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doc_第1页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doc_第2页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doc_第3页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doc_第4页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年论文题 目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 学 生 陈佳旭 指导教师 张秀华 讲师年 级 2009级专 业 对外汉语专业系 别 中文系学 院 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年月论 文 提 要 李商隐在无题诗创作中,用心灵凝缔的超现实境界,生动演绎出特属于诗的跳跃性、多义性,其深美宏约的审美意境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诠释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世无限的解读空间。而今在百花齐放的解构流势下,感兴,这一在中国传统古典诗学史上最富辨证色彩的文化批评方式,结合象征性的修辞手法必将独树一帜,为解析李商隐无题诗泛化的朦胧意境开辟新的审美路径。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兴意境陈佳旭摘 要:李商隐在无题诗创作中,用心灵凝缔的超现实境界,生动演绎出特属于诗的跳跃性、多义性,其深美宏约的审美意境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诠释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世无限的解读空间。而今在百花齐放的解构流势下,感兴,这一在中国传统古典诗学史上最富辨证色彩的文化批评方式,结合象征性的修辞手法必将独树一帜,为解析李商隐无题诗泛化的朦胧意境开辟新的审美路径。关键字:李商隐;无题诗;感兴 ;意境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根据刘学错、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它们是: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间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婉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炜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无题(万里风波)。我国古典诗歌自中唐后期,以李贺创作为标志,出现三种显著趋势:一、爱情和绮艳诗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补救韩、白的发露直致;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三个走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爱情诗境界幽婉深邃,尤其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而李商隐正是将三者巧妙融合,并在由物象兴发情感,由情感创设意境方面做了重大开拓,创作出以注重心灵主观情绪宣泄为目的,以象征比喻为主要兴寄手法的无题诗。也正是由于义山具备凭心使物的风格,才使得无题诗流溢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感知,为后世留下更宏阔隽美的解读空间。正如郝世峰在选玉溪生诗补说前言中评价的那样:他的诗歌结构常常不注重意象间的表面关系,而是以心使物,因心造境,偏于表现意象下面的深层底蕴,因此,意象间的表面逻辑关系相当隐约不定,甚至彼此不相干连,这样的结构才最足以表现诗人那种迷离惝恍的心境。”对于诗的含蓄性,波德莱尔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有一点模糊不清,能引起人的揣摸猜想”。 波德莱尔,西方文论选下卷,随笔美的定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225页。马拉美在关于文学的发展中说:“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某种隐秘的东西,而要表现这种隐藏、晦涩的东西,就不能不用晦涩隐秘的象征和暗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一种心灵的状态。”朱光潜认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刘勰的文心雕龙论及“隐秀”为:“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朦胧迷离,能强烈地吸引读者,让读者驰骋想象,从而达到丰富生动的内涵。司空图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人叶燮原诗中如此描述朦胧艺术境界之美:“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李商隐的无题诗贵在那份诉诸笔端却又含蓄内敛的韵致,这正是它在古典诗史留数不多却传吟亘古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古典朦胧诗派的一朵奇葩,李商隐的无题诗始终秉持其深重曲婉的笔触,用心灵抒绘出写意化的意象,营造象征性的意境,将人世的至情至性与冷暖遭际倾情晕染,诗中引用的纷繁意象构成了诗人用心灵构设,用想象搭建的意绪化境界,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体现在诸多跳跃性极强的意象群所牵引出的无限朦胧感和多义性。这些意象群看似是具体客观的现实景物,却因为被赋予太多诗人复杂的情感,芜杂的思绪,而带有些许的超现实色彩,若要甚解其味,必须要有灵动的空间想象能力,将诗中跳跃性意象,连缀成一整套融贯的意境,从而深刻品味到诗人浓烈缱绻,辗转不平的心绪。这些超现实意象在无题诗中随处可见,诸如青鸟、彩凤、珠泪、玉烟、蓬山、灵犀、梦雨、灵风、碧城、瑶台,等等,此类意象均难以指实,而是诗人在主观情绪渴望得到放逐的前提下,结合现实事物共同缔造的以客观实物为先基,充分迎合心灵情感的感知性审美意境,必须有想象与联想的参与才能真正领悟诗人那些似隐非隐的心迹。纵然是那些看似客观的事物在义山无题诗中亦不可妄下评判,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将为此作出最好的诠释。.寄托着丰富情感的事物,必然会在想象的灌注下被加诸更多的不确定性,加深了文本解读的陌生化,产生无限的审美多义性。康德认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个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样,很难找出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这样,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言的东西,感情再使认识能力生动活泼起来,语言也就不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与精神(灵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裹携着许多被心灵化的物象,所谓象由心生,同时也是诗人多重体验的复合。因此,若要深入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真正品悟到其中深蕴的精神文化内涵,懂得鉴赏寄寓着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感兴意境绝对是不可逾越的基础。感,其意义比较单一,本同“咸”和“撼”,周易有咸卦,其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孔颖达.周易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6页。说文解字:感者,“动人心也”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222页。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感者,动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6页。兴,其义繁富,历来的理论研究者分歧颇大。兴,说文解字训为“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舁,共举也”。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59页。意为四只手共同举托起物体。感兴,作为我国古典诗研究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批评模式,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它是真正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热土,渗透中国文人含蓄性特色,并自来就独立于西方文化批评的审美方式。“感兴作为人的现实生存体验,是人对自己生活的意义的深沉感触和悉心认同方式,是一种直接触及人的生存意义或价值的特殊感触。”这与李商隐无题诗心灵化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感兴结合象征性的修辞解读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性,多义性,既是对古典批评方式的承袭和尊重,同时也为解读义山无题诗泛化的心灵意境提供新的审美思路。感兴,从定义上讲是从“诗经学”的“赋比兴”的兴中而来的:“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见胡寅斐然集卷十八与李叔易书)所谓“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核心机制是“心物交融”。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诗人有感于客观外物,此外物源于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作为情感触发点的源泉,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万艳凌落,笔落那瞬,诗人有感于“东风”之无力,“百花”之残败,自觉于命运身世孤凄飘零之感倾刻铺泄于纸上。又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诗人由眼前锦瑟生发开去,联引出对过往一弦一柱的深沉思忆,布满忧伤之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有感于“春蚕”“蜡炬”那种至死方休的态度,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彰显诗人忠贞缠绵的情感品格,以一种柔弱下的刚强,诠释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也使得李商隐无题爱情诗突破了同时期描写绮筵公子与绣幌佳人间那种阴柔无骨的情爱缠绵,相比于元稹的轻薄为文,李贺的用情不深,杜牧的风流自许,温庭筠的浮华淫艳,李商隐的爱情诗可谓“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深情绵渺”(刘熙载艺概)二是诗人由于现实生活的遭际而引发忧伤愤懑却又碍于现实无法发露直至,不得不选择非现实或超现实的,甚至是诗人利用想象构造出来的具有情感象征性的意象,委婉道明心中或悲戚或寂寥的心境,符合文心雕龙中“为情而造文”的主张。联系李商隐正值时势没落,家庭衰败的境遇,仕途的坎坷,爱妻的离世,共同酿成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开篇追忆往事,心中难免五味杂陈,一时陷入迷茫、感伤、怅惘的境地,进而拟构出“庄生”“蝴蝶”“寄托着望帝灵魂的杜鹃”等等类似似有若无的意象,这些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实则在诗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方初现端倪,流露诗人人生失意,爱已成撼,慨叹追忆华年的伤感。再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意象构联与诗句跳跃都很大。只有在人生迷茫失落之际,人的内心才有可能出现类似的心象与幻觉。把前后变化联系起来看,云浆未饮,旋即成冰,是追求未遂的幻化之象。“如何”二句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对象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遗憾与无奈幽然而生。“雪月交光之夜”体现诗人心境的迷茫,衬托着远在十二层瑶台之上的对方是如此的变幻莫测,难以追攀。这一切,不仅能够意会,而且那难以企及的对象可以是多种诱因(如爱情、友谊、仕宦)导致的心事迷茫的感受。 “李商隐还有许多诗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对于政治的执着关注,使他的精神境界通之于人世、宇宙、历史和治乱兴衰等方面的探究,而在实际生活中,各方面的困扰又缠结于心。”三是源自诗人的构形能力。如无题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彩凤”即是有彩色羽毛的凤凰。凤凰又作凤皇,是传说中的神鸟。 山海经南山经 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鸟,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义。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而在韩诗外传 卷八载:“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龟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载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意象,在使用这个意象时往往是突出其中尊贵祥和的特点,然而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没有使用“凤凰”却用了“彩凤”,用感兴艺术去解释,即二者给人的象征性审美感受是不同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本身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家的这种构造形象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而且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这两方面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凡是在他的想象中活着的东西好像马上就转到手指头上,就像凡是我们所想到的东西马上就转到口上说出来,就是我们一遇到最深处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马上就由姿势态度上现出一样。从古以来真正的天才都感到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有本领迫使最枯燥和表面上最不易驯服的材料听命就范,使它不得不接受想象中的内在形象而把它们表现出来。” 转引自王元化:思辨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他笔下的形象基于客观实物,却因特定环境下加诸的个性化色彩不同,而产生高于事物本身的艺术化形象,诗人笔下的“彩凤”是诗人描写爱情诗凭心造物的标签,蕴含着浓郁感情色彩的再造艺术品最得感兴之精魂。以感兴手法营造的感性化意境,不可避免的为李商隐无题诗的解构带来莫衷一是的学术争论,但在为其笼上氤氲朦胧的多重化审美效果的同时,也给后人了解李商隐的为人与诗歌境界开辟了新的审美体验。以深谙西方文艺理论而创有“境界”之说的王国维曾说过:“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对于诗歌来说,“遗世”是一种超神拔俗的风神,但古往今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品远观可以是“彩凤”是“瑶台”,近赏亦可是跨越千年的情感牵连,异时空的境界,诉说相似的情感默契,相似的“心有灵犀”,真正的感情是可以从神坛走向人间,融入心灵最柔软之处的。所以叶嘉莹先生会说:“李商隐是一个比较奇怪的诗人,我现在还没有讲他的生平,先给大家看他的几首绝句,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