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与提炼改(蔡永辉).doc_第1页
概括与提炼改(蔡永辉).doc_第2页
概括与提炼改(蔡永辉).doc_第3页
概括与提炼改(蔡永辉).doc_第4页
概括与提炼改(蔡永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工作室编制专题概括与提炼(蔡永辉)【专题概述】概括能力,指的有三层能力: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文(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概括的分类包括初级概括:指对具体事物、事情进行分析、整理、分类、综合并初步归类。即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概括。如归纳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还有高级概括:指把事物、事情进一步归纳、综合到本质的概括。即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在高考能力要求中,概括题常见的题型有:(1)语言表达的条件压缩与概括(2)诗歌的形象与情感(3)文学类文本内容的归纳(散文、小说)(4)材料题的要点概括(文科加试题)(5)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要点概括【典题分析】【例题1】(04卷)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参考答案】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提示】上述文段属说明性文字。“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是“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 “魏晋封建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尚钺,据此即可进行概括: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规律与技巧】本题可以综合运用以下方法:(一) 概括要素法:【注意】当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或一句话概括的时候,可直接使用句型:“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 概括特征法:找出文本中各个对象的特征(或观点)并提炼。(三) 提取重组法:把文本中出现的主要特征提取出来,重新组合成句。我们可以用以下表格示意。主动性对象事件被动性对象范文澜 翦伯赞认为中国西周进入封建社会/西周封建论郭沫若认为中国战国进入封建社会/战国封建论尚钺认为中国魏晋进入封建社会/魏晋封建论【注意】压缩语段必须顾及命题的形式。 命题形式不一样,解题策略就会有区别。例如,根据材料给某一概念下定义的解题策略,就有别于其他的命题形式。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A.定义的大框架。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24题,首先应形成这样的大框架“遗传是自身繁殖过程”, B.能揭示本质特征的要点应完备:“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C.语言应通顺。定语排序应合理,不能缺少必要的成分。【例题2】(09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规律与技巧:【解析】 准确理解“风尘恶”的含义。“恶”指词中 令人悲伤难过、目不忍睹的景象。结合词的前后内容进行概括。诗歌中的形象概括不能脱离文本,题目问: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在作答时一要准确理解含义,二要结合诗歌上下句,三要用结构相同的句式来表达。本题主要运用(1)摘录概括法和(2)变句概括法(有的阅读材料所要概括的句子零散重复,这就需要对原文句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以不改变原文内容、不遗漏原文信息为前提)【例题3】(04卷)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4分)【参考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参考答案】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的苦寒人生;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3.(6分)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参考答案】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规律与技巧:(1)引用概括法:【说明】在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时候,还可以看该段落中有没有中心句,如果有,可以直接引用来概括该段主要内容。如第一问。(2)概述法。如果有时候某部分的意思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如第二问【例题4】(08卷)实用类文本(选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勣,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1.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答案一】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答案二】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48岁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误区警示】一是信息筛选不全面二是只摘句不归纳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答案一】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答案二】(1)聪明好学,刻苦用功;(2)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3)在日本搜访阙佚,爬罗剔抉;(4)博览群书,潜心研究;(5)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提示】整合信息:(1)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结识名流学人,视野开阔;(3)游学日本,搜访阙佚;(4)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有所创新。【整理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3)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规律与技巧】如何做到信息筛选全面?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精神品质。2锁定目标,局部勾取。圈点勾画文章中与各题目所问问题相关的“重要词句”。如何整合、归纳、概括筛选出来的信息?3根据要求,整理呈现。对圈定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句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4.注意几种问法:“哪几种” “简要概括” “具体说说”“ 概括的具体表现”前两种只要提纲式表述,而后两种则要先概括后阐释,先抽象后具体。人物概括题常常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如第二题。【例题5】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答案】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专题总结】在阅读中做概括提炼题时,一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解题:1标题诠释法,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应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如: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诗歌题野望。这首诗就是以“野望”为题,扣住“望”来写的。2找中心句法,因为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往往具有精炼概括的特点。(摘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必赘述。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要找准主干去其枝叶,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如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第8题,第(10)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这一类型的题目。答案应该锁定整个第(10)段。第(10)段说,古镇的石板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其金戈铁马之声仍在古镇上回荡。韩世忠、梁红玉是民族英雄,他们率兵抗金是为了实现恢复大宋江山、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所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加以抽象、凝练、概括,“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即是: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4联合法,如果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根据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它们联合起来,再简要概述。(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如一日的春光(2005高考)作者写四月三十日应朋友之约看海棠,之后有这样的描写:“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这两句概述了“我”对海棠的观感,赏尽春光的快感。领悟了作者的情感定位,高考题(17题第一问)“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就容易做答了。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5词句整合法,文、段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我们善于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发现主要的语句,把这些相关的词语或语句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6概述法,如果有时候某部分的意思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如2007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1题,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要求分三点进行概括。这就要先找到“重西湖”在文中的位置。“重西湖”出现在第9段,“清诗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说明“重西湖”的原因不仅在后几段,也包括在前面的各个段落中,而且题干要求要综观全文,做了明确提示。前面几段写了哪些与西湖有关的内容呢?第3段写道,杭州有茶,西湖四周处处皆有喝茶人,天天在品着一份生活的情趣。第4段写道,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飘浮着像梁祝这样的音乐。第5段写杭州的树,当然包括西湖边满目葱茏的树。第6段写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而西湖边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而公园美在有各式各样的伞。第7段写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与西湖有关的诗文和西湖的一草一树一花相互映衬,令人神往。西湖当然离不开水,而第8段写的西湖的水,是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水,这里有悠远不尽的故事,有传说,有民族英雄,也有与西湖有关的文人。后面第10、11、12段,即是对民族英雄、文化名人的具体解说。第13段,则写出杭州人为明日西湖绘制了一幅幅的蓝图,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和谐,是大气。这样就把所有与“重西湖”原因有关的重要信息都筛选并提取出来了,然后再抽条归纳,跟西湖自然美景有关的有哪些,跟西湖历史文化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有哪些,跟西湖未来憧憬有关的有哪些,由此便可以整合出三条答案:(1)西湖风景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当然,在答题时,往往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和题干要求,进行整体把握,进行几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同时要注意,对概括题作答的要求是准确、全面、简洁。准确指的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理解命题者的设题考查意图,找准答题的角度和切入点。全面是要求作答要完整,很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层意思,要避免浅尝辄止,只抓一点不顾其余。简洁说的是作答的文字要求简练明白,流畅通顺,切忌词不达意和重复罗嗦。【训练反馈】【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答案:短小、真实、即时、方便(若答“网络技术应用”也可)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答:微博传递着众多人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训练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登 楼 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解析:解说诗句而未概括内容,则不能得概括分(2分)。如能概括出颔联写的是登楼所见之景,颈联写的是心中所担忧的国(时)事,得2分。关于“感慨”,如能答到“古今世事沧桑变幻”、“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两点中的任一点,得2分;两点都答到,得3分。【训练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瓦屋听雨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了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叶一般,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夜色渐渐浓起来,人家的窗户大都紧紧地闭着 ,朦胧的灯光影影绰绰,透过雨窗望去,模糊得像瞌睡人的眼睛。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 本想出去走走的,雨却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心呆在屋子里独自听雨,享受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就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么?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怀春少女在花前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浸漫漶出不尽的情意。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当然,在人的种种情愫中,应数爱情最令人心动勾人魂魄了。我时常把雨声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候,又像在焦急地呼喊,想要答应,又辨不清是谁的声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感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总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上轻轻的弹唱。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文章第节,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答案】高楼庞大而僵硬,雨滴在上面不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高楼的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听不到原汁原味的雨声。所以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2.作者在瓦屋中听雨,产生了哪些感悟?【答案】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在繁忙的城市里,已很少有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3.联系本文,概括“雨”这一意象长期成为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原因。【答案】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雨能让人享受亲近自然的雅趣。能寄托人们不同的情感。雨能让人摈弃尘世的杂念。【训练4】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刚柔并济龙应台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关注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作为一个汉语写作者,龙应台一直是华语世界里一个受人关注的名字。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新近的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面对人们的非议,龙应台说,“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1传记的题目是“刚柔并济龙应台”,请分条陈述她“刚”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在台湾时写作出版杂文集野火集,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在欧州时写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关注文化冲突、社会变迁。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2为什么有人说“龙应台,越写越小了”,而龙应台却认为自己的写作“从小变大 了”?【答案】说“龙应台,越写越小了”是因为龙应台的写作从对社会制度、人权、文化冲突、社会变迁等公共社会问题的关注,转为对家庭亲情的描述,关注的对象变得狭窄。而龙应台认为自己的写作“从小变大了”是因为他认为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关注亲情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训练5】材料概括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