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3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围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北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导 火 线:1860年11月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经 过 和结 果:林 肯当选为总统后,南方11个州发动叛乱,宣布脱离联邦。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连连战败,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 法,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但战争刚结束,林肯遇刺身亡。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的原因: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奴作出贡献。颁布文献;名称;宅地法目的:满足人民对西部土地的需要;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作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南北战争的影响和意 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评价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林肯是美国历史上又一位著名的总统。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俄国废除农奴制背景(原因):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9世纪中期,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目的:为维护沙皇统治和贵族、地主利益;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主要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性质:它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场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日本明治维新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幕府的封建统治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名和武士地位下降使他们对将军不满,要求改变现状,同商人、新兴地主日益接近;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日本的大门明治维新的内容:A.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C.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D.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原因: 日本的幕府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经过斗争,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倒幕派建立新政权以后,大 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性质: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产生的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了,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与大化改新的比较:与大化改新的相似之处:改革派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由天皇政府颁布诏书进行改革;改革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照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比较表比较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 国内 幕府极端孤立 封建顽固势力掌握着清朝实权 国际 世界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有机可乘 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开始瓜分中国,不愿意中国强大起来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组成联合阵营 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官僚,力量薄弱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训练新式军队 A.明治维新所处的国内外背景较为有利,戊戌变法所处的国内外背景却十分严峻;B.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在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戊戌变法领导者和参加者的力量则十分单薄C.明治维新的措施得力有效,戊戌变法的措施大部分无法落实。第20课“电气时代”的到来 电气时代A、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 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C.电力在19世纪70年代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D.随后发明了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E.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的优点: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F. 美国、德国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前面。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许多电器产品,其中正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A、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三轮);B.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比较项目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次(欧美)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成果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内燃机(石油) 生产生活器 具 纺织、采矿和冶金等生产部门的机器 各生产部门的新机器以及电报、电话等新型通讯工具和电灯等家用电器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机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等 作 用 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启 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1879)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1907)俄国、法国、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导火线进程:开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规模:共33个国家参战主战线和国家:欧洲西线,英法俄对德奥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结束: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转折点: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影响: A、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思想启蒙的火种思想家 主要主张 伏尔泰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由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卢梭 否定封建王权,人民有权推翻那些胆敢撕毁社会契约的统治者 孟德斯鸠 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启蒙思想家这些主张的作用: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促进了中、日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科学的革命几位科学家 科学家 主要成就 牛顿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的创建、机械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达尔文 写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打击神权统治的根基 爱因斯坦 创立相对论,打开原子时代大门(原子弹 ) ,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居里夫妇 成功提炼出放射性极强的新元素镭 &O1623;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A文学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B.它们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 它们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倒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美术名家梵高他的绘画作品向日葵的艺术价值:该画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既单纯又强烈,产生了艳丽、和谐、优雅的画面效果,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原打算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才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很差。广大工人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宪章运动具有的历史特点:英国工人在宪章运动中提出: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是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开始探索改造社会的方法。原因:当时工人运动水平提高了,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了这个需要,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过程: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合作。他们汲取了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时间:1848年、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文件。内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意义: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例子: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出现;十月革命和胜利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建立:法国败于普法战争后,资产阶级政府降外压内,双方武装发生冲突。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