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原有工业遗产开发休闲.doc_第1页
利用原有工业遗产开发休闲.doc_第2页
利用原有工业遗产开发休闲.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用原有工业遗产开发休闲娱乐产业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唐飞 发布时间:2006-04-04 阅读次数: 306 在欧洲,最典型的老工业区的改造要算德国的鲁尔区(Ruhrgebiet)。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面积有4400平方公里,包括11个县市,居住着550万人口,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鲁尔区曾一直是德国的煤和钢铁生产基地,但是在遭遇了“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后,鲁尔区不得不缩小煤矿开采的规模和减少钢产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里还是浓烟蔽日,煤渣满地。如今鲁尔区是随处可见的茂密的森林和绿色的原野,绿荫环绕着的高科技产业园、商贸中心或文化休闲设施。在鲁尔区穿行,像行驶在一个巨大的公园里。让我们来回顾鲁尔区的变迁历史:1957年,鲁尔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到2002年只剩下7个,开采行业有47万工人,如今只有4万人;炼钢厂数量也一再减少,由81座炼钢炉,现只剩下7座,钢铁生产企业有30万人,现在只有5万人。如今,欧盟范围内有31%的煤和11%的钢仍旧在鲁尔区开采或生产。但是生产被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比如钢铁生产就只由蒂森?克虏伯公司进行,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1966年,鲁尔区成立了专门机构,对矿区用地进行评估处理以让其重新使用,土地经过消毒等处理后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在转型过程中,原来单一产业结构的企业也逐渐演变成了多产业的企业,许多企业是通过不同类型的企业兼并或合并方式完成的。在原来开采煤炭和炼钢的地方,新的大型工业企业如化学、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环保等企业建立起来了,零售业、旅游、法律咨询、广告、多媒体等各种新兴服务产业竞相发展起来。撤销的一个炼钢厂,在1996年建成了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原来的矿山用地如今是鲜花遍地,正在举办花卉展。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休闲娱乐产业。鲁尔区还建起了大量风景优美的产业园区,吸引企业来落户,让企业人员感觉“在公园里上班”。每个园区集中大量的服务性或高科技企业,设施都十分优美别致。办公楼十分讲究建筑艺术和外观美感,周围环境非常安静宜人,往往是绿荫环绕。这里也是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博览会举办城市之一。大企业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更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城市的等级。现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回顾鲁尔区的开发、改造老工业区的历史过程,至少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运用国际博览会形式,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达到区域复兴。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最典型的是将一个建于1854年的老钢铁厂改建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特色是设计了可提供儿童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导游由原工厂志愿者担任。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蒂森公司将1985年停产的一家企业改造为以煤、钢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青少年活动场所,又可进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即在工厂原址新建大型购物中心,旁边仍保存原有工业设施的博物馆,还配套建有美食文化街、体育中心、游乐园、影视设施,吸引大量旅游和购物的人流。(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等,并规划了25条旅游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工业旅游的开发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环境污染大于德国国内任何一地。鲁尔区上空的6600多个大烟囱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空气污染严重到汽车无法通行、行人感觉肺疼的程度。矿区排放的污水又严重污染水质,使鱼类曾一度绝迹。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长达100km的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所以至今尚未发生过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状况。鲁尔河水利工程设备之先进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决水污染问题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多种用途。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全部建起,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社会全民参与,各尽其责以杜易斯堡景观公园为例,从计划构想的提出,到每一个参与讨论的环节或实验的创意,都是被当作一种职业,被计划的经费所支持,因此居民愿意投注最高的心力在这个自己必须承载成败的改造工程上。因此一个开放性的公园改造空间,就可以为大家创造各种不同层次的工作机会,提供民众找寻可以自我承载的位置。例如杜易斯堡景观公园的营建与未来的经营管理上,就产生许多就业空间,有人专门研究如何绿化、有人维护环境。而污土和废水的重新处理,牵涉到新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因此也带来当地工业转型的契机。另外,原先在工厂做事的优秀工人,被转化成以一种十分荣耀的心情来担任导游员,当他带着游客体验这些高度复杂的机器设备,是如何转变成德国强大的动力时,等于也是在贴近这个被保存下来的工业古迹,去聆听一百五十年来德国工业发展的生命史。而要使公园得以永续经营,不致因为计划案的结束而荒废,居民间更发展出“北公园利益共同体”的组织,这个组织包括许多社团,如阿尔卑斯山登山协会、狼狗协会、工业历史学会等,也有个别的市民、当年工厂的员工、专业和业余的历史研究者,同步提供许多活化社区的创意和参与规划营建的过程。为了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昔日满目荒凉的废矿山披上了绿装,塌陷的矿井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平均每个居民130平方米(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平方米),大小公园3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在鲁尔区的北威州拥有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1989年,联邦德国慕尼黑经济发展研究所对欧洲共同体11000家企业和区域研究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鲁尔区是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