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道存,道以文显 萧艳慧.doc_第1页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 萧艳慧.doc_第2页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 萧艳慧.doc_第3页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 萧艳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东台市安丰中学 萧艳慧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文道合一”。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探究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 课文 作文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中语文新课程所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无不凝聚着人类对灵魂与精神的求索,闪烁着理想与道德的光辉,语文教学对德育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语文课又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含蓄隽永、优雅舒缓决定了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下面就我自身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商榷。一、在课堂导入中渗透德育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而且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渗透品德教育。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沙幔,萧瑟秋风中,一位才请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轻移莲步,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自从金人的铁锤砸碎了京都的琼楼玉苑,也砸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南渡后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四处漂泊。多年来,她尝尽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以及颠沛流离之苦。这一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此时,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满地衰败的菊花,面对梧桐更兼细雨,女词人不仅百感交集(此时播放阿炳的二胡二泉映月,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声声慢,学生听读,初步感知全词。)这段导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作品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然会产生对主人公同情和对战乱的憎恶感。二、在讲解课文时渗透德育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极富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极易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学习语文时,适时地自然地渗透德育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容易。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道德教育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学习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悲剧课文时,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都写到“从美学的高度鉴赏悲剧,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悲剧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的手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鲁迅先生则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导学生鉴赏悲剧,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的事物,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被避免。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剧中人物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幸。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美好事物的被毁灭,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了这些作品,学生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握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哲理深蕴之篇,给人感悟,坦荡磊落之举让人敬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以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人面对困难与挫折,陡生气象万千。“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志何等恢宏,高远;“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自信之心何其逼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治国之道纳于语中,令人得以警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显旷达胸襟,又示真挚情怀,殷殷之情,劝勉之意,使人倍感温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面对历史让人感到一份沉重,感到一丝悲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马喻人,让人感受壮士不服老,而继续奋发的跳动的雄心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而且使学生在吟诵中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下面谈谈我的做法。1、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写作爱国主义教育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想意识的侵蚀,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正不断淡化面对如此情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痛心疾首的,但是强行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显然是不行的,弄不好反而适得其反。而通过一系列的作文活动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例如:在庆国庆6周年活动中,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制作反映“家庭大变化、家乡大变化、祖国大变化”的展板,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切实从中受到教育。抓住契机,让学生配合图片,搜集资料写作文,并向学生表明:写好了将作为展板内容在全校展出。学生知道写好了有用,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在情感的激励下,他们满怀信心的去查找资料,请教老师,请教家长,了解社会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在“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中写出了很多优秀作文。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写文章,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写作文,激起了对祖国变化的赞叹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2、在写作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志当存高远”。嵇康曾说过:人无志,非人也。张载也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现在有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也许复杂多样,但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无论如何也应算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混天度日,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树理想,定目标,是关系到怎样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怎样使学生提高进取意识的重大问题。 于是每次我在接手高一时,在学生进校伊始我都会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阅览名人传记;和师长口头交流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办一份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手抄报;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3、利用作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孝心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给妈妈洗脚。现在的学生大多养尊处优,好吃懒做,自私有余而付出不足,他们认为父母疼爱关心子女是天经地义,子女坐享其成是心安理得。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我用诗歌的方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谁,用慈爱的目光鼓励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是谁,用欣喜的眼神肯定我们笨拙的第一句话是谁,用殷切的语言询问我们的每一次进步是谁,用一日三餐填饱我们的饥肠辘辘是谁,用发红的双眼看着我们把药吞下,自己却一夜未眠是谁,用双手高高撑起雨伞,给了我们一片晴天是谁,用宽大的胸怀谅解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无知冒犯这个人呵,就是妈妈一个普通而又柔弱的女人,一个平凡而又刚强的女人!这么一启发,许多学生觉得可写的事挺多,一个学生说:“您这么一说,我觉得妈妈真的为我付出了很多,给妈妈洗脚真是微不足道,以后还应该给妈妈做更多的事情。”这次作文佳作很多,许多学生的作文把妈妈的事情写得催人泪下。四、在学生的作业中渗透德育作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老师能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的作业园地也是一个很大的德育教育空间,因此,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我也很注意通过写批语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有的学生作业书写比较马虎潦草,我就写上“写字如做人,做人马虎不得,写字亦然”、“都说字如其人,希望今后你的字能写得像你一样斯文漂亮”等批语,当有的学生书写进步了,我也会适时地批上“书写有较大进步,望继续努力”。在作业批语这种无声语言的教育下,学生大都乐意接受老师的意见,都能认真地写好自己的作业。我觉得,字写得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习惯。在学习了虞美人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李煜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交上来的作业虽说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1、李煜缺乏责任心。作为一国之君,无论他对文学、音乐有多么喜欢,都不能忘掉自己担负的责任,那就是让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他没有做到。2、李煜没有远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那个五代十国纷乱的非王即寇的年代,他没有拓展疆域的野心,甚至守护不住父亲打下的江山,只会吟风弄月,只会沉迷女色。他是一个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小人物。3、李煜性格懦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些良言警训到了李煜那里都变成了苟延残喘,他忘了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古训,以帝王之尊向赵匡胤称臣,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弯下了男儿的膝盖,他缺少的是中国人尊崇的“骨气”。当我把作业讲评完后,所有人都认为做人就应该有责任心、有远见、有骨气,对李煜是“只羡词曲不羡人”。这次作业不仅全面评价了李煜,也学会了分析人物的方法,更让学生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这里面就有德育的功劳。五、在其他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利用教师设计组织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组织一些课内活动。如课前五分钟讲演、诗歌朗诵、讲故事、猜谜语、专题辩论、介绍读书心得和写作经验,以及生动有趣的情节表演、相声、小品等活动,既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从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时,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更是形式多样、兴味盎然,最突出的是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读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报刊杂志,查阅资料,做读书笔记和卡片,并举办一些讲座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着实引人入胜,让学生受益无限,感受不浅。其他课外活动有知识竞赛、举办书画和笔记卡片展览、组织各种兴趣小组,自编班报和语文园地。还有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自然的活动有春游、野炊、拔河、参观、访问、调查等,这样,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语文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陶冶性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练意志和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更使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