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该文发表于经济纵横2007年第5期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及教育厅基金项目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E006Z、06JK132。著者简介:蔡云辉,男(1966.8),浙江绍兴人,陕西理工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陕西 汉中 723001)蔡云辉内容摘要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成为一种普遍存在,而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导致区域经济活动的“乘数”效应减小、产业链的延伸受阻、弱化了企业的创新意识、重复性建设不断出现和欠发达状况长期存在。因此,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经济的“区域内循环”问题。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经济 ;区域内循环A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Circulating Inside The Less-developed districtCai Yun-hui(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agy, HanZhong , ShaanXi. Mail Code : 723001)Abstract:It is a kind of extensive phenomenon that the economic circulating inside the less-developed district becaus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It causes the multiple effect of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district contract. It causes the multiples effect reduce and the industry chain has been restri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extending, also ,it can weaken the innov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activity of the economy. It will lead to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the less-developed. So we hav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circulating inside the less-developed district, then the cross over type development will be came true.Key words: The less-developed district,Economic,The circulating inside the district“循环”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而经济学上所讲的“循环”通过指从资本投入商品生产商品消费资本增殖的周期运动过程,即从“货币形态物质形态增大的货币形态”的周期性循环过程(GWG)。从资本投入的动机与目的来将,获得“增值”是其根本动因,因为从商品经济的循环过程来看,只有当所生产的商品被销售后,资本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并实现资本的增值,此次投资活动才有意义。而资本的循环过程要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单从市场层面讲,其市场占有率、竞争程度、市场空间大小、商品的市场赢利周期长短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领域中的地理、历史、资源、资本、市场、人口、消费水平等因素和主观层面的制度、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等共同作用,导致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即从资本、资源 劳动力,到生产、产品、市场、消费者群体等完全区域化(也可称之为当地化或内生化)。如下图所示:区 域 空 间资 源资 本劳动力销售市场消费者群体生产企业回流货币收入上图所示,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组合,到生产和产品销售市场、消费者群体,以及回流的货币收入等,整个经济活动全过程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空间范畴内循环进行,这种特定区域内的循环,我们称之为经济的“区域内循环”。一、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产生的原因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尤其是在广大西部的非省域中心边缘地区和偏远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造成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客观层面的因素:1、非中心区的地理区位。地理区位的优劣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尽管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其影响力在今天仍是不容忽视的。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欠发达地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差的西北、西南高原、山地、丘陵、喀斯特地貌区等。这些地区大多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畅,区域内的商品难以“走”出去,外面的商品也难以“走”进来,且由于地处偏远,远离大中城市等省域或区域经济中心,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线较弱、冲击波小,由此自然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格局。这种格局为经济“区域内循环”创建了地理屏障。2、特色资源的非垄断地位与单一的开发模式。资源是进行以产品开发型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大储量的特色资源不仅是拉动资源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能够为突破经济“区域内循环”创造客观条件。在这方面,陕北的榆林地区(煤、油、气资源)是最具说服力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不是资源匮乏、储量有限,就是品种单一、品系分散,无法形成资源市场的相对垄断地位。即使个别地区某种资源储量较大,但由于相关的配套性基础条件无法满足其系统性的深层次开发,最后大多走上了单一型的资源输出型或粗放型开发经营模式,而未能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使其无法拉动区域经济走出“内循环”的藩篱,而只能长期地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进行地方性产品开发,最大限度地去占有当地的市场份额。3、资本市场的狭小与融资渠道的单一。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突破“陷阱”,实现经济的“起飞”。这种“资本决定论”虽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批评,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我国连续出现的三个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来分析,不难看出不断增大的资本投入规模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广大欠发达地区,不仅当地自有资本稀缺,而且资本市场狭小,地方财政多为“吃饭财政”,政府主导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十分有限,与中心区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差距越来越大(如汉中市和西安市相比,在“十一五”期间,汉中市在未来五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只相当于西安市6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量)。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瓶颈问题,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图从区域外部引进急需的发展资本,但因资本本身遵循“寻优”原则,其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因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资本的融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又给全方位融资带来诸多客观困难。因此,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很难完成大规模的资本区域汇聚与投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资本投入的困扰,便自然难以做大做强,“区域内循环”随之生产并长期存在。4、产品销售市场狭小且扩张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市场的空间大小主要受制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商品的供给量;二是消费需求量。产品的供给量受生产力的制约,更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结果,即该产品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在今天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产品很难具备与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地的产品同等的竞争力,要在竞争中将对方“踢出局”,从而在销售市场上开疆拓土更是难上加难。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欠发达地区的产品退守本地市场。与此同时,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又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2005年,地处偏远的陕南汉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7元,农民1892元,两厢平均为4074.5元。而位居陕西省区域中心的西安市2004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达8544元(2005年为10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43元,两厢平均5843.5。两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额为1769元。而上海市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8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达到8100元。两厢平均为12391.5元,是汉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41倍。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限的收入又不可能完全进入商品消费市场,这就在客观上制约着消费需求总量的扩大,制约着区域消费市场的扩张。狭小的消费市场,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欲望,从而使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受到制约,甚至可能出现萎缩。于是,“内循环” 便成为欠发达地区地产产品的的主要市场使命,从而导致产品本身走上“本土化”的“循环”之路。5、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较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例如,欠发达地区中的西部地区,1998年知识发展能力指数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5%。从专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来看,全国4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东部地区。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所占比例() 分别为7.1、4.0 、3.4 ,而全国85%的文盲、半文盲人员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594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诸生产要素中,知识进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至第一位,技术进步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此,不仅广大的中西方经济学家已有定论,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精辟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种状况下,缺乏现代高新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牵引的欠发达地区经济,不仅难以获得较的大市场分额和较多大的利润回报,甚而一旦完全脱离当地地方的庇护,还将难以维续基本的生存。因此,“区域内循环”则可能是其最后的绝唱。(二)、主观层面的因素:地方经济“区域内循环”现象产生的首要主观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区域保护政策。“地方保护”,即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在经济上实行差别待遇。由于各地方政府集利益主体、经济主体、管理主体与一身,都面临着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经济上的高度分权之间的冲突,以及 “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等所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分权,导致地方政府的本位利益观念强化。地方政府从本位利益出发,它必须首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和政绩问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本地市场容量狭小,地方产品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又极其有限,拓展外部市场空间困难重重。因此,地方政府就必然会采取强化资源配置的本地化和保护本地市场的方式来保证本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地方保护的形式通常表现为:通过发布地方性政策、法规,强令或变相强令本行政区域内只能销售、购买、使用本地产品,或只能接受本区域内企业提供的服务;对区域外的产品准入实行“高门槛”政策。如设关置卡、额外收费或实行不同的税费标准等;在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上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给本区域内企业某些优惠和补贴,使区域内外的企业不能在同一层次上开展公平竞争。通过这种保护,即使是地方生产企业已经没有任何的市场竞争力,依然可以延续企业生命,甚至通过“区域内循环”来实现较大的利润回报。而外地企业则往往因“门槛”高,只能“望而却步”,或微利经营。从长期来看,地方保护政策其实是保护落后,成就了弱者和暂时的区域繁荣。一旦这层保护被市场无情撕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外产品纷至沓来,这样的企业最终就将被淘汰,“区域内循环”也将寿终正寝。其次,管理的滞后也是其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手段的滞后、行政过多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历史惯性等等。管理的滞后,使企业难以产生出抗御市场竞争的强大内力,从而使企业不能脱离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庇护而独立成长壮大,其经济活动就只能在区域内进行“循环”。二、“区域内循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1、导致经济活动的“乘数”效应减小。“区域内循环”的空间范畴通常局限于当地专属行政经济区,在欠发达地区,这种专属行政经济区由于受行政区范围、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其外延受阻,空间范围狭小(如局限于一市、一县等)。狭小的经济循环空间,使具体经济活动中应有的“乘数”效应不能充分释放,从而导致其在直接效应阶段、间接效应阶段和诱导效应阶段中本应产生的收入乘数效应、销售和产出乘数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等受到阻遏,经济活动在循环过程中的综合效益受损。2、使产业链的延伸受阻。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一定的经济技术要求,连接形成的链条式加工转换经济活动联系。这种链条式经济活动必然落脚于一定的经济空间。同时,经济活动的优势区位指向决定了产业链一般都要跨越某一特定区域空间的界限,配置到不同的经济区域。这就使得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及其调整具有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要清除过度的区域市场壁垒;另一方面又要切实地进行区域产业经济合作。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完成区域的空间跨越才能实现,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域内循环”,在客观上就阻断了产业链的外部区域延伸,从而使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链难以形成。3、弱化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的,而创新本身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对于生产和经营主体而言,以较小的投入来获取较大的收益,是其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如果维持现状已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那么,“创新”就必将退居次要地位。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区域内循环”现象长期存在,就势必在主观上抑制企业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爆发力减弱。4、导致重复性建设不断出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无论是产品供给者还是经营者,总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赢利状况,来确定其产品供给计划的。有赢利空间,就有供给存在,盈利越多,供给量就越大。而供给和赢利都是资本投入和资本循环的结果。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对外拓展市场面临诸多困难,而区域内市场在地方保护下仍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于是,重复性的投资建设便会不断出现,以求在“区域内循环”过程中对狭小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再分一杯羹。而且,只要区域内市场还有利润空间存在(不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投资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出发,这种“再分一杯羹”的低层次投资活动与“循环”就会一直进行下去。这样的发展结果,就必然导致投资活动的低层次、低效率化、有限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型浪费。5、导致欠发达状况长期存在。区域内循环是在特定的市场空间内进行的经济循环过程,乘数效应减小、缺乏创新意识与市场开拓意识,以及重复性投资和利益回报的低效率状况使区域经济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如此,一旦区域内受地方政府保护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在外部强大冲击力之下,区域内原有的生产与经营企业将步履艰难,地方财政将更加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扶持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奋图强、开拓创新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跟不上,欠发达地区将陷入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泥潭而无力自拔。欠发达地区“贫困与落后”的状况将不仅在区域内出现循环,甚至还可能恶化。这是因为,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三、欠发达地区打破经济“区域内循环”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区域内循环”是一种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从短期经济效益来讲,能为地方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回报,但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欠发达地区必须通过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要求来看,弊大于利。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实现实质性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内循环”就必须打破。从目前的客观现实出发,欠发达地区要打破经济的“区域内循环”,必须对主观因素加以更新和完善,对客观因素加以改造和整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新理念是打破“内循环”的前提。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行为。欠发达地区要想打破经济“区域内循环”,就必须首先克服狭隘的安于现状、据守地方和短视效益观念,在开放观、发展观、商品观、市场观、人才观、竞争观、风险观、劳动观、时间观、效率观、信誉观、服务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实行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以使干部、企业家,乃至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迅速适应和谐、统筹发展的大市场、一体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必须构建起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型发展、突破型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机制,并创建起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文化氛围。在这方面,温州经济的突破型发展奇迹是颇具说服力的。1978年,浙江省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两个在温州,但随着改革开方,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和“人人争当老板”市场经济竞争和价值理念,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在较短时间内不仅创造出了“温州模式”,更创造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奇迹。对此,有经济学家曾非常现象地概括为“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2、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是关键。21世纪最缺的不是资本,不是资源,而是人才!欠发达地区不仅人才匮乏,而且流失严重。特别是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欠发达地区的用人环境不佳,发挥作用的平台相对缺失等,这类人才往往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而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突破“区域内循环”的巨大障碍。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无论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强化人才资本价值理念;调整人才资源结构理念;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理念;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理念。同时,要注重引进,更要注重培养和使用。在解决人才匮乏的过程中,鉴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又必须优先解决现代管理型人才和创新性研发型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只有人才问题的解决,才能在欠发达地区注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创新型技术,并且在充分消化吸收与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实现由“区域内循环”的突破性跨越。当然,欠发达还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的培养与成长环境问题。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就无从谈起。此外,欠发达地区还需对区域内的软环境进行优化,为人才队伍整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环境保障。3、解决资本匮乏问题是手段。资本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没有充分资本注入的经济活动只能勉强维持其基本的“循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身的资本再生能力有限、融投资渠道单一、地方财政困难、资本的自然性区域输入困难等,使经济发展中的区域资本筹措和资本投入困难重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中央和地方联动:中央政府的项目扶贫、科技扶贫、财政转移支付等应坚持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增大力度、措施配套等基本原则;地方政府应加强资本的区域潜能挖掘、资源的资本转换、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现有资本的利用效能;在中央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下,加快区域合作与对口支援的步伐和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通以上举措,最大限度解决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匮乏问题,从而为这些地区突破经济的“区域内循环”提供资本推动力。4、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的重点开发是其突破点。鉴于欠发达地区的诸多客观条件限制,要在短时期内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内循环”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完全可以通过“突破一点,带动一片”的重点开发战略,推进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不同的欠发达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报销流程专项)专项强化试题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易错易混题型(含答案)名师班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报销流程专项实战演练试题型
- 代还款协议文档
- 建设工程运输协议
- 资金合作协议模板与注意事项
- 押运岗前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虚拟现实编程教育创新-洞察及研究
- 石墨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洞察及研究
- 腐蚀监测与预警系统-洞察及研究
-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日语试题(含答案)
- 时事政治讲座课件
- 四次侵华战争课件
- 2025年上海市公安辅警、法检系统辅助文员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XX园项目销售手册
- 锅炉工安全培训知识课件
- GB 46031-2025可燃粉尘工艺系统防爆技术规范
- 质量攻关项目汇报
- 移动患者的体位安全护理
- T/DGGC 005-2020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再制造检测与评估
- 手机媒体概论(自考14237)复习题库(含真题、典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