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教案_第1页
《新婚别》教案_第2页
《新婚别》教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婚别 “三别”是与“三吏”同一时期写成的诗史般的作品。杜甫通过描述在靖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三个示同家庭的流散离别,谴责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哀怒憎愤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讴赞了他们为早日遏制祸乱的蔓延而走向战场的牺、牲精神。 新婚别是“三别”组诗的第一首。古人有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大司命)燕尔新婚,本来是极欢乐之事;情人道别,却又是极悲怆之举。新婚而旋接分离,乐与悲的感情如此迅捷地替易,这足以唤起人们对事件主人的同情,因而它是诗人喜爱讴吟的题材。魏徐斡曾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唱出了一曲表现新婚生活缺憾之意的哀歌。杜甫这首新婚别在艺术构思上与徐斡诗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杜诗从战乱的严酷现实背景来描述新婚家庭的离散,揭示了造成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儿女之情与家国之恨相融为一,使作品的情蕴意兴既缠绵又深沉。这首诗主要是揣摹新娘子的心理和口吻写成的,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情的持续流动和语言带有倾诉性。 前四句用比的手法,说明在祸乱的年代,女子与士兵结婚是一场悲剧o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它靠缠附在别的植物身上使自己生长。这一点很像封建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依赖,所以诗人多用它们来比喻夫妇关系。“蓬”和“麻”都是弱小的植物,“兔丝”一旦缠绕在它们身上,其纤萎之状是不难想见的。而一位女子与生命没有保障的“征夫”组成家庭,她的命运也必然是凄惨的。“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意思是说,如果爹娘把女儿嫁给一个当兵打仗的,还不如从小把她抛弃掉。这四句诗是诗人杜甫的旁白,他眼望着新娘子送别丈夫出征的凄凉情景不禁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浩叹,哀叹声中正寄寓着他对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从第五句开始至全诗结束,是记新娘子向即将辞别的新郎宫诉述衷肠,这是全诗的主干。不难想象,诗歌的女主人是第一次向丈夫洞敞心灵的门扉,而且,很有可能这是命运给予她与丈夫交、谈的最后一次机会。正因为这样,她必须不失时机地向爱人倾诉肺腑。在她下面讲述的一大段话里,新娘子通常怀有的羞涩之态已经被喷涌而出的激情隐匿起采,客观情势改变了人们表露感情的一般习惯。她的倾诉按其感情变化可以分成三段。“结发为君妻”至”何以拜姑嫜”为第一段。先讲述“暮婚晨别”的事实,话语里流露出她对这种非人道生活的怨愤;接着又说她作为新娘子面临的难堪处境,丈夫前去守卫河阳(洛阳附近),留下她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与“姑嫜”(婆婆公公)一起相处,想到这里心中难免就会产生尴尬窘迫之意o “父母养我的”至“兵,气恐不扬”为第二段。由于前面提到了公公婆婆,不由使她想起-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疼爱的情形,“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o”这作为二段的过渡,无论是感情还是语气都很自然。长大以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古往今来,女人的命运就是如此。然而丈夫今日一别却是凶多吉少,想到这一层,又怎能不令人心痛欲碎!诗中女主人心绪繁乱、感情悲哀至此而达到了极点也正是在这一时刻,一度被她激越的感情所掩抑的理智活动开始恢复,她的话语出现了由叙情向述理的转变。与之相适应,语言风格也由激切变为冷静。她说自己多么希望能够跟随丈夫去军营,但这样一来可能会使军情变得糟糕,因此她劝慰丈夫不要因为新婚而影响斗志,她所以放弃随夫而去的念头,正是出于不伤“兵气”的考虑,女主人意识中理性成份的增加,反映了当时人民(包括诗人杜甫)对平定“安史之乱”战争的认识,他们虽然厌恶战争,不满唐皇朝在乎叛中采取的一些不当措施,可是,这场战争的性质基本上是正义的,为了打赢它,人民还是甘子承担牺牲的o“自嗟贫家女”至“与君永相望”为第三段,是新娘子向丈夫表示自己对爱情忠贞不移o 良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二句,不但在于叙述女主人出身贫寒,吏在于说明清贫人家置办嫁妆的艰难,其用意是为了点明新娘子对嫁妆格外珍爱的心情。这样,当她送别亲人的时候,洗净“红妆”,换下嫁衣这些割爱的举止使她忠于丈夫的态度显得更加坚决。最后她以“百鸟成双飞翔的欢悦气象来映衬自己与丈夫新婚辞别的凄楚景况,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中结束了自己深情的谈话,留给她丈夫、也留给千古读者回味不尽的思致。蜀 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奔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杜甫曾颇为自矜地表述,过他的政治理想:“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抒发,并不都是这种直白式的表现,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通过追怀自己所仰慕的古人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理想,就是历代许多诗人,也是杜甫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悼古是为了伤今,发思古之幽情,常常是由于现实生活或诗人自身遭遇的触发。蜀相就是杜甫洋溢着政治热情,借历史上著名贤相诸葛亮以抒发政治理想和郁闷心情的一首名作,既是一首凭吊古人古迹的咏史、怀古诗,也是一首融进了现实内容并充满了诗人思想感情血肉的抒情诗。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从秦州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成都。当时情景,用诗人的话来说是:“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水会渡)生活的煎熬,旅途的劳顿,使诗人饭食大减,力衰身病。然而就在次年的春日,短短的几个月之后,草堂初建,栖止方安,长期的疲劳 还来不及完全恢复,杜甫就怀着急切的心情到城郊去寻访、拜谒诸葛亮的祠堂,这绝不是偶然的行动,而有着深刻的思想原因。诗人崇拜诸葛亮杰出的才干,赞美他对刘备父子赤胆忠心,倾 慕他的际遇和辅助刘备开基立国的勋业,同时又深深痛惜他出师未捷而早逝军中,这一切激情和怀想都所来有自,都是跟杜甫本人向往于建功立业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不幸遭遇分不开的。诗 中写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而我们读来却感到字字句句都有诗人自己的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诗人借诸葛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读者也就从诸葛亮的身上看见了伟大诗人自身的形象。 全诗以写“丞相祠堂”入题,先写祠,后写人。诗题是蜀相;重点是写人,写祠堂的主人诸葛亮。写柯堂的目的也是写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崇敬之情贯穿全诗首尾,洋溢在字里行间。 开头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明诸葛亮的祠堂是成都城外古柏参天的所在。但其意义绝不止于告诉读者祠堂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而是已经初步地,不露声色地抒发了对诸葛亮无限倾慕向往的感情“寻”是追寻、寻访的意思,它含蓄着诗人至诚的热情和急切拜谒的心意。用“森森”二字来形容祠内茂密参天的古柏,是写实,但同时也婉转地表现了诗人对祠主的深厚情意。因为葱郁繁盛而又十分高大的柏树,造成一种苍劲的意象和肃穆的气氛,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同时这景象是远望所见,也恰与诗人崇仰的心情相契合。三、四句中“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都是写优美动人的春日景 象。“映阶”承首联第一句“堂”字,写碧绿鲜亮的春草映照着祠内的台阶,“隔叶”承首联第二句“柏”字,写深藏在森森古柏繁枝密叶之中的黄莺在纵情地歌唱。略一点染,就写出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和令人愉悦陶醉的春光。但写春光不是作者的目的,用“自”字和“空”字一转折,就透露出其间隐曲深微的含意o“自”字和“空”字含义相同,可以互训,都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一则,诗人拜谒丞相祠堂,本为怀想追慕诸葛亮而来,并无意于欣赏明丽的春光;再则,春色虽好,祠堂的主人却不能感知,欣赏,这当然也是令人深深地叹息和遗憾的。因而春色自美,鸟音空好,而人(历史的和现实的)却无法或无心欣赏;这样越是把春光写得美丽动人、赏心悦目,就越熊反衬和传达出诗人一种,空寞和失落的思绪。这不仅跟全诗所表珥的尽想情调和精神意趣完全一致,而且因了这奉光的映衬点染而笋这思想和精神表现得更加浓重,突出。 上面四句写祠堂,是通过祠堂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思慕怀念;四、五两句就直接赞美颂扬诸葛亮的光郑辉业绩了。前一句写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干和胸怀天下的气度胸禁,后一句赞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忠于蜀汉政权的拳拳之心。诗人以凝炼的诗句,高度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事业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而这又适足以表现诗人自己的理想、怀抱和深固的忠君观念。然而,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济危时,而诗人却没有这样的机遇。他生活蹭蹬,沉沦下僚,饱经忧患,一无所成,因而在对诸葛亮的赞美和仰慕中,又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内心因壮志难伸而产生的难言的苦闷与悲哀。 最后两句,对诸葛亮北伐曹魏,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而早逝,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与悲悼。在强烈的哀音中结束全诗,感情既深沉又昂奋,使整首诗染上了一层深挚悲壮的色调。洒泪的“英雄”既指作者自己,又包括了历代无数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土。他们的悲哀,不仅仅因为历史上诸葛亮的早死,更多的怕是因为现实中的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壮志难酬。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上,现实和历史厂杜甫和诸葛亮,在精神亡是交融在起了。清人王嗣爽评这两句说:“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杜臆卷四)这评论是十分确当的,其深永的含义确实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杜甫以精于七律著称。他能于严格的规矩中求自由,用笔自然而又奇纵,不显出一丝受音律拘牵束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