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资料十.doc_第1页
高三语文资料十.doc_第2页
高三语文资料十.doc_第3页
高三语文资料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资料十辛亥这一年:百年记忆 家国千载煌煌五千年,从这一刻,掀开新的纪元。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新军工程营几声枪响,革命号角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响遍大江南北。统治中国296年的清王朝,于此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从来不是枯燥的流水账。百年之后,回望辛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是一张张棱角分明、鲜活依旧的身影,是一份份家国为大身为轻的殷殷情怀。他是孙中山先生。原本,他不过是一介勤奋的书生。振臂一呼,凭一己之力,原本四分五裂的革命党,愣是拧成百折不挠的一股绳。从黄花岗到武昌首义,数年间,千年皇朝史画上句号。她是女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她有着惊世才情,她的人生本应定义为“近代中国的李清照”,而她,却选择了世间最为艰险的路遥远渡日本,投身革命。一日剑出鞘,终证女侠名,虽壮志不酬,革命之火从此燎原。他是大师章太炎。他有博古通今的学问,鲁迅、黄侃、钱玄同他的弟子也多为近代中国文化星斗。他清醒,身处一个跌宕的时代,毕生学事,终为国是。在革命檄文里,哂谑宣统“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独闯总统府时,愤斥袁世凯“清室之罪人,民国之叛逆!”这是一份列不尽的名录。在那个国势凋零,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走出书斋,用文人纤手,高擎知识明灯,扭转国运,重振中华。回望辛亥,我们不禁发问:谁为之启蒙思想,谁令之一呼百应?如是发问,我们想起一位知识人。他脸庞清癯,颧骨高突,目光深邃悠远。是的,你一定想得到,蔡元培。这位晚清的举人,丢下翰林编修的职位,以开启民智为己任,创办“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编写苏报、警钟日报等报刊,痛斥清廷之腐朽,唤取人民之觉醒。还有邹容。在最绚烂的年龄,做最激情燃烧的事业,这位年仅20岁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青春。是他,17岁远渡日本留学,逢集会必宣传革命;是他,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明确地鼓吹革命、宣扬共和的著作革命军,字字澎湃,句句雄壮,将“革命”讯息洒向全国,从此,革命呼声响彻神州大地,英雄四起竞挽沉沦。如是发问,还有他们。他是辛亥前大力推介西方文化的严复,他是公车上书的康有为、梁启超,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他是以状元身份倡办实业的张謇百年后,我们轻轻叩开那段历史。他们不曾发出一枪一弹,却都或直接或间接为民众打开了现代文明之窗,用现代共和观念动摇了人类历史上最顽固的封建专制体制,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无畏战士。他们是向导,领我们读懂这段历史;他们是证人,让我们信服进步之必然。变革已然浸润。一座现代书院的诞生,见证着这种变革。1897年,清朝地方大员林启在杭州创立求是书院,这是浙江历史上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比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还要早一年。书院开设外文、数、理、化、博物等现代课程,造船、种植、矿物、制造等技术科目,百余年来,从这所书院走出的学生,有许寿裳、蒋万里、陈独秀、邵飘萍、蒋梦麟等,还有160余名两院院士。 这变革还见于新文化的勃兴。1907年,李叔同等在日本组建“春柳社”,王钟声在上海成立春阳社,分别上演黑奴吁天记,标志着中国话剧大幕的拉开。此后,郭沫若、田汉、曹禺等先后开始话剧创作,王昭君、名优之死、雷雨、日出等一批传世之作诞生。这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现代话剧,给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还有书画大师吴昌硕。晚清国画仿古之风盛行,画家人生观茫然无期,大师一反常态,笔墨间显现阔大的气魄和神韵,与共和,与革命思潮,遥相呼应。对这变革,梁启超先生如是说,“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百年后,重读是论,他们做到了。帝制不再,国运未改。1923年,辛亥革命12年后,孙中山先生迎来最苦闷的一年: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国内军阀割据,人民困苦不堪,强国之梦依旧遥远,民主共和仍是理想。这一年,他在上海遇到了李大钊。中山先生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大钊先生答: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乃是我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最大敌人啊。对话后,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革命掀开新的一页。这不是中山先生一个人的反思,它意味着整个中国知识界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反思,方有气象万千。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接受任命,成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在这位革命斗士看来,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反思,宣告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渐渐意识到,中国革命需要一种新的领导力量、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道路,而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肩上。历史将铭记他们。因为他们,为中国指向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兴学先驱春日的暖阳静静地照在杭州鸡笼山马坡岭。记者在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丁云川老人的带领下,绕过大片的西湖龙井茶园,来到一排并不起眼的墓碑前。青山埋忠骨。这里是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6位墓主在这淡淡茶香之中长眠。他们分别是:投身辛亥革命的诗僧苏曼殊,为创办学堂而献身的惠兴女士,秋瑾的挚友、冒着生命危险为秋瑾在西泠桥畔筑墓的同盟会会员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反对袁世凯的志士、南社诗人林寒碧先生(徐蕴华丈夫),以及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养正书塾三所学校的创始人、杭州知府林启。静默。凝望。墓碑上,林启的眼神温和而坚定,一如他毕生都在倡导改革、兴学救国中的负重前行。办求是 兴蚕学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次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调任陕西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闻知慈禧太后暗中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林启又愤又忧,连夜上书:“请太后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奏本上去,慈禧大怒,当即革去林启职位,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在衢州任上,他政绩卓著,清史稿云:“(光绪)十九年,(林启)出为浙江衢州知府,多惠政。”除“惠政”之外,林启在衢州兴学之事最为显著,先后创办了12所义塾(亦称义学,一种免费的学塾)。1896年林启调任杭州知府后,和治衢一样,“守杭五年,政平人和”。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人起,至1900年殁于杭州知府任上,林启为官30余年,最大的政绩,莫过于他兴办教育,开创了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1897年,林启利用当时被查封的普慈寺(在今杭州市城东庆春路大学路附近)作校址,创办了求是书院。这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较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还早一年。当时,杭州还有紫阳、崇文等六所旧式书院,但林启认为他们只学八股,空谈义理,溺志词章,这样读书已经不能适应维新潮流。为此,他在申请创办求是书院的代拟奏折中这样写道:“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求是书院初创虽设备简陋,却是一所全新的中西书院,为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所大学。中间原大殿作办公室,寺屋两边作教室和宿舍,当年4月正式开学。林启对入学学生素质要求很高,第一期招生考试,他亲自出题阅卷,择优而取。并特邀有维新思想的文学大师宋恕(宋平子)教国文,聘请美国人Dr.E.L.Mattox博士(中文名王令赓)为总教习(教务长),延请英、美、日等外籍学者来校任教,各科教授都由海内名家、一流学者担任。书院以强调培养人才、讲求实学为第一要义。提倡洋为中用,仿照西方新学制。书院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并授英、德、日等外文,数、理、化、博物等现代科学课程,还开设造船、种植、矿物、制造等技术科目,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场所。林启讲求实学、为国育材的教育理念,同样贯穿在他同年创办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以及第二年创办的养正书塾(现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之中。蚕学馆是我国第一所蚕桑专科学校,为的是振兴当时浙江的主要经济来源蚕丝业。养正书塾是杭州第一所中等专门学校,为的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求是书院成立后第二年,戊戌维新变法仅百日便告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求是书院等三所学校亦被守旧的顽固派攻击中伤:“林启所办三所学校中,伏有新党,应予查封”,处境艰难。林启并不畏惧,他挺身而出,提出“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并无新党,使这三株浙江教育的幼苗,得以在风云变幻中未被扼杀,茁壮成长至今日。开鲜花 结硕果晚清末年,国势日衰,林启为国而忧,为民而劳,日不能安,夜不能寐,终于鞠躬尽瘁,病逝于杭州任上。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享年62岁。林启去世后,其子女要把父亲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人则恳请将林启留葬杭州,并找出林启生前诗句:“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认为这是迪臣公遗愿。子女深感杭人情真意切,不忍再拂众意,最终同意安葬在孤山北麓。陵墓建成之日,杭人倾城出动,前来祭奠。西子湖上,群舟蚁集,却肃然无声,只见愁云低垂,细雨霏霏,湖水呜咽,舟人断魂。当举行祭礼时,一农妇放声痛哭,立时一片嚎啕,如山之崩、地之裂。时人在林启墓前的石牌坊上撰有一联: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横额为:古之遗爱。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虽然林启陵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人民政府迁至现鸡笼山墓址,但为纪念这位曾为杭州做过卓越贡献的“老市长”,杭州人仍集资在孤山北麓修建了一座纪念馆林社,至今巍然屹立。而林启所留下的三所学校,更是在屡经变迁后不断发展壮大, “开鲜花、结硕果”,恩泽后人。1901年,求是书院更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为浙江大学堂;1904年为浙江高等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蚕学馆后来改名为浙江中等蚕业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改为浙江工程学院以及今日的浙江理工大学。养正书塾1901年11月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之后数易其名,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百余年来,三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求是书院当时培养出的“蒙生”(高材生)有邵裴子、钱均夫、许寿裳、蒋百器、蒋万里、史寿白等,以后又培养出了陈独秀、汤书年、黄郛、陈仪、邵飘萍、邵元冲、蒋梦麟、陈布雷、张任天、常书鸿等,以及160余名两院院士。蚕学馆先后培养出了民主战士、新闻巨子史量才,中国蚕丝协会会长郑辟疆,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夏衍,著名纺织丝绸教育家朱新予,著名实业家查济民、都锦生等。养正书塾先后培养出了革命活动家俞秀松、施存统、汪寿华、宣中华等,文化名流有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曹聚仁、冯雪峰、金庸、魏金枝、潘漠华、汪静之、刘质平、吴梦非等,还有天文学家胡景耀以及46名两院院士。就在去年冬天,在大学路求是书院旧址,记者偶遇了正在这里参观的杭州人宋有龙两兄弟。一提起林启,兄弟俩顿时肃然起敬:“晚清乱世,多灾多难,依然有林启老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真是杭州之大幸,民族之大幸。”感恩,心灵的习惯 鲍尔吉原野感恩的人是一些谦卑的人。或者说,他们出于感恩,因而谦卑。感恩者的脸上笼罩安详之美。当感恩成为心灵的习惯,脸上呈现美而非贪婪。有一句老话叫“窃喜”偷偷地、暗地里喜悦,大体上可为感恩者写照。他们的喜不为小得,而为大得;不是一时之得,而是时时之得。这一种得与喜,得之于天地万物。清风朗月之得,春蕾初绽之得,稚儿学语之得,合家团圆之得,均感今生难得今日得,情动于衷,每每生出感恩之念,脸上有美。没错,感恩给人带来相貌上的美。感恩是心灵的习惯,习惯是天天重复的行为。如果重复的是烦恼,情绪接近于忧郁症。如果重复的是感激,得到的是喜悦。问题是,世上有多少喜事能让一个人把感激当成习惯呢?要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才能让一个人把感激当成习惯呢?也许刚好相反,斩获巨大的人不见得有一颗感恩之心。他们觉得职位与钱得之必然,不想感激。感恩的人是一些谦卑的人,他们才会把感恩当作习惯。谦卑的人可能生活在底层,可能遇到更多的艰难。艰难与喜悦之间隔着一堵墙,打通了就有光。全身心打拼的人,对每一点点小小的收获都喜出望外,生出感激。他们不断打拼,不断收获,不断生欢喜心,感恩随之形成习惯。人所以谦卑,是他在心里划出一个很高很大的位置,放置他所敬重的事物。敬重自然、敬重父母、敬重友情、敬重师长。被敬者放置高位,敬者自甘卑下。像泉水源源不断流向低处,卑下者出于感恩而得到欢喜心,点点滴滴汇成水潭。人们把这个水潭叫“感恩的心”。水潭上面倒映出图画的映象,是他们所感激的人和事。狂妄的人心里拥挤,被自我和自我业绩挤满,找不出一隙空地放置感激。纯真的人听到小鸟歌唱,感谢小鸟带来这么好的歌声。狂妄的人心里没有小鸟的位置,也失去倾听鸟儿歌唱的机会。上帝所造的尤物鸟类、花朵、露水和云彩高三语文资料十一在不知感恩的人心里没有倒影。他这一生不知错过了多少美景,只剩下一段干巴巴的自我。感恩的人不仅脸上美,感恩还是对美的欣赏。感恩者实为优秀的艺术家,碗里粮食之美、身上棉布之美、屋檐滴水之美,在感恩者心里形成的涟漪就叫感恩。需要说明白一件事感恩不是廉价的恭维。恭维永远是假冒产品,这个词应该改成“恭伪”。你以为你的一番赞扬话抵得上别人的辛苦付出吗?别人付出只图你说出的轻松流畅的一席话?这么弄,你贬低了别人的帮助,你太看重语言的功能了。感恩者有时并不用言辞表达感恩,还有行动。用言辞表达感恩没有错并且有必要,但更必要的是真诚,而非话语。见到感恩的人,无须问他们为什么和对什么事感恩。他们从地板上捡起饭粒放进嘴里,他们手拿一双烂了的棉袜子踟蹰,不知扔还是不扔。他们节俭,但对别人慷慨慷慨是衡量感恩者的一项硬指标。感恩的人容易满足,知福且惜福。他们的价值坐标是纵向的,跟自己的过去比,而不与别人横向较劲。感恩的人心怀造福社会的宏愿,并一点一滴地实践。他们一定是实践者,感恩并不停留在言辞和心愿上,回报他人与社会,感恩落到实处。感恩的人在感恩中得到了什么?他们说,他们没去想获取什么。但他们确实得到了一样东西,那是心灵的营养。我们如果承认人有心灵,就等于承认心灵是一个活体,有生长也有死亡。心灵生长需要水和营养素,感恩就是最好的营养素,它来源于身体内部,无假外求。就像善良是浇灌心灵的水,感恩者因为感恩而洁净,心灵由此饱满与生长。这个回报大不大?很大,他们逐渐变为富有者。感恩只是善良这棵树上一朵醒目的花,它不会孤立存在。没有既感恩又冷酷的人,正如没有慷慨而吝啬的人。善良、珍惜、记得别人的好处、远离花言巧语、懂得爱、保持脸红的机制、谦卑,是一个好人的种种特征。只是从某种意义说,他还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而已。感恩的人一般也是厚道的人。他们有优异的“道德记忆力”,这是我发明的词,说一个人记得别人的好处,恒久不忘。来自外界的一些小的冒犯、小的不快、小的挫败,会被道德记忆力所融解。厚道的厚,是说一个人不容易被激怒,不轻易反目成仇,他在心田厚厚的土层里存储着他人的优点。这是对感恩的另一种解释,也是厚道的缘由。刻薄的人多聪颖,快,嘴快,心眼来得也快。刻薄的人心里愤怒多,他们未必不善良,只是心地土层薄。如果多多培植厚土,多念及天地之美、人生之美,可以化薄为厚。感恩其实是个人修养的方法。对感恩的误解,还有一种是投桃报李,与原始人的商品交换一样。如果以友谊为基础投桃报李,无可厚非。如果对感恩感到压力而以物易物,近乎小气,或者叫“人际关系紧张症”。为什么不能光明喜悦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能,受而不失君子本色。匆匆还之,见出小气。感恩不是等价交换。物有价,真诚无价。感恩对人最大的好处是净化心灵,念及苍天庇护,念及亲友挚爱,每每难以忘怀。这一过程,心灵启动了类似杀毒的功能,弊有所降,益有所增,这不是投桃报李所能获得的,精神的获得可以超越物质层面。感恩是心灵的一种习惯。感恩一人一事算不上习惯。“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历史与文化。现代人所获得的便利与保障,根植于历史(譬如青霉素的发明),根植于文化,让人们获得基本的对善恶的识别、对艺术与美的普遍认知。“恩”的范畴还包括无数你根本不认识、永远见不到面的人对你生活的干预,如粮食、药品、讯息与交通。更大的恩是覆盖全球的,譬如减少碳排放量。感恩不能窄化,对感恩的表达不是唱歌跳舞感谢电视机前所有的观众,是在心中形成一个懂得珍惜的机制。机制就是习惯,人在这个习惯中懂得美和欣赏美,懂得节制和尊重,生出宁静之中的欢喜心。百年缶翁 鲁晓敏1913年重阳节,西泠印社热闹非凡,微风中传递着淡淡的墨汁味道,海内印石书画大家齐聚于此,饮茶赋诗,挥毫泼墨,气氛蓬顶,一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9周年的盛大“秋禊” 在菊花飘香的秋风中开始了。这年“秋禊”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公推西泠印社历史上的第一任社长,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文人雅集,他们中间有吴昌硕、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当时招牌响亮的印石书画大家,也有日后成为日本印界泰斗的长尾甲等外国人士。在此次公推中,吴昌硕众望所归地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这年他70岁。 “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这幅对联是吴昌硕在这次雅集上撰写的,今天依旧悬挂在观乐楼的门楹上,他谦逊的襟怀对应着湖光山色。可惜没有横批,是吴昌硕纰漏还是故意留给后人总结,已经不得而知了。追踪着当年的气息,我又一次来到西泠印社。西湖的清晨,天很早就亮了,由于清静,湖天出奇地辽阔,一群白鹭从葛岭飞过来,另一群从阮公墩飞过去,它们在西泠印社上空画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圈,清脆地嘀叫着。西泠印社在嘀叫中渐渐醒来,保安迎着晨光打开大门,我第一个钻了进去。阳光一下下地擦亮着这座百年庭院,茂盛如华盖的大樟树,葳蕤密布的植物,高高低低的楼阁,大大小小的碑刻,西泠印社在清晨中一点点露出了它的本色。几名拍婚纱照的摄影师走进了印社,在院子内摆开器材,一对新人在化妆师的摆布下,精心地打点着,他们的新生活也许就从今天开始。顺着图标在园子中游走,一一走进那些空落落的亭台、楼阁、馆舍、碑廊,直到走进观乐楼,也没有遇见一名游客,这恰恰给了我清净的空间。当年,此园是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聚会之处,但它是低姿态的,不管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雅士,或是凡夫俗子,只要你捧着一颗纯粹的艺术之心,这方狭小的舞台一定会给予你广阔的天地。时过境迁,那些百年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在一个个房间中一一出现:吴昌硕、马衡、张宗祥、黄宾虹、李叔同、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沙孟海、赵朴初、启功他们挤在雅致的小楼中一一敞开了艺术人生,他们的作品东鳞西爪地呈现在偌大的庭院中,一张张书画、一方方印谱,那些闪烁着雄浑气韵的作品,在众人灼灼的目光中,是多么寂寞啊,一如它们的主人。在这些名满天下的名字中,吴昌硕是最让我高山仰止的一位,在我看来,他也是这座园中之园的文化滥觞。吴昌硕(18441927),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浙江安吉人,近代最顶级的艺术宗师之一,诗、书、画、印四艺并举,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领袖,百年来书画大师多出其门下,深深地影响了近现代传统书画印发展走向。吴昌硕出生在晚清最为动荡的岁月中,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人丁兴旺的吴家顷刻间只剩父子两人,吴昌硕在战乱中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少年时代。成年后长期在江南一带游荡,或者拜师学艺,或者为人幕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时,只能以刻私章、写条屏换点生活费,有时不得不典当衣物度日,穷困潦倒时以“酸寒尉”自我解嘲。他以最底层的小吏、候补官员、地摊商贩的身份厮混多年,尝遍人间辛酸冷暖,在困顿中填写了大半个人生履历。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明朝最杰出的文人画家徐渭和清朝最杰出的文人画家吴昌硕身世如出一辙,这两个穷酸秀才孤苦伶仃,仕途坎坷,最终都成为艺术之集大成者,成为一个朝代最杰出的艺术巨匠。从中让人悟出一个道理,苦难往往是良师益友。历经坎坷而壮志不伸,吴昌硕身处逆境,葆有豁达的心境,始终保持着理想,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也不放弃。有三件事情对吴昌硕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科举不顺。吴昌硕自小饱读诗书,但他的科举之路从一开始便异常艰难,22岁才中秀才,对于自视甚高的他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开局。此后他便绝意于科考,终身只是一个可以穿长衫的老童身。其二报国无门。历经太平天国战乱、甲午战争、庚子之乱,国事的一再破落,他身陷时代大变局,徒叹报国无门。甲午战争爆发后,作为湖南巡抚吴大澄的幕僚,他跟随湘军北上抗日,他曾写下“补天谁有大手笔,顽石跃出娲炉中”这样磅礴的诗句,恨不得将手中的毛笔换成长枪,奋战沙场杀敌报国。1910年夏,67岁的吴昌硕沿长江至武汉,过长江黄河,兜了大半个中国抵达京,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北游,他考察了民生民情,对清朝完全绝望,从此不谈政事,专心学术。其三仕途坎坷。他从最低级的小吏做起,稍后做过官职大点的佐贰,也担当过巡抚幕僚,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大济苍生的儒家理想。吴昌硕56岁那年出任安东县令(江苏涟水),在临近花甲之年实现了仕途上的突破,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居然让他有着临水照花般的成就感,那个久违了的修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猛然又蓬勃起来,但他又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仅月余便挂印而去。“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历经这一系列变故,他的心境变得阔远和宏大,看惯了是非功败,内心已经相当平静。仕途曲折和底层生活的濡染,他的作品从拘泥中挣脱而出,他的作品是艺术,更是生活,无限贴近时代的脉搏,这也是他的作品日后被大力追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观乐楼中挂满了大师的书画印谱,这些作品在射灯下闪着幽静的光泽,无一不透露出他的个性,人与画合二为一,人与故居合二为一,作为故人以实物存在最贴切的方式存在着。我徜徉在他笔下那些亦俗亦雅的色调、亦正亦斜的枝条纹理、非现实美感的花花草草、真实而又化外的生活场景中,他的所有的作品无一不充溢着灵魂的述求、对现实的无奈的叹息、对理想的美妙寄托。品他的每一幅画,我们都能读到局部的精神又能领略全局的精神,往往各个关联之间与疏通贯汇,总能小中见大,这是书画的至高境界。几株花草让人领略一园之香,几片残荷让人读荷塘衰败,几只鸟鸣让人领略森林的气象。一个人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令人朝拜的程度,艺术就是宗教。吴昌硕的命运虽然多劫难,这点与梵高、徐渭、八大山人等人悲剧的命运有几成相似,但是他能够在晚年见证自己的成功,在他的有生之年便奠定了历史地位,将西泠印社建筑成“天下第一社”,成为现代国画的奠基人,引领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狂飙,使得清末民初的海派成为美术历史上的激情篇章。晚年吴昌硕回顾自己的游学、游艺、游宦生涯,作此诗为自己作了总结:石头奇似虎当关,破树枯藤绝壑攀。昨夜梦中驰铁马,竟凭画手夺天山。在西泠印社,在观乐楼中,我脑海中反复斟酌,吴昌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他留下的一张照片来看,一个胖乎乎的老头,面目圆润,气定神闲,目光飘向斜方,袒露出谦谦君子之风,但压不住那股豪迈之气和狂傲之气,那股气从寂静的空间猛然跃起,旋转在观乐楼偌大的空间中。中国古代讲究的是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吴昌硕饱有浩然之气,他的一生操守节气,有骨气,讲正气。他始终将这股气贯穿于书画中,一打开画卷这气浪迎面而来,这股气掷地有声。让我们感叹到他的为人与为艺居然保持着如此高度的一致。56岁高龄时被提拔为江苏安东县令,对于历经官场旋涡和游艺生涯的晚清秀才,这已经是越级破格重用了。我想,吴昌硕也是满怀信心地端坐在高堂上,心中把持着明镜,立志要干出一番令乡里称颂的业绩来。他在任上的遭遇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猜测,仅仅一个月,吴昌硕便在主政一县的父母官位置上看清、看穿、看透了许多事物。当吴昌硕抬起头来再仰望“明镜高悬”的牌匾时,他只看到一片茫茫无期的黑暗世界,到处是明争暗斗,到处是藏污纳垢,在这个腐朽透顶的王朝中哪里还有他期待的公平和正义,哪里还有他的栖身之所。那块牌匾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