知,尺八并不仅仅是存在于唐、宋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可以说从汉、魏晋至南唐,均有尺八的遗韵。这一文化形态是中西融合型文化、融汇羌笛、长笛、尺八、洞箫于一体。尺八经过唐代文化交流而东渡日本,唐代末年唐人南迁福建,又将尺八以及唐人语言、文化传至福建,从而形成近代尺八的两大发祥地日本尺八与福建南音尺八。洞箫自唐、宋来被冠之以诸多的名称:单箫、长箫、竹(下加龠)管等。例如:明朱载堉律吕精义:“近代太常误以横吹为笛,而呼笛为长箫。故朱熹语录曰:今呼箫者乃古之笛,惟排箫乃古之箫。”绍兴府志:“紫竹可为竹(下加龠)管,九节者佳。”清王渔洋香祖笔记:“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清何萝瑶赓和录:“箫即古之所谓长笛。相传始于汉丘仲。唐人有谓之尺八者,今箫或其遗制也。”今人陈万鼐清史乐志之研究载曰:箫在唐代一名“尺(下加八)”。竹(下加龠)为三代之乐,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故朱载堉律吕精义曰:“竹(下加龠)五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原,度量衡之所由出者也。”历史上许多学者视洞箫为竹(下加龠)之后继。明代以来,洞箫之器名,唯见朱载堉律吕精义有解:“惟管端开豁口,妆如箫口,形似洞门,俗名洞箫”。其实,不识洞箫者大有人在。例如:韩国成宗时期的重要著作乐学规范(1943,相当于我国明弘治年间):“释名云:洞箫,箫之无底者。王子渊洞箫赋,洞者,通也。言其无底,上下相通,故名洞箫。高丽史乐志,洞箫孔八。”文中把排箫与洞箫两相混淆了。又如:清纳兰容若渌水亭杂识:“古之箫,即律管也,三十六律管,长短作一排,形如凤翅。故楚辞曰:吹参差分谁思也。然管多而一人吹之,何以高下曲折绎如?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王褒有洞箫赋,不言其状,未知洞箫即竹(下加龠)否?”汉王褒洞箫赋所言之箫究竟系排箫,还是单竹箫?已成历史公案,须剖析之。王褒洞箫赋:“带以象牙,尡其会合。锼镂离丽,绛唇错杂,吹参差而入道德,”朱载堉律吕精义解之:“上有二束象牙为之,随器大小,状类腰带,铜钉间饰。文选所谓带以象牙而罗鳞捷猎也。”“参差”即排箫之形。由此可知汉代洞箫即排箫。王褒又言:“幸得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洞箫是喜爱吹它的汉元帝所起的名字。但是这一名称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单竹箫的专有名词了。汉代洞箫有通洞无底之义。但是明代洞箫已改变为“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来加以解释了。我认为洞箫就是单竹箫。至于汉代时曾将通洞无底的排箫命名为洞箫,那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的称呼,已成为历史烟云。宋代以后,约定俗成,洞箫毫无疑问就是特指单竹箫。朱载堉解古箫字篆体与龠字会意,他把排箫与龠相提并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宋王应麟荆川稗编:“箫,八音蜀竹,截紫竹为之。长一尺九寸五分,前五孔后一孔,通六孔,各径二分,口开半窍,直而吹之。”半窍,即半圆之意,“口开半窍”即开着半圆形的吹口。由此可知,迁延至今的单竹箫,其形制早在宋代便已基本定型了,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使用的笛有膜孔,洞箫无膜孔。但是在宋代,情形正好相反,古篴无膜孔,洞箫反而有膜孔。例如:宋陈暘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韩国李成千、权德远、白一亨、黄显晶国乐教育业书与容易学习的国乐概论:“篴有一个U字型吹孔,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和在旁际的十字孔。现在没有十字孔。有时洞箫代替它。它有十二律四清声,用于雅乐。篴原有四孔,后汉时有五孔,宋代六孔,宋代时六孔篴传到高丽来了。”“洞箫有U字型吹孔。正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民俗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四个指孔和一个膜孔。洞箫原有八孔和一个膜孔,后来正乐用因跟篴差不多,膜孔没有了,膜孔没有了。民俗乐用改良一点,仍然有膜孔。”韩国的篴、洞箫表面看似为一物,实则其音律大相径庭,洞箫与中国箫的音位差不多,篴则为十二律,其音陛构成与指法很特别,有专门的用途。可惜的是尺八与古篴在中国机近于消失,将来要研究它们可能要到日本、韩国去寻其踪迹了。民乐的振兴一要靠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二要靠当政者的倡导。例如:“汉武帝时产生长笛,汉元帝时风行洞箫,唐太宗提倡尺八,唐玄宗、唐壮宗爱吹横笛,皆为一时之盛。综上所述,尺八作汉、唐文化的载体,相对而言,洞箫从其流行时间和区域来看,则应列之为宋、明文化之遗存。宋代洞箫渐成气候,与较之略短的中管(即尺八)共存于世。洞箫吹口的改革,由尺八的斜削面而成为U字形,在宋代文献中有据可查。宋王应麟荆川稗编云:箫“口开半窍”。证明开半圆形山口的洞箫在宋代已广为流行。明朱载堉律吕精义:“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把U字形洞箫山口与古代竹(下加龠)和律管的管口相提并论,使之进一步规范化。一如唐代尺八之东渡扶桑,宋代洞箫亦输出朝鲜,形成韩国所特有的外形似尺八、吹口U字形、有膜孔的朝鲜洞箫。尺八和洞箫对日、韩两国的音乐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尺八的斜削面吹口,对于喜爱音频变化、吹奏自由的日本人来说是正中下怀。洞箫的U字形吹口,更适合律制严格的中国人的胃口。另一方面,洞箫的前身竹(下加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尺八是日本人的法器。故中国选择了洞箫,日本选择了尺八。在中国尺八反而日渐衰微了。唐尺八与洞箫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竹(下加过)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马融长笛赋诗,人所共知。此诗首四句是写长笛的由来,后四句是写易京君明对长笛的改革。中二句是写长笛的形制和特点,其中一句“剡其上孔通洞之”,尤为引人注目。按辞海:“剡,(1)削,易*系辞下:“剡木为矢”;(2)锐利。表明长笛的吹孔是用利刃削出,使其锐利,符合尺八吹口的特点。细阅长笛赋,马融所言长笛通洞无底,前四孔后一孔,刀削吹口等,其形制与尺八毫无二致。宋代管弦记、沈括梦溪笔谈二书中均有如下记载:“马融状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五孔,一孔出其背,似今之尺八也。”此说间接证明宋代尺八的形制与汉长笛不谋而合。其实,从汉、魏晋至唐代,在长达数百年的岁月中,带有斜面吹口形制的尺八一直存在着。例如1981年在四川忠县涂井蜀汉五号崖墓(221-263,三国时期)出土的陶塑吹箫庸,其吹口处就有一个明显的、如同尺八吹口的斜面。可见这个吹箫庸所持有的箫就是尺八一类的乐器。1997年,曾有一民间吹箫爱好者携一古铜箫登门拜访,笔者细观此铜箫锈色斑斑,遍体花纹,经过鉴定系南唐旧物。这支箫音孔与现在的洞箫十分相似,制作精美,吹口有一斜面,恰似尺八的吹口。吹奏音准极佳,音韵悠悠,显系唐代高手所制。以上证据表明,有斜削面吹口的直吹乐器自汉代至唐代一直存在着。不过,唐代以前并无尺八一说,对此人们常以长笛称之。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尺八与汉长笛一脉相承,尺八即汉长笛的遗存。文献资料表明,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尺八这种乐器的名称,是在唐太宗时代(626-649)。旧唐书(卷79)*吕才传:“贞观时,祖孝孙增损音律。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王(旁加圭)。魏徽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协契。即召才直弘文馆参论乐事。尺八之所出乃见于此,无由晓其形制也。尔雅*释乐亦不载。容薺随笔*逸史:“开元末一狂僧住洛南回向寺,一老僧命于房内取尺八来,乃笛也。谓曰: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此常吹者也。汝当回,可将此地付汝主。僧进于元宗,持以吹之,宛是先所御者。”异(去巳加合)州山人稿:“有尺八者,小说所载,酒令:遥望渔舟,不隔尺八。又有:明皇在仙宫,以好吹尺八谪人间。”孙夷中仙隐传:“房介然善吹竹笛,名曰尺八。”尺八的出处在贞观盛世时,由吕才所制,十二枚,与律相协。经魏徽向唐太宗举荐,受到官方的肯定。其实,以长度命名乐器,历史上早已有之。例如晋代荀勗与列和的对话中便有三尺二寸调笛、二尺九调笛一说。到了宋代,尺八被人们称为箫管。例如:宋陈暘乐书:“(箫管、尺八管、中管、竖笛)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悬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在宋人的眼中,箫管、尺八、中管、竖笛实为一物。尺八,长一尺八寸;竖笛,直吹如古篴;中管,居古长篴、短篴之间,居中而设。中管一说在唐代早已有之。例如:旧唐书*音乐志:“笛,汉武帝工丘仲所造也。其元出于羌中。短笛修尺有咫,长笛、短笛之间谓之中管。”中管的长度为尺八,那么古长篴、短篴的长度如许呢?宋聶崇羲三礼图:“汉丘仲作笛,长二尺四寸,六孔。”宋陈暘乐书:“羌笛,五孔。马融赋笛,以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孔。风俗通:汉武帝时丘仲作尺四寸笛,后更名羌笛焉。”长篴二尺四,短篴一尺四,后短篴更名羌笛,在唐代颇为流行。据测算,唐代尺八长度,按唐律尺计,略短于40厘米。潘怀素隋唐燕乐的成立、篪变和流传一文摘引中日交通史一著作者木官泰彦的一项统计,日本派唐使在264年间,达十九次之多。其中,学音乐的以吉备真备和藤原贞敏为最有名,吉备在唐17年。他们学成后带回日本的乐书乐器甚多,珍藏在正仓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