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1页
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2页
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3页
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4页
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施方案沂河实验学校 张秀芝一、课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现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 ,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的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孩子),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家长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甚至即使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对学生身上的一些错误或不良倾向,不敢严格要求,感到束手无策,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社会进步产生危害。其实,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二、课题内涵的界定1、内涵界定激励的目的是使某种行为再现,惩罚的目的是使某种行为不再发生,二者都是教育的手段。为了抑恶扬善,就要恰当地运用激励与惩罚。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化,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可见惩罚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不包括体罚。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法治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现已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以说,惩罚教育的本质是法治教育。2、正确的惩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目的明确。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惩罚教育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吸取教训, 第二,具有按约性。惩罚的方式、手段、力度经过学生讨论通过,坚决排除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随意性和专制性,实行按约惩罚。教师只能依规则实施处罚。学生自己讨论,和学校达成一种承诺。这样,处罚规定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契约。遵守契约规定就是兑现自己的诺言,违约则意味着未守信用。因此,对这种惩罚,“违约”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第三,惩罚教育的结果是培养现代公民。这种惩罚有助于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正确认识,减少本能的抵抗情绪,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为自己过失而负责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健康成长。三、课题的研究思路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增强学生为自己过失而负责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健康成长。2、研究依据斯纳金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行为被称为惩罚物。由此可见,激励、表扬与惩罚、批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而采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惩罚就是通过对学生(孩子)施以“惩罚物”,以减弱其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使错误行为得以遏止。一般来说,教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理解、关心、等待、诱导、鼓励、感化等激励教育,是一种柔性教育,而惩罚、禁令、训诫、喝止、呵斥等是一种硬性教育。柔性教育与硬性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因人而异,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能,两者缺一不可,这正如医生用药,要对症下药,视患者病情选择温性缓和药和烈性速效药。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没有批评、惩罚和磨练的教育是绝对不行的。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故特曼说过;“那些小时侯过多的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受到很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以适当的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干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一帆风顺,从未受到批评和挫折,那么将来很难独自应对人生道路上的风浪、坎坷。有了错误就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包括接受必要的惩罚和批评,这样才能在灵魂的深处思索自己的是与非、对与错,才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育效果,真正做到“前车之撤,后车之鉴”,这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适当的惩罚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增强耐挫力。3、研究原则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终生受益;用得不好,则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心,令人消沉,一蹶不振,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以致贻误人生。如何使学生(孩子)在惩罚中获得提高和进步,不致因惩罚而积聚自卑和愤恨情绪,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开展研究:1、最后性原则:一般学生(孩子)犯错误,尽可能的使用说服和引导,进行柔性教育,但对极少数学生(孩子)在多次进行柔性教育后仍没有悔改的表现,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在这时就必须启用惩罚。惩罚是在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柔性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2、及时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犯错误时,其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最好时机,此时明白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实施惩罚,一定要及时,在第一时间作出。延迟惩罚,秋后算帐,会让学生(孩子)认为老师(家长)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延迟惩罚,学生也不能更深刻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后要及时教育,从正面帮助,使其消除悲观情绪,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罚,设法帮助他们逐步挽回影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打是疼”的感觉。3、适度性原则:对学生(孩子)的惩罚要因人而异,因问题而确定,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太轻,学生(孩子)觉得无所谓,无动于衷,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挽回。惩罚的范围一定要小,不可带有普遍性,否则就起不到惩一撒百的效果。4、可接受性原则:我们惩罚的对象是孩子,他们很脆弱,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惩罚应以他们可以接受为准,敲到痛处即可,切不可伤及身心,适得其反。5、尊重性原则: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孩子)的人格,避免讽刺、嘲笑,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轻者产生逆反情绪,反抗老师(家长),自暴自弃;重者,对其一生都是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惩罚的语言、行为要慎之又慎,点到为止,切不可失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限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4、研究方法在课题实验中,采取调查研究和教育实验的方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实验研究,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结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四、实验的过程组织1、对参与实验的班级和学生,要全程跟踪。记录实验过程,积累实验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所有的结论均有数据和资料的依据。2、加强学习和研究,在“转变”上下功夫。及时发现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交流工作经验;宣传、鼓励家长参与,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五、预期成果1、实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找到激励教育与适度惩罚相结合的实践策略。2、被试学生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热爱班级、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学业成绩。 3、带动一批主动参与实验的班级。六、课题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确定实验教师和学生。2、实验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10月,按照课题方案组织实验,积累资料,建立实验档案,及时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