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服务的关系_第1页
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服务的关系_第2页
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服务的关系_第3页
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服务的关系_第4页
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服务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历史回顾与反思童 敏2012-9-17 15:00:34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 2011年2期【英文标题】On Social Works Professional Status, Basic Strateg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Voluntary Service: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Reflection【作者简介】童敏(1965-),男,浙江永康人,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社会工作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福建 厦门 【内容提要】社会工作产生于志愿服务。在寻求科学化的慈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始终与志愿者保持着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注重在社区的场景中把个人改变和社会改变结合起来。但是,在成为政府提供直接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专业之后,社会工作把专业地位的寻求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专业内部,出现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冲突;在专业外部,出现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平等合作关系的断裂。全球化带来经济竞争的加剧,改变了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促使社会福利服务从政府为主转变成多方参与的多元服务模式。80、9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认识到政府和市场机制的限制,鼓励非政府组织加入社会福利服务系统。这样,在全球化处境下社会工作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专业位置,它不仅是政府多层面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与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合作的政府代言人,只有通过与志愿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才能在社区中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服务。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经验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帮助中国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项挑战。Social work is originally rooted in volunteering.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seeking “scientific charity”, social workers attempted to combine individual change with social change in local communities, partnering with volunteers. However, since social work became a major profession for government to deliver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it sought social status as its main goal by professionalizing. As a result,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came about, and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broke down. With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have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tate-dominated form to the multiple shared one, which is facilitated by the general recognition of the failure of state or market performing and the introducing of voluntary sectors into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social work needs to redefine its professional position to meet the request of both as a governor in multi-leve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s representative of government in collaboration with voluntary sectors. Only in doing so, is it possible for social workers to utilize different social resources in communities to provide specific services suitable for local citizen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western social work provide a good les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work facing the same challenges caused by globalization.【关 键 词】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专业地位/基本策略social work/volunteering/professional social status/basic strategies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11)02-0017-07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志愿者的影响,它与志愿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怎样处理好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充分运用志愿者的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地位,同时也与社会工作的基本策略,甚至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原则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梳理西方社会工作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关联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总结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便为国内社会工作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一、社会工作的产生志愿者活动的产生远早于社会工作,可以说,志愿服务是社会工作的先声。早在十七世纪,美国的志愿者活动就以自助互助的形式存在,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而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个人和家庭,并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一些公益事业。到了十八世纪,志愿者们开始组织起来,向政府倡导建立社会的福利服务,由政府承担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到了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其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有慈善组织运动(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Movement)和睦邻友好运动(The 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它们直接推动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睦邻友好运动的领袖简亚当斯(Jane Addams),也是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她在贫困落后的社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俱乐部,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一起讨论科学、艺术、政治、家务等,成为社区活动的志愿者。简亚当斯在推动社区居民成为志愿者一起解决社区问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她首先创造各种机会让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形式的俱乐部;一旦其中的一些居民成为俱乐部活动的经常参加者,她就会邀请这些居民成为俱乐部活动的志愿者;然后再让这些志愿者一起讨论解决社区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这样,社区俱乐部就成为社区行动和居民参与的平台。米歇尔雪儿(Michael E. Sherr)在总结简亚当斯的工作策略时发现,简亚当斯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她有一种能够和各种志愿者一起工作的能力。在简亚当斯看来,通过一起参加志愿活动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居民才能增强社区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玛丽里士曼是第一个把“科学化服务”引入慈善组织运动中的人。作为慈善组织运动的代表人物,她积极倡导对慈善活动进行综合的评估、清晰的记录以及有效的协调组合,以保证提供科学化的慈善服务。(11)她对参加“友好访问者(friendly visitors)”的志愿者最早的个案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以指导他们为社区中的贫困家庭提供有效的直接慈善服务。(12)早在1901年的美国慈善和矫正会议(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y and Corrections)上,玛丽里士曼就提出在社会环境中帮助服务对象的观点。(13)她认为,在服务社区贫困人群过程中,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参与,社会工作者将永远无法立足,帮助和支持志愿者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项基本责任。(14)显然,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其目的是为了提供科学化的慈善服务帮助社区中的贫困人群。在社会工作产生之初,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保持着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注重在社区工作场景中把个人改变和社会处境改变结合起来。但是,在随后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探寻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们放弃了与志愿者的平等合作关系。(15)二、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获得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开始承担起主要社会福利服务的职责,在1935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社会工作也因此成为政府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专业力量。(16)大批社会工作者开始受雇于政府部门。(17)为了获得政府、服务对象、公众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信心,专业化成为当时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18)亚伯拉罕弗兰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1915年美国第四十二届慈善和矫正年会上的论断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他依据医学模式的标准,指出社会工作还算不上一个专业。这促使社会工作者摒弃社会环境的影响,专注于个人的治疗和改变,并且开始强调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区别,不再认同志愿服务。(20)纽约慈善学校的负责人珀特李(Poaer Lee)在1929年的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指出,训练志愿者参加社会行动已不再是社会工作的任务,社会工作所要做的是运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21)这样,社会工作就可以借助注重个人心理治疗的医学模式和理论基础获得社会的专业认同。(22)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实践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加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从事直接的个案服务,放弃与志愿者的合作。(23)随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的提升,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两者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几乎销声匿迹(24),志愿者只能充当维护和补充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助手。(25)由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志愿服务的传统以及社会工作对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需求,志愿者在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中仍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二战期间,由于人力的不足,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寻求志愿者的帮助,直到50年代,志愿者还只是承担筹款员、办公室助手等辅助角色;60年代之后,志愿者才慢慢走进直接的专业服务,负责像热线咨询、自助互助小组等半专业的角色(26);近年来,由于专业人力资源的紧缺,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逐渐走向原本社会工作者从事的岗位,让专业社会工作者有精力负责更为复杂的专业实践活动。(27)三、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反思在社会工作寻求医学模式作为专业实践基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地位时,简亚当斯就告诫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的志愿者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因为他们是最接近贫困人群的,他们也最希望改善现实的生活处境。(28)可惜,简亚当斯的建议没有得到社会工作者的应有关注。直到60年代,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社会工作者才开始反思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基本策略,认为把消除社会贫困和社会歧视作为自己目标的社会工作走错了方向,太关注个人的需要而忽视社会的因素。(29)这样的医学模式的专业化策略只会让本已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承受由问题带来的社会污名影响。(30)之后,一些社会工作者开始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化的服务策略,将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既关注个人的改变,也关注社会环境的改善。(31)这些反思虽然触及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实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基本的服务策略等根本性的问题,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它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如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显然,社会工作在追求专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割裂、注重个案治疗等现象,与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关系的逆转有着内在联系。实际上,在开展专业内的反思时,一些学者就跳出了专业的限制,从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角度审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基本策略,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志愿者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帮助和支持他们寻求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平等和公正。(32)社会工作注重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这样的理念非常有利于与志愿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实现社会的改变。(33)虽然志愿者是实现社会改变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的作用长期受到社会工作的忽视。(34)罗伯特温尼伯格(Robert Wineburg)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社会工作者如何与志愿者合作,他感慨地指出,社会工作忽视与志愿者的合作将导致无法建立适合本地需要的社会服务。(35)从上面的反思中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困境在专业内部表现为专业价值理念与医学实践模式的冲突,在专业外部则表现为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平等合作关系的断绝,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对专业地位的诉求,但其核心是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服务系统中的定位。正是社会工作从社会的慈善服务转变为政府的直接社会福利服务,它必然寻求医学模式,必然放弃与志愿者的平等合作关系。四、全球化处境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竞争迫使政府必须改变社会福利服务的基本政策,围绕着提升和保护经济竞争力尽可能减少社会福利服务的开支。(36)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引入也使得社会福利服务更加关注服务的效益和效果。(37)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意识到仅仅靠政府或者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应对社会福利服务面临的挑战,于是开始强调志愿服务的作用,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纳入到社会福利服务系统中,建立一种包括公众、私人、志愿服务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多元福利服务。(38)这样,作为提供政府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专业社会工作,它的地位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改变:在横向上,社会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代言人需要和社区中的志愿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合作,最优化地整合社区的资源和服务;在纵向上,社会工作又是政府不同层面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需要有效应对不同管理层面的要求。(39)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填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成为继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一项重要资源,它同时与社区以及社区中的居民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帮助居民摆脱孤立成为有责任感的积极市民。(40)社区是居民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特别是市民精神的缺失以及对社会资本发展的强调(41),让政府看到,通过志愿服务加强居民的社区参与和责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42)与此同时,社区在社会福利服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它是开展社会福利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场所,也是贯彻社会政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平台。(43)甚至有学者称这样的转变为社区的转向(community turn)。(44)在社会福利服务模式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工作的内在困境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注重个人治疗忽视社会影响、放弃与志愿者的平等合作关系的服务方式,很难适应全球化处境下多元福利服务带来的挑战。(45)社会工作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位置,它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各种资源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46),并且与志愿者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47)全球化给社会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社会工作者能够重新反思自己的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者的关系,最充分地实现从开创之初起一直秉持的专业价值理念。五、社会工作的再定位显然,受到全球化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福利服务转型对社会工作提出的挑战是根本性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定位,包括专业地位、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者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米歇尔雪儿在回顾了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CSOP模式(The Context-Specific Optimal Partnership Model),要求社会工作者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以社区为背景最大范围地整合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不同资源,创造符合本地居民需要的社会服务。(48)可惜,米歇尔雪儿的讨论停留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层面,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定位等根本性的问题。为了帮助社会工作者清晰了解全球化处境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新的要求和挑战,有必要就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福利服务和鼓励多方参与的多元社会福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做一比较,以便从中梳理出在全球化处境下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专业任务、专业标准、基本策略以及与志愿者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答案。两者比较的具体内容(见表1)。简而言之,在全球化处境下社会工作的专业位置发生了根本改变,它既是政府多层面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又是与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合作的政府代言人,通过与志愿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在社区中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达到最优化的组合,为社区居民提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服务。六、总结社会工作起源于志愿服务。在寻求科学化的慈善服务帮助社区中的贫困人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注重在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把个人改变和社会改变结合起来。但是,自从社会工作成为政府提供直接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专业之后,专业化成为其重要的探寻目标,特别是在弗兰克斯纳的影响下,社会工作者开始专注于注重个人治疗的医学模式,放弃了与志愿者的平等合作关系。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反思让社会工作者看到注重个人治疗的医学实践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之间平等关系的割裂。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竞争的加剧改变了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促使社会福利服务从政府为主转变成多方参与的多元服务模式。80、9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认识到了政府和市场机制的限制,鼓励志愿服务等非政府组织加入社会福利服务系统,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社会资源为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样,作为政府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执行者的社会工作,它的专业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首要任务是在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与志愿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实现最优化的组合,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着力推进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无可避免地需要回应全球化带给社会工作的各项挑战。总结西方社会工作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经验,能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注释:Anderson, S. C., & Ambrosino, R. N. Should Volunteers Be Used as Direct Service Givers? In E. Gambrill & R. Pruger (Eds.),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ocial Work (PP. 174-175).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2, P.174.Barck, O. T., & Lefler, H. T. Colonial America. New York: Macmillan, 1958, P.35.Ellis, S. J., & Noyes, K. H.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0, P.168.Morales, A. T., & Sheafor, B. W.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10th edn.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4, P. 40.Sherr, 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51.Sherr, 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49.Addams, J. Public Activities and Investigations. Jane Addams:A Centennial Reader. New York: Macmillan. 1910, P. 43.Addams, J. TwentyYearsatHull-House. NewYork: Macmillan. 1910, P.253.(11)Morales, A. T., & Sheafor, B. W.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 (10th ed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4,P. 23.(12)Sherr,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65.(13)Specht, H. New Direc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Englewood C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8, P. 33.(14)Richmond, M. E. The Good Neighbor in the Modern City.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1908, P. 68.(15)Sherr, 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61.(16)Ellis, S. J., & Noyes, K. H.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0, P. 94.(17)Specht, H. New Direc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Englewood C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8, P. 36.(18)Abramovitz, M.“Social Work and Social Reform: An Arena of Struggle”. Social Work, 1998, vol. 43, No. 6, PP. 512-526.(19)Sherr,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67.(20)Sherr,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51.(21)Lee,P. R. Social Work Cause and Function and Other Pape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7, P. 6.(22)Sherr,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69.(23)U. 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Retrieved March 27, 2006, from ./oco/ocos060htm.(24)Sherr,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 63.(25)Trattner, W. I. From Poor Law to Welfare State: 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in America. New York: Free Press. 1999, P. 103.(26)Cnaan, R. A.“Our Hidden Safety Net”. Brookings Review, 1999, vol. 12, No. 2, PP. 50-53.(27)ONeil, J. V.“Paraprofessionals: Answer to Shortage?” NASW News, 2002, vol. 47, No. 6, PP. 3.(28)Addams, J. How Much Social Work Can a Community Afford? From the Ethical Point of View. Jane Addams Papers (reel 48, 719-729),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Ellensburg, WA. 1926, P. 727.(29)Sheer,Michael E. Social Work with Volunteers. Chicago, Illinois: LYCEUM BOOKS, INC. 2008, P.70.(30)Specht, H. NewDirec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Englewood C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8, P. 42-43.(31)Solomon, B. B.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P.315.Germain, C. B., & Gitterman, A.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Minahan et al. (ed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8th edn., pp. 488-499). Silver Spring,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87, P. 491-492.Rapp, R. C.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Proving MyStrength and It Works”. Social Work, 2007, vol. 52, No. 2, PP. 185-186.(32)Brueggemann, W. G. The Practice of Macro social work (2nd edn.). Belmont, CA: Wadsworth. 2002, P. 55.(33)Sherr, M. E., & Straughan, H. H. “Social Work, Volunteerism, and the Church:A Historical Review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Social Work and Christianity, 2005, vol. 32, No. 2, PP. 97-115.(34)Theilen, G. L., & Poole, D.L. “Educating Leadership for Affecting Community Change through Voluntary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1986, vol. 22, No. 2, PP. 19-29.(35)Wineburg, B. A LimitedPartnership: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Welfare, and Social Welfare. New York: Columbia Press. 2001, P.187.(36)Watson, M., & Hay, C. “The Discourse of Globalisation and the Logic of No Alternative: Rendering the Contingent Necessary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Labour”. Policy & Politics, 2003, vol. 31, No. 3, PP. 287-305.(37)Clarke, J., & Newman, J. The Managerial State:Power,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the Remaking of SocialWelfa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P.21.(38)Salamon, L., Anheier, H., & List, R.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augural Edi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Civil Society Studies. 1999, P. 18.(39)Macmillan, R., & Townsend, A. A. “New Institutional Fix”? The “Community Turn”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Volunta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