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试题集2.doc_第1页
方剂学试题集2.doc_第2页
方剂学试题集2.doc_第3页
方剂学试题集2.doc_第4页
方剂学试题集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五十二病方 D.药对E.集验方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C.备急千金药方D.伤寒杂病论E.伤寒明理论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 B.圣济总录C.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妇人大全良方4: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 B.医方集解C.医方考 D.古今名医方论E.普济方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B.古今名医方论C.医方考 D.宣明论方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型题A.五十二病方 B.C.集验方 D.伤寒杂病论E.黄帝内经1: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2: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医书是: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A.太平圣惠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备急千金药方D.千金翼方E.普济方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方是:5: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方书是:A.医方集解 B.医方考C.宣明论方 D.普济方E.古今名医方论6: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所著的医书是:7:明代朱橚编纂载方61739首的医书是:8:清代吴崑所著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D.医方考E.金匮方论衍义9:最早提出君药概念的医书是:10:最早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11:开后世之论之先河的医书是: D型题集唐以前医药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 B.备急千金要方C.肘后备急方 D.千金翼方E.普济方 X型题有关普济方的正确描述有:A现存古医籍中最大的方书 B.成书于清代C.成书于元代 D.成书于明代E.载方20000首 F.载方61739首G.载方16834首 H.作者为朱橚I.作者为汪昂 J.作者为严用和K.现存最早的方书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A型题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A.汪昂 B.程钟龄 C.罗美D.王孟英 E.吴鞠通 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A.医学心悟 B.医方考 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林改错3:组成方剂的依据是:A.药物 B.证候 C.治法D.病位 E.病因 B型题A.外感表证 B.宿食不消C.热入营血 D.阳气衰微E.心脾两虚1:汗法主要适用于:2;下法主要适用于:3:补法主要适用于:A.汗法 B.吐法 C.和法D.消法 E.温法4:邪犯少阳首选地治法为:5:肝脾不和首选地治法为:6: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 D型题1.:“燥屎內结“宜用:A.涌吐法 B.活血法 C.寒下法D.温下法 E.发汗法2:下列哪项属于和法范畴:A.寒热并用 B.表里双解 C.气血两清D.温中散寒 E.补脾养心 X型题1:“八法“的内容有: A.汗,吐 B.下,和 C.温,清D.消,补 E.寒,热 F.固,因G.攻,散 H.滑,涩 I.燥,湿J.宣,通 K.轻,重2:下列哪些属“和法“的范畴:A.和解少阳 B.开达膜原 C.滋补肝肾D.回阳救逆 E.调和肝脾 F.疏肝和胃G.气血两虚 H.气血双补 I.调和寒热J.表里双解 K.温血活血3: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A.消食导滞 B.行气 C.活血D.化痰 E.利水 F.驱虫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选择题 A型题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小品方D.太平圣惠方 E.普济方2:下列医书中以组成分类方剂的是:A.外台秘要 B.五十二病方 C.张氏医通D.祖剂 E.兰台轨范3:明确提出“七方”的医书是:A.伤寒论 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C.药对D.祖剂 E.五十二病方4:提出“八阵”概念的医书为:A.时方歌括 B.景岳全书 C.医方集解D.圣济经 E.千金要方5:“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A.本草纲目 B.五十二病方 C.药对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E.时方歌括6: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A.祖剂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张氏医通D.本草纲目 E.景岳全书7:哪项分类法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A.病证分类 B.病因分类 C.脏腑分类D.组成分类 E.治法分类8:急方是指:A. 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B. 药性峻猛,以致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C. 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D. 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E. 单位药味组成的方剂9:下列最早依据方剂的功能进行分类的方书是:A.医方集解 B.成方切用 C成方便读D五十二病方 E祖剂10:方剂学规划教材的方剂分类法最接近下列哪一方书的分类法: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时方歌括D景岳全书 E医方集解 B型题A五十二病方 B医方集解 C祖剂D太平圣惠方 E成方切用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2:最早依据方剂功能进行分类的医书是:3: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B时方歌括 C景岳全书D普济方 E千金要方4:明确提出“七方”概念的医书是:5:“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6:提出“八阵”概念的医书是:A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B药味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C药性峻猛,以致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D由单位药味组成的方剂E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7:大方指:8:急方指:9:奇方指:A病证 B病因 C脏腑 D组成 E功能10:五十二病方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1:伤寒杂病论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2:医方集解方剂分类的依据是 D型题金代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方剂分类法有:A七方 B八阵 C十剂 D十二剂 E二十四剂 X性题1:以病证分类方剂的医书包括:A五十二病方 B伤寒杂病论 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 E普济方 F张氏医通G兰台轨范 H备急千金要方 I景岳全书J医方集解 K成方便读2:以治法分类的方书包括:A伤寒杂病论 B时方歌括 C景岳全书*新方八略D医方集解 E成方便读 F成方切用G五十二病方 H备急千金要方I张氏医通J普济方 K太平圣惠方3:黄帝内经提出的“七方”包括:A大 B小 C缓 D急 E奇 F偶 G重 H 复 I 寒 J 热 K 固4: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一书 提出:A古方八阵 B七方 C十剂 D十二剂 F新方八阵 5:景岳全书的“古方八阵”包括:A补 B和 C攻 D散 E寒 F热 J固 H因 I汗 J吐 K下6:方剂的分类主要包括: A病症分类 B脏腑分类 C病因分类 D组成分类E治法分类 F功能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选择题 A型题1. 组方原则最早见: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医学启源D脾胃论 E成方切用2. 提出“力大者为君”的医家是:A张元素 B李时针 C李杲 D吴仪洛 E汪昂3. 君药的作用是: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D消除或减缓方中他药的毒性与烈性E调和诸药4.“主病只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一句出自哪部医著: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医学源流论D成方便读 E外台秘要5.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君药 B臣药 C佐制药 D反佐药 E使药6.反佐药的涵义为:A药力居方中之首B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C引方中诸药以达药所的药物D调和诸药的药物E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7.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A君药 B臣药 C佐制药 D使药 E佐助药8.属于药量增减变化的两方为:A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 B麻黄汤与三拗汤C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D抵当汤与抵当丸E理中丸与人参汤9.“药力”居方中之首的药物是: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D反佐药 E使药 B型题A素问*至真要大论 B张元素 C吴仪洛 D 李东垣 E徐大椿1.“主病只谓君”出自:2.“力大者为君”出自:3.“君药分量最多”出自:A君药 B臣药 C反佐药 D使药 E调和药4.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5. 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是:6. “药力”居方中之首的药物是: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D用于消除或减缓方中他药的毒性与烈性E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7.君药指:8.臣药指:9.佐助药指:D型题1. 属于佐药含义的有:A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C.在方中不可缺少药物B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D针对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E方中药力最大者2. 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A君药的加减 B臣药的加减 C佐使药的加减 D药物炮制的变化 E煎煮方法的变化3. 臣药的含义有:A制约君药的毒性 B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D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E直接治疗次要兼证4. 关于方剂组方原则的正确叙述为:A主病之谓君 B佐君之谓臣 C药力最大的为反佐药D引经药一定是使药 E用量最大的为君药5. 下列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有:A麻黄汤去麻黄 B小承气汤去大黄 C抵当汤改用抵当丸D理中丸改用人参汤 E厚朴三物汤去厚朴 X型题1. 关于君药的正确叙述有:A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药力居方中之首 D是一个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E主病之谓君 F用量较作为臣佐应用时要大G可以具畚引经药作用2. 关于佐药的正确叙述有:A佐助药 B佐制药 C反佐药 D药力小于君,臣药E一般用量较轻 F方中可以没有佐药 G药力大于臣药3. 关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有:A药味增减变化不包括君药的增减 B药味增减变化包括君药的增减 C药量增减变化 D剂型更换变化E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功效发生变化F臣药的加减会使方剂的功效的根本改变G佐使药的加减不会引起方剂功效的根本改变 第五章:剂型 A型题汤剂的特点:A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B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C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D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E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 B型题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将药物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或用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1:汤剂指:2:散剂指:3:丸剂指: X型题即可外用又可内服的剂型有:A汤剂 B散剂 C膏剂 D酒剂 E丹剂 F锭剂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一:选择题 A型题煎煮中药忌用的工具为:A瓦罐 B沙锅 C搪瓷器具 D铝制品 E铜,铁器皿 B型题A后下 B包煎 C烊化 D冲服 E先煎 1. 气味芬香的药物,煎煮时宜:2. 矿物类药物,煎煮时宜:3. 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解的药物,煎煮时宜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A型题1.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射干麻黄汤 D 九味羌活汤 E大青龙汤2. 麻黄汤主治证的病机是:A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B外感风寒表实C外感风寒表虚 D外寒内饮 E风邪犯肺3. 证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当首选: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香薷散4. 麻黄汤的证治要点是:A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B发汗,恶风,汗出,脉浮紧C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薄白,脉浮紧D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E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5. 大青龙汤的主治证侯是:A发汗无汗,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B外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岬有声,脉浮紧C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D恶寒发热,肌表无力,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E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埔所剧者6. 华盖散的组成是:A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桂枝、陈皮、甘草B麻黄、半夏、苏子、杏仁、茯苓、陈皮、甘草C麻黄、半夏、前胡、杏仁、茯苓、陈皮、甘草D麻黄、桑白皮、前胡、杏仁、茯苓、生姜、甘草E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茯苓、陈皮、甘草7. 大青龙汤的组成是:A麻黄、桂枝、半夏、石膏、杏仁、黄芩、甘草B麻黄、白果、杏仁、苏子、黄芩、半夏、甘草C麻黄、桑白皮、陈皮、茯苓、苏子、杏仁、甘草D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甘草E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8. 证见:“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治当首选:A大青龙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加术汤 D麻杏苡甘汤 E羌活胜湿汤 9. 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A桂枝汤 B麻黄汤 C大青龙汤 D小青龙汤 E麻杏苡甘汤10. 桂枝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C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D温通心阳,平冲降逆E温经散寒,养血通脉11. 桂枝汤的主治证病机是:A外感风寒表实 B外感风寒表虚 C外感风寒湿邪D外感内饮 E风邪犯肺12. 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治当首选:A麻黄汤 B桂枝汤 C小青龙汤 D防己黄芪汤 E大青龙汤13.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A1:2 B2:1 C1:1 D3:2 E2:314. 桂枝汤的证治要点是:A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B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 C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D发汗,恶风,汗出,脉浮缓 E手足厥寒,脉细欲绝15. 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用的方剂是:A大青龙汤 B败毒散 C羌活胜湿汤 D新加香薷饮 D九味羌活汤16. 九味羌活汤主治证侯的病机是: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蘊热 B风湿在表 C外感风寒,内有蘊热 D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E风邪初中经络 17. 证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微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紧”治当首选:A羌活胜湿汤 B九味羌活汤 C大青龙汤 D川芎茶调散E柴葛解肌汤18. 九味羌活汤的证治要点是:A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苔白脉浮B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C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D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E头痛,鼻塞,脉浮19. 九味羌活汤的组成是:A羌活,防风,荆芥,川芎,细辛,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B羌活,防风,苍术,独活,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C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细辛,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D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细辛,白芷,芍药,黄芩,甘草E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细辛,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20. 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A败毒散 B大青龙汤 C九味羌活汤 D独活寄生汤E羌活胜湿汤21. 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蔓荆子,槀本 B 生地黄,黄芩 C 独活,细辛D白芷,苍术 E 防风,川芎 22. 九味羌活汤为哪位医家所创制:王好古 李东垣 张元素 张仲景 孙思邈23. 具有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功用的方剂是:A参苏饮 B香苏散 C荆防败毒散 D九味羌活汤 E小青龙汤24. 香苏散中君药是:A香附 B苏叶 C甘草 D 香附、苏叶 E陈皮25. 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A参苏饮 B小青龙汤 C苓甘五味姜辛汤 D华盖散 E苏子降气汤26. 小青龙汤主证侯的病机是:A外感内饮 B外感风寒,痰热内蘊 C上实下虚,痰饮内停D风邪犯肺 E阳虚阴盛,寒饮内停27. 小青龙汤主治证侯是;A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B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C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痞闷,舌苔白滑,脉弦滑D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娇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E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28.“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何方的证治要点:A苏子降气汤 B定喘汤 C小青龙汤 D 苓甘五味姜辛汤 E射干麻黄汤29.射干麻黄汤的功用是:A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B宣肺祛痰,下气止咳C解表散寒,溫肺化饮 D降气平喘,祛痰止咳E宣肺降气,清热化痰30.小青龙汤中的君药是:A麻黄,桂枝 B桂枝,白芍药 C干姜,细辛 D桂枝,干姜 E干姜,半夏.31.止嗽散的功用是:A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B宣利肺气,疏风止咳C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D解表宣肺,清化热痰E疏散风热,止咳化痰32.止嗽散的组成:A桔梗,前胡,紫菀,款冬花,陈皮,荆芥,甘草B桔梗,白前,紫菀,百部,陈皮,荆芥,甘草C桔梗,白前,紫菀,杏仁,陈皮,荆芥,甘草D桔梗,白前,款冬花,杏仁,陈皮,荆芥,甘草E桔梗,前胡,贝母,陈皮,荆芥,百部,甘草33.证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当首选:A金肺草散 B止嗽散 C华盖散 D三拗汤 E射干麻黄汤34. 止嗽散的证治要点是:A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B咳嗽,发热不甚,微渴C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D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岬有声,脉浮数E感受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35.配伍用药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特点的方剂是:A止嗽散 B金肺草散 C桑菊饮 D 三拗汤 E 泻白散36.证见:“伤寒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治当首选;A止嗽散 B华盖散 C金沸草散 D三拗汤 E桑菊饮37.对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应首选何方治疗:A金肺草散 B止嗽散 C华盖散 D三拗汤 E射干麻黄汤38.正柴胡饮主治:A外感风寒表实证 B外感风寒表虚证 C外感风寒轻证D风邪犯肺证 E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39.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功用的方剂是:A桑菊饮 B银翘散 C柴葛解肌汤 D清营汤 E升麻葛根汤 40.在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A桑菊饮 B桑杏汤 C银翘散 D 清瘟败毒饮 E新加香薷饮 41.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当首选:A桑菊饮 B桑杏汤 C柴葛解肌汤 D银翘散 E桑杏甘石汤 42.银翘散出自:A温热经纬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温病条辨D温疫论 E伤寒论43.银翘散的证治要点是:A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B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C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D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苔白腻,脉浮数E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44.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平剂”的方剂是:A白虎汤 B 麻杏甘石汤 C桑菊饮 D柴葛解肌汤 E 银翘散45.银翘散的组成是:A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竹叶, 芦根,甘草B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杏仁, 芦根,甘草C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竹叶, 葛根,甘草D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蝉蜕,桔梗,竹叶, 芦根,甘草E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蝉蜕,桔梗,前胡,木通, 芦根,甘草46.银翘散中荆芥、淡豆豉是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47.桑菊饮的功用是:A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解肌清热 E辛凉宣肺,清热利尿48.桑菊饮中连翘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49.桑菊饮中杏仁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50.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轻剂”的是:A银翘散 B桑菊饮 C麻杏石甘汤 D白虎汤 E新加香薷饮 51.证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治当首选:A银翘散 B金沸草散 C止嗽散 D桑菊饮 E桑杏汤52.桑菊饮的证治要点是:A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B身为热,干咳无痰,或痰 少而粘,右脉数大 C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D发热,微恶风热,咽痛,口渴,脉浮数E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苔少苔,脉虚大而数53.银翘散和桑菊饮中共有的药物是:A杏仁、荆芥、芦根、竹叶、甘草B杏仁、桑叶、芦根、薄荷、甘草C桔梗、连翘、芦根、竹叶、甘草D桔梗、连翘、芦根、薄荷、甘草E杏仁、连翘、芦根、薄荷、甘草54.银翘散中的薄荷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55.桑菊饮出自:A温疫论B温病条辨C温热经纬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伤寒论56.桑菊饮中的君药是:A桑叶 B菊花 C连翘 D杏仁 E桑叶、菊花57.麻杏石甘汤的功用是:A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B辛凉疏表,清肺平喘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D宣肺利气,疏风止咳E宣肺解表,祛痰止咳58.证见:“身热不解,渴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治当首选:A桑菊饮 B桑杏石甘汤 C定喘汤 D射干麻黄汤 E清燥救肺汤59. 桑杏石甘汤中的君药是: A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B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C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D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 E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60.麻杏石甘汤中的君药是:A麻黄 B杏仁 C石膏 D麻黄、杏仁 E麻黄、石膏61.柴葛解肌汤的功用是:A解肌透疹 B解肌清热 C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D疏风清热 E和解清热62. 柴葛解肌汤主治证的病机是:A外邪束表,疹毒郁滞 B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C热毒內蘊,疹发不出 D外感风寒,内有蘊热 E外感风寒,邪热壅肺63.证见:“感冒风寒,恶寒渐轻,身热增生,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白,脉浮微洪”治当首选:A升麻葛根汤 B 蒿芩清胆汤 C大青龙汤 D柴葛解肌汤 E小柴胡汤64.“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是何方的证治要点:A大青龙汤 B升麻葛根汤 C柴葛解肌汤 D九味羌活汤 E小柴胡汤65.柴葛解肌汤和升麻葛根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柴胡 B升麻 C黄芩 D芍药 E桔梗66.升麻葛根汤的功用是:A解肌清热 B透疹解表,清泻肺胃 C解肌透疹 D和解清 D疏风清热67.升麻葛根汤的组成是:A升麻、葛根、桔梗、甘草 B升麻、葛根、柴胡、甘草C升麻、葛根、黄芩、甘草 D升麻、葛根、荆芥穗、甘草E升麻、葛根、芍药、甘草68.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治当首选:A竹叶柳蒡汤 B柴葛解肌汤 C升麻葛根汤 D消风散E加减葳蕤汤69.证见“沙疹透发不出,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治当首选:A竹叶柳蒡汤 B柴葛解肌汤 C麻杏甘石汤 D清瘟败毒饮E升麻葛根汤70. 升麻葛根汤和竹叶柳蒡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升麻 B葛根 C芍药 D薄荷 E荆芥穗71. 升麻葛根汤的证治要点是:A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B疹出不畅,舌红,脉数 C沙疹透发不出,喘咳,烦闷燥乱, 咽喉肿痛。 D发热,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数E皮肤瘙痒,疹出舌红,或遍身云片斑点72.败毒散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E发汗解表,祛风解毒73.败毒散主治证的病机是:A阳虚外感 B气虚外感 C阴虚外感 D血虚外感 E阴阳两虚外感74.败毒散中的人参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75.证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治当首选:A参苏饮 B败毒散 C再造散 D加减葳蕤汤 E葱白七味饮76.败毒散的证治要点是: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苔白,胸膈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B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C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D恶寒发热,头重耳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E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77.属于“逆流挽舟法”的病症是:A败毒散用于脾气亏虚而有表证者B败毒散用于痢疾初起而有表证者C败毒散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D败毒散用于时疫初起而有表证者E败毒散用于疟疾初起而有表证者78.败毒散中的君药是:A人参 B羌活,独活 C柴胡 D川芎 E茯苓79.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治当首选:A人参败毒散 B九味羌活汤 C荆防败毒散 D银翘散 E柴葛解肌汤80.具有发汗解表,散风祛湿功效的方剂是:A败毒散 B九味羌活汤 C荆防败毒散 D羌活胜湿汤E大秦艽汤81.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功用的方剂是:A败毒散 B参苏饮 C麻黄附子细辛汤 D再造散 E加减葳蕤汤82.参苏饮主治证的病机是:A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B阴虚外感风寒 C阴血亏虚,感受外邪D虚人外感风寒, 内忧痰湿 E气虚外感83.参苏饮的组成中含有:A荆芥、防风 B柴胡、川芎 C羌活、独活 D木香、陈皮E细辛、白芷84.“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痰白,胸膈痞满,倦怠乏力,苔白,脉弱”,属何方的证治要点:A败毒散 B参苏饮 C再造散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附子细辛汤85.参苏饮中的君药是:A人参、苏叶 B苏叶、葛根 C人参、葛根 D苏叶、前胡E葛根、半夏86.参苏饮中的人参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87.具有“助阳益气,解表散寒”功用的方剂是:A麻黄附子细辛汤 B参苏饮 C再造散D败毒散 E回阳救急汤88.证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治当首选:A麻黄附子细辛汤 B败毒散 C再造散 D参苏饮E回阳救急汤89.加减葳蕤汤的功用是:A益气解表 B助阳解表 C益气助阳解表 D滋阴解表E养血解表90.证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治当首选:A桑菊饮 B桑杏汤 C清燥救肺汤 D加减葳蕤汤E葱白七味饮 B型题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祛湿,兼清里热C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D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E宣肺解表,祛痰止咳1. 麻黄汤的功用是:2. 华盖散的功用是:3. 麻黄加术汤的功用是:A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B解肌发表,降气平喘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调和气血,缓急止痛E解肌发表,舒缓经脉4. 桂枝汤的功用是:5. 桂枝加芍药汤的功用是:6. 桂枝加桂汤的功用是:A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B风湿在表证C外感风寒表虚证 D外感风寒表实证E外感风寒,内有蘊热证7. 麻黄汤的主治是:8. 桂枝汤的主治是:9. 九味羌活汤的主治是:A杏仁 B芍药 C干姜 D桔梗 E 黄芩10. 麻黄汤的组成中含有;11. 桂枝汤的组成含有:12. 九味羌活汤的组成含有;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反佐药 E使药13. 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黄、黄芩属于:14. 麻黄汤中的桂枝属于:15. 桂枝汤中的芍药属于: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条辨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医方集解16. 大青龙汤出自:17. 小青龙汤出自:18. 麻黄加术汤出自:A解表散寒,溫肺化饮 B宣肺祛痰,下气止咳C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D疏风利气,宣肺止咳E发汗解表,清热除烦19. 小青龙汤的功用是;20. 大青龙汤的功用是:21. 射干麻黄汤的功用是;A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B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C咳嗽咽痒,微恶风发汗,苔薄白D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E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22. 止嗽散的证治要点是:23. 桑菊饮的证治要点是:24. 小青龙汤的证治要点是; A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B发散风寒,降气化痰C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D宣肺化痰,下气止咳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5. 银翘散的功用是:26. 桑菊饮的功用是;27. 麻杏甘石汤的功用是;A竹叶 B杏仁 C黄芩 D生地黄 E葛根28. 银翘散的组成中含有;29. 桑菊饮的组成中含有:A1:1 B 1:2 C2:1 D3:2 E 2:330.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比列为;31. 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药的用量比例为:32. 麻杏甘石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为;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33银翘散中的薄荷、牛蒡子属于:34.桑菊饮中的杏仁、桔梗属于:35.麻杏甘石汤中的杏仁属于;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条辨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温热经纬36.银翘散出自:37.桑菊饮出自;38.麻杏甘石汤出自:A解肌透表,调和营卫 B解肌透疹C解肌清热 D透疹解表,清泄肺胃E发表散寒,兼清里热39.柴葛解肌汤的功用是:40.升麻葛根汤的功用是A芍药 B防风 C苏叶 D细辛 E川芎;41.柴葛解肌汤的组成中含有:42.败毒散的组成中含有:A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B发热,喘急,苔薄白,脉数C疹出不畅,舌红,脉数D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E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43.升麻葛根汤的证治要点是:44. 柴葛解肌汤的证治要点是: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清热解毒C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E益气解表,理气化痰46.参苏饮的功用是;47.再造散的功用是:A益气解表 B滋阴解表 C养血解表 D 助阳解表 E实卫固表48.麻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用是:49.葱白七味饮的功用是:50加减葳蕤汤的功用是: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使药51败毒散中的人参属于;52.再造散中的人参属于:53.参苏饮中的人参属于:A伤寒六书 B医学心悟 C千金方 D小儿要证直诀 E景岳全书54.败毒散出自:55.止嗽散出自;A葛根 B白薇 C桂枝 D木香 E前胡56.加减葳蕤汤中含有:57.葱白七味饮中含有:58.再造散中含有:A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B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C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D咳嗽,发热不甚,微温,脉浮数E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59.败毒散的证治要点是;60.参苏饮的证治要点是: D型题1. 麻黄汤中的桂枝的配伍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A温经散寒 B 温阳化气 C温经活血 D 解表散寒 E平冲降逆2. 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黄芩属于: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佐制药 E反佐药3. 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是:A寒温并用 B不寒不热 C表里兼顾 D温润和平 E分经论治4. 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是:A开中有合 B散寒不助热 C解表不伤正 D散中有收 E 邪正兼顾5. 小青龙汤的功用是:A溫肺化饮 B 宣肺降气 C 降气平喘 D解表散寒 E 降气快膈6. 银翘散的配伍特点是:A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 B凉而不郁 C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D清、宣、降三法具备 E祛邪不伤正7. 桑菊饮中的功用是:A轻宣润燥 B疏风清热 C降气平喘 D清热解毒 E宣肺止咳8. 银翘散中的臣药是:A荆芥、淡豆豉 B银花、连翘 C薄荷、牛蒡子 D桔梗、甘草 E竹叶、芦根9. 麻杏甘石汤的功用是:A辛凉解表 B疏风清热 C宣肺止咳D降气平喘 E清肺平喘10. 柴葛解肌汤主治证的病机是:A外感风热 B外感风寒 C外感风邪 D兼有里热 E郁而化热11. 升麻葛根汤的功用是:A透表 B透疹 C散寒 D 解肌 E 清热12. 败毒散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 B散寒祛湿 C兼清里热 D益气解表 E益气固表13. 败毒散中人参的作用主要是:A大补元气 B益气生津 C补脾益气 D辅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E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气14. 败毒散中的君药是:A人参 B柴胡 C羌活 D川穹 E独活15. 参苏饮中的君药是;A人参 B苏叶 C前胡 D葛根 E半夏16. 参苏饮的功用是:A散寒祛湿 B益气解表 C助阳益气 D理气化痰 E助阳解表17.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A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B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C暴哑 D气虚,外感风寒表证E素体阴虚,外感风寒表证18. 再造散的功用是:A解表散寒 B助阳益气 C滋阴解表 D驱寒祛湿 E发汗解表 X型题1. 桂枝汤的证治要点包括:A恶寒 B无汗 C汗出 D脉浮缓 E头项强痛 F恶风 G发热2. 九味羌活汤的证治要点包括:A头痛无汗 B恶寒发热 C舌红苔黄 D口苦微渴 E不汗出而烦躁 F脉浮紧 G头晕目眩 H肢体酸楚疼痛3. 九味羌活汤的组成中有:A苍术 B细辛 C独活 D荆芥 E川芎 F柴胡 G白芷4. 小青龙汤的组成中有:A石膏 B麻黄 C杏仁 D桂枝 E半夏 F生姜 G干姜 H白芍药 I五味子5. 小青龙汤的证治要点是:A无汗 B汗出 C恶寒发热 D咳嗽 E痰多黄稠 F痰多而稀 G舌苔白滑 H脉浮 I肢体酸楚疼痛6. 止嗽散的组成中有:A桔梗、枳壳 B前胡、茯苓 C 白前、桔梗 D荆芥、陈皮E半夏、苏子 F桑白皮、黄芩 G 杏仁、款冬花 H百部、紫菀 7. 银翘散和桑菊饮中共有的药物是:A杏仁 B连翘 C荆芥 D桔梗 E芦根 F甘草 G竹叶 H薄荷8. 麻杏甘石汤的证治要点是:A发热 B恶寒 C喘急 D苔薄黄 E痰多黄稠 F脉数 J苔黄腻9.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中有:A黄芩 B羌活 C麻黄 D细辛 E白芷 F川芎 G芍药 H桔梗 I防风10. 升麻葛根汤的证治要点是:A疹出不畅 B咽喉肿痛 C舌红 D喘咳 E脉数 F烦闷燥乱 G汗出 H口渴11. 升麻葛根汤的组成中有;A西河柳 B芍药 C桔梗 D荆芥 E甘草 F薄荷12. 败毒散的组成中有:A人参 B白前 C前胡 D细辛 E白芷 F羌活 G独活 H桔梗 I枳壳13. 败毒散的证治要点是:A发热咳喘 B头痛项痛 C憎寒壮热 D肢体酸痛 E无汗 F汗出恶风 G脉浮按之无力 H 倦怠无力 I气短懒言14. 再造散的组成中有;A人参 B黄芪 C肉桂 D桂枝 E细辛 F防风 G麻黄 H干姜15. 加减葳蕤汤的组成中有:A葛根 B麦门冬 C薄荷 D葱白 E桔梗 F白薇 G淡豆豉 第二章:泻下剂 一:选择题1. 十枣汤主治证的病机要点是:A寒饮内停 B水热互结 C痰热互结 D水饮雍盛 E水气内停2禹功散的功用是: A峻泻逐饮 B泻热逐水 C行气逐水 D祛痰逐水 E攻逐水饮3.新加黄龙汤的功用是:A泻热通便,理气行滞 B泻热通便,润肠行气C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D泻热通便,滋阴增液E泻热通便,滋阴益气4. 控涎丹的功用是:A攻逐水饮 B祛痰逐饮 C泻热利水 D行气利水 E温阳利水5. 大戟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A渗利膀胱水湿 B祛皮里膜外之痰 C泻脏腑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