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国历史分期_第1页
(课件)-中国历史分期_第2页
(课件)-中国历史分期_第3页
(课件)-中国历史分期_第4页
(课件)-中国历史分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1840年,1840年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世界历史分期,封建社会:,476年1640年,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世界现代史,1917年现在 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形成并曲折发展,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过程,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本单元线索,皇权不断强化,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秦 汉至元 明清,我国奴隶社会各阶段,夏朝:奴隶社会建立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建立,(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一、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奴隶社会),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内部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 ,民主推举。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尧,舜,禅让制,禹,启,世袭制,王位世袭制,(1)形成: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2)含义: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3)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4)发展过程: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商朝: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确立,(5)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君主传承的正统方式,后演变成皇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清朝灭亡。,相、卿士,侯、伯,掌管政务,定期纳贡奉命征伐,3.夏商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 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开始:2.目的:3.内容:4.分封对象:5.等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武王、周公旦,王族(为主)、功臣、古代帝王后代,7.破坏:,西周后期。,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大的独立性,6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2.特点(核心):3.作用:,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与分封制的关系,同属西周的政治制度,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嫡长子是指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周王的王位由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来继承,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封建社会。,什么叫嫡长子继承制?,5.体系: 大宗、小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宗法制示意图,分封制和奴隶制等级关系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干部职务终身制,公祭黄帝陵,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为什么说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1) 奴隶制度完备(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2)是一个地域空前广阔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3)奴隶制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4)奴隶制文化发达(天文历法、文字、地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分封制受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1、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B,巩固练习:,2、(2009届徐淮连宿四市联考)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A,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5、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诸侯争权夺利 D. 井田制的破坏,A,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春秋)诸侯割据混战,(战国)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秦的统一,诸侯势力强大“两制”渐渐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秦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1、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实力增强,3、人心所向-人民渴望统一,客观:,主观:,秦王嬴政的个人才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秦,秦兼并六国,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来源:三皇五帝,皇帝制度,1皇帝独尊,2皇位世袭,3皇权至上,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帝制度的内容,皇帝,九卿,丞相,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太尉,军务,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由皇帝控制,(虚设),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措施:(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3)统一文字、车轨; (4)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5)大规模移民等等。,作用: 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用:,(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地方,太尉(虚设),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皇帝,郡(郡守),县(县令),乡,里,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说明郡县制的特点,特点: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C,当堂训练:,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B. C. D.,B,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历代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B.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C儒家学说倡导的人伦道德 D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2) 联系:,(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方式,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x(t),Y(程度),0,图1: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发展的趋势,0,图2: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Y(程度),秦,明清,秦,明清,x(t),隋唐,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新发展:元朝强化并衰落:明清结束: 辛亥革命,(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巩固练习:,B,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沿袭 B考试选举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4、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 A、 B、C、 D、,C,C,5、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 A、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管理国家军事 C、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 D、管理国家财政,C,6、一位同学收集了下列有关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措施的资料,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D、始创王位世袭制,D,7.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 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B,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 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A,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郡国二制并行。,汉武帝后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1、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2、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他们都是藩镇的长官节度使.“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3、北宋初年: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由中央掌管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上海高考题)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体现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B,实战演练,4、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汉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1、汉初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皇 帝,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吏、户、礼、兵、刑、工,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当堂训练:,B,3、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 相的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4、元朝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君主专制演进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强化,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当堂训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品行(孝廉),门第,才能,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1、 唐朝时负责审议法令的中央结构是A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三司,B,2、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宰相权力越来越大 B皇帝与大臣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巩固练习:,3、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4、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元)宣政院,A,C,5、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 )A、门第 B、孝廉C、才能 D、名望6、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C、隋朝 D、唐朝,B,C,7、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 图,较为正确的是 解析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和中央的争权过程中,中间虽然有过反复,但最终地方权力被逐步削弱,故B、C、D三项明显错误。,A,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演变中,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集地方权归中央,是历朝的重点。回答89题。8. 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C,9.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所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解析 材料中已经指出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是废除列侯的一个借口,其目的是要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围绕矛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秦 朝:建立,汉 清:不断发展完善,演变,特点/趋势:,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2、措施,A.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B.中央:废宰相 设内阁,封建社会步入晚期,阶级矛盾尖锐,废行省 设“三司”,废行中书省,行政,监察,军政,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地方权力过大,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宰相权力膨胀,皇权日益强化,废除宰相制度,矛盾,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请问:为何“我朝罢相”?,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皇帝更加独裁专制;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你如何看待宰相制度的废除 (评价),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二)内阁的出现,a.创立原因,b.内阁的形成和发展,“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c. 内阁的性质(p17页最后一段),皇太极,(1)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过程:,(三)军机处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康熙,(2)设立南书房,扩大皇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雍正,(3)设立军机处,军机处,a.最初名称 设置时间、地点 人选,c.特点:简、速、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跪受笔录,传达命令,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宫,b.职能,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想一想,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明清时期东西方的差距:,1、西方,2、中国,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文化上:严重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2004年北京海淀检测题)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皇权更加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A.B.C.D.,实战演练,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这种政治制度在西汉初、唐朝末、明清时期遭到怎样的严重挑战?面对挑战,西汉政府、宋朝和明清统治者表现有何不同?,挑战:西汉初:出现了王国问题;唐朝末:出现了藩镇割据;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的兴起。,表现:西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又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政治上强化了专制皇权。宋:从加强军权入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清:统治者则进一步加强专制制度,实行思想控制、文化高压恐怖政策。,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政治:明清的统治者都强化君主专制,如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缓慢发展,说明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3)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4)阶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5)国际关系:我国已面临着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挑战,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3)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4)注重选拔官吏。秦汉用察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