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_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docx_第1页
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_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docx_第2页
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_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docx_第3页
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_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 塑造研究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The Village Rural Features Inheriting and Mould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 Example of the Wujiang Town Wuyi Village in Nanking Pukou District童本勤 施旭栋TONG Benqin SHI Xudong文章编号:1009-6000(2013)10-0089-05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童本勤(1962-),女,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硕士生导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施旭栋(1983-),男,硕士,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摘要: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本文以南京浦口五一村为例,研究了村庄特色的内涵,探讨了保持村庄特色的总体策略,提出了传承和塑造新农村特色的途径和最终实现 村民自治、长效经营维护的目标。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特色;传承和塑造;村民自治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Chinese new r u ral cases which are all of the same pat ter n at pres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Village Rural feature and the general strategies to maintaining Village distinctive characters in order to raise the theory of Inheriting and mold these features. Key words: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feature; inherit and mould; villager autonomy1 研究背景城乡统筹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 战略之一,目标是通过城乡要素资源的 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 农村延伸,改变农村生存环境,提升居 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益。村庄是 城乡统筹进程中的最重要的载体,量多 面广,目前很多地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以村庄建设为核心,盲目追求村庄集中 规模,出现了很多城市型农民新村和景 观。为避免新一轮村庄整合过程中出现 “千村一面”的现象,本文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南京城乡统筹规划称为新社区,本文仍简称五一村)为例,研 究了村庄特色的内涵,探讨了保持村庄 特色的总体策略,提出了传承和塑造新 农村特色的具体途径。五一村地处南京江北沿江平原,对 外交通条件良好。目前村庄周围有水塘和 部 分 苗 木 林 地, 现 状 建 筑 布 局 分 散, 整体聚居度不高,建筑风貌特色不鲜明, 具有探讨塑造新农村特色的条件和需求(图 1-3)。图1 五一村区位图图2 现状建筑布局图城乡统筹 URBAN-RURAL INTEGRATION2 村庄特色的内涵特色就是指某一事物所具备的突出 的或独有的性质和特征。从人的认知角度 来说,它往往指事物外部形象上所具有的 特殊性,能使人们由此容易识别以区分于 其他事物。村庄特色是村庄长期以来由物 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民情、社会风气、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演变的 产物。乡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物质和非物 质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是指村庄的自 然地理环境、村落布局、街巷景观、建筑 风格、民俗风貌等;非物质方面主要是指 村 庄 的 性 质、 产 业 特 征、 传 统 文 化、 民 俗风情等,二者相辅相成 , 密切关联,共 同组成了乡村特色的“灵”与“魂”。五 一 村 始 建 于 20 世 纪 40 年 代, 主 要发展时期是在 1960-1970 年代。如何 依托现有村庄与现状水面、苗木林地等 自然环境融合,塑造现代化新农村形象和风貌,体现现代乡村文化与休闲旅游氛围,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村 为 基 础, 整 合 了 周 边 3 个 自 然 村, 形成 1200 人左右的新社区,这个规模尺度 既改善了目前 5 个自然村过于分散、规模 过小的状况,又维护了现有 2 个自然村的 肌理和形态,保持了村庄宜人的空间尺 度(图 4)。3.2 有机增长,新旧融合在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重构的模式 基 本 有 三 种 类 型: 一 是 现 状 保 留 型, 以 环 境 整 治 为 主; 二 是 保 留 扩 大 型, 即 在 原有村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扩建;三是 异地新建型,即通过异地选址集中新建。 从保持村庄空间特色和人文关系分析,规 划推荐以现状保留型和保留扩大型发展 模式为主,遵循有机更新、循序渐进、新 旧融合的理念。五 一 村 以 现 有 2 个 自 然 村 为 基 础, 结 合 现 状 建 筑、 水 面、 林 地 的 布 局 特 点, 新建筑采取向南向西自然拓展的有机生 长方式。既保留了 2 个现状自然村庄,避免大拆大建,又满足了新社区的发展的3 保持村庄特色的总体策略3.1 适度聚集,保持村庄宜人的规模目前一般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普遍 存在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村庄人均建 设用地大等实际问题。五一村所在的乌 江镇,自然村平均人口规模为 220 人左右。 因 此, 在 城 乡 统 筹 进 程 中, 将 分 散 的 村 落适度聚集,有利于释放农村土地存量, 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有利于公共设施和 基 础 设 施 配 套。 但 同 时, 村 庄 拆 并 要 把 握好“度”,有的地区由于村庄拆并力度 过 高, 建 设 聚 集 度 过 大, 彻 底 改 变 了 乡 村空间景观和环境特色。村庄合并的规模应根据现状村庄的 分布特点、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形地貌 等,在满足农业耕作半径和农业现代化 生 产 要 求 的 条 件 下, 进 行“ 适 度 ” 整 合。 五一村地处的南京江北沿江平原,是城市 化 发 展 的 重 点 地 区, 以 现 有 2 个 自 然R0现代城市研究2013.10图5 五一村规划总平面图图3 典型建筑照片图4 五一新社区的空间整合示意图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童本勤 施旭栋需要(图 5)。3.3 产业支撑,彰显乡村活力村 庄 的 建 设、 管 理 和 日 常 维 护 资 金主要是由村集体经济支撑,传统的农 村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目前现代农 业社会已经步入了多元经济的发展时期,非农经济的活力及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强化商贸流通职能, 发展旅游经济,既是多元化经济发展的 重要手段,也是村庄活力的载体。五 一 村 地 处 浦 口 十 里 农 庄 产 业 带上,紧邻浦乌公路,有利于发展农庄旅游,规划将旅游服务、林果种植生产和生态田园宜居功能相整合,通过设计功能完 善的商业街,布置商业服务、集贸市场 等设施,既可为本村居民和旅游人口服 务,同时还可以吸引周边地区人口来此 消费,有效地提高了新农村的活力。3.4 挖掘文化内涵,塑造空间特色村庄作为基础性的聚落,具有永久 性和文脉延续性的特点。通过深入了解 村庄历史和文化内涵,保护村庄传统形 态和空间尺度,探索适合村庄发展的空 间格局、邻里结构、建筑布局和村庄环境, 营建有文化特色的活力家园。五 一 村 属 于 微 丘 陵 地 形, 村 内 散 布着大小水塘,村庄周围种植大片的苗 木林地,规划重点策划一种自然、休闲、 田园的“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生活模式, 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从文化内 涵上构建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以文化内涵特色引导村庄发展。4 村庄空间特色传承与塑造的具体途径4.1 自然环境特色的保持自然环境是构成村庄特色的最重要R1图6 五一村总体空间效果图图7 特色空间结构图城乡统筹 URBAN-RURAL INTEGRATION环境与新村、旧村有机融合的空间形态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图 6)。4.3 特色空间结构的建构特色空间结构是村庄空间组织的骨 架, 从 村 庄 入 口 到 村 中 心, 布 置 公 共 活 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有特色的 公共活动空间序列,形成村庄的总体空 间结构,统领村庄建设。五一村通过活力商业轴和绿色生态 带,形成“一街、一心、一带、三片、多点” 的 空 间 结 构。 一 街, 指 公 共 活 动 综 合 服 务 街; 一 心, 指 位 于 社 区 内 部 的 公 共 服 务 中 心; 一 带, 指 各 片 区 间 的 农 田、 生 态 绿 化 带; 三 片, 指 中 部 的 旅 游 度 假 服 务区及南、北两片村民居住集中区;多点, 指村口广场、旅游服务中心及分布于村 民居住集中区内部的小型公共活动中心, 包括小型广场、绿地、公园等,详见图 7、8。4.4 建筑风貌及院落特色的引导民居建筑是构成村庄特色的主要载 体,具体表现在建筑单体的造型、群体空 间组合、庭院的排列、结构的穿插、门窗 的位置、局部的雕凿、建筑的选材等方面。 如云南的傣族竹楼、陕北的窑洞、福建的 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西藏的碉房、西 南的吊脚楼等都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地 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地域建 筑文化。院落空间格局是村庄特色的重要 构成元素,我国各地农村形成了具有典型 地方特色的院落空间形制,如北方四合院 是北京地区代表,天井院落是安徽、浙江、 江苏等地的代表。五一村的商业街建筑主要体现现代 文 化 特 色, 民 居 建 筑 以 白 墙 灰 瓦、 体 现 传统民居风貌为主(图 9)。住宅院落分 别 采 用 前 后 院 型、 三 面 围 合 型、 两 面 围 合型等多种院落形式。4.5 道路特色的组织村庄道路线形应注意与自然环境相 融合,避免过于规整的城市小区型路网的因素,构成村庄空间的人工要素是可以设计和变化,但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则 难 以 改 变, 它 具 有 永 恒 的 魅 力。 不 同 的 地域自然特色造就了纷繁多元的村庄特 色,要重点保持村庄的地形地貌特征,保 持村庄田园化的环境。五一村的规划思路是摒弃一般集中 式布局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鱼塘 及苗木林地间隔出各组团,使自然环境 最大化地融合于社区居住之中,形成“出 门见自然”的乡村田园风貌(图 6)。4.2 空间形态特色的控制村庄的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平面形态、 立 体 形 态( 高 度 ) 两 个 方 面, 主 要通 过 村 庄 的 道 路、 街 巷、 院 落、 建 筑 及 建筑组合等形式来体现。村庄的平面形 态要尽可能地结合交通条件和地形特点, 延续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立体形态要 在传统空间尺度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以 适应当今的现代生活需求。五一村在南北 2 个现状自然村的基 础上集聚发展,通过旧村的环境整治和 中部新农村(周边 3 个自然村的集聚区) 的建设,为村庄社会文化重构及经济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空间尺度上控制以低层 为 主, 局 部 不 得 超 过 4 层, 形 成 自 然R2现代城市研究2013.10图8 特色商业街效果图图9 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童本勤 施旭栋5 村民自治,长效经营当 前 农 村 环 境 整 治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活动主要以政府行政力为主导推动,农 民自主领域相对较弱,政府主导与农村 自治之间一般还缺少一定的互动。政府 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催化 剂,在目前的状况下其启动过程是需要 的,但长期的维护、保持和弘扬村庄人 文生态特色,必须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引导和扩大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对村庄 规划、整治建设及自身居住环境改善的 重视,依靠广大村民自身的创造力才能 实现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要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提高 农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 他们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意识。只 有农民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建设者和受 益者,是村民自治的主体,才会自觉地 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只有农民自主 地管理内部事务,才会节省乡村的治理 成本,调动社区内部的组织资源,形成 家家共建、人人维护的良性的社区建设 和管理维护模式。因 此, 政 府 从 政 策 引 导 上, 更 应 针对村民出台对其自身居住环境及房屋 整修改造的技术指引及相关鼓励性政策,以此来推动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6 结语在 当前 城乡统 筹 的 进 程中, 一方 面, 应强调 村庄与区域 整 体 环境 的 有 机 统一, 保持村庄肌理的有机生长及与外部山水环 境的协调,使村庄整体形态得到延续 ;另 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现有特色资源要素, 通过规划的挖掘、串联、展现,创造新时 代的村庄特色风貌,为村庄社会文化重构 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积极引导 村民的参与及自治,建设社会、经济、人 文全面发展的农村新社区,使村庄特色得 到全方位的传承与新的创造。形式,鼓励以自由路网线形为主。对有历史内涵的村庄,要注意保护传统街巷 系统,通过街巷空间与两侧建筑的有机 更新,布置绿化小广场或小游园,形成 有趣的街巷格局和景观。在五一村规划中,在最大限度保护 村民经济作物的前提下,以自由式路网 为主,巧妙地设计出连接各组团的环路, 串联多处水塘、林地,使道路的交通性、 生 活 性、 景 观 性、 生 态 性、 经 济 性 得 到 了较好的协调(图 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