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素养视角下的《通用技术》教材特点分析.doc_第1页
技术素养视角下的《通用技术》教材特点分析.doc_第2页
技术素养视角下的《通用技术》教材特点分析.doc_第3页
技术素养视角下的《通用技术》教材特点分析.doc_第4页
技术素养视角下的《通用技术》教材特点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素养视角下的通用技术教材特点分析以苏教版技术与设计为例杜晓辉 秦 健 周釜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育技术系,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高中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顺应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需要。而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采用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和质的方法从技术素养的视角,通过对技术素养内涵的分析,对该教材的内容选择、情境创设、组织特点、知识衔接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发现现行教材优点与不足共存,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标准、教师、学生、资源四个方面提出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旨在为一线通用技术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参考。关键词:技术素养;通用技术;教材;教学策略一 引言在把技术教育纳入普通教育阶段是国际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的形势下,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将技术课程明确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顺应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需要1。而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材应适合相应学段教学的需要和切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教版”)的高中通用技术教材被大多数省份试用,为进一步展开对课程资源的研究,笔者拟从技术素养的视角,结合当前中学生心理特点对该教材特点进行分析,以其揭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为一线通用技术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参考。二 技术素养的内涵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那么什么是技术素养呢?因此首先要明确技术素养的内涵,才能有效的指导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一) 技术素养谈到技术素养的定义,虽然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明确概念。但对技术素养进行内涵剖析和结构解读也有一定的共识。技术素养内涵丰富,包括对技术的热情和关注、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技术素养的定义可以表达为“个体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2,技术素养由四个部分组成:知识、方法、行为和能力2。即技术素养表现为对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对技术过程、基本方法以及迁移运用能力;以技能操作和技术设计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对技术的内化提升能力。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素养整体。(二) 技术素养的构成明确技术素养的构成要素,有利于我们准确分析和深入理解技术素养的内涵。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中提出,“Technological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to use,manager,assess,and understand technology”,即“技术素养是指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3。由此我们可以 看出技术素养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使用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和理解技术,其内部结构层次如图1所示。图1可以看出技术素养内部结构包括简单的使用技术;一定程度上选择技术、管理技术;能在简单理解技术本质的基础上评价技术;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与内涵,自如的创造、运用技术。(作者简介:杜晓辉,(1987),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理解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使用技术图1 技术素养的内部结构 使用技术强调的是技术操作能力,位于技术素养结构的最底层,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理解技术的基础,使用技术的能力源于实践,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以发展;管理技术是一种对技术的认识能力,在熟练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对技术具有能动的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评价技术是对技术的价值判断,是在掌握一定技术原理、技术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客观理解过程,并对相关技术综合评价;理解技术是对技术的综合理解能力。它既包含对技术本质、原理等的理解,也包含对技术与文化、经济等方面多学科知识的理解。理解技术是技术素养的最高境界,是在综合掌握技术基本原理和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形成的高级思维能力。 从以上对技术素养的认识来看,通用技术课程改变以技术为核心的传统技术教育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加强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给技术课程以全新的定位,使这门课程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真正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 从技术素养的视角看“苏教版”用用技术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又不同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它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人人必须经历的教育4。课程标准中关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主要目标的论述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加深亲近技术的情感、 积极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5。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苏教版”高中技术(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必修课本共2册: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 2。技术与设计 1采用“章、节”式,共八章21节,内容承接性强、前后联系紧密。将使学生对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技术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通过自身技术素养的提高,为将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5。技术与设计2采用“单元、主题”式,共四各单元14个主题,其内容结构灵活,各模块之间联系相对不紧密。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集中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应用6 。章节相关内容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1.1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1.2技术的性质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型1.3技术的未来技术的未来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3.1设计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3.2设计的一般原则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3.3设计的评价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对最终产品的评价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设计计划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7.1模型模型及其功能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7.2工艺认识工艺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7.3制作模型制作模型表1 技术与设计1教材(第一、三、七章)的内容7单元主题相关内容单元一结构与设计常见结构的认识无处不在的结构结构与力结构的类型稳固结构的探析结构与稳定性结构与强度结构与功能简单结构的设计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经典结构的欣赏单元二流程与设计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认识流程生活与流程生产与流程流程的设计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流程设计的步骤流程设计举例流程的优化流程优化的内容流程优化的条件单元三系统与设计系统的结构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类型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及其一般步骤系统的优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设计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单元四控制与设计控制的手段与应用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应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干扰因素反馈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控制系设计的一般步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案例表2 技术与设计2教材的内容7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为线索(如图2),教材内容基本遵循了技术学习的规律,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或不同团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协作,最后实施完成目标项目。这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技术人员的及时引导、督促,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在技术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养成技术素养。明确目标实施过程学习总结学习评价图2 活动的顺序5技术素养、技术知识与原理、技术过程与道德素质、人际交流表3 教材的教学目标8四 教材编写的特点(一) 教材内容的体现了技术知识的基础性 当今技术发展变化很快,该教材从高中技术教育的通识性、基础性着手,选择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对未来发展有益、与当代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如设计的过程、方案的构思、常见结构的认识等,体现了技术的基础性知识;而如对技术的未来描述,系统、控制方面知识,则注重技术的时代性,一方面起点低,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内容新,丰富学生的信息,激发他们参与技术活动,树立技术学习的决心。(二) 在教材中营造良好的课程情景,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切入点 根据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以记叙为主,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整体布局图文并茂。为学生进入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具体的感性印象,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自然的进入到内容学习的情景之中,将抽象的内容化为具体的、直观的图形图像,便于理解和教学,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9。(三) 既注重技术学习、又关注知识、合作等能力培养,尤其是“三维目标”的实现 学科知识面广,内容涉及丰富。教材既注重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技术及其性质,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解技术对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技术过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技术设计、实施;了解论理道德、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注意“三维目标”的实现,力求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 教材中设置了不同的栏目,为教与学提供指导教材依据内容的不同,恰当的设置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设有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探究、小试验、阅读、链接、小辞典、小资料、欣赏等栏目5,其功能与联系如图4所示。在这些栏目中,除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等基本栏目外,其他栏目内容可根据学生个体的爱好和层次选择学习。此外,每节的练习、每章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提供13道练习题或活动,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选择。栏目类型与功能引导知识活动资料阅读案例分析小辞典思考讨论探究小资料马上行动小试验链接欣赏阅读图4栏目功能与联系五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亟待完善之处(一) 技术内容略显简单,内容选取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基础上注重针对性和深入性技术素养的培养,要切合其生活特点,符合其生活需求。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而该教材使用中,从一线教师反馈信息来看,案例的选择略显简单,如小板凳的制作,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等影响,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该教材在深入贯彻技术教育理念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使教材内容过于单薄,流于形式。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需要编者、教师、高中生的共同参与研究,只有在听取师生建议的基础上,才能把握高中生关于技术的价值取向、技术的学习方式等的意见。只有通过课堂研究和大量数据调查统计才能真是的反映学生最需要的、最关心的技术内容。因此,教材内容选取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基础上注重针对性和深入性,选择经典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案例。(二) 教材编排结构应注重技术学习的逻辑,避免技术知识的灌输在教材编排上,该教材的设计者虽然思路较为清晰,但结构设计仍不尽合理。各阶段课程内容的前后顺序、逻辑编排不够清晰。如技术与设计1中第第七章介绍“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而在第三章就涉及到“制作模型或原型”,不符合层层深入的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中介绍了技术的价值、性质和未来,但没有介绍令广大教师、学生困惑的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按照技术教育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8的一般思路,教材中各章的前后次序不够合理,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三) 教材编写应关注与大学或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教材编写要突出基础性,但更要体现时代性,与大学或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内容以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国家标准为主10,同时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要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了解未来技术的进步动态。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随时更新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技术,防止出现脱离实际和知识陈旧的问题。六、对实践教学的启发(一) 理解通用技术教育的本质,重视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11通用技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起步晚,因此不免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影响,在大多数学校,通用技术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法。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的技术教育仍然走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之路。技术教育重在技术的运作实现、团体的合作创新、个人兴趣特点等。因此,技术教育应鉴于学生个体自身身心特点,对技术爱好的差异,学习能力也不同,对技术实验的认识不同,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便于“因材施教”的技术教学理念和方法,重视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二) 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12通用技术就是要一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课程。而实际生活中大多学生动手能力差。针对这个现象,以实际的技术活动工具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参与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实践,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通过在实际体验和实际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思维方式和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要注重具有“通性、通法和通则”的基础技术和相关知识,强调接近学生日常生活,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三) 深入挖掘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13 深入挖掘教材,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用技术技术教育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材中问题的设置和活动内容的选择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还联系广泛的现实生活,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应仔细钻研理解课程标准,研究摸透教材内容结构,才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学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可以根据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如知识学习就不应有太多的活动,否则学生会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可采用讲授法;如活动课就应该让放手鼓励让学生动手实验或操作要让学生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中体验和接受新知识。(四) 挖掘运用本地技术资源,关注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扩展性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技术教材不可称适用于所有的地区,因此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充分挖掘运用本地技术资源。利用本地技术教育素材不仅拓展了课程的资源空间,更提升了课程的实用价值、增添了课程的学科趣味和地域文化,从而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教育价值14。本地教材内容无需全有教师讲授,学生从身边的技术着手,更容易理解掌握,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过程中,是教学更好的联系实际,使通用技术教育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中逐步走向成熟。六、结语由于在理解课程标准上的差异,笔者深入研读、分析“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通过对技术素养内涵的分析,探讨从技术素养的视角看“苏教版”用用技术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特点,为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并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建议,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其工具和资源支持功能,教材是静态的,但教师是活动的,只有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灵活的运用和改造教材,才能变静态为动态,更好的发挥作用。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司组织.技术课程标准研修(通用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王秀红. 浅议技术素养. /bedu/bedu.php?c1=0&c2=0&id=8773 国家技术教育协会,黄军英等译.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 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顾建军.通用技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思路. /Html/28/Menu/9/Article/1364/6 技术与设计1教材分析.ttp://Html/28/Menu/9/Article/72/7 顾建军.技术与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 TheCD IOTM Standards: 2 EB /OL . ( 2008 - 06 - 30 ) 2009 - 04 - 13 . http: / /www. cdio. org/ tools/ cdio _standards. html.9 谢利民 钱扑.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张德田 李春花 王帆. 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J.教育科学,2009(5);140-15011 刘克文 魏锐 王磊.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3-612 吴红苗.浅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H/1/88/V40233.shtml13 张百玲.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0(23):14-1514 唐志浩.通用技术课程乡土化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2010教师教育研究项目“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立体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与2011勤助科研项目“师范生通用技术课程教与学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08级教育技术系为例”(项目编号QZZD11038)研究成果之一Analysis of Generic-technolog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echnology-literacyDU Xiao-hui QIN Jian ZHOU Fu-y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Abstract:The goal of Gener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technical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develop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