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1页
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2页
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3页
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4页
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 1方法概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通过测量试样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对特定谱线的吸收 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含量的一种方法 原子吸收现象早在19世纪初已被发现 人们观察到在太阳的连续光谱中存在着许多暗线 这些暗线由大气层中存在的原子蒸气对太阳表面发射出来的某些特定辐射线产生吸收的结果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A Walsh提出了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作为化学分析的理论依据 1958年该方法首次应用于农业分析中 如图所示为测定镁离子含量的装置 试液被喷射成雾状进入火焰中 雾滴在火焰的作用下 挥发离解为镁原子 可吸收镁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辐射 光源发射285 2nm的镁特征谱线通过火焰中的镁原子蒸气 部分光被基态镁原子所吸收 通过检测镁特征谱线强度减弱的程度 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目前这种方法已能分析70余种元素 其中用得较广泛的有20多种 如果采用间接法 还可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和有机物质 该方法准确 灵敏 简便 快速 广泛用于地质 冶金 石油 化工 食品 半导体 原子能 农业 医学和环境检测等部门 4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 一 共振吸收 基态原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激发至最低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时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当其又回到基态时所发射出的辐射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因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它们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 或由第一激发态返回基态 时 吸收 或辐射 的能量也不同 所以不同原子产生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通常从基态至第一 激发态的跃迁一般最易发生 因此对大多数元素来说 共振线即为元素的灵敏线 原子吸收分析中 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辐射出的该原子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工作 二 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比例 如前所述 原吸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波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 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 通过测量特征光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待测元素的含量 如果光被吸收愈多则表明该元素的含量愈大 所以原吸法的测量决定于待测物的基态原子数 在原吸分析条件下 试样中的元素原子化后是否全部处于基态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 根据热力学原理 当达到局部热平衡时 基态原子数和激发态原子数的比例可用玻兹曼 Boltzmann 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Nj和N0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 gj和g0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 即表示能级的简并度 Ej为激发电位 T为热力学温度 K为玻兹曼常数 1 38 10 16尔格 K 由公式可见 Nj N0比值与原子化温度 元素的激发电位有关 当元素的激发电位愈低 原子化温度愈高时 被激发的原子数将愈多 由于常用的火焰温度一般低于3000K 而大多数元素的共振线波长都小于600nm 因此对大多数元素来说 计算得到的Nj N0值都很小 即火焰中激发态原子数远小于基态原子数 结论 基态原子数占绝大多数 因而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可以近似地看作生成的原子总数 即测量得到的N0就代表了待测元素的浓度 三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1 吸收线轮廓 如图所示 设频率为 的一束平行光 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 被吸收后的透射光强度I 可用下式表示 I I0 e K L 或A lg I0 I 0 4343K L 式中K 为吸收系数 其大小与吸收介质的性质和I0 的频率有关 因原子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所以原子对不同频率的光吸收不同 故透过的光强度I 随着光的频率而有所变化 其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任何一根吸收线都有一定的宽度而不可能成为一条理想的几何线 对应于中心频率 0 特征频率 处吸收系数最大 以K0表示 曲线两侧K 逐渐变小直至为零 即吸收线在中心频率 0两侧具有一定宽度 这即吸收线的轮廓 这里把K 最大值之半所对应的频率宽度称为 半宽度 以 表示 其数量级 约为10 3 10 2nm 由上式可见 表征吸收线轮廓特征的值是中心频率 0和半宽度 前者由原子的能级分布特征决定 后者除谱线本身具有的自然宽度外 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讨论几种重要的变宽效应 1 自然宽度 N在无外界影响下 谱线仍有一定宽度 这种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以 N表示 它与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的有限寿命有关 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 多数情况下 N约相当于10 5nm数量级 2 多普勒 Doppler 变宽 D 多普勒变宽又称热变宽 是由于原子作无规则热运动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该效应是指处于运动状态的光子如果朝观察者方向运动 则观察者观察到的频率较静止时高 即波长产生紫移 反之 运动方向背离观察者的 则频率变小 波长产生红移 这种运动光子的多普勒效应 使观察者接受到很多频率有差别的光 于是发生谱线变宽 其变宽的宽度 D由下式决定 式中 0为谱线中心频率 R为气体常数 c为光速 M为吸光质点的原子量 T为热力学温度 从上式可知 多普勒变宽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温度和谱线的中心频率有关 对于光源的空心阴极灯而言 由于腔体内原子数目很多 发光原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都有 因此温度愈高 作相对运动愈大 则发射线愈宽 温度的大小取决于灯电流的大小 电流 温度 发射线的 D 因此实验时灯电流不宜选得过大 另外 不同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其多普勒变宽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其它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微小的变化 使发射和吸收的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压力变宽一般分为两类 3 压力变宽 碰撞变宽 1 待测元素的原子和其它粒子 如与火焰气体粒子 碰撞而产生变宽 Lorentz 劳伦兹 变宽 以 L表示 2 待测元素的原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Holtsmark 赫尔兹马克 变宽或共振变宽 共振变宽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才有影响 在通常条件下 压力变宽主要指劳伦兹变宽 其造成的结果 谱线展宽 谱线强度下降 谱线中心波长位移 谱线不对称 劳伦兹宽度 L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NA为佛加德罗常数 2为碰撞的有效截面积 p为外界气体压强 A为外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 M为待测元素相对原子量 在通常的实验条件下 吸收线的轮廓主要受多普勒和劳伦兹变宽的影响 D与 L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10 4 10 2nm 四 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对于原子吸收线 若以通常在分光光度分析 分子吸收光谱分析 中所使用的连续光谱 钨灯或氘灯 来进行吸收测量将产生困难 因为原子吸收的谱线非常窄 其半宽度约为10 3nm 而常用的测量仪器 当狭缝调至最小时 0 1nm 其半宽度约为0 2nm 这样待测原子吸收线引起的吸收值 仅相当于总入射光强度的0 5 10 3 0 2 100 0 5 即原子吸收线只占其中很少部分 如此会使测定灵敏度极差 要测量如此细窄谱线的面积 则需要有分辨率高达五十万次以上的分光系统 即使使用了这样的分光系统 也会因被测量的光强度太小而无法准确测量 所谓的积分吸收 指在吸收线轮廓内 吸收系数的积分 简称积分吸收 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量 即图中吸收线下面所包括的整个面积 经推导 式中e为电子电荷 m为电子质量 c为光速 N0为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基态原子数 f为振子强度 即每个原子中能够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光的平均电子数 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元素 f可视为一定值 这一公式表明 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简单的正比关系 如果能测量积分吸收即可求出被测元素的原子数 此关系是原子吸收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但正如前所述 由于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很小 测量积分吸收很难办到 直到1955年 瓦尔西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测量峰值吸收的办法才解决了上述的困难 在使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时 由于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窄 并且两者的中心频率重合 所以发射线峰值的的吸收系数K0就等于吸收线的K0 在发射线的频带范围内吸收线的K 可认为等于K0 所谓的锐线光源就是能发射出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发射线光源 如图 对吸收线而言 K0 K0值与与谱线的宽度有关 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析条件下 如果吸收线变宽的因素只考虑多普勒变宽时 经推导 峰值吸收系数K0可表达为 将K0表达式待入上式 得 根据 即 A kN0L上式表明 当用半宽度很窄的锐线光源进行原子吸收测量时 测得的吸光度A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成线性关系 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求测定的是试样中被测原子的浓度 由于浓度与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成正比 因此当原子蒸气的厚度 L 一定时 可得到 A Kc该公式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基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分为单光束型和双光束型 P 129 前者结构简单价格较低 但易受光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而导致基线漂移 后者可克服漂移 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4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如图所示 仪器由光源 原子化器 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 发射特征谱线的半宽度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辐射强度足够大 稳定性好 使用寿命长 一 光源 常用的光源有空心阴极灯 无极放电灯 蒸气放电灯等 其中空心阴极灯应用最为广泛 这是一种特殊的辉光放电管 由被测元素构成空腔形阴极和钨丝构成阳极 两者被密封在带有石英窗口的玻璃管内 管内充有惰性气体 当正负极之间施加一定电压时 电子从空心阴极内壁射向阳极 期间 与管内的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并使之电离 带正电荷的惰性气体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 向阴极内壁轰击 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 溅射出的原子再与电子 惰性气体原子或离子碰撞而被激发 继而辐射出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谱线 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光谱 主要是阴极元素的光谱 可能混有内充气体和阴极杂质元素的光谱 阴极可用不同元素制成相应元素的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的光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增大电流 可增大发射强度 但灯的工作电流过大 会使阴极溅射增大而产生 自吸收 现象 自吸可导致发射线变宽 另外 灯电流过大还会影响灯的寿命 但如果灯电流过低 又会使入射光强度减弱 稳定性降低 信噪比下降 因此使用空心阴极灯时必须选择适当的灯电流 空心阴极灯在使用时要经过一段预热时间 使灯的发射强度达到稳定 一般在5 20min 二 原子化系统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使试样中的被测元素转变为气态的基态原子 原子化器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测定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一般认为 原子化过程是整个原子吸收法中的关键 使试样原子化的方法有两种 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 1 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器是利用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产生的火焰使被测元素原子化的装置 全耗型是将试液直接喷入火焰内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常用于燃气燃烧速度快及试样溶剂具有可燃性的样品分析 缺点 火焰不稳定 噪音大 有效吸收光程短 主要分为全耗型和预混合型两类 预混合型是将试液雾化后再喷入火焰 优点 火焰稳定 噪音小 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火焰原子化器 它由雾化器 雾化室和火焰三部分组成 其作用是将试液雾化 为保证测定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要求喷雾稳定 雾粒微小且均匀 雾化效率高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同轴型雾化器 1 雾化器 当高压助燃气高速通过毛细管外壁和喷嘴构成的环形间隙时 可形成一个负压区 使试液从毛细管吸入 并被高速气流 分散成雾滴 为了减小雾滴粒度 在喷嘴口前方置一撞击球 使喷出的雾滴进一步分散成更小的雾粒 影响试样雾化的因素很多 如溶液的表面张力 粘度 助燃气的压力和温度 气体导管和毛细管孔径的相对大小及位置等 另外增加助燃气的流速 可使雾粒变小 但同时由于流速过大 单位时间内试液用量增加 反而使雾化率降低 2 燃烧器 燃烧器的作用是形成火焰 如图是预混型燃烧器的结构 试液经雾化器雾化后进入预混合室 与燃气 助燃气均匀混合 其中较大的雾粒凝结成液滴由下方废液管排出 对燃烧器的要求 不易回火 喷口不易被试样沉积物堵塞 火焰平稳 无记忆效应 预混型原子化器的特点是进入火焰的微粒较小 且比较均匀 噪音低操作安全 被测组分在火焰中可瞬间原子化 吸收光程较长 不足之处是样品的利用率低 一般只能利用10 试液浓度高时 易在雾化室内壁沉积 产生记忆效应 a 结构火焰是使试样原子化的能源 通过火焰的作用使化合物热离解或还原 从而产生大量的基态原子 如图为预混型火焰的结构 大致分为四个区 各个部分的温度和性质各有差异 3 火焰 试样在喷入火焰后 首先在干燥区干燥呈固体颗粒 然后进入第一反应区熔融并蒸发 原子化区温度较高 试样蒸气在此区域离解产生基态原子 一般情况下 测量光束通过这个区域可获得最佳灵敏度 第二反应区由于助燃气充足 火焰气体得到充分燃烧 所以温度最高 可导致部分原子被电离成离子或重新合成分子等 由于元素的性质不同 在不同火焰区的原子化效率和基态原子的寿命不一样 所以在选择测量条件时 应根据被分析物质的性质来调整燃烧器的高度 使光束从基态原子浓度最大的区域通过 b 温度 火焰的温度及性质除了与燃气和助燃气之间的比例有关外 还与燃气和助燃气的种类有关 下表列出了几种常用的火焰温度及燃烧速度 空气 乙炔火焰是用途最广的一种火焰 可测定35种以上的元素 但在测定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的元素如Al Ti Zr等元素时灵敏度很低 不宜使用 同时这种火焰在紫外区的短波范围吸收较强 易使信噪比减低 介绍几种常用火焰 氧化亚氮 乙炔火焰是常用火焰中温度较高的一种 这种火焰不但温度高 而且具有较强的还原气氛 可使许多离解能较高的金属氧化物原子化 适于Al B Be W等元素的分析 由于温度高 在使用时 应遵守操作规程 防止事故发生 一般用于原子吸收测定的火焰温度 只要能使待测元素离解成游离基态原子即可 温度过高 则激发原子 电离度 导致基态原子数 不利于测定 因此在确保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 低温火焰比高温火焰具有更高灵敏度 但对某些元素 盐类 而言 若温度过低 则离解发生困难 使灵敏度 并且有时还会发生分子吸收 干扰可能会增大 一般易挥发或电离电位较低的元素 如 Pb Cd Zn Sn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等 应使用低温且燃烧速度较慢的火焰 与氧易形成耐高温氧化物而难离解的元素如 Al V Mo Ti及W等 应使用高温火焰 火焰原子化器操作简便 精确度高 但由于基态原子在吸收区的停留时间短而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 另外由于其原子化效率低 需要的样品量较大 对粘稠样品和固体样品不能直接分析 为此介绍无火焰原子化方法 2 无火焰原子化装置 无火焰原子化装置与火焰原子化装置比较 灵敏度可提高10 200倍 其装置有多种 石墨炉原子化器 石墨坩埚 镍杯及冷原子化装置等 其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是管式石墨炉原子化器 利用电流加热石墨容器 使温度上升至实现试样的蒸发和原子化 如图为石墨炉原子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将一个石墨管固定在两个极之间 管子的两端开口 中间通道与仪器分析光束的通路重合 石墨管的中心有一进样口 试样由此放入 为防止高温下试样及石墨管氧化 在管子内外都通有保护性气体 氮气或氩气 P 134 通电后 石墨管温度可达到3000K左右 石墨炉原子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干燥 灰化 原子化和净化 各阶段对应着一定的升温程序 如图 干燥目的 在低温下蒸发去除试样溶剂 通常为100 灰化目的 在较高温度下 破坏并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或低沸点无机物 减少基体组分对待测元素的干扰 350 1200 原子化温度一般在1800 3000K之间 在保证待测元素完全原子化 供吸收测定 净化的作用是将温度调至仪器最大允许值 以去除残余物 消除由此产生的记忆效应 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较 石墨炉原子化器具有原子化效率高 样品用量少 绝对灵敏度高 可直接分析粘稠样品和一些固体样品等优点 其不足之处是共存化合物的干扰较大 且由于进样量小 液体为5 10 L 固体为20 40 g 进样量大小及注入管内位置的变动都会引起误差 故重现性比火焰原子化的方法差 此外 仪器设备复杂 费用昂贵 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比较 三 光学系统 由于原子吸收法中入射光采用的是锐线光源 采用峰值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 因而吸收光谱较简单 对单色器的分辨率要求不高 在原吸分析中 最常用的单色器色散元件是光栅 虽然原吸中使用锐线光源 对单色器色散率要求不高 但为了准确测定要求有一定的出射光强度 因此须选择单色器的通带宽度 通带宽度为狭缝宽度与单色器的倒线色散率的乘积 W D S 10 3 nm W为单色器的通带宽度 D为光栅线色散率的倒数 nm mm S为狭缝宽度 m W D S 10 3 nm 由上式可见 若某单色器采用一定色散率的光栅 则单色器的分辨率和集光本领取决于狭缝的宽度 因此使用单色器应根据要求的出射光强度和单色器的分辨率来调节适宜的狭缝宽度 一般来说 如通带值选得过宽 出射光强度增加 但同时出射光包含的波长范围也相应 单色器的分辨率降低 导致测得的吸收值偏离工作曲线 产生误差 而通带值选得过窄 虽可改善实际分辨率 但出射光强度降低 相应地要提高光源的工作电流以增强光强度 如此又伴随着谱线变宽和噪音增加 因此应根据测定的需要调节合适的狭缝宽度 如 待测元素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因其共振线附近无其它谱线干扰 狭缝宽度 可提高待测元素的检测极限 若待测元素为具有复杂光谱的过渡元素 稀土元素等 狭缝宽度 可减少非吸收谱线的干扰 得到线性好的工作曲线 四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包括光接受器 放大器 对数转换器 显示系统装置等 因为测量的光强度很弱 所以常用光电倍增管 使微弱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如图是光电倍增管利用次级电子发射原理来放大光电流 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4 4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常用的定量方法主要有标准曲线法 标准加入法和内标法 前两种方法在操作原理上与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相同 这里只对其在原子吸收应用上的某些特点进行介绍 一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组标准溶液 由低至高依次测定吸光度 绘制A C标准曲线 然后由未知试样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求得待测元素的含量 实际分析中 当待测元素浓度较高时 标准曲线会向浓度坐标弯曲 其原因是待测元素C 引起压力变宽 造成吸收线不对称 因为C 吸收线的变宽因素必须考虑压力变宽 在测定未知样品时 应随时对标准曲线进行检查 因为燃烧气流量和喷雾效率的变化 单色器波长的漂移等因素可导致样品测定条件与标准曲线测定条件不同 所以每次实验都要制作标准曲线 标准加入法又称增量法 标准曲线法中 一般要求标准溶液和未知溶液的组成保持一致 避免产生测定误差 而标准加入法可克服这一缺点 具体操作如下 二 标准加入法 把未知试样溶液分成体积相同的两份 移入A B两个容量瓶 另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加入其中的B瓶 将两份溶液稀释刻度 测定A B的吸光度 设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为CX 加入标液的浓度为C0 A的吸光度为AX B的吸光度为A0 则 AX k CXA0 k C0 CX 由上两式得 实际工作中 往往用标加法的工作曲线来求得CX 4 5原子吸收的干扰及其抑制 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干扰主要有光谱干扰 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三种类型 一 光谱干扰 主要来自于光源和原子化器1 来自光源的谱线干扰 如果存在与测定谱线波长相差很小的发射谱线 就会对测定产生干扰 这些干扰谱线可能是被测元素 多谱线的过渡元素等 本身的发射线 也可能是其它元素的谱线或空心阴极灯的气体杂质 阴极上的氧化物发出的背景辐射等 如果是由于灯的阴极材料不纯而发射出单色器不能分离的非测定元素的谱线 则必须更换空心阴极灯来消除 对于多谱线元素的相邻谱线干扰 可通过减小狭缝的办法来消除 2 与试样有关的谱线干扰如果试样中共存其它元素其吸收线与被测元素的分析线十分接近时 会产生严重干扰 此时可另选待测元素的分析线或分离除去干扰元素 3 与原子化器有关的干扰这类干扰主要来自背景吸收和原子化器的发射 背景吸收主要包括试样中的分子吸收 火焰成分的吸收和固体颗粒引起的光散射 试样中的分子吸收主要指碱金属 碱土金属盐类和无机酸的分子对分析线的吸收 如NaCl KCl NaCO3 硫酸和磷酸分子在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 这些吸收可能会对很多元素的分析线产生干扰 为减小影响 在处理试样时 要尽量避免使用磷酸和硫酸 并尽可能降低基体中碱金属的含量 火焰成分对光的吸收是指火焰中的分子或基团如OH CH CO等对光产生吸收的结果 这种干扰一般可通过调节零点来消除 但在测定近紫外区的分析线时 火焰吸收的影响较为严重 这时可改用火焰成分在该区域吸收很少的空气 H2火焰 1 N20 C2H2焰 N207L min C2H26L min 2 Ar H2焰 Ar8 6L min H220L min 3 空气 H2焰 空气10L min H228L min 4 空气 C2H2焰 空气10L min C2H22 3L min 光散射是原子化过程中形成的固体颗粒引起的 使入射光被散射而偏离光路造成测定的吸收值偏高 此外还有来自火焰中被测元素的发射光谱产生的干扰 这种干扰可通过调制仪器得到改善 关于校正背景吸收的几种方法 P 140 作了介绍 二 物理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 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 由于试样物理特性的改变而带来的干扰 如在火焰原子化中 试液的粘度会影响取样速度 表面张力会影响雾粒的形成 溶剂蒸气压会影响蒸发速度 雾化气体的压力 取样管的直径和长度会影响取样量的大小等等 另外石墨炉原子化法中 进样量的大小 保护气流速度等将影响基态原子在吸收光路上的停留时间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吸光度的测量数值 三 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是被测元素与其它组分间发生化学作用以及自身的电离所引起的干扰效应 主要影响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 这类干扰与被测物质和其它共存组分的性质 火焰条件 进入燃烧器雾粒的大小等密切相关 是原子吸收法中的主要干扰来源 基态原子形成后 还可能进一步发生电离 部分被测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后 对光的吸收程度减弱 导致负偏 1 电离干扰 电离干扰多发生于电离电位低的一些元素 如测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时 为消除电离干扰 除合理选择原子化温度外 还可在试液中加入其它更易电离的元素 以增大原子蒸气中的电子浓度 从而抑制被测元素的电离 2 形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当待测元素与共存组分生成难挥发化合物时 会使吸收值降低 甚至没有吸收 如在碱土金属试样中含有Al Si和PO43 SO42 等组分时 它们之间会发生反应生成难溶化合物 BaSO4 CaP2O7 从而使碱土金属的吸收信号降低 消除这类干扰可参阅P 143 4 6测量条件的选择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 选择好测量条件 对测定的灵敏度 准确度和干扰情况等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分析线的选择原子吸收分析法中 常选择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分析线 但并非任何时候使用共振线都能得到最佳灵敏度 如 As Se Hg等元素的共振线处于远紫外区 而该区域火焰的吸收很强烈 所以不易采用共振线作分析线 另外 在分析高浓度试样时 选取灵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