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ppt_第1页
大众传播媒介ppt_第2页
大众传播媒介ppt_第3页
大众传播媒介ppt_第4页
大众传播媒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传播 就是在现代化的印刷 银幕 音像和广播等媒介中 通过公司化的财务产业化的生产 国家化的管制 高科技 私人消费化的产品等形式 向某种未知的受众提供休闲式娱乐和信息的过程与产品 互联网 第10周 手机媒体 第11周 通讯社 第12周 传媒受众分析 第13周 媒介伦理初探 第14周 机动 9 16周外请讲授一次 五一放假一次 绪论 教学目的与方法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新媒介类型传播 接受 的方式媒体致命的元素当前传媒的发展媒介的历史与未来 大众传播媒介分类 传播介质印刷 纸张 书籍报纸杂志光电 胶片磁带光盘 电影广播电视接受方式与覆盖趋势阅读 从小众到大众 百家讲坛 视听 从大众到分众 长尾理论 新媒介类型 真正的自由的媒体时代正在到来 互联网 一网打尽 博客 播客 维客手机 点对点传播 报纸 电视 网络 有线电视 分众 小众 视频点播楼宇电视 户外广告与电视的结合移动电视 户外接收 传播 接受 方式 固定与移动 在家与户外 点对点与点对面 互动与单向 被动与主动 线性与非线性 以上几类的结合 致命的元素 政治 国家 宗教 民族 经济 广告 发行 票房 科技 新媒体 新技术 道德 文化 常识 立场 大众 草根 馒头 关注 眼下的发展 垄断 集团化 兼并 跨媒体 全球化 本土化 地方性 受众细分 对象性 窄播 专业化 娱乐化 媒体性质与消解作用 多媒体 课堂作业 1 以下关键词任选1个或1 3个为标题写一说明文或论说文 500字左右 大众分众小众点对点点对面移动接受票房立场媒介文化新媒体跨媒体多媒体视频点播电子出版电子生成窄播专业化受众细分娱乐化全球化地方性 作业讲评 新的思考题 分众 小众也是大众 不靠票房 发行量 视听率 靠什么 不同媒体娱乐化的不同表现 地方性也是全球化的体现 固定与移动接受终端的传播差异 立场为何重要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正面功能 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负面功能 形成媒介假环境降低人们文化审美能力诱发异常行为导致社会麻痹 报纸 定义 以刊登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 向公众发行的散页连续性出版物 报纸通常有固定名称 刊期 是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 是反映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 通常反映不同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的意志 报纸发展状况 公元前59年 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 罗马公报 诞生 新闻信是最早的民间 报纸 14 15世纪 手抄新闻的出现 17世纪 新闻事业的 创世纪 1609年 世界上最早的周报 通告 报道与新闻报 1644年 约翰 弥尔顿发表 论出版自由 1660年 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莱比锡新闻 17世纪末 18世纪中 政党报刊时期 美国新闻史上的 黑暗时期 政党报刊特征 1 政论多 新闻少2 党派性强 可信性差3 读者少 销量低4 造谣诽谤 谩骂攻讦 廉价报纸 便士报的出现 1833年 本杰明 戴纽约创办 太阳报 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 廉价报纸特征 以平民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 售价低廉 以刊登新闻为主 内容通俗 大众报刊 大批量发行和大规模读者为主要特征的报刊 兴起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 历史土壤 1 政治民主 舆论自由2 经济发展 贸易繁荣3 教育普及 读者大增4 科技进步 传讯加速5 城市兴起 人口集中6 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黄色新闻的出现 黄色新闻 一种以轰动性 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和风格 出现的直接原因 纽约世界报 和 纽约日报 竞争的结果 黄色新闻高潮 美西战争 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邸报 小报 京报1815年8月5日 中国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马六甲出版1833年8月1日 中国境内出版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国人自办最早报刊 1873年汉口出版的 昭文新报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 循环日报 党报 1922年第一张政治机关报 向导 周报 1925年创办第一份日报 热血日报 著名报刊与报人 邹韬奋和 生活 周刊 史量才和 申报 新记公司和 大公报 1949 1953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成 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开始 到1976年 文革 结束 新闻事业最为坎坷的时期 报纸现状报纸总数2000多家 大致有三种类型 党委机关报晚报 都市报专业性报纸 行业报 对象报 趣味报 信息类报 报纸广告额2003年达243亿 2000 2003年 中国报纸广告年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1 5 2004年广告收入为230 72 下滑了5 06 2005年广告刊登额为251 6亿元 增长6 59 2006年广告刊登额为312 6亿元 增幅为22 1 从1996年广州日报组建第一个报业集团以来 现有报业集团39家 报纸未来 多元化 碎片化 数字化 电视 电视 将声音 文字 图像等信息转变为电子信号 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传播出去 供观众收听收看的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1936年 BBC在伦敦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电视台 11月2日 第一次播映电视节目 标志着世界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 1954年 NBC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1962年7月 美国发射了世界上最早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通讯卫星 电星一号 1969年7月20日 阿波罗 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播映 当时47个国家约7 23亿观众收看到了这些图像 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 3秒钟时间 未来电视的发展 数字电视 手机电视 网络电视 便携电视 卫星电视转播站 电视发明的几十年来 技术迅速发展 黑白电视机正在从大城市消失 彩色电视机 立体电视 数字电视 高清晰度电视正在进入千家万户 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 电视时代 里 美国1576家电视台中的46家电视台 从1998年11月起在洛杉矾等23个大城市正式播出数字电视节目 其中23家从11月1日开始在10个城市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专家们认为 这标志着新的 电视时代 的开始 其影响将超出电视工业本身 等离子电视 手机电视 1958年5月1日 中国第一座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 试验播出 1973年5月1日 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8年元旦 新闻联播 正式设立 5月1日 改名为 中央电视台 1985年 成立了广播电视电影部 中国潜在的受众为11 54亿 占世界受众市场的20 以上 60 左右初中文化以下 12 19 大学以上 2003年电视广告为255 04亿元 所有媒体中最高 央视为75 3亿元 有电视台368座 电视频道2124套 电视最重要的传播特性 视听兼备 美军发射战斧导弹 被美 英轰炸的伊拉克城市 中国当前电视趋势 传输方式由单一型向立体型转变 手机电视 网络电视 数字电视 资源配置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 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 提升竞争力 规模化 集团化 频道定位由综合型向专业型转变 区域化 专业化 特色化 电视受众由集群化向分众化转变 分众化的社会基础 社会分工细化 社会阶层分化 观念多元化 频道资源的极大丰富 生产方式由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 制播分离 传播方式由单向型向互动型转变 观众参与 媒体功能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喉舌功能 舆论监督 传播信息 普及知识 文化娱乐 娱乐是电视媒体的本性 社会属性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 产业化 企业化 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 以电子科技进步为依托二 直接性与直观性三 即时性与现场性四 屏幕上展现人际交流五 内容 形式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六 顺时序的连续定期编播方式七 电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特殊互动关系 电视传播的主要优势 一 真实现场而丰富的现场信息二 与观众亲密交流沟通的效应三 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四 多样而综合的传播功能五 有序编排培养观众收视习惯 电视传播的局限 一 线性传播的制约二 对可视形象的依赖三 表现理论性 专业性过强题材的局限性 收视率测量方法 电话访问法 日记法 仪器测量法 收视率测量内容 测量电视受众规模 测量电视受众结构 测量电视收视行为 定义 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 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目的 以即时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第五媒体 的核心特性 分众 精确定向无缝覆盖 人们无论在哪里或者无论从什么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都能保持与别人的沟通及与信息的联接及时 媒体到达速度是最快的互动 第五媒体最杰出 最辉煌的特点就是互动性 几乎所有的传统和新型的媒介都可以利用第五媒体的互动性创造出新的传播价值 第五媒体是媒体整合的超级引擎 共赢的商务模式给合作伙伴带来无限商机 2005年 纳斯达克上市的合作伙伴从新浪 搜狐 网易三家发展到包括TOM 腾讯等10多家6月22日纳斯达克收市时 新浪 搜狐 网易的股票分别以16 9美元 27 83美元 31 51美元报收 从04年一美元的 垃圾股 变成市场 宠儿 2006年 2006年 SP合作伙伴由2002年的430家发展到将近2000家2003年 在所有的SP中只有5家SP的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 但在2006年 仅短信SP中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12家腾讯第一季度公布业绩 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收入为2030万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1 7 基于手机的第五媒体实现了无逢沟通 使人成为媒体 媒体成为人 几个专业术语 SP ServiceProvide 服务提供商CP ContentProvider 内容提供商SMS ShortMessagingService短信业务 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发送文本型短信WAP 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通讯协议MMS 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s 多媒体信息服务 以WAP 无线应用协议 为载体传送视频 图片 声音和文字 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分为三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 即模拟移动通信 覆盖范围广 第二代移动通信 即数字移动通信 如 GSM 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 即IMT 2000 基于宽带CDMA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手机用户目前状况 手机终端4 8个亿 手机网民数较去年翻了2 6倍 已有4430万人 网络能力优势 用户规模优势 手机载体 手机音乐 手机即时通讯 手机媒体 行业信息化 两个基础 一个载体 整合信息资源 深化信息经营 行业信息应用 移动信息专家 三个抓手 移动通信专家 我们在做什么 广播 广播电台 制作 播放广播节目的机构 广播电台的识别 台名 所使用的频率 广播的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 音响 音乐 1 口头语言 话语 声音的生理性声音的物理性 音量 音调 音色声音的心理性 2 音响 广义指广播中出现的各种声音 这里特指自然音响 除了记者叙述和采访声之外的声音 提供信息和证据扩大内容的界限 延伸话语的意义3 音乐 为节目片头伴奏 帮助听众识别加强戏剧效果 吸引听众注意力营造时间 地点感确定基调与情感调节节奏 划分段落 新媒体引论 科学技术推动传媒的发展表现 1 媒体技术本身的发展 单向 双向 更远更广 更及时 更多 更清楚 参与的人更多 2 经济的发展 更低的成本实现原来可以做到的传播方式 构建新技术框架的基本功能角度 1 生产 用于搜索和加工信息的技术2 发送 电子信息在传递和运转时所采用的技术3 显示 通过一系列技术将信息直接呈现给信息的终端用户4 存储 用于存储电子格式信息的媒介 思考 在分析新媒体技术影响时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1 新技术如何影响传播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 2 新技术如何影响传播产品和内容的自然属性 3 新技术如何影响传媒的产业结构 4 如何影响受众和社会的自然属性 互联网 1995年10月24日 联合网络委员会 FNC TheFederalNetworkingCouncil 通过了一项关于 互联网定义 的决议 联合网络委员会认为 下述语言反映了我们对 互联网 这个词的定义 互联网 INTERNET 又译因特网 网际网 即广域网 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 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 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 这个地址是建立在 互联网协议 IP 或今后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 2 可以通过 传输控制协议 和 互联网协议 TCP IP 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协议或与 互联网协议 IP 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 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 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网络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ARPAnet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冷战需要建立的一个为军队服务的网络 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ARPAnet是Internet的前身 2 NSFnet1986 1995 国家科学基金网阶段 大批商业机构纷纷上网 网络用户也不再局限于科研人员 3 Internet1995年以后 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互联网 既Internet 又称因特网 从此 网络媒体以其巨大优势的传播优势向传统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FLASH作品 搞笑音乐 搞笑故事 MTV 情感读白 怀旧游戏 心理测试 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 1 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2 信息的广容性 集成性 共享性广容性 分布式 数字化 多节点 大容量集成性 媒体种类的集成 形式的集成 信息资源的集成 内容的集成 历史信息的集成 时空的集成 共享性 资源的共享 使用服务器 路由器 等硬件设备 使用数据库等软件系统等 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 3 传递方式的交互性4 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 数字化 同一性 信息的多维化5 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 网络传播活动的边际特征 1 传受身份的双重性2 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3 传播的去中心化4 信息结构的非线性 网络传播的核心精神 创意与开放 网络传播研究的基本内容 网络与网络传播网站的分析与设计网络出版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分析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经济学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受众分析网络文化 定义 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 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目的 以即时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第五媒体 的核心特性 分众 精确定向无缝覆盖 人们无论在哪里或者无论从什么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都能保持与别人的沟通及与信息的联接及时 媒体到达速度是最快的互动 第五媒体最杰出 最辉煌的特点就是互动性 几乎所有的传统和新型的媒介都可以利用第五媒体的互动性创造出新的传播价值 第五媒体是媒体整合的超级引擎 基于手机的第五媒体实现了无逢沟通 使人成为媒体 媒体成为人 几个专业术语 SP ServiceProvide 服务提供商CP ContentProvider 内容提供商SMS ShortMessagingService短信业务 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发送文本型短信WAP 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通讯协议MMS 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s 多媒体信息服务 以WAP 无线应用协议 为载体传送视频 图片 声音和文字 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分为三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 即模拟移动通信 覆盖范围广 第二代移动通信 即数字移动通信 如 GSM 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 即IMT 2000 基于宽带CDMA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手机终端用户是网络用户的3倍以上 数据来源 iResearch市场调研公司2006年1月报告 到2005年 中国上网人口达到1 33亿人 为世界第二 将接近美国的上网人口总数 到2006年将达到1 66亿 2004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3 34亿 居世界第一 2005年移动用户将近4亿 手机用户对内容服务的需求 071822304050年龄 网上教育信息需求娱乐休闲电子商务找工作婚介交友投资理财 学龄前小 中学大学教育工作结婚养育后代投资理财退休 网络能力优势 用户规模优势 手机载体 手机音乐 手机即时通讯 手机媒体 行业信息化 两个基础 一个载体 整合信息资源 深化信息经营 行业信息应用 移动信息专家 三个抓手 移动通信专家 我们在做什么 移动改变生活 音乐市场 手机媒体 即时通讯 行业信息化 无线音乐市场 2005年2月无线音乐相关业务总收入 3亿元 以2月彩铃单曲 老鼠爱大米 为例 下载次数达到500万次以上 以平均每首2元计算 单曲收入1千万 相当于60万张唱片的销售额 平均每首歌唱片公司0 8元的收益 唱片公司总收益400万元 相当于销售160万张唱片 无线音乐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终端手机提供的数字音乐服务 市场规模根据CSFB报告 无线音乐收益将从2004年的25亿元RMB快速上升至2010年的170亿元RMB 根据CSFB报告 无线音乐所占音乐市场比重将由2005年的32 增至2010年的54 周边行业产值按照国家统计局1 7带动周边行业贡献的方法计算 数字音乐周边产业总值在2007年能达到245亿 到2010年能达到1190亿 无线音乐逐渐成为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又一金矿 无线音乐市场 即时通讯服务 飞信是中国移动提供的综合通信服务 它融合电脑 手机客户端 语音 IVR 短信 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 实现短信 在线消息 语音聊天 彩铃 网上营业厅 文件共享等多种通信业务和服务的整合 据Radicati预测 2007年全球的即时通讯服务账户为14 39亿每天发送消息数量1 4万亿 有利于维系核心客户关系 有利于提升用户黏性 提升忠诚度 飞信是什么 飞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手机媒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融视 听 看为一体的新的媒体阵营 目前 四川移动已经提供 手机报 手机小说 业务 并将继续丰富手机媒体业务内容 诸如 手机便民信息 手机广播 手机电视 等 手机媒体市场 新闻早晚报 凤凰时事周刊 风云足球 手机报 主流媒体资源的整合 发行渠道的掌控引导用户媒体消费方式 手机媒体化 市场推广需要集中 打造影响力需要集中 打造手机媒体 手机报 共赢的商务模式给合作伙伴带来无限商机 2005年 纳斯达克上市的合作伙伴从新浪 搜狐 网易三家发展到包括TOM 腾讯等10多家6月22日纳斯达克收市时 新浪 搜狐 网易的股票分别以16 9美元 27 83美元 31 51美元报收 从04年一美元的 垃圾股 变成市场 宠儿 2006年 2006年 SP合作伙伴由2002年的430家发展到将近2000家2003年 在所有的SP中只有5家SP的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 但在2006年 仅短信SP中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12家腾讯第一季度公布业绩 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收入为2030万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1 7 行业信息化的体现 旅游信息化展现不一样的风采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积极推进与省 市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合作 促进四川省旅游资源的宣传和发展 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开发和全省推广4项旅游信息化标准产品小区短信 开通全省小区短信系统 推广20余个景区事宜亲情问候 开通全省省际漫游和10个地市省内漫游亲情问候功能 语音自助导游 开通5个景区 完成系统升级扩容 12580旅游咨询中心 以成都为重心 提供全省近1000个景区信息 携手成都旅游局 引入成都旅游门户网 支持 旅游创佳城市 活动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工作 打造旅游信息化价值链的 成都模式 银行信息化理财生活一手掌握 移动信息化带来方便之极的理财生活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与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紧密合作 开发了银信通业务 手机银行 通过银信通手机银行可以用短信缴纳各种费用 进行消费支付 查询帐户动态省力更省心 手机购物 通过移动自动售货机可以轻松使用手机进行购物 无线POS 使用无线POS机 不受地点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支付 让每一笔交易顺利进行 提高企业资金效率 无 线 制 教育信息化校讯通架起家校实时沟通的桥梁 架起家校实时沟通的桥梁 形成家庭 学校 社会教育合力 校讯通是什么 家校互动短信平台 家长和老师通过短信就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进行沟通互动 教育信息综合管理 学生资料轻松录入 保存 发送学籍管理 成绩管理等 考勤管理 以学生到校和离校刷卡触发短信通知家长 公安信息化执法助手 警务通 移动交警执法系统 实现移动用户与全国公安网的安全接入 达到全国公安网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为路面执法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管理等信息并实现违章信息的实时上传 增强路面执法力度通过PDA手机实现交警现场执法 包括现场查询 现场处罚 现场打印罚款单等 第五媒体对现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一场手机短信引发的冤案 彭水诗案 马儿跑远 伟哥滋阴 华仔脓胞 看今日彭水 满眼瘴气 官民冲突 不可开交 城建打人 公安辱尸 竟向百姓放空炮 更哪堪 痛移民难移 徒增苦恼 官场月黑风高 抓人权财权有绝招 叹白云中学 空中楼阁 生源痛失 老师外跑 虎口宾馆 竟落虎口 留得沙沱彩虹桥 俱往矣 当痛定思痛 不要骚搞 第五媒体对现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1 政治民主 政治参与 廉政建设2 经济发展 拇指经济3 文化交流 拇指文化4 社会预警 天气预报等 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一 通讯社的历史前提二 西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三 联环同盟 及其解体四 世界其他通讯社的发展五 通讯社的类型分析 一 通讯社的历史前提 一 通讯社的性质1 特殊媒体 消息工厂和批发商2 与新闻受众的间接关系3 延伸了一般媒体的信息搜集手段4 增强了各种媒体的共同性特征 二 通讯社的历史前提 1 工业革命 市场化 城市化进程2 通讯技术革命 电报3 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三 通讯社的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前提 1 通讯社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通讯社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3 国家的强盛是通讯社发展的前提4 例外的情形 日本 德国 二 西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 一 哈瓦斯通讯社 二 沃尔夫通讯社 三 路透社 四 美国联合通讯社 一 哈瓦斯通讯社 1 哈瓦斯通讯社的创办1835年 哈瓦斯社成立 其创办者夏尔 哈瓦斯 主要业务是翻译外国报刊 1840年利用信鸽传递新闻 1857年办理报纸广告业务 巴尔扎克对哈瓦斯社的评价 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 但是说老实话 严格点说 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 那就是曾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 哈瓦斯通讯社 编发的新闻稿 这家通讯社的办事处座落在邮局前面 因此 世界各地的报纸都会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里 换言之 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获知世界各地的消息 从这个意义上说 除外交机关外 哈瓦斯无所不知 无事不晓 1840年于 巴黎杂志 2 从哈瓦斯社到法新社 1859年 哈瓦斯社与路透社 沃尔夫社签订了新闻的协议 1860年发展国际电报通讯业务 1870年 与路透社 沃尔夫社签订三边四新协定 连环同盟 1879年 巴黎银行家爱兰奇接受该社 哈瓦斯社由此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纪初 不断接受本国政府 甚至俄国政府的资助 虽然是民营的通讯社 但多少具有了半官方的性质 1921年哈瓦斯社合并了 通用广告社 控制了法国报界广告收入的80 1940年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 哈瓦斯被德军接管 同年12月 维希政府将哈瓦斯社改组为三个机构 同时 该社一些爱国员工在国内外建立了四家反德通讯社 1944年 法国光复 在战时四家反德通讯社的基础上 建立了官方的法新社 该社的社址 设备均来自原哈瓦斯社 1957年 法国国会通过章程规定 法新社为 独立的公共企业 现为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 具有半官方性质 一很高的专业水准 二 沃尔夫通讯社 沃尔夫其人哈瓦斯社译员1848年创办柏林 国家日报 1849年创办沃尔夫通讯社 50年代 沃尔夫社成为德国报界新闻的主要提供者1865年 沃尔夫引退 沃尔夫社改组为股份公司 但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 沃尔夫社演变1870年 沃尔夫参加三社四新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终止海外新闻业务 战后 沃尔夫降格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 德国法西斯上台 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 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 1945年德国战败 德国通讯社解散战后德国被战胜国分别占领 1946年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通讯社 AND 该社为原民主德国的国家通讯社 1949年 在英美法三国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新闻社 DPA 德新社目前为德国最大的通讯社 属于股份公司性质的通讯社 三 路透社 保罗 朱利叶斯 路透路透早年的生涯德籍犹太人 银行职员 书店 哈瓦斯社译员1850年亚琛建立办事处 经营通讯业务 使用信鸽传递信息 路透社1851年创办于伦敦1858年 取得伦敦报界的支持 1859年以后致力于海外业务的拓展 南北战争 林肯遇刺 普法关系 六 七十年代开拓中近东 远东新闻市场 并将触角延伸到澳洲 南美 1871年 路透封为英国男爵 1899年去世 其子赫伯特继续主持 1915年 赫伯特自杀 同年 路透社开普敦分社社长琼斯主持社务 1916年 路透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41年 琼斯引退 路透社再次改组 由报业主联合会和英国报联社共同拥有股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路透社吸收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 新西兰新闻社入股 并达成信用协议 路透社不得为任何利益集团或派别控制 路透社的宗旨公正 独立 自由1984年 路透社向社会公众出售部分普通股票 但这并不影响四家拥有优先股的集体股东的所有权路透社在经营上十分成功 多元化经营 特别是金融证卷信息服务 四 美国联合通讯社 1848年 太阳报等成立联合采访部1849年 港口新闻社1857年 港口新闻社与另一家通讯社合并成立纽约新闻联合社1870年与欧洲三大通讯社签定合作协议纽约新闻联合社的内部矛盾 新老会员待遇 1882年纽约新闻联合社分裂1892年芝加哥西部联合新闻社宣布成立独立公司 改名美国联合通讯社 AP 1900年 美联社改组 迁总部于纽约 确立全国通讯社地位 1914年 美联社宣布不受三边四社协定的约束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国力上升 美联社迅速发展 1940年会员报纸1400家 美联社的性质合作组织 会员均摊费用 非赢利性社务由社员大会产生的董事会主持 董事会任命社长 经费由会员以股款的方式分担 国内90 的报纸为该社订户 电台订户6000多家 海外订户8500多家 1994年 收入3 7亿美元 三 联环同盟 及其解体 一 联环同盟 的缔结哈瓦斯通讯社 沃尔夫社 路透社和美联社四家通讯社 尤其是欧洲的三家 为了争夺新闻采集发布市场 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 从19世纪60年代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至1870年 竞争开始告一段落 上述4家通讯社共同达成了一项协议 即联环同盟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 在每一势力范围内 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由此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 它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 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 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它们这一渠道中获得新闻 联环同盟对世界通讯市场的瓜分 是这样安排的 哈瓦斯社范围 包括法国及其属地 以及瑞士 西班牙 葡萄牙 意大利 比利时 罗马尼亚 土耳其 埃及 与路透社共享 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围 包括英国及其属地 中东 远东 非洲大部及巴尔干半岛 东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尔夫社范围 包括德国及其属地 斯堪的那维亚 奥地利 匈牙利 俄国等地 纽约新闻联合社范围 包括美国及中美洲一部分 作为该协议的第四个参加者 纽约新闻联合社的势力范围最小 二 联环同盟的解体 1 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的普法战争 虽然没有破坏这个协定本身 但是法国的战败 还是使哈瓦斯通讯社与普鲁士沃尔夫社的关系紧张起来 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以加强自己的地位 哈瓦斯不能从沃尔夫社得到的新闻 沃尔夫社不能从哈瓦斯社得到的新闻 都可以间接地从路透社得到 路透社一时左右逢源 成了哈瓦斯社 沃尔夫社争夺的对象 隔岸观火 路透社坐收了渔人之利 2 合众社和国际社的出现合众社爱德华 斯克里普斯其人作为报人的斯克里普斯1907年 创办合众社合众社的特点 商业性 竞争性 服务地方大众化报纸 不受三边四社协议约束 赫斯特与国际社1909年国际社的创办国际社的特点商业性 个人事业 高度的竞争力 1958年合众社与国际社合并 由斯克里普斯报团控制1982年 出售给美国新闻传播公司1985年又被墨西哥报人马里奥 拉尼亚所收购1988年 又被世界新闻电讯集团公司所收购1992年 又出卖给中东广播中心2000年 再次被世界新闻集团收购 3 1914年 美联社宣布退出联环同盟 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寻求市场 4 1934年 各大通讯社在苏联拉脱维亚首府开会 宣布废除过去的一切协定 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 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 四 世界其他通讯社的发展 一 塔斯社 俄通社 二 日本共同社 三 中国新华社 四 意大利安莎社 一 塔斯社 俄通社 塔斯社的由来1904年 沙皇政府创办圣彼得堡电报电报通讯社 1914年该社改名为彼得格勒通讯社 十月革命后 苏维埃政府接管彼得格勒通讯社 作为中央通讯机构 并将其迁往莫斯科 1918年苏维埃政府以彼得格勒通讯社为基础 组建俄罗斯电讯社 简称罗斯塔 1925年 苏联政府以罗斯塔为基础 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 简称塔斯社 TASS 该社为前苏联国家通讯社 卫国战争前塔斯社成为国际通讯社 1971年塔斯社被定为中央政府部级机构 社长由苏联部长会议任命 1991年苏联解体后 塔斯社为俄罗斯接受 改称为俄通社 塔斯社 二 日本共同社 共同社的由来日本通讯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共同社由来于同盟社同盟社成立于1936年 由电报通讯社 联合新闻社组建而成 政府 军方主导合并 目的在协助军方的战争宣传1901年 电报通讯社 1914年 国际通讯社 该社于1926年改组为联合新闻社1945国策通讯社同盟社解散 共同社在同盟社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社的性质全国报社 广播电台采取合作形式组织的 以收发新闻为目的的共同组织 非赢利性质 费用由加盟会员承担 共同社与政府的关系 半官方性质总社位于东京 三 中国新华社 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主要关联事业新华每日电讯 参考消息 经济参考 瞭望 环球 半月谈 中国记者 中国年鉴 农村大世界 证卷投资新华出版社 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国新闻发展公司 中国广告联合公司 环球公共关系公司新闻研究所 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等 四 意大利安莎社 安莎社的由来1853年 意大利撒丁王国记者史蒂芬在国王的支持下 创办史蒂芬电讯社1890年 史蒂芬社与德国沃尔夫社签订合作协议1922年墨索里尼执政后 史蒂芬社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1935年 史蒂芬社的经费由政府承担 完全置于法西斯的控制下墨索里尼死亡后 史蒂芬社解体 1945年 意大利12家主要报纸联合组成全国报业联合社 ANSA 简称安莎社安莎社的性质 非官方 非盈利 合作社形式1949年 政府开始向安莎社提供补贴 并享有任命社长等人的权利 半官方性质比较有影响的国际通讯社 在七十多个国家设置分社 五 通讯社的类型分析 一 通讯社的规模等级 二 通讯社的经营形式 三 主要的通讯社协作组织 一 通讯社的规模等级 1 世界性通讯社2 国家性通讯社A 全国性的B 面向国内某一地区的C 专业性的 二 通讯社的经营形式 1 私人经营2 国家经营3 合作经营以上经营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产生变化 私人的可能变为合作经营或国家经营 国家经营的也可能改为合作经营 三 主要的通讯社协作组织 1 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 POOL 2 亚洲 太平洋通讯社联盟 OANA 3 交流新闻社 InterPressService 4 泛非通讯社 PANA 5 阿拉伯通讯社联盟 FANA 6 加勒比通讯社 CAN 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1975年由南斯拉夫通讯社发起1976年在印度新德里正式成立联盟目前成员102个 目的是打破大国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亚洲 太平洋通讯社联盟1961年成立亚洲通讯社组织1981年吉隆坡大会上决定建立亚洲 太平洋新闻交换网和技术小组目前有25个成员 中国新华社也是 交流通讯社该社也称第三世界通讯社 1964年成立于罗马 由欧美国家记者发起 旨在架设欧洲南美之间的新闻桥目的是改变信息交流不平衡的状态总部 罗马 还有六个地区总分社 泛非通讯社1979年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提出设想1983年正式成立 总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目的 捍卫非洲 促进非洲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设有五个地区性分社 阿拉伯通讯社联盟1975年创立 总部设在黎巴嫩成员17个国家通讯社目的 加强成员之间的业务联系 并保证其新闻进入外部世界 加勒比通讯社1976年成立宗旨是促进共同体组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由成员国17个主要新闻机构投资总社设在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顿 受众分析 定义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例如报刊的读者 广播的听众 电视的观众等 正在发生的情况是 无论在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 传播研究中受众一词的所指对象正在消解 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的媒介信息的总人口 这是最大规范的受众 例如在我国的电视覆盖区域内 能观看到电视节目的观众都是电视的受众 第二个层次是对特定媒介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 例如报纸的定期读者和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第三个层次是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和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 对媒介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制裁性的媒介传播效果 例 有人曾对英国读者看报的情形作过如下描述 治理这个国家的人阅读 自以为自己正在治理这个国家的人阅读 认为这个国家应该由别的国家来治理的人阅读 治理这个国家的那些人的夫人阅读 拥有这个国家的人阅读 认为这个国家应该和从前一样治理的人阅读 认为这个国家应维持现状的人阅读 在国家有困难时 谁来治理国家都不关心的人阅读 大众传播的受众 即大众 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如听众 观众 读者等 大众的特点 1 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它社会群体和集团 2 分散和异质性 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 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 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 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 流通性 成员是流动的 大众的范围常常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 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6 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 因而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 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 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 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 包括性别 年龄 籍贯 民族 职业 学历等等 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如家庭 单位 团体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信仰等等 媒介越来越进入这样的业务 力图界定和创造出以品位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新的社会和文化亚群体 并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潜在的媒介消费者 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IPP指数即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 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 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很显然 人们的政治态度 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他们还进一步提出 选择性接触假说 雕牌广告 泡漂 篇关于纳爱斯集团推出的雕牌天然皂粉的广告 泡 漂 篇是否有利用谐音之嫌在社会掀起了一场风波 广告是这样的 在江南农居自然淳朴的简单画面上 大大的字幕加以男女声的旁白 女声 泡了吗 男声 泡了 女声 漂了吗 男声 漂了 男女合声 泡泡漂漂晾起来 雕牌天然皂粉 这则广告表达了雕牌天然皂粉去污力强 又容易漂清 只要泡一泡 字幕加配泡衣物的画面 并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专家建议浸泡15 20分钟 漂漂 同样有漂衣物的画面配合 就可以直接晾晒 省略了用洗衣粉要搓洗的环节 广告制作播出后 引发了诸多消费者的不满 有人认为这则广告打了情色广告的擦边球 让人联想到的内容很不健康 纳爱斯集团市场部一经理表示 这则广告是按照洗衣服先浸泡再漂洗的有效程序进行创意的 广告词只是想告诉消费者如何使用本产品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并没有过多可供人联想的含义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 克拉帕曾对受众的选择心理进行研究 他指出 受众由于受原有的态度倾向 观点和兴趣的影响 视听传播是一个选择过程 它包括三个具体环节 选择性接触 注意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受众选择性心理的提出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注意 输入的信息 被拒绝的信息 被拒绝的信息 输入的信息 信息 1 1含义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attention 又称为选择性暴露 即受传者是否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 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他们往往从自己原有的意见 观点和兴趣出发 将自己 暴露 在经过选择的传媒及其内容的面前 受众更倾向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 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合的信息 1 选择性注意 1 2传者应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才能使媒体信息对受众具有吸引力 2 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应该对受众接触信息的动机进行具体而科学的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研究发现受众接触媒体信息的动机一般包括这样四种 1 监测环境信息 2 消遣 3 社交需要 4 心理和情感需要 1 易得性 2 对比性 3 报酬与威胁 报偿与警示 1 选择性注意 2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 是指受众在注意到部分传播内容后还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进行解释 选择性理解的种类 1 创造性理解2 歪曲性理解3 卷入性理解 2 1含义选择性理解 selectiveperception 是指受众在注意到部分传播内容后还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进行解释 它包括两层含义 2 选择性理解 1 受众在所接受的信息中 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思考 处理和运用 对其他的信息则停留在曾经注意的阶段 不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它们 2 指受众 由于兴趣 信念 原有的知识 态度 需要和价值观等这些认识因素上的差异 具有不同认识结构的人们实际上对任何复杂的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即赋予意义 例 上海电视台曾播出一记录片 离婚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