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归责原则.doc_第1页
第二章1 归责原则.doc_第2页
第二章1 归责原则.doc_第3页
第二章1 归责原则.doc_第4页
第二章1 归责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本章解读】本法第6条和第7条规定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对可归责于侵权责任人的事由的抽象概括。可归责于侵权责任人的事由包括侵权人的故意或过失、法律的特别规定(如行为的危险性)以及侵权责任人与损害行为(或“举动”)实施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如监护关系、管理关系)或对致害物的财产关系(如所有、占有、管理、保有、使用等)。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责任的根据或基础,既是立法的指导方针,又是司法的基本准则,是民法基本原则在侵权法中的具体体现。国内学者对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的体系问题有多种观点,包括:(1)过错责任一元说;(2)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二元说;(3)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三元说;(4)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三元说。从本法第6条、第7条的文意来看,基本可以认为本法确立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二元归责原则体系。至于公平责任,从条文的位置来看,不作为归责原则对待,仅仅作为一种损失分担的方法。对比三个归责原则(为了表述方便仍称三个归责原则),只有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侵权责任请求权的法律基础,因此,确定一般侵权责任,除非分则性规定有特别规定者,可直接援引第6条第1款作为裁判依据。而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的规定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必须要有其它的条文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请求权基础。所以第6条第2款和第7条并不提供侵权请求权的法律基础,而只是指引性的、概括性的条文,具体指向分则中以及其他侵权特别法中明确规定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或者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责任法规范,这些具体的法律规范,才规定该种特殊侵权责任的责任构成,提供侵权请求权的法律基础。因此,判决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案件,不得单独援引第6条第2款或者第7条规定。依据本法规定,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责任,必须由法律特别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均无权规定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第六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本条解读】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一、过错责任原则(一)过错责任原则的意义第6条第1款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侵权的一般条款,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和强大的开放性,侵权案件只要找不到法律的特别规定作为依据,都可以依照第6条第1款来裁判,可以说它是一个可以适用于特殊侵权之外的所有侵权责任的兜底性条款,这就是一般条款的意义。例如,实践中恶意诉讼属于新类型侵权行为,可以适用过错责任一般条款。 过错责任原则的可归责事由或者说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是“过错”。耶林曾对过错责任作过经典表述:“不是损害而是过错使侵权者负有赔偿义务”。行为人只有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有预见的可能并有合理的信赖,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过错责任原则在近现代民法上被奉为圭臬,也正是根源于此。可以说,过错责任划定了人们行为自由的边界。如果个人已尽其注意,即使造成对他人的损害,也可以被免除责任,从而可以维护行为自由。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的精髓所在。因此说,过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责任承担进行限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维持人们的行为自由,避免动辄得咎。(二)在过错责任原则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在侵权构成要件上,到底是三要件还是四要件关键在于对过错的认识,如果采纳主观过错说就是四要件,如果采客观过错说就是三要件,因为客观过错是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行为合并起来考虑。这里,本人采四要件说:1、加害行为行为分为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侵权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属于事实行为。行为又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在一些情况下,不作为也有可能产生侵权责任,这是现代侵权责任法的一种发展趋势,即在特定情形下行为人负有积极保护他人的义务,例如根据本法第37条规定的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不作为侵权是行为人应当履行某种法定作为义务而未履行该义务而产生的,若没有法定作为义务,行为人的不作为并不构成侵权。这种法定作为义务可能是来源于法律明确规定,可能来自业务或职务上的要求,可能是基于先前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还可能是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等等。有的学者认为,一般侵权责任的首要构成要件应该是违法行为。本人认为,依据德国法对违法性的经典表述,行为人的行为违反法定义务、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或者故意违背善良风俗致人以损害,应当认定该行为具有违法性。加害行为是对行为的事实评价,违法行为是对行为的法律评价,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的加害行为应作广义理解,包括行为人自己的加害行为和“准侵权行为”,“准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对他人(如雇员、被监护人等)的加害行为或举动以及对其管领的物未尽必要注意义务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行为。如监护人责任、雇主责任、物件保有人责任等。最高院书籍认为,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违法性”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由过错吸收违法性要件。2、行为有过错过错就是行为人行为时的一种应受非难和谴责的心理状态,所以法律要对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作否定性评价,让其承担侵权责任。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有意致人损害,或者明知其行为会造成损害仍实施加害行为。“恶意”的概念包括了行为人的不正当动机。过失,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或者懈怠,未达到法律规定或社会生活的一般原则所要求的注意程度,对损害的发生未尽合理注意义务。过失是侵权行为中最常见的过错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主观论,系不良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判断标准则应当是客观论。如何判断某个人的过失,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期采取主观判断标准,发展到现在,对过失的认定逐渐客观化。判断过失的标准,大陆法有“良家父”的标准,英美法有“合理人”的标准。我国判断过失应当有注意义务标准,具体如下:第一,行为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等明确规定的注意义务。例如法律法规对某一特定领域规定了行为标准,行为人若违反了这些标准,就具有过失,如律师逾期上诉;第二,以一个合理的、谨慎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注意义务来判断。“合理注意义务”即社会生活的一般原则所要求的注意义务,以正常理性人的认识标准进行判断,不以当事行为人自身的因素为转移。它以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是否能够注意为标准,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难以注意且行为人也没有注意不能认定有过失。若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够注意,而行为人却没有注意,即存在过失。例如:餐馆地上洒水未干致使顾客受伤、医生打青霉素之前未进行皮下试验等。第三,特殊情况下,采用特殊的标准:是要考虑专业人士的特点。“合理注意义务”主要是针对一般人的过失判断标准。在实践中,过失的客观判断标准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即专业人员的注意义务,又称专家的注意义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如医生、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等。这些专业人员的行为标准就应当比一般人的行为标准高一些,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等规定的标准。专家应当比一般人对他人负有更高的义务要求,包括高度注意义务、忠实义务和保密义务。例如医生的合理注意义务应是其他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通常应履行的注意义务,不是普通人普遍遵守的义务。对此,本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是要考虑不同行业的特点。考虑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特殊情况。过失又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有的侵权以过失轻重为构成要件,有的以过失轻重为划分责任比例的考虑因素。尽到了一般的注意义务,但未尽到应负的较高注意义务的,为一般过失。行为人由于疏忽或者懈怠,行为人不仅未能按照合理的、谨慎的人的标准行为,甚至连一般的普通人都应当尽到的通常的注意义务都没有尽到,为重大过失。重大过失是严重不负责任的一种过失。实践中,如何区分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需要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依一般社会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加以认定。损害赔偿一般不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但是在“相应的补充责任”中还是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程度。当然在精神损害赔偿与惩罚性赔偿中以及“过失相抵”、“多因一果”也要考虑过错程度。3、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受害人遭受的人身或者财产的不利后果,为损害。王利明认为这里的“损害”是大损害,不但包括叫现实损害,如人身、财产、精神方面的损失,还包括损害虽然尚未实际发生但已使他人人身、财产受到现实危险或威胁。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现实损害。但在一些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也可能对他人的民事权益造成现实威胁,为防止其转化成现实损害,行为人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本法第21条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不一定以损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前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侵权责任法采取了多种责任形式,不仅仅以损害赔偿作为责任形式,而且以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为责任形式,在承担后几种形式的责任时,并不必然伴随着损害。张新宝观点: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受害人应当对损害包括损害的范围、程度以及具体的数额进行举证。但是在一些特别案件(在理论上称为“行为诉因”案件,主要是对名誉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和其他人格权、人格尊严进行侵害造成的一般的 “名义上的”精神损害)中,法律当然认定“名义上的损害”存在(即推定的损害),无须举证。在这样的案件中,即使受害人不对特别损害进行举证也可以得到“名义上的赔偿”即安抚性质的象征性赔偿。但是对严重精神损害、健康或身体损害以及财产损失则需要举证。如果受害人对特别损害能够举证和证明,则可以得到“特别赔偿”即较高数额的实质意义的精神损害赔偿。此外,特别法对某些类别的侵权(如空难事故)之损害赔偿做出了具体规定的,受害人或其近亲属也无须对特定的损害进行举证。王利明观点: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区别的关键点在于,犯罪行为往往不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要件。4、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侵权行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有的一因多果,有的多因一果,有的甚至多因多果。为了应对因果关系的复杂化,学者、法官创造了多种理论,例如“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法律因果关系说”、“盖然性因果关系说”等。目前在大陆法系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相当因果关系说(还有“规范目的说”),在英美法系占主导地位的是近因关系说,二者在具体运用上十分接近。所谓相当因果关系,从理论上讲,相当原因是损害后果发生的必要条件。实践中,它强调判断因果关系的客观标准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取决于社会的一般见解和经验。它不要求法官脱离一般人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去追求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要求判明加害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具有导致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一般人认为在同样情况下有发生同样结果的可能性,就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其客观依据是,事实上这种原因事实已经发生了这样的结果。易言之,依据一般的社会智识经验,该行为可能引起该结果,在实践中,这种行为确实引起该结果,那么该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王泽鉴语:“无此事实,虽必不发生此结果,但有此事实,通常足生此结果”。判断“相当因果关系”采用两步法。第一步,判断加害行为是否为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判断的方法是,假设没有加害行为,损害就不会发生,则加害行为就是损害发生必要条件;反之,如果没有加害行为,损害依然会发生,则加害行为就不是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第二步,如果确定加害行为是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还需进一步判断加害行为与损害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当性,判断的标准是,如果根据一般社会观念,有此加害行为,通常都会导致这一损害后果,即可认定具有相当性,因果关系成立。实践中,如何判断因果关系需要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依一般社会智识经验决定。现在关于因果关系最新理论为危险范围说,该学说认为,如果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是其作为社会生活一员所应承受的一般生活风险,那么在法律上,一般生活风险可以排除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的原因造成同一个损害结果的,行为人应当按照其行为的原因力比例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分担相应的责任份额。在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由受害人证明。法律规定实行因果关系推定的,受害人只须证明因果关系的盖然性存在;行为人如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推定因果关系成立。例如环境污染责任中,不少环境污染损害有个积累过程,时间长,跨度大,受害群体分布广,且专业性较强,让普通受害者个人费时耗力地证明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困难重重,为了保护这些受害者,需要减轻受害者的举证责任,由被告负责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本法第66条规定。适用因果关系推定需要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原则上不能适用这样的证明规则。张新宝观点:对于不作为侵权行为,受害人仅须证明加害人负有此作为义务以及加害人不履行此义务将导致损害发生的盖然性,即只要证明不作为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可能性即可。杨立新观点:在通常情形下,如果行为人善尽某项注意义务(如安全保障义务)即可避免损害的发生,即可以认定不作为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作为侵权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间接因果关系。过错责任原则的争议第6条第1款的表述是“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原来三审稿的提法是“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现在把“造成损害”几个字删掉了。原因是以王利明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这里的“损害”是大损害,不但包括叫现实损害,也包括现实危险或威胁。这与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的多种责任形式相适应,这种多元责任形式不限于损害赔偿,也是我国侵权法的特色,不像欧洲的侵权法主要是限于损害赔偿。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并不要求要有现实损害,这些责任形式是对现实威胁的救济。所以第6条第1款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适用各种责任形式。但以杨立新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三审稿上“损害”是小损害,仅指人身、财产、精神方面的损失,过错责任原则仅适用损害赔偿责任,只有损害赔偿才有过错和无过错之说。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这样一些类似物权请求权的,还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属于人格权请求权都不需要过错。从这一点上讲,第6条和第7条只是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如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草案建议稿第十条就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该条规定:“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第二款:“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第(一)项至第(五)项、第(七)项和第(八)项所列责任方式的适用,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要件。”第三款:“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和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侵权责任类型,参照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适用法律,不适用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规定。”为了避免争议,最后删掉了“造成损害”这几个字,变成了现在这样的表述,但争议依然没有平息。二、过错推定原则在表述上不够严谨,严格讲,只能推定为有过失,而不能推定有故意。过错推定原则就是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来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免除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加重了侵权人的责任,从而使受害人处于有利地位。它既是实体法原理,又是程序法中的证据法则举证责任倒置。对于过错推定原则的地位,学者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过错推定原则不是独立的归责原则,只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的适用方法;相反意见认为,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发展,是过错责任的特殊形式,适用于一类特殊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因而是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在侵权责任法的分则性规定中,明确规定了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特殊侵权责任有:第38条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受到人身损害、第58条规定的医疗机构过错推定、第75条规定的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致人损害中所有人或管理人不能证明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第81条规定的动物园动物致人损害以及第十一章物件损害责任,都属于过错推定责任。推定侵权人有过错的基础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表明侵权人有过错的事实,分为两类:第一是直接从损害事实中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如多数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特殊侵权;第二,不是从损害事实中直接推定侵权人有过错,而是根据另外一些事实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如第58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事实的存在应由原告证明。过错推定不等于过错认定,被推定的过错是可以通过被告的反证而被推翻的。被告的反证的事由是什么?首先,法律特别规定反证事由的,适用法律的特别规定。如第38条的尽到教育和管理职责、第75条的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第81条的尽到管理职责、第87条的自己不是侵权人、第91条的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等就是法律规定的反证的事由,除非侵权人能反正这些法定事由,否则就应承担侵权责任。其次,在多数情况下法律没有对反证事由作出特别规定,只是笼统地规定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这时只要证明你尽到了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一般的注意义务就可以免责,即合理的、谨慎的行为标准。第七条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参考资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本条解读】无过错责任原则。本法第7条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表述准确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内涵,解决了对“无过错”的理解问题,比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的表述更为精准。一、无过错概说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归责事由,不考虑行为人行为的可非难性和违法性,只要其活动或者所管理的人或物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除非有法定的免责事由,行为人就要承担侵权责任。责任最终决定于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不得以无过错而主张抗辩,不因行为人无过错而免责。与本法第6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相比,这种责任在承担条件和责任后果上更为严格,故也被称为严格责任(英美法的概念)。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可归责事由或者说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主要是行为的危险性和控制力。危险性,这些风险多数是不可控制的,即使对他人的合法权益尚未发生实际损害,但也产生损害的极大可能性;即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危险的发生。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基础是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他人面临这种特殊风险,法律允许其活动的条件是其必须对这种风险产生的后果负责。无过错责任原则以报偿理论(即“谁享受利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危险制造理论(即“谁制造了危险源,谁就应该承担该风险”的原则)、危险控制理论(即“谁能够控制、减少危险谁承担责任”的原则)与危险分担理论(即“谁最能分散该风险谁就应当承担责任”的原则)等理论构筑了其制度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其次是加害人和受害人经济地位等相比较,加害人总是处于优势地位。总之,行为的潜在危险和加害人的优势地位才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责任基础(加害人的可归责事由)。张新宝观点:无过错责任的基础不仅仅是危险责任,还有特殊法律关系下的责任,如监护责任。二、适用范围侵权责任法特别规定为无过错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一是第五章规定的产品责任中的生产者责任;二是第八章规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三是第九章规定的高度危险责任;四是第十章规定的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但第八十一条规定除外)。此外,其他法律规定的工伤事故责任、国家赔偿责任及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其他责任。三、理解无过错责任原则应把握以下几点:1、无过错责任并不是绝对责任,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案件中,行为人可以向法官主张法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事由。2、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案件中,只是不考虑行为人过错,并非不考虑受害人过错。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有的情况下可减轻甚至免除行为人的侵权责任。3、本条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是为了在一些特定领域排除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因此,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案件,应适用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关于无过错责任的具体规定。本法或者其他法律未明确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均属于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4、比较第6条和第7条,可以看出第6条用的是“侵害”两个字,但是第7条用的是“损害”。原因在于过错具有可非难性,行为具有可谴责性。但在适用无过错责任情况下,行为不具有可谴责性,只是发生了损害后果。区别的意义就在于它强调了不同的归责基础。四、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缓和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草案建议稿第六条:依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关于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规定”无法获得保护的被侵权人,且对该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或者无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侵权责任的,可以依照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王利明观点:过错推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加重责任,必须要有法律的明确规定绝对禁止法官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来适用。证据规则第7条所确立的司法“推定”主要适用于对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而不能理解为对过错的一种倒置的规定。证据规则第七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它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总结:1、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比较过错责任原则的优点:适用范围广,无须法律特别规定;可主张惩罚性赔偿(第47条);无赔偿额之限制(第77条)。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优点:不要求对侵权人的过错进行举证;免责条件严格。可见,过错责任原则的优点主要表现实体方面,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程序方面。因此多数学者建议,如果被侵权人能够证明侵权人有过错的,应依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如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草案建议稿第十七条:“依照侵权责任法第七条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能够证明侵权人对于造成损害具有过错的,不适用侵权责任法以及其他法律关于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 2、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比较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虽然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的过错都不负举证责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而过错推定责任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标准,因而它仍属于过错责任的范畴,是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一种特殊形式。(2)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并不在于对“反社会性”行为的制裁,而是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并以保险制度和损失分担制度为基础来实现损害分配的社会化,因而无过错责任不具有制裁不法行为并预防不法行为发生的作用,已失去了法律责任所固有的含义;而过错推定责任的立法思想仍在于对加害行为的道德非难,仍以过错作为确立责任的最终要件,民事责任仍有行为人承担,而不是通过保险制度等有社会分担损失,因而过错推定责任保持了民事责任教育和预防的作用。(3)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行为人一般不能以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或免责。无过错责任在减轻和免除责任方面,受到严格限制,需有法律的特别规定才行,不能适用第三章的规定。从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规定来看,一般只承认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作为其法定抗辩事由,而不承认受害人的一般过失和意外事件作为其抗辩事由;而过错推定责任,由于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加害人只要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对加害人的抗辩事由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适用第三章所规定的各种减轻和免除责任的事由。第二十三条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本条解读】“见义勇为”规则。本条意在救济“见义勇为”者,按照本条规定,“见义勇为”者因其“义举”而受到的损失应先向侵权人要求赔偿,只有在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赔偿的情况下,受益人才有适当补偿的义务。其构成要件是:一是受害人从事了“见义勇为”行为。二是“见义勇为”行为和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三是受害人的损害不能从侵害人那里获得充足的补偿。包括几种情况:没有侵害人,如在抢险救灾中为了抢救他人的财产而被坍塌的房屋砸伤;不能确定侵害人,如为制止犯罪遭受伤害,未能查获犯罪行为人;侵害人没有足够的赔偿能力或者完全没有赔偿能力;侵害人没有过错或者具有其他合法的抗辩事由,使得其免除责任。四是受益人因见义勇为而受益。受益可以是财产利益,也可以是人身利益。“适当补偿”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补偿,补偿不等于赔偿,赔偿以责任成立为前提,是侵权责任的一种方式,补偿是以侵权责任不成立为前提。如果侵权责任一旦成立就不是补偿的问题,而是赔偿,因此补偿不是侵权责任方式,故本法在第15条中没有规定补偿,只规定了赔偿损失,表明补偿不是侵权责任方式。另一个是适当,这是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要小于损失,否则就是赔偿了;第二,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受益人的承担能力;第三,要斟酌受益人受益多少、被侵权人的损失大小等因素。需注意的是,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5条规定,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将补偿的范围限制在“受益范围内”,不太合理。本条规定,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作以上限制。此条规定与无因管理的区别。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但本条并没有规定被侵权人与受益人之间有无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因此,仅就此条而言,并没有排除在制止侵权行为中有法定义务的人(如当班警察等)向受益人提出补偿请求的权利。总结:我国侵权责任法在多个条款中规定了补偿责任。例如,第23条规定:“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31条规定:“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第33条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第87条规定的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无法找到加害人时,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第二十四条 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参考资料】民法通则第132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民通意见第157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本条解读】公平分担损失。一、本条解读与民法通则第132条相比,在具体用词上,以“受害人和行为人”取代了“当事人”,以“损失”取代了“民事责任”。该修改主要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考虑:从理论层面看,无过错即无责任是承担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既然双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就不存在可归责性,所以谈不上责任问题,无非是体现公平原则的社会功能,那么行为人就不应承担责任,而只能是分担损失。从实践层面看,让无过错的当事人承担责任,他们比较难以接受,自己并不是侵权人,出于道义拿出钱来对受害人补偿可以,但说自己有“责任”,感情上接受不了。可以说,侵权责任法作此规定更科学,也更符合社情民意。王利明观点:受害人可以据此请求被告承担责任,而且还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所以符合法律责任的所有特点,所以还是应当称之为公平责任。公平分担不是说行为人与受害人平均分担损失。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担,主要是衡量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辅以行为的情节、损失大小、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达到公平合理、妥善解决纠纷的目的。二、公平分担损失的适用分担损失的规则只适用于过错责任的案件而不适用于无过错责任的案件。在无过错责任案件中,如果符合构成要件的要求,根本不考虑加害人是否有过错,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公平分担损失主要适用于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法律依据;当事人均无过错也无法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既然公平分担损失规则不是归责原则,那么其适用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按照杨立新的观点,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应当在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适用。精神损害不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王利明观点:第24条不能广泛适用,应当严格适用于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否则,就会对过错责任形成冲击。所以,公平责任并非是与过错责任原则等并列的原则,而只是辅助性原则。具体适用于:第一,有财产的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责任。第二,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的完全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责任。第三,紧急避险人的适当责任。第四,高楼抛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本法规定公平分担损失的情况包括:第23、24条为一般性规定。特别规定:(1)第33条第1款的后半句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2)第30条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3)第31条规定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4)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实践中,(4)为对方利益或者共同利益进行活动过程中受到损害。比如某甲主动帮某乙盖房,不小合从梯子上跌下受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某乙分担某甲受到的损失。(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致害;(6)因意外情况造成损害。比如一暴雨夜,某甲拦截并获准搭乘一辆运棺材的卡车,上车后,某甲为躲雨钻进棺材。不一会儿,某乙和某丙也搭上该车,上车后,他们只看到车上有一棺材,并不知某甲在棺材内。在车上,乙对丙说:“我想抽烟,你有火吗?”丙答:“没有。”甲在棺材内听到此,推开棺材盖伸手递出打火机。乙看到棺材里突然伸出一只手,以为诈尸,吓得跌下车去受了伤。甲对于乙的受伤并无过错,但乙受伤确因甲的行为引起,最终法院按照民法通则关于公平责任的规定,判甲承担乙的部分损失。三、理论争议本条规定的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平责任”,属于分担责任的一类。分担责任当中主要是过失相抵的规则,还有一部分是公平责任。我国民法学界对公平责任是不是归责原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肯定说与否定说。肯定说中,王利明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