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doc_第1页
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doc_第2页
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doc_第3页
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doc_第4页
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 姓名:范泽群 学校:临川十六中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的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方式。当前,课堂导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导入的研究比较缺乏。此外,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体系复杂,不同教材的编写风格存在较大差异,教材内容不断简化,有必要针对具体教材探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堂导入,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探究”为题,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通过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 课堂导入 地理教学 高一地理 人教版IAbstractInto the classroom,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dia, the cre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spire students to think, to focus the attention of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new knowledg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teaching, but also a teacher the teaching of conscious behavior.But at the present, the class lead-in of the middle school geographic classes is ignored b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not only the teachers but also the leaders in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the system of our teaching materials is so complex that the teachers have to spend a great of time to find the orderliness of the whole book. Whats more,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materials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is simplified from the past, which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for the teachers to explore a good classroom lead-in. So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class lead-in which aims the book to the key point and has its ow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paper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into the Inquiry in the titl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comparative study and case analysis,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ntroducing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lead-in link,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Key words Lead-in Senior geographic class Geographic teach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edition II目 录摘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11.2 国内外对课堂导入的研究11.3 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现状22 课堂导入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文献综述22.1 课堂导入的概念22.2 课堂导入的作用32.3 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32.3.1 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32.3.2 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42.3.3 导入艺术的美学原理43 创设有效地理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43.1 创设有效地理课堂导入的原则43.2 创设有效中学地理课堂导入的主要方法53.2.1 复习导入法53.2.2 设问导入法53.2.3 诗词导入法63.2.4 时事导入法63.2.5 背景知识导入法63.2.6 实验导入63.2.7 多媒体74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堂导入设计与教学实践74.1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堂导入设计74.2 教案设计与实践过程75 结论与讨论105.1 结论105.2 讨论10参考文献11III地理课堂导入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1 绪论1.1 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的地理课程理念、评价观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更高的能力,在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自身教育观念也应该予以创新。要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就需要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精妙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既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环节,其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先入为主的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第一印象。对于首次认知的进行加强决定着能否顺利的对后面的知识点掌握显得尤为重要。瑞士的皮亚杰曾提出构建主义理论,该理论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他坚持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构建主义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并“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活动区构建个人有意义的学习”。而有效的课堂导入,最为直接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地过渡到教学新内容,完成教学程序和任务。彻底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与追求,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自觉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并逐步外化为技能。此外,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有利于建立师生情感,为师生感情交流、知识交流起到“纽带”作用,利于师生共同成长、进步。1.2 国内外对课堂导入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C.Turney(Turney,1975)等人在Sydney Micro 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20世纪80年代 Roger Gower 及 Steve Walters(1983)研究了在教学技巧中“Starting the lesson”时应采取的多种方法。 C.Turney(1975)及Roger Gower(1983)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1。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研究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并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导入。胡淑珍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12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2。李如密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3。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课程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导入作为上课的起始环节,更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所以该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3 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现状现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因关注教学内容而忽略课堂导入环节的现象。有些教师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在教学中不重视导入,认为导入会浪费课堂讲授时问,不如把时间都用在多讲点知识点或加强课堂练习上面;有些教师也很关注导入,可较多的是形式单一且呆扳,不能起到课堂导入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以简单复习代替导入直接上课,这样不仅无法使导课环节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地理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教师作为指引者这样的角色来进行的,如果教师能用心设计合理有效的导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学习状态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地理课堂。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己成为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4。现在对于课程教法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针对于课堂导入这个环节的研究却不是很充分,如何能够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做到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承前启后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鉴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于地理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对实践操做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地理教师正确设计课堂导入提供一些借鉴。2 课堂导入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文献综述2.1 课堂导入的概念不少学者已对课堂导入下过定义。例如,肖荣等在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中指出,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伊始的3至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统称5。邵细芳等对“导入新课”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导”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入”指的是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内容上来,学生可以从导语中推测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明确学习目的,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愉快地进行师生交流6。袁昌寰在中学微格教学教程中指出导入技能(the skills of introductory procedures)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7。胡庆芳等在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则明确指出,导入是开启新学内容的行为方式,不但要强调自然、流畅,而且要追求艺术性,提倡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情绪情感体验中学习8。综上所述,结合地理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对地理课堂导入的概念进行定义。地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也叫“导入”、“引入”、“导课”、“开讲”等,是地理课堂教学伊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具体表述为,在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引导学生进入地理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最为成功的地理课堂导入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最能引导、启发、激励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2.2 课堂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导入的作用主要在于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引导教学中来。具体来说,导入的作用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引起兴趣、激发思维、集中注意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上课伊始,学生的情绪尚处于准备阶段,课前的激动、兴奋、忧虑等各种情绪仍在波动,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并未进入角色。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从而迅速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2、明确目的、渗透主题、带入情境。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好的课堂导入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尽早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本节内容的主题,明确思维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进入教学情境。3、引起共鸣、沟通情感、拉近心理距离。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通过合理运用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从精神上产生共鸣,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温馨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感情基础。2.3 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2.3.1 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适应和转化是教学的基本原理,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适应,是指“教”必须与“学”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适应,亦即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学手段要相适应。转化,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转化出来,使之成为现实力量。教师通过这种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方法,通过导入,使教学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参与下展开,把知识、能力、思想转化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9。2.3.2 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导入艺术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耶安德列夫在谈到注意力的危机时说:“常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注意力的危机便会到来,第一次危机通常在第 15-20 分钟之间,第二次危机在 30-35分钟之间。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 5-20 分钟之间,之后任何听众都会出现注意力减弱或注意力受阻的情况。因此,在开始上课时,就要将课堂要讲的内容组织好,使人一开始就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这是导入成功的关键所在。2.3.3 导入艺术的美学原理根据导入时间和知识内容的不同,导入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指教师走进教室而未授课阶段:第二阶段指在新知识讲解前的知识导入阶段。上课伊始,当老师面带微笑,衣帽整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并自然地站定在讲台上,带着和善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他的每个动作,每种表情都是那样落落大方,即使不说一句话,你也一定油然而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正是在老师的仪表美、教态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美感的产生,使人在情感上产生愉悦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准备投入学习。这预示着这堂课己经成功了一半,这正是课堂教学导入中的美。在课堂教学这个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美的反映,美的欣赏,美感的转移,构成了导入中的美学思想基础。3 创设有效地理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3.1 创设有效地理课堂导入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系统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的。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在地里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明确所有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必须为每个要素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时间、空间、条件或机会。在新课导入时,要与课文的主题,教学目的和要求相联系,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又服务于整体。导入设计要把握好时间,切忌时间过长,喧宾夺主。2、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重的原则当前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态度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课堂导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提倡师生之间的传情性,平淡无奇的导入只会淡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设计导入时,应抓住“趣”字不放,使浓厚的兴趣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心底里把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扫除,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3、从培养高素质公民需要出发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高质量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世界中能够适应生活需要和从事各项建设工作。地理教学要使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本地环境与全球环境的联系,增强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视野,建立全球观念的共识。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反映当代地理科学的新成果、新思想,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把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爱好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导入必须富有趣味性,切忌枯燥乏味。在地理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自觉性,始终把培养和激发嘘声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3.2 创设有效中学地理课堂导入的主要方法3.2.1 复习导入法“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时,可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复习导入新课:“月份,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什么气压系统控制?受其影响,天气状况如何?”学生:“月份,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高压系统(或亚洲高压或蒙古高压)控制,受其影响,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为寒冷干燥的天气。”教师接着追问:“在高压系统控制下,为什么多干燥少雨的天气呢?”学生顿时产生了好奇,引发了疑问,个个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等我们本节课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后,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通过复习提问,引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巧妙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3.2.2 设问导入法针对教学内容导入,带有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此来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的天气又会怎么呢?2)、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梅雨”和“伏旱”是怎么回事情?以此导入,效果就比较明显。3.2.3 诗词导入法 我国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歌赋, 其中不乏许多描写山川风情,揭示自然地理规律的佳句,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诗词导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用恰当的诗歌导入新课,语言精练简洁,可将学生带入一种如画般的优美境界。例如,讲高一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引用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畔处处蛙”等诗句来导入对新课的学习。讲到高中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可借用毛主席七律 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为导言,讲清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既点明了课题,又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3.2.4 时事导入法利用近期发生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地理事件或国内外地理实事来导入课文。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3.2.5 背景知识导入法地理教学中的图片和资料很多,也很直观和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地理课堂最经常而实用的方法。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可以通过观看大量关于宇宙的图片进一步欣赏地球美丽的形象,从而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产生好奇心及喜爱之情。3.2.6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到某个地理现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实验导入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导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并能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可利用实验导入新课。将一盆热水喝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装有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口,然后再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让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兴趣盎然,对实验现象都感到好奇,又疑惑不解。这时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才做的实验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地理过程,烟雾为什么会偏动?偏动方向为什么又不同呢?等我们学习本节课内容后,大家就会明白了。”学生立刻集中注意,进入了上课状态。3.2.7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这种以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师生构建了有效的教与学的扩展平台。它具有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等很多特点,能创造出浓烈的学习氛围。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上课前播放一段把水拟人化的视频,结合有趣的音乐,介绍了水的作用。学生们从下课时喧嚣的气氛进入到学习氛围,安定了学习情绪,也预示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堂导入设计与教学实践4.1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堂导入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课堂导入。(1)带有启发的设问导入。当我们洗衣服晾干后,你可知道原先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当有一天我们在路上走路,偶下一场雨,原先的水有没有可能再落到自己的衣服上呢?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导入新课。(2)引用诗文,导入新课。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同学们来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而引出自然界的水是周而复始的连续运动的,即水是循环的。(3)创设情境导入。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4)多媒体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4.2 教案设计与实践过程在教学时选用了设问导入。第3章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陆地水体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知道个人行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当我们洗衣服晾干后,你可知道原先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当有一天我们在路上走路,偶下一场雨,原先的水有没有可能再落到自己的衣服上呢?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导入新课。(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 地球上的水体活动:课件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说出长江流域有哪些水体,并结合“水圈的构成图”,明确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构成。讲述: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教师板书如下结构图:2、 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活动:请同学们以长江流域为案例,举例说明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比如长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上,是以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长江中游有湖水的调节作用,而长江下游主要是雨水补给。整条河流都有地下水补给,只不过补给量很小。湖南的洞庭湖和江西的鄱阳湖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长江出现汛期时,由长江流向这两个湖,从而减缓了长江中下游的洪灾,长江处于枯水季节时,两湖的湖水又会流入长江。)、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过程活动:在水循环示意图线上添加箭头,然后,教师讲解植物蒸腾与径流的概念,思考以下问题: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水循环示意图线上添加箭头,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中还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对该图进行再加工,如删去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等水循环环节的名称,让学生进行填空。 讲述: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思考:內陆湖泊水蒸发、未登陆的台风、洪水入海、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讲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内因是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三态”发生变化,这使水循环过程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其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太阳辐射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和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空气的运动,为水汽的移动创造了条件。地球重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