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199例的临床分析.doc_第1页
产后出血199例的临床分析.doc_第2页
产后出血199例的临床分析.doc_第3页
产后出血199例的临床分析.doc_第4页
产后出血199例的临床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后出血199例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9年收治的199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60%,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40%,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65%;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流产史者、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无流产史者和初产妇。结论: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孕期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预防宫缩乏力,处理好各个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等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关键词】 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措施Abstract Ojective:To explore the causes, correlation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99 case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2009.Results:The incidenc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cesarean section and vaginal delivery were 7.60%,11.40% and 5.65%,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cesarean sec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vaginal delivery group.The major effect factor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uterine atony.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d the history of abortion or those who had already born a child was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the history of abortion or those who bear the first child.Conclusion:Intensify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idwife,preventing uterine atony,reducing the rate of cesarean section ma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Cause;Preventive measures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致休克或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是提高产科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作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和护理是降低产后出血率的重要措施,有效及时的急救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并发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我们对199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产生出血的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产妇2620例,发生产后出血199例,发生率为7.60%,年龄1841岁,孕周2841周。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1。测量方法: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立即将接血弯盘放于产妇臀下至产后2小时取出,直接测量弯盘内的血量,以及称重估计血染的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回病房后至产后24小时以会阴垫集血,亦以称重法计算出血量,上述出血量的总和为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剖宫产分娩:子宫壁切开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负压瓶积血,其余出血量计算方法与阴道分娩相同。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1。表1 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的关系(略)注:P0.01 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原因分析,见表2。表2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略) 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娩次数:初产妇64例,占32.2%,经产妇135例,占6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发生率高于初产妇。人工流产、引产史:19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无流产、引产史者54例占27.1%,有流产、引产史者145例,占7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流产、引产史者高于无流产、引产史者。院外分娩:院外分娩发生产后出血15例,占7.54%。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者137例,占68.8%,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者62例,占31.2%。 讨 论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此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产科危症之一,应特别重视。主要原因为宫缩无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不良,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本资料中剖宫产的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与曹素珍的报道相符2,究其原因主要为:产程长、宫缩乏力;增加剖宫产的病理妊娠如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等;子宫切口出血是比阴道分娩出血量多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切口撕裂及损伤血管时。瘢痕子宫剖宫产时,胎头娩出过程中更易使原疤痕切口裂开,本组中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占27.64%,居首位。施术者手术的熟练成度与失血量有密切关系。 产后出血的原因:贫血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合并症,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组19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合并贫血者46例,占23.12%,居第二位。贫血孕妇多有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对分娩、手术的耐受性差,易引起原发性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贫血时胎盘供氧和营养物质不足,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对分娩的耐受性差,增加剖宫产率,使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妊娠贫血使产妇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宫内感染,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子宫肌纤维水肿影响子宫收缩,致产后出血;贫血患者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使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另外,严重贫血对失血耐受性降低,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本组19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者46例,占16.58%,居第3位。妊娠期高血压,胎盘血管痉挛、缺血,绒毛发生退行性变、出血、坏死和梗塞,致胎盘功能低下,使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对分娩的耐受性差,增加剖宫产率,从而使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子宫肌层水肿,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产后出血的危险;重度子痫前期者易发生胎盘早剥、死胎,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导致子宫大量出血。 产后出血的预防:加强产前宣教、定期产前检查;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高危因素;孕中期补铁、补钙预防妊娠贫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难产及产程异常,对有可能发生宫缩乏力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及早应用宫缩剂,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积极提供陪伴分娩,减少精神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不是处理高危妊娠的唯一方法,更不是减少分娩危险的唯一途径,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只要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存在,应给予充分的阴道试产;提倡阴道分娩,动态头位评分,及时合理使用宫缩剂,增大阴道分娩的可能性;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正确选择子宫切口,缝合均匀,松紧适度,不盲目及反复多次缝扎。提高产科医生及助产士的助产技能,加强工作的责任心,正确掌握分娩机转;对有软产道损伤者应进行彻底止血,按解剖层次缝合,对有软产道血肿者应行清除术,彻底止血。提倡住院分娩,规范催产素应用。加强产后观察。本组资料显示产后出血大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占68.8%,所以分娩后产妇应常规留产房观察2小时,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鼓励产妇排尿,让新生作吸吮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