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doc_第1页
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doc_第2页
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doc_第3页
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詹皖 (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江苏南通226000)摘要:江南丝竹音乐始建于清末,流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乐种之一。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以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曲目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乐队演奏人数二至七、八人不等,著名乐曲有“八大名曲”,即申花六板、欢乐歌、三六、云庆、行街、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江南丝竹以“纤细、小型、轻快、灵活、雅致”为风格特点,曲调欢快流畅,清新活泼。乐队组成比较协调,吹、拉、弹、打交织成具有江南韵味的丰富音响,每件乐器都有较多的演奏技艺,各自运用不同的手法即兴发挥其特色。乐曲结构布局的处理十分机动,曲式的发展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江南丝竹;乐器演奏风格;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9104(2004)05014303 丝竹泛指音乐或管弦乐器。晋书石崇传说:“丝竹尽当时之选。”晋书乐志又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是丝竹最早的文献记载。丝竹魏晋南北朝时不仅用于演唱者的伴奏,还用于演唱者唱前的单独演奏。隋、唐时期形成了丝竹乐的合奏形式,宋代丝竹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元代的器乐合奏大曲、小曲都有丝竹乐的合奏。明、清以来,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丝竹音乐被广泛地用于戏曲、说唱和歌舞音乐的伴奏中,丝竹乐器合奏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乐种。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南丝竹、广东小曲、福建南音、山东碰八板、河南曲子板头曲、潮州弦诗乐、北方弦索乐、内蒙古二人台牌子曲、四川扬琴牌子曲等。本文仅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乐器演奏风格、音乐特征等作简要概述。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江南丝竹流行于苏南、上海和浙西一带。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江南地区的主要经济文化是苏州、无锡等地,民间器乐合奏的主要代表形式是苏南吹打,也叫十番锣鼓,当时四合是江南各地流传的乐曲,如扬州扬合、苏州苏合、无锡四合如意、上海锣鼓四合。二十世纪初期苏南吹打先盛后衰,以上海的锣鼓四合作为一首承前启后的乐曲,在苏南吹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逐渐取代了苏南吹打,成为江南地区民间合奏乐的主要代表形式。 推动丝竹合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上海地区民间的一种风俗音乐形式清客串。上海民间的婚丧喜庆音乐有两种:一种是职业化礼乐艺人的演奏,叫做小堂名,吹奏的大多数是传统的曲牌。另一种业余性质不取报酬的演奏就是清客串,清客串没有固定的组织,由一个临时局头召集,自带乐器到红白喜事人家演奏助兴,主人家须以宾客礼遇招待,这种演奏自称为跑客串。清末时,清客串演奏的曲目主要是民间的广泛流传的器乐曲六板、三六、四合和一些流行小调欢乐歌、无锡景等。鸦片战争后,上海城市加速发展,成为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进入市区,郊区的民间音乐也在市区繁荣发展起来。由于市区的乐器合奏是在室内演奏,因此摒弃了锣鼓和唢呐,成为只加少量打击乐器的“清丝竹”形式。城市的条件优越,人才众集,所以在演奏技巧和对乐曲的再创作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1911年在上海福州路西路的“文明雅集茶楼”上出现了第一个丝竹集会,参加者都是爱好丝竹音乐的茶客,他们仿效“清客串”的形式,定期聚合,合乐娱乐。1915年在浙江宁波成立了钧天集,1917年在南京路的劝工银行内成立清平集。从“文明雅集茶楼”开始,由钧天集、清平集等丝竹集合奠定的丝竹音乐。此后丝竹音乐在演奏技艺上提高很快、流传渐广。当时正是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前夕,上海地区正处于民主思想上升时期,又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茶楼的丝竹聚合和业余音乐社团相继出现。1918年至1939年先后成立了“国声社”、“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乐林国乐社”、“云和乐会”、“华光乐会”、“紫韵国乐会”、“梅友国乐社”、“怡乐国乐社”、“听松国乐社”和抗战时期卫仲乐主办成立的“中国乐会”。解放初期成立了“上海市国乐联谊会”,1955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1958年以乐队分谱形式记载了锣鼓四合、慢三六和三六等乐曲,并正式使用了“江南丝竹”的名称。从此“江南丝竹”成为我国民间器乐合奏的一个重要乐种,在全国范围流行,深受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二、江南丝竹乐器的演奏风格江南丝竹起初是用于茶楼休闲或家庭娱乐,特定环境的演奏,使江南丝竹缺乏生气,其音乐一般为慢速,力度轻柔,结构篇幅冗长,技巧简单,乐曲的情绪和色彩比较单调。由于演奏场合的改变,逐步变为音乐厅或舞台环境,以及欣赏人群层次的变化,江南丝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创作手法和曲式结构,都得到了改进,在发展过程中,演奏者不断提高演奏技术,许多乐曲得到专业化的艺术处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原来一般都采用齐奏的形式的乐曲,不断地加入了支声性复调的织体手法。演奏中各种乐器的演奏者根据乐曲的表现意图、音乐的整体效果,发挥乐器的技巧、特点。突出主要乐器,体现个人演奏风格的原则。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灵活多变,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当地音乐资源的客观条件,组合成富有地域性音乐色彩的小型乐队,一般多至七、八件乐器,也可少至两、三件。江南丝竹常用乐器为:笛、箫、笙、二胡、中胡、琵琶、扬琴、小三弦、板、鼓、铃等。每种一人称为单挡,有时也可用双挡组合乐队。单挡乐队中二胡可用二把,以突出旋律,使乐曲更为抒情具有歌唱性。江南丝竹乐器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声部润饰特色的演奏风格。现介绍几件主要乐器的声部润饰手法。 1、笛子: 江南丝竹中用筒音为a韵六孔曲笛,音色醇厚、圆润。演奏中讲究清新的“韵味”,发音饱满、悠扬,柔而不暗,明而不刚,演奏旋律中多用连音,有时也穿插垛音、双吐、断音等奏法润饰曲调。笛子用连音演奏悠扬的旋律,在合奏整体中处于主导地位。连奏中加花使主旋律声部华丽而流畅,好似一个彩色的丝带始终飘在天空中一样,随风起舞。力度的艺术化是笛子在江南丝竹中主要处理的特色,乐曲中一会儿悠然轻吹,一会儿清脆明亮明亮,起伏的旋律使得江南丝竹乐韵味无穷,引人入胜。 2、二胡: 江南丝竹中主奏乐器,主要演奏乐曲的主干旋律,一般不为旋律加花。为了突出二胡的音色特点和抒情性,演奏时绝大多数只用一个把位,旋律中常用翻低八度、六度、五度等大跳旋律。在合奏中当笛子的声部出现句逗时,二胡声部常用并和笛子作主旋律声部填充,让乐曲的主旋律在笛子和二胡声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地进行。二胡的演奏风格柔和,旋律流畅、优雅,力度起伏形成橄榄式旋律演奏,音色中处理同音的外弦空弦音,不同时进行,常用内外弦交替的润饰手法作艺术处理江南丝竹中的旋律朴雅、恬静,二胡演奏中不多作超过三度的滑音,一般在二度的范围中作有限的点缀式运用,使音乐产生静中有动的微微的内动感。 3、扬琴: 扬琴是江南丝竹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扬琴在演奏中使用双音、衬音、座音、弹轮、颤音、长轮等技法,烘托和展现乐曲。演奏中很少使用“快速密打”的奏法。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力度从整体上以委婉为主,不可过于刚烈。力度变化顺势渐进,处理上形成“橄榄式”的力度变化,避免特强特弱。乐曲中的转折或大跳处,棱角宜软不宜硬,音头忌猛,旬尾宜猛,这样才能使乐曲抑扬起伏,柔和婉转。江南丝竹中扬琴灵活地运用装饰音,使曲调丰富活泼。一个艺术性的装饰音宛如青蜓点水似的意境,一个清晰的颤音,伴随着歌唱式音调像春风拂面,像一汪清泉沁人心田。 4、琵琶: 琵琶是江南丝竹中常用的乐器,其声部的节奏花簇,旋律的进行常伴以乐器的空弦音,扩展了声部的厚度。在演奏江南丝竹乐曲中,琵琶的润饰手法很丰富,右手的半轮、全轮、双弹、夹弹、扫都有运用,左手运用吟、猱、绰、注、擞、带、板、颤、推等技巧,音乐表现楚楚动人,别具色彩。琵琶的吟音如同风中树叶落入平静的水面产生的波动涟漪一样。 江南丝竹的主奏乐器演奏风格各具特色。其它的乐器也富有个性,箫作为笛子的辅助乐器,音色恬静甘美。笙在江南丝竹中吹奏简朴的旋律,音质醇美朴雅,增添了乐队的音响厚度。小三弦音域幅度宽,空弦音的出现,给合奏增强了低音,演奏中的弹挑如同玉珠落盘,颗粒性强,渗透力大,赋予了江南丝竹生气勃勃的效果江南丝竹音乐的各种乐器在民间传统中有十分恰当的比喻,即“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十里听到凤凰箫,五里传出三弦声。”还有“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捧烟。”各种乐器的色彩和功能使江南丝竹音乐错落有致,恰似小桥流水,春到人家般耐听优雅,令人心旷神怡。 三、江南丝竹的音乐特征江南丝竹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乐曲概括地表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乐观性格,体现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和民间节庆的风俗情景。江南丝竹乐曲大多来自民间的器乐曲牌,传统著名乐曲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号称“八大名曲”。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是流传于上海一带并有上海地方色彩的地域性风格的乐曲,但在演奏上上海市区和郊区又有较大的区别,郊区演奏加大件打奏乐器,风格较粗犷。江南丝竹深受吴文化的影响,曲调欢快流畅,清新活泼,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特征,其音乐特征如下: 1、调式及音调特征 江南丝竹多用羽、徵、商调式,调式转换交替方面是同宫体系内宫、徵、羽调式交替较多。乐曲各小段音乐由强调宫音或徵音开始而结束在羽音上,给听者带来柔美的色彩。有时结束音在角音上,音乐韵味无穷,给听者留有美好的想象空间。另外,上五度移宫形式调式转换的情况也较多。江南丝竹的音调在演奏上以笛子和二胡演奏骨干音,旋律的骨干音主要保留在强拍和次强拍上,各种乐器都可在曲调骨干音的基础上加花修饰,作五声音阶级进和小的波浪式迂回进行,各自发挥其特点,灵活自如地依据一定的规律相互对比、烘托,运用旋律上简繁相让,动静得当,有断有连,有高有低,嵌挡让路的相互关系,既有变化而又有机地揉成一体。曲调和节奏上相互照应,旋律中的跳进音程,由二胡作装饰性的演奏,以增添旋律的色彩性。力度上强弱起伏,组合成和谐的支声复调,将音乐表达得出神入化,同时体现了中国音乐美学注重“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 2、节拍、节奏 (1)节拍方面,江南丝竹以2/4、4/4拍为主,但由于音乐情绪的需要,便形成了反映音乐风格的混合节拍,如老六板是江南丝竹中大套曲的单曲板式变奏体乐曲,全曲将老六板原形逐步装饰加花的变体快花六、花六板、中花六、慢花六五曲,即从有板有眼、添眼加花发展到一板一眼,再到一板三眼,最后一板七眼,在节拍上是1/4、2/4、4/4、8/4的扩充变化。 (2)节奏方面江南丝竹多用八分音符,附点音符以及加花形成的十六分音符,也有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和前十六后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节奏丰富且多变,名乐高潮时有时也用强烈的切分节奏,以表达音乐欢怯的情绪。 3、曲体结构 江南丝竹的曲体除一般民间音乐常见的单曲变奏与多首曲牌联缀的曲式结构外,还有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的曲式结构的特点。江南丝竹乐曲中花六板是以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为基础,扩充加花变化而成的。乐曲以一个曲牌为母体,运用板式变化手法派生为一首大型套曲,是江南丝竹音乐旋律展开的一个常见的单曲板式变奏体手法。欢乐歌也是一首单曲板式变奏体乐曲,全曲由“欢乐歌”原形及其变体“花欢乐歌”两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是承启转合关系的单曲段体,欢乐歌在实际演奏中先奏慢速的花体,曲调委婉、悠扬,柔美抒情,后奏快速的原形,其旋律简洁流畅,轻松活泼。乐曲的结构层次分明,音乐情绪渐趋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之情。江南丝竹三六曲调华丽清新,流畅活泼,在结构上以一个固定的段落反复出现五次,形成花番式循环体的曲式结构特点,全曲由十一个段落组成,番部称作合头,形成具有展开性而又有相对独立立足点的段落。行街是联曲结构无再现的多段体,全曲由小拜门、玉娥郎、云阳板、急急风四个曲牌联缀演奏。 4、速度、力度 江南丝竹音乐韵味的轻重有序,虚实相间,连绵起伏与演奏的速度的把握和力度控制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修养的力度演奏和演奏者彼此间声部韵律便带来了不可言传千变万化的丰富音响,是江南丝竹特有的风味。江南丝竹音乐中,速度、力度的处理常是乐曲的开始部分的散板的形式演奏,力度较弱,随后力度渐强,速度由慢到快,运用渐变的方式,体现一种从恬静趋于热烈的情绪变化。多段体乐曲各部分是慢、快、慢、快、急的交替。乐曲结束时常转为散板或慢板,力度由强转弱,音乐渐渐消失。主奏乐器演奏旋律中力度常作橄榄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