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明清小说研究new.ppt_第1页
[人文社科]明清小说研究new.ppt_第2页
[人文社科]明清小说研究new.ppt_第3页
[人文社科]明清小说研究new.ppt_第4页
[人文社科]明清小说研究new.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发展概况明清小说基本特点文言笔记小说赏析白话章回小说赏析 明清小说研究 参考书目一 小说史 1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2 郭箴一 中国小说史 3 徐君慧 中国小说史 4 齐裕琨 中国小说演变史 5 孙一珍 明代小说史 6 张俊 清代小说史 7 阿英 晚清小说史 8 武润婷 近代小说史 二 作品与论著 1 于天池 明清小说研究 2 杨义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3 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 4 三言 二拍 一型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红楼梦 醒世姻缘传 林兰香 歧路灯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 孽海花 海上花列传 九尾龟 蜃楼志等 第一章古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小说概念的演变一 小说概念的提出 庄子 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 成玄英说 县 古 悬 字 高也 令 美也 干 求也 夫修饰小行 矜持言说 以求高名令问者 必不能大通于至道 即修饰琐屑浅薄的言论以求取崇高声望和美好的名誉 是不可 能达到至境的 以 小说 与 大达 对举 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 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这不是今天小说的文体概念 但蕴涵着文体概念的许 多因素 说 很早就有 陆机 文赋 论精微而朗畅 说炜烨而谲诳 刘勰 文心雕龙 说者 悦也 兑为口舌 故言咨悦怿 凡说之枢要 必使时利而义贞 进有契于成务 退无阻于荣身 自非谲敌 则惟忠与信 披肝胆以献主 飞文敏以济辞 此说之本也 可见 说是一种劝说 游说别人的文体 它注重辞采夸饰 说得天花乱坠 才能令人 心悦诚服 儒家的孔孟游说诸侯 纵横家腾口说 干时君 靠地就是 说 庄子的 饰小说以干县令 的 说 就是儒家 纵横家说诸侯 干时君的 说 道家标榜无为出世 儒家主张有为入世 纵横家更是急功近利 所以庄子批评他们沽名钓誉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 说 前而冠之以 小 说明庄子对 说 这一文体以及对儒家和纵横家地鄙视 这些说辞 现在归结于论说文 但是其中大量的传说 寓言和精彩的历史故事都属于今天小说文体 二 小说家之名实 小说家 之名出于汉代 西汉刘向 刘歆 七略 书已佚 但 又有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街谈巷议所造 之语被荀悦 汉记 辑录 东汉桓谭 新论 说 若其小说家 合丛残小语 近取譬论 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 桓谭开始赋予 小说 以文体意义 接近于今天的理解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列小说家于诸子略十家之末 这是史家对小说家的最早著录 诸子略共 篇 小说 篇 是篇数最多的一家 班固据 七略 辑略 说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 虽小道 必有可观焉 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 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 由小说家采集记录 成为一家之言 此虽小道 尚有可取之处 稗官 是专门收集庶民之言传达于天子的士 余嘉锡 小说家出于稗官说 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 这对认识 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至此 小说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当时的史学家 目录学家不但列 小说家 一门 而且对小说概念有相当认识水平 三 魏晋时期的小说观念汉末文人品题之风和魏晋清谈之风盛行 使志人小说繁荣 道佛盛行令志怪小说繁荣 同时 从一些序跋中体现了当时小说观念 魏略 载 太祖遣 邯郸 淳诣 曹 植 植初得甚喜 延入坐 不先与谈 时天暑热 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 傅粉 遂科头拍袒 胡舞五椎锻 跳丸 击剑 诵俳优 小说数千言讫 足见上层社会对日趋上升的小说的兴趣和小说自身固有的挡不住的诱惑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论六朝志怪鬼神之书 文人之作 然非有意为小说 盖当时以为幽明虽异途 二人鬼乃皆实有 故其叙述异事 与记载人间常事 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大体如此 决非全然 史通 杂说篇 云 刘敬叔 异苑 称 晋武库失火 汉高祖斩蛇 剑穿屋而飞 其言不经 梁武帝令殷芸编为小说 姚振宗曰 案 此殆是梁武作通史时凡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 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 是小说 因通史而作 犹通史之外乘 其说是矣 殷芸之书直名 小说 可见当时小说观念已经很明确 小说 所收的是 其言不经 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 是有别于正史的 传说 野史 可见殷芸 小说 是有意为之 干宝 搜神记序 论小说的虚实关系 虽考先志于载籍 收遗逸于当时 盖非一耳遗目所亲睹也 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认为小说难免失实 今之所集 设有承于前载者 则非余之罪也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 苟有虚错 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晋书 干宝传 评价 搜神记 说 博采异同 遂混虚实 这道出了干宝在小说上的贡献 即区别了小说与史籍的特征 汉武洞冥记自序 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 聊以闻见 撰 洞冥记 四卷 承一家之书 说明他们知道小说与史籍的区别 在 有意为小说 了 梁萧绮 拾遗记序 提出了小说语言的要求 文存靡丽 编言贯物 使宛然成章 这与当时文坛追求华美使一致的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小说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 四 唐代小说观念 唐代文人传奇 话本 词文 变文 讲经文 俗赋都很发达 长孙无忌 魏征在 隋书经籍志子部 说 易曰 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 儒 道 小说 圣人之教也 而有所偏 他们认为小说出自周官训诵和训方氏所职掌 而周官训诵职掌四方古籍 方言 风俗 训方氏职掌四方政治 历史 民情 都是职掌 四方 边缘文化的小官 由于这样的定位 因此凡是不能为中心文化所容纳的文化样式都被归为边缘位置的 小说 概念内 小说成了一个大杂烩 他们选的作品 有 燕丹子 世说新语 殷芸小说 等文学性很强的叙事作品 也有 郭子 文对 等非文学性作品 如 燕丹子 的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虚构程度 语言艺术等方面看 都是历史小说了 唐玄宗时史学家刘知几 史通 杂述 第一次将小说分为十类 一曰偏记 二曰小录 三曰逸事 四曰琐言 五曰郡书 六曰家史 七曰别传 八曰杂记 九曰地理书 十曰都邑簿 并对每类小说的渊源 特征 代表作品 成败得失做了全面评析 其中 逸事 琐言 杂记 三类基本上概括了后世所谓志怪志人笔记的大体内容 唐传奇分为两支 一是借怪事以劝惩 如沈既济 任氏传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 篇末云 虽稽神语怪 事涉非经 而窃位著生 冀将为戒 后之君子 幸以南柯为偶然 无以名位骄于天壤之间云 二是源于现实生活 如白行简 李娃传 元稹 莺莺传 李公佐 谢小娥传 蒋防 霍小玉传 等 标榜真人真事 作 传 的目的不是旌美就是劝惩 五 宋元时期小说观念 文言小说 宋初李昉编 太平广记 500卷 92类 收集了自汉初至宋初的小说 笔记 稗史等475种 成为 小说之渊薮 6 明清时期明代小说文体确立 一些史家和学者得的认识还比较落后 如明代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对 小说 分类 志怪 传奇 杂录 丛谈 辨订 箴规 清代纪昀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把不入经史子集类的作品 都划入小说一类 分为杂事 异闻 琐语三大类 清代刘熙载 艺概 中有诗词 文赋的论述 独不列小说 他看来小说仍非一种单纯文体意义上的概念 有些文论家眼里 小说 开始指称一切虚构或半虚构的叙事作品 如 三国演义 水浒传 金瓶梅 红楼梦 等 长篇叙事作品也渐被指称为小说 如冯梦龙在 古今小说序 说 史统散而小说兴 大抵唐人选言 入于地文心 宋人通俗 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 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 而资于通俗者多 清人刘廷玑把小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 四大奇书 前的第一阶段的小说是大杂烩 四大奇书 所代表的阶段 四大奇书 之后以世情与才子佳人阶段 刘廷玑看来小说 至元明以后 是一个以虚构性叙事为基本特征的文体概念 明清兴盛的长篇话本称 说部 稗官 7 近代小说观 小说成为一个纯文艺学范围的文体概念 西方各种叙事文学作品fiction与novel翻译家林纾 严复等选择了中文 小说 一词 自那以后 欧美散体性 虚构性叙事文学作品的novel以及其它fiction一律在中文中以 小说 命称之 事实上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和西方novel与fiction有本质的区别 fiction 是 编造 幻想 虚构 一是指作品内容是虚构的 二指小说戏剧 novel 意思是 新的东西 除了作 小说 解以外 还可作 新的 新奇的 消息 新闻 解 这与我们今天小说概念基本一致 总之 小说的内涵 大致有四表述 第一 先秦两汉所奠定的有关 小说 的认识 即 小说 是无关于道术的琐屑之言 小说 是一种源于民间 道听途说的 街谈巷语 小说 是篇幅短小的 残丛小语 这一界定对后世影响大 首先是确定了 小说 的基本范围 凡不能归入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 方术秘籍 礼教民俗 又以 短书 形式的皆称为 小说 其次 确认了 小说 的基本价值功能 对 治身理家 有 可观之辞 此一 小说 的内涵和外延对后世小说观念影响甚巨 为以后 小说 进入史部和子部的观念上奠定了基础 第二 小说 是指有别于正史的野史 传说 这一观念确立的标志是南朝梁 殷芸小说 的出现 这是中国最早用 小说 一词作为书名的书籍 第三 小说 是一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 说话 艺术 先秦 俳优小说 宋代说话艺术勃兴 小说 一词又专指说话艺术的一个门类 是后世通俗小说的近源 第四 小说 是指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 此一概念与近世的小说观念最为接近 亦与明清小说的发展实际最相吻合 体现了小说观念的演化 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一 中国小说的起源 二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1 孕育期2 产生期3 成熟期4 俗化期5 雅化期6 传型期 一 小说的起源 主要有五种说法 汉代班固 张衡的 稗官说 唐代刘知几的 子史说 明代西湖钓叟 郎瑛 汪道昆 唐宋说 鲁迅 神话传说说 休息说 我们认为小说是个综合概念 其源头不可能只有一个而是多个 主要有四 街谈巷语 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 史传 在发展中吸收诗歌 说唱 俗讲 变文 戏剧等的艺术经验而不断成熟 近代又吸收外国小说观念和创作经验 实现小说的现代转型 二 小说发展阶段 1 孕育期 先秦 2 产生期 两汉 3 笔记成熟 史传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 4 文言小说成熟 通俗小说产生 隋唐五代 5 小说通俗化时期 宋金元 6 小说雅化时期 明清 7 小说转型时期 近代 第三节小说与姊妹艺术 一 小说与散文 尚书 历史小说的源头之一 古文尚书 25篇 非前人所记 是后人伪造的 是 创作 某些文本具有情节 人物 典型环境小说要素 如 伊训 太甲 上中下 写伊尹辅佐太甲的故事 就是历史小说了 今文尚书 的虞书 夏书是后人追记或创作的 具有小说性质 二 小说与诗词 三 小说与戏剧 人物形象塑造四 小说与宗教 宗教包括宗教信仰 宗教理论 宗教实体和宗教文化 宗教对小说的影响包括直接宣传佛道教义如 神仙传 观世音系列 等 将佛道观念作为表现手法如 离魂记 等 将佛道观念作为伦理道德的教化手段如神灵鬼怪 花魅狐妖 阴曹地府等 将佛道哲理作为创作主旨如 南柯太守传 人生如梦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色空 观念 第二章明清小说审美趣味及其变化一 关于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兴趣 喜爱和偏好 又称 审美情趣 或 审美倾向 它是人的审美情感 审美观点 审美理想 审美态度 审美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审美趣味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有深浅高下 健康病态 积极消极 狭隘低级之分 审美趣味也有共同性 同一阶级 民族 时代 修养的人审美趣味很一致 二 明代小说审美趣味的变化 元明以降 古代小说经历了三次小说审美趣味的变化 三国 水浒 是第一次 金瓶梅 是第二次 清代的 儒林 红楼 是第三次 明代有两次 1 阳刚之美和雄劲气势 明朝建立 小说家产生了一种富有时代感的小说观念 即塑造和歌颂民众心中的英雄 以表达对以往艰辛壮美的斗争生活的深挚怀念 英雄的历史决定了小说的英雄主义和豪迈的诗情 英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传奇性 在传奇演义的故事里 人物多是不怕流血 蔑视死亡 有非凡的自制 甚至残忍的行动 他们都气势磅礴 恢宏雄健 给人以力的感召 这表现了作家们的一种气度 即对力的崇拜 对勇的追求 对激情的礼赞 它让读者看到刚性的雄风 男性的严峻的美 这美 就是意志 热情和不断的追求 三国 水浒 铸造了独特的美 阳刚之美和雄劲气势 线条粗犷 不事雕琢 甚至略有仓卒 但让人读后心在跳 血在流 透出一股逼人的热气 没有丝毫脂粉气 绮靡气 而独具雄伟劲直的阳刚之美和气势 2 写实与审丑 英雄主义发展到顶点就需要一种补充 要求表现平凡 表现非常普通 非常不起眼的人 以 金瓶梅 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追求生活原生形态的写实美学 具体表现在 小说进一步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趋于像生活本身那样开阔和绚丽多姿 而且更加切近现实生活 小说再不是按类型化的配方演绎形象 而是在性格上打破了单一色彩 出现了多色调的人物形象 在艺术上追求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从而更加贴近读者的真情实感 作者把现实的丑引进了小说世界 以否定性 人物为主人公 直接把丑恶的事物细细剖析来给人看 展示出严肃而冷峻的真实 发展了传统的小说学 从而标志着小说审美趣味的变化 三 明代小说审美意识的特征 1 历史故事化 有历史史诗化 三国演义 和历史景观化 水浒传 两种模式 都是把历史挪用和转化为瓦舍勾栏中的文化消费品 消费历史 就是写作者 演说者和文化市场合谋制作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 在这个景观中 个人或群体都在享受着历史快餐 因而也就远离了历史 作者 们追溯与探究历史生活 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 一种关于人与人类的认知 是为了一个民族的自我发现 是为了从一种历史文化形态中向读者和听众提供一点儿精神历程方面的东西 史里寻诗 他们已经明确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 同时又使文学具有了质的规定性 即深刻的文学发现和浓郁的诗情必须到历史的深处去找 也就是把历史心灵化 审美化 所以 历史演义是一种充满了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精神意识行为 一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感知方式的审美过程 又是种种精神领会与情智发现的意蕴性的审美积聚 2 审美批判性 明中叶之后 个性解放 主体觉醒 批判传统儒学 主要是封建礼教 逐步又扩大到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批判 3 审美情感化 4 审美世俗化 三 清代小说审美趣味的变化1 追求充实与空灵统一2 追求崇高与世俗统一3 追求通俗与高雅统一 第三章 三国演义 研究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 名本 号海湖散人 祖籍太原 流寓杭州 钱塘说 东原说 太原说 二 成书过程 a 史传系统 晋 陈寿 三国志 晋 裴松之 三国志注 汉 班固 汉书 晋 范烨 后汉书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b 笔记野史 汉末的 曹瞒传 语林 世说新语 等 c 民间说唱 隋代 南部烟花录 刘备跃檀溪 唐佛经有 死诸葛走生仲达 等 d 唐宋诗词 杜牧 赤壁 李商隐 娇儿诗 苏轼 赤壁怀古 等 e 宋元说话 说三分 三国志平话 f 金元杂剧 三国戏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襄阳会 貂禅女 等 g 作者的创造发挥 三国演义 三 版本 1 最早刊本嘉靖壬午年 三国志通俗演义 24卷 240则 2 刻于万历间的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20卷240则 3 明末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4 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 第一才子书 三国演义 60卷 120回 最流行的本子 毛氏修改调整了回目 增删了部分情节 删改了多余的诗词赞语 文字上也作了润色加工 使情节比原来更加紧凑 文字也更精练 流畅 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更强了 四 主题思想 1 统一说 历史规律说2 忠义说 3 英雄说 4 仁君贤相说 5 战争小说说 6 争正统说 7 皇权说 8 人民愿望说 五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三绝1 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及文化意蕴 经天纬地之才 神鬼莫测之智慧 a 隆中高论 b 博望坡火烧曹军 c 智激孙权周瑜 d 舌战群儒 e 草船借剑 f 借东风 g 火烧赤壁 i 华容设伏 j 三气周瑜 k 智取汉中 l 帷幄平五路 m 七擒猛获 n 空城计等 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a 智慧崇拜 b 文人自我炫耀 c 文人理想追求 帝王师 的展现 为文人写心 2 良将典范 义的化身 关羽a 桃园结义 b 屯土三约 c 身曹心汉 d 千里走单骑 d 义释曹操在事业成败中显现神武功绩 由被动转为主动 斩华雄 镇荆州 水淹七军 败走麦城 在矛盾冲突中显现忠肝义胆 屯土三约 诛颜良文丑 义释曹操 在优缺点交织中展现宽广胸襟 威猛中偶尔冲动 蔑视黄忠 比武马超 中毒箭 单刀会 文雅中偶尔软弱 战黄忠时轻敌 误战机 在敌我友中展现威望令誉 曹曹对他爱 敬 畏 孙营对他爱 畏 刘营对他敬 畏 念关羽的文化意蕴 国家责使命感人间情 民间愿望 国家统一 百姓安康 忠义观 3 奸诈与雄豪的典型 曹操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雄豪的一面 奸诈的一面 曹操形象有个由雄到奸过程 西晋 帝魏寇蜀 东晋 尊刘贬曹 唐李世民既赞颂又批评 北宋在亳州重修魏武帝庙 南宋陆游 邦命中兴汉 天心大讨曹 清时 贬曹 曹操形象的意义 善善恶恶的伦理思想 仁君仁政的社会理想 作者推崇智勇的审美观六 三国演义 的艺术成就 1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a 巧妙安排 合理生发 连环计 b 移花接木 张冠李戴 草船借剑 c 加工改造 面目一新 东吴招亲 d 合理想象 精心虚构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2 独特的人物塑造艺术 类型化 鲜明化a 抓住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刻画众多人物性格 b 利用细节显现人物性格 c 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d 真实描写与夸张想象结合 如诸葛亮形象 3 多线纽合的线形结构 主次分明 详略有致4 雅俗结合的文学语言 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 5 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 同中有异 四 主要问题 1 拥刘贬曹思想 a 表现 在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中 刘备集团兴起最晚 衰败最早 力量最弱的 但是作者却将蜀汉作为全书的中心 将曹魏作为其对立面 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 这种整体构思和格局 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而且小说的情节 细节和人物刻画 尤其是作品中对刘备和曹操的强烈的爱憎和褒贬 也都体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b 形成 是在三国故事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 见前面叙述 罗贯中创作 三国演义 时继承了这一思想倾向并将其熔铸到作品中 而毛氏父子的修改又加强了这一倾向 使其更加鲜明突出 c 内涵 首先 它是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将刘备写成忠厚仁义的仁君 将曹操写成奸诈残忍的暴君 表明作者时以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和天下归仁的政治观念来指导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艺术概括的 其次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是民族思想的反映 三国流传演变的时期 尤其宋元时期 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三国演义 对蜀 汉的推崇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最后 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这种封建正统思想也就是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思想 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一家一姓的统治的思想武器 作者对刘备的肯定和歌颂 很大程度上因为刘备是 汉家苗裔 出于这种封建正统思想 2 忠义思想 忠义思想在诸葛亮身上的体现主要是 恩义 和 忠义 他与刘备的关系 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 达到了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的理想境界 诸葛亮出山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此后他一生的行动 就 是报答这种 恩情 真正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白帝托孤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事必躬亲 等 3 对人物形象 绝 的创作追求 4 士的生存状态的反映 第四章水浒传一 关于英雄传奇英雄传奇 我国古代小说类别之一种 英雄传奇虽有历史的影子 但主要故事来源于传说和虚构 内容多围绕不同的英雄个人而展开 通常集中于朴刀杆棒一类的个人打斗故事 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是 水浒传 其他还有 杨家将演义 说岳全传 等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小说的异同 同 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说和演变过程 都同历史有一定的联系 都注重情节的紧张生动 人物都带有理想色彩和传奇式的夸张描写 异 历史演义的基本历史发展轮廓 重大的历史事件 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动 都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 只是在具体情节 细节 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 有较多的加工和虚构 而英雄传奇则不注重历史发展过程 不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 而广泛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人物大多是虚构的 二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1 历史记载 东都事略 中的 徽宗纪 侯蒙传 宋史 中的 徽宗本纪 侯蒙传 张叔夜传 等 2 民间水浒故事 3 讲史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4 杂剧中的水浒戏 现著录33种 今存6种 5 文人加工成书 三 作者有五种说法 施耐庵 罗贯中作 施作罗编 施作罗续 施 罗伪托 作者另有其人 四 版本系统 1 简本 文简事繁 排座次后有征辽 平田虎 王庆 文学价值不太高 2 繁本 文繁事略 无平田虎 王庆的内容 通行本都为繁本 分百回本 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三种 a 百回本 最早百回本是嘉靖武定侯郭勋刻本 已佚 今存最早的百回本是万历17年天都外臣 汪道昆 序的 忠义水浒传 较为流行的是万历38年的容与堂刊本 题为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b 百二十回本 袁无涯刊本 题为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 简称 水浒全传 c 七十回本 明末金圣叹腰斩120回 水浒传 而成 题为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明崇祯贯华堂刊本 故称贯华堂本 他将聚义后的内容全部砍掉 以杜撰的卢俊义惊噩梦作结 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 由于这个本子保存了全书的精华部分 文字也比较洗练统一 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语 因而成为最通行的本子 五 思想内容 水浒传 是一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民革命的兴亡史 1 深刻揭露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热情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 小说用大量生动的生活图景 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政治上的残酷迫害和经济上的野蛮掠夺 写出了 官逼民反 乱由上作 从而真实地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热情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 2 热情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 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英雄气概 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从来都被污蔑为盗贼 但是 水浒传 的作者却把他们作为正面的英雄人物来描写 着意渲染 赞美他们的高贵品德 这就表明了 水浒传 具有非常进步的历史观和民主思想 3 写出了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整的农民革命的兴亡史 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由分散到聚合 由盲目行动到有 明确行动纲领和严格纪律以及受招安导致最后失败的全过程 成功写出了一部特点历史条件下完整的农民革命兴亡史 具有极为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 4 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 尤其是农民战争战略战术和斗争策略的经验 水浒传 忠实反映了农民革命斗争的生活 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 尤其是农民战争战略战术和斗争策略的经验 这也是我们认识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时不容忽视的方面 5 对 水浒传 招安描写的认识 水浒传 的招安描写历来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施耐庵一方面满腔热情的歌颂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事业的正义性 一方面又让他们接受招安 并且让招安成为一个催人泪下的惨剧 这种描写反应了鲜明而深刻的思想矛盾 造成这一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a 农民阶级自身的认识局限 梁山义军 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 忠心报答赵官家 的思想路线 虽然使现代的读者不满 但却是符合这些农民英雄的思想性格和历史真实的 b 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 忠君 思想不仅在统治阶级内部是一种牢固的概念 就是在被统治的普通百姓中 也有深刻广泛的影响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 水浒传 招安描写 c 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 水浒故事流传到写定成书时期 正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 水浒英雄接受招安 也受了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的影响 d 封建统治阶级招抚政策的影响 水浒 传 中关于招安的描写 部分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招降政策和历史上无数的招降事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六 人物分析1 宋江 复杂的统一体 悲剧人物 性格是发展的 2 林冲 满足 愤怒 隐忍 反抗 造反是被逼的 3 李逵 鲁莽 率真 忠诚 义气 第五章西游记一 关于神魔小说神魔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类别之一 题材为神话故事或宗教传说或来源于历史 代表作 西游记 封神演义 及其续书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现存最早取经故事的民间艺人传本 十七章 有题目次序 文杂诗词 每章以诗词作结 故称 诗话 乃 西游记 雏形 二 西游记 的故事演变 西游记 故事的演变 传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传说 独异志 唐新语 话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杂剧 西游记 平话 西游记 三 西游记 的版本1 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现存最早的刊本 2 万历31年书林杨闽斋刊本3 崇祯刊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四 西游记 的形象及其意义1 孙悟空形象及其时代精神 西游记 主要写了取经路上的师徒四人 这四人中主角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形象 无论本领还是品格 都是一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英雄的形象 其主要特点有 1 他是来历不凡 聪明机智 神通广大的人物 2 他是一个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极强的人物 3 他是一个积极乐观 勇敢无畏 不怕困难 敢于斗争的人物 4 他是一个善恶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 总之 孙悟空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魔形象 折射出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 有极强时代色彩 主 要体现在 1 孙悟空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对立的 强者为尊 思想 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市民意识的表现 2 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 无拘无碍的生活 不能忍受任何屈辱 要求 重贤 对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 这与当时出现的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的自觉意识一致 这也和 强者为尊 的思想一脉相通 五 西游记 的现实性 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西游记 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 但它却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 表现了作者关注世俗生活的情怀 这表现在 1 在写人物的超凡入圣的同时 又写了他们身上的社会品性和世俗思想 写得很富于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来自世俗生活 又是现实生活所需要而为读者所喜爱和接受的 如孙悟空 猪八戒 2 通过幻想的形式 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丑恶 书中的神魔都是地上的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中各种邪恶势力的象征 无论天上的玉帝 还是人间的国王 大多荒淫享乐 昏庸无道 妖魔与神佛的联系曲折的映射出现实生活中复杂社会关系 3 高度概括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斗争智慧和经验 孙悟空斩妖除怪的高超智慧 虽然充满了奇异色彩 但都是现实斗争经验的运用 充满了人间色彩 三 西游记 的艺术魅力 奇幻与奇趣1 奇幻 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 创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奇异幻想的特点是 1 奇幻描写不是为了渲人耳目 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而是为了塑造孙悟空一样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2 这些幻想貌似异想天开 但都有现实生活依据 透露出生活气息 2 奇趣风格及其成因 西游记 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 虽然取经路上险山恶水 妖魔层出 但却充满了愉悦 没有紧紧张感和沉重感 原因 1 人物思想性格充满谐趣 如孙悟空的乐观主义的戏剧性格 猪八戒农民式的憨厚朴实 猪似的懒惰自私 贪吃好色 自作聪明 2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将神性 人 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西游记 是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 同时又熔铸了社会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是个猴子 其性格具有猴子的属性 如机敏灵活 顽皮好动 猪八戒则具有现实生活中猪的属性 如好吃 偷懒 蠢笨 这使得全书充满了童话的色彩 得到了从老人到小孩的广泛喜爱 3 小说也充满了童话中天真烂漫的乐观情调 第六章 红楼梦 研究一 作者简介 作者不能确定 一般认为是曹雪芹 曹雪芹 原名曹霑 字芹圃 有感谢皇恩的意思 后来 讨厌科场追求高洁 更名为 雪芹 又因崇尚魏晋风度 号为 梦阮 先祖是汉人 因战败沦为 包衣 后入汉军籍 因功转入满州正白旗 高祖曹振彦官至浙江盐法参议使 曾祖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的保姆 奶妈 祖父曹寅是康熙伴读 康熙登基后 曹玺为江宁织造 其后曹寅 曹颙曹頫世袭此职 前后六十年 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曹家 康熙死后曹家被抄 家庭败落 曹雪芹资料少 只有他朋友敦诚 敦敏 张宜泉等诗文有零星记载 但是无法确认他与曹寅家族的关系 二 作品版本 脂砚斋 系列 手抄本 八十回 十二个 主要有四个即甲戍本 1754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残十六回 己卯本 1759 中有 红楼梦 字样 庚辰本 1760 残七十八回 戚蓼生序本 1912 有正书局出版 八十回 程伟元刊本系统 高鹗续写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 一百二十回 1792年程甲本 1793年程乙本 三 红学 1 旧红学 五四前 蔡元培 石头记索隐 为代表 索隐派红学 王梦阮 沈瓶庵 红楼梦索隐 邓狂言 红楼梦释真 赵烈文 能静居笔记 2 新红学 五四后 胡适 红楼梦考证 俞平伯 红楼梦简论 3 现代红学 四 主题思想 1 宝黛爱情悲剧说 2 衰亡说 3 二重主题说 4 妇女悲歌与颂歌说 5 教育问题说 6 哲理说 7 综合论 五 人物形象系列 共448人迎春的懦弱 探春的刚强 惜春的固执 李纨的贤淑 贾母的慈悲 贾兰的勤学 贾 环的卑贱 贾政的正直 贾赦的尴尬 袭人的忠诚 晴雯的尖刻 夏金桂的悍泼 王夫人的仁爱 邢夫人的愚鲁 卜世仁的铿吝 赵姨娘的无识 妙玉的乖张 尤二姐的顺从 尤三姐的刚烈 李嬷嬷的讨厌 赵嬷嬷的罗嗦 醉金刚的慨慷 刘老老的粗俗 史湘云的天真 1 贾宝玉 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 西江月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哪管世人诽谤 体现在 1 逃避陈腐的封建教育 厌恶四书五经 鄙弃功名富贵 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2 批判封建道德信条 他逃避士大夫的交游应酬 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 封妻荫子 全然否定 他只企求那种斗草簪花 低吟悄唱 随心所欲 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 趁着你们都在眼前 我就死了 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 流成大河 把我的尸首漂起来 送到那 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 随风化了 自此再不托生为人 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3 反对男尊女卑 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 他只有真假 善恶 美丑的概念没有尊卑 如 他家规矩 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贾环是他的庶出兄弟 但宝玉却是 不要人怕我 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 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 他还为贾环打掩护 他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 对茗烟 没有没下 大家乱玩一阵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 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 女性 撕扇子千金一笑 使晴雯转恼为笑 金钏受辱身死 他偷偷跑到郊外洒泪祭奠 他结交贫民秦钟和戏子柳湘莲 4 追求个性自由 爱情婚姻自由 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 取决于家庭的利益 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 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他在梦中叫骂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 金玉良缘 我偏说 木石姻缘 他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深情都倾诉了出来 他爱林黛玉 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 这种 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又成为他克服自身弱点 发展进步思想性格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 他们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 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他没能与林黛玉结合 却与薛宝钗结婚 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 他终于弃家出走 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宝玉的叛逆性格是动态的 发展的 分三个阶段 a 认识到男性贵族社会的丑恶 b 认识女性贵族的凶险 如王夫人抄检大观园 逼死晴雯 司棋 撵走芳官 四儿 c 幻灭 宝玉叛逆性格形成的原因 封建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长期的内帏生活 与平民的交往 黛玉之死 问题 贾宝玉的人生观 一般的人都以为他糊涂 没目的 无事忙 其实不然 他的人生观就是爱 得到爱就是幸福 得不到爱就是苦痛 至于 人生的贫富贵贱 尊卑际遇 他毫不在意 如元春回省与晋封 他视有如无 但对待女子 却小心谨慎 如一次被父亲毒打 听袭人告诉宝钗说 他被打是薛蟠告状的 然他恐怕宝钗多心 就告诫袭人 你可别胡说 薛大哥是不会作这样事的 又一次挨打后 黛玉来瞧 叫他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长叹一声道 你放心 别说这样话 我便为这些人死了 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次 一个丫头给他一碗汤喝 然因彼此都没留意 汤烫了他的 手 他倒不觉得 反而问丫头烫着了没有 疼不疼 又一次 在大观园里见到一位女子在地下画字沉思 忽然大雨骤至 自己已经淋得落汤鸡 反而叫人家快避雨去 贾宝玉恨不得天下所有的女子 都收到大观园里 尽自己一份对女性牺牲的天质 所以对平儿 鸳鸯 香菱 秦雯等都尽一份力就认为是天下莫大的快事 对女性牺牲的精神 是不是我们男子的天性 袭人一天借赎身的事向宝玉提留下 的三个条件时 宝玉忙说 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 好姐姐 好亲姐姐 别说两三件 就是两三百件 我也依的 只求你们一同看着我 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 飞灰还不好 有形有迹 等我化成一股轻烟 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 你们也管不得我 我也顾不得你们了 那时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这些话说得多么亲切 多么真挚 他要有爱 就有一切 他被打后 个个对他都是怜惜悲感 他心里想道 我不过挨了几下打 他们一个个就 有这些怜惜之态 令人可亲可敬 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 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 既是他们这样 我便一时死了 得他们如此 一生事业 纵然尽付东流 也无足叹借了 这是贾宝玉人生观的自诉 贾宝玉形象之所以不朽 因为一方面他象征中国国民性的现世主义 尚情感 任直觉 宿命论 把现实生活看成终极价值 另一方面他象征着人类的 情种 古今中外无出其右者 他的情是纯洁的 天真的 是曹雪芹说的 意淫 爱情 淫虽一理 意则有别 如世之好淫者 不过悦容貌 喜歌舞 调笑无厌 云雨无时 恨不得天下之美女 供我片时之兴趣 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如尔 指宝玉 则关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吾辈推之为 意淫 惟 意淫 气字 可心会而不可口传 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汝今独得此二字 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 然于世道中 未免迂阔怪诞 百口嘲谤 万目睚眦 从中国整个文学史看来 不论在诗词 小说与戏剧里 描写纯粹爱情的很少 一写到男女的关系 就是性 如 金瓶梅 红楼梦 写爱情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2 林黛玉 贾宝玉说 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 曹雪芹把 精华灵秀 更多地钟于林黛玉 他笔下的林黛玉 姿容娇美 聪明绝顶 坚贞纯情 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叛逆的精神 她叛逆的悲剧性格 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首先 她秀外慧中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极写她的迷离 梦幻 病态 柔弱 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此女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见几回 其次 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 她爱书 读 四 书 西厢记 牡丹亭 桃花扇 等 对李杜 王孟 李商隐 陆游等人的作品 熟读成诵 她善鼓琴识谱 作者似乎将才女薛涛 李清照 叶琼章 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 融进其中了 每次赛诗 她的诗往往夺魁 尤其 菊花诗 不仅 题目新 诗也新 立意更新 情景交融 菊人合一 她连咏三首 连中三元 一举夺魁 再次 叛逆性格 与宝玉同 她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婚姻自由 与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不同 她才情横溢 学识渊博 而且如饥似 渴地阅读 性灵之学 的杂剧 在 五美吟 中 她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 她咏红拂 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 在酒筵上 她把 西厢记 牡丹亭 中的 淫词艳曲 引为酒令 她与贰臣逆子贾宝玉引为知音 结为同心 不劝宝玉走 仕途经济 之道 从不说这些 混帐话 更体现在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上 她和宝玉的爱情是是一种新型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是建立在互相了解 思想一 致基础之上的纯真 深挚 坚贞的爱情 林黛玉本是一个 情痴 情种 她为爱情而生 又为爱情而死 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 爱得执著 始终如一 至死靡它 然而 这种爱情又是在险恶的环境中发生 发展和生存的 这就难免有痛苦 而且没有出路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 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 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 来倾泄 或 或者 不是闷坐 就是长叹 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 常是自泪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 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泪 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 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 她便 焚稿 绝粒 以生命相殉 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 至纯至圣 感天地 泣鬼神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 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 喊出了 宝玉 宝玉 你好 的未完的一句话 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3 薛宝钗 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 沉静淡泊 温柔和平的性格 她心灵深处隐藏着豪放大度 同时她又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绝非 圆滑世故 封建卫道士 市侩 首先 聪慧 出生名门 天资聪慧 养成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面 她广泛涉猎文学 艺术 历史 医学以及诸子百家 佛学经典 连以 杂事旁收 著称的贾宝玉也远不能及 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 绿玉 改 绿腊 的指点等 她在 诗歌创作中提出 各出己见 不与人同 要命意新奇 别开生而 其诗构思新颖 意境深邃 具有雍容典雅 含蓄深厚的风格 大观园的诗人中 仅林黛玉可与抗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