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doc_第1页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doc_第2页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doc_第3页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doc_第4页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 2015级本科生课程结业论文课程:中华文化(哲学篇)姓名:孙梦颖 学院:化学学院 学号:2015141231154 联系方式浅谈中西哲学与本体论学习“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有感姓名:孙梦颖 学号:2015141231154 摘要:中西哲学之间有共同点,可以沟通,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了解差异才能了解整体,了解整体才使哲学得以发展。而对于中西哲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本体论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本文将从中西哲学与本体论展开讨论。关键词: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本体论 绪论:麻老师的“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主要通过对由自我照察宇宙面的本体与人生面的本体、自我的本体与宇宙生命的天然关联、哲学史的条贯:以心为本体系、以理为本体系及以物为本体系三方面的探讨,阐述了从易本体论中演义出的“己学”。我对于第一部分“由自我照察宇宙面的本体与人生面的本体”中中西哲学的对比想法颇多,故本文将以中西哲学为着眼点,联系本体论,展开自己对中西哲学及“己学”的认识。随麻老师学习哲学后,方知自己知识阅历皆有很大不足,若有不当之处,望麻老师海涵。1 “己学”与本体论学习“己学”,首先要理解认识本体论。哲学家普遍认为它是不可言说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直接的体验和经历以意会的方式知道。儒学的相关见解与之相似,中庸中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即做到诚就意味着明,做到明就意味着诚。也即保持诚就达到了对本体论的理解,对本体论有理解和认可就自然而然的保持了诚。本体论的理解与实现是浑然一体的,都建立在对其感知和亲自认识的基础上。由此,本体论不是一个客观的研究,而是对于客观的主观认识和实现的过程。“己学”作为本体论的演义,着重对本体的构造与实现。成中英先生在易学本体论中指出“终极的本体论知识基础是被视为实在之具体体现的自我之存在” 引自成中英先生易学本体论第五章在易学基础上的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自我与本体浑然一贯,自我是实在的具体体现,实在是自我的根本,这也构成了“己学”的核心思想。2 关于中西哲学 1.中西哲学之会通 “会通”,即会合疏通异说异义而调和其矛盾,以呈现其间真正意义。在论述中西哲学之前,首先应注意哲学是普遍的,所以哲学只有一个,在某种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凡是哲学讲得都是普遍性的真理。但哲学同时具有特殊性,不同民族由不同的观念指导,这使得各种哲学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两方面,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看似矛盾,但细细想来,“普遍性是由观念、概念来了解,但观念是要表现的,要通过生命来表现的,这就使普遍性在特殊性的限制中体现或表现出来,这种真理是哲学的真理。” 引自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亦可解释为真理要通过生命来表现,特殊性体现于生命之特殊而非观念的特殊。故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性质的统一体。这样也不难理解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是相对立的,而是可以沟通的。现代新儒家不论是牟宗三先生还是成中英先生,都出入中西方,在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反思两种哲学的优缺点,寻求二者的共同与差异。中国与西方哲学之间存在共同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人类文化的自觉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文化虽然不同,但都有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中西哲学都在思考作为人类,怎么去面对自我,怎么去面对世界,怎么看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怎么将自我在世界中发展的更好。二者以这些方面为立足点,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去解决同样的问题,发展出各自的体系和哲学认知,并在与彼此的差异中不断成长。因此,中西哲学的差异点尤为重要。 2.中西哲学之差异1) 形上学的两种形式西方哲学以理智为根本,重观解,中国哲学以直觉为奠基,重觉解。重观解与重觉解都是形上学的表现。此二词直接概括了中西哲学在形上学这个概念上的差异。西方哲学重点在于“观”,海德格尔提出“这些实体在其中显示了自身。在最可靠的意义上,它们被理解为实体,这样就参照现状作了解释,这样,它们就被看做是呈现。” 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P25-26这些实体正是通过“观”来呈现的。这就要求其“观”超越主观性,不受外界影响,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注重对知识和逻辑的建构。而重觉解的形上学,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说法是“非形上学的形上学”,就是说“中国不是没有形上学,而是没有那种外在化的、超越化的、静止不动的、脱离现实的形上学。中国的形上学有它自己的关于上下左右、四方八面、整体和部分、内在跟外在、中心跟边缘的概念机制,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本体经验。” 引自从中英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成中英 杨庆中著)P249这就是一种重觉解的形上学,它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这种重觉解,通俗说法可以感性代之。纵观中国历史,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雕塑绘画到书法小说,从园林艺术到戏曲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之感性。这种感性,是中华民族自身“观”后,体验后的结果,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本体经验。也正是这种独有的本体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2) 中西哲学之“求”“求”,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对宇宙的求解。这种求解与重观解的形上学相统一,是知识义,是外在的、超越的。而在中国哲学中,这种“求”转向了人生的问题,是功夫义,是内在的、撼动内心的。麻老师在解释此处是引用“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语录上之“近来论学者”条),可解释为“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即所谓本心,亦即仁义礼智四端。” 引自陆九渊“心”范畴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王斯斯) 此处自行解释后总觉有所欠缺,几番查找,私以为以此解释最为贴切。可见中国哲学是从本心出发,探求内心的。在课上曾看过电影孔子,观后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对立,是一种彼此不能融合和接受的悲剧。电影中孔子对本心的求索,对道义的追寻,对自我的探讨,都是儒家思想及中国哲学功夫义的体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这一言论从孟子始都被认为是孔子对世间万物最根本的个人体验的显示。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不必说。因此,中国哲学所“求”与西方哲学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这种“求”之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后文要讨论的“本体”的不同。3) 中西本体的思考:宇宙本体和人生本体成中英先生把本体翻译为generative being,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是存有的发生,离开存有的发生就不能存有。把本体分开来讲,本,是一种意识存在,是一个创造性的起源;体,是一个体系,源于我们对事物最初的知觉经验。体可以不仅仅看做一个名词,它还可以是一个动词,我们自己去体会事物、体会存在、体会经验。二者相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根源是本,我们有了意识的存在,才会去感知外界,再由对外界的感知产生理解,这种理解化为一种体验又不仅限于体验,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这就是本体。西方哲学所讲之本体,是宇宙本体。古希腊时代的智者苏格拉底最先开始相关的理性思考。成先生称其为“logos”,即一种寻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人信服这是必然的而非偶然关系的思维活动。苏格拉底的这种论理的思维,引起了后来的诸多哲学家对真理和智慧的不同回答。后来他们形成了“上帝”的概念,这源自于原始的根源意识,“一种对宇宙无限变化的崇敬和畏惧所产生的意识” 引自从中英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成中英 杨庆中著)P355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本体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宇宙的思考之上的。反观中国哲学,其本体是人生本体,扭转看起来是对象化的宇宙的本体,使其无限贴近人伦,“内在化”“道德化”。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为了显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本性的实现而增强一个人的能力,进而把自我本身和天地之道的创造性力量视为同一。由此可见,中国哲学本体论虽以世间万物的本性为出发点,但最终仍立足于人的自我培养。这样的本体论不是一种客观的研究,而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主观体验。由此本体,可衍生出“本根”与“本然”。心的本体不可不涵盖本根和本然这两脉络。前者是本源生意之绝对,后者是本来面目之纯粹。因而中国哲学本体思考的核心“道”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既是经过观的过程而形成的对天地变化的实质与规则的认识,又是基于人类心灵产生的纯粹的观所体现出来的规则。在明辨心与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三种情况。本根的体与本然的体两相悬隔:本根的体是天理,本然的体沦为人伦。二者同指天理,天理的本根义与本然义则都需在宇宙面说。二者同指人心,则需在人心中划定区域为“道心”作本根的体与本然的体。 何谓“道心”,何谓“道”。中华文化中各家都有关于“道”的概念,且解释不一。麻老师所讲儒学中的“道”指“仁道”。“仁”即“二人”,“仁道”便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探究两个人如何和谐相处。凡美好的德行都可谓之“仁”,它是全德的总称。“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者非道也”中的“道”也为“仁道”,此处具体译为“中庸之道”,指“无过、不及”。这是以心为本体。“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为心即理?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知是心之本体,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传习录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邓艾民先生注 第255条以心为本体,自传统儒学至阳明心学,此“心本”都为这两种体系之根。 本体是具有创造性的,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本,在不断地生生不已,体,在不断的发挥其多样性并表现出内外之分和变化。本体论的真正意义是实现事物和维持以及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