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 目 名 称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委托方 甲方 苏州市规划局 相城区人民政府 承担方 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承担方 丙方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 城规编第 院 长 李晓江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 杨保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7 年 10 月 编制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所城市规划设计所 主管所长 尹强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 邓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 杨一帆 城市规划师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朱郁郁 城市规划师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项目参加人 董 珂 高级城市规划师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 肖礼军 助理城市规划师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赵 权 助理城市规划师 李艳钊 助理城市规划师 桂晓峰 城市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 崔 琪 助理城市规划师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王 乾 助理城市规划师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学士 周小新 助理城市规划师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学士 曾芝琼 Quinn Tang UClA 城市规划硕士 编制单位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管院长 钮卫东 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总工 俞 娟 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管所长 虞林洪 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 徐惠珍 高级城市规划师 施进华 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参加人 梅晓红 高级城市规划师 黄征洋 城市规划师 袁 佳 助理城市规划师 邹新忠 注册城市规划师 潘 铁 工程师 田 浩 助理工程师 斯 格 Gretchen 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文文 本本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目目 录录 第一篇第一篇 相城区城乡协调规划相城区城乡协调规划 1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 1 第二章第二章相城区发展定位与策略相城区发展定位与策略 2 第三章第三章四区划定四区划定 4 第四章第四章区域协调区域协调 5 第五章第五章人口与用地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 6 第六章第六章城乡统筹城乡统筹 7 第七章第七章城乡空间发展指引城乡空间发展指引 9 第八章第八章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城乡综合交通体系 11 第九章第九章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第十章第十章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14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城乡空间设计指引城乡空间设计指引 15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城乡旅游发展规划城乡旅游发展规划 17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8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城乡安全系统规划城乡安全系统规划 21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近期发展与建设 24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实施策略与机制实施策略与机制 25 第二篇第二篇 相城区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相城区中心城区分区规划 27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 27 第二章第二章职能与规模职能与规模 27 第三章第三章规划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规划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27 第四章第四章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 28 第五章第五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9 第六章第六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9 第七章第七章分区划分及控制指标分区划分及控制指标 30 第八章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综合交通规划 30 第九章第九章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32 第十章第十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3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36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 36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附则附则 37 第三篇第三篇 相城区北组团规划相城区北组团规划 38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 38 第二章第二章职能与规模职能与规模 38 第三章第三章规划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规划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38 第四章第四章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 39 第五章第五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39 第六章第六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40 第七章第七章分区划分及控制指标分区划分及控制指标 40 第八章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综合交通规划 41 第九章第九章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42 第十章第十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3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46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 47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1 第一篇第一篇 相城区城乡协调规划相城区城乡协调规划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1 率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探索苏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观为评价标准 转变发展模式 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间的矛盾 统筹协调辖区内城乡和谐发展的关系 2 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 青山清水新天堂 总目标 根据苏州总规对苏州北部地区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作为苏州北部门户的功能定位 协调相城区自身发展与城 市整体发展的关系 3 优化相城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 增强相城区综合实力和形象 提升苏州的核心竞争力 相城是苏州中心城区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拓展空间 应通过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使用效 率 有效指引相城区近期发展和实施远期控制 从而有力支撑苏州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 建成苏州北部门户和 水城 花城 商城 生态人居城 相城是苏州中心城区向北衔接常熟 辐射苏北的重要跳板 建立区域联系的重要门户地区 具有典型的水乡 特征 优质的旅游资源和商贸发展基础 应以此为基础强化特色 建成苏州的宜居示范区 第二条第二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1 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延式 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内涵式 技术提升型模式 2 因地制宜 以经济基础 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为依据 发挥自身优势 错位发展 3 城乡异质 促进空间布局模式由均质走向重点 实现城镇空间的紧凑发展 保障水网湖泊 和农田乡村的绿色本底 4 合理安排发展时序 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使用效率 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四处开花 第三条第三条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1 落实总规 深化总规 重点 相城区是苏州总规 青山清水新天堂 总目标的集中展示区和 宜居城市 江南水乡 的主要载体 落实 苏州总体规划提出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和 青山青水新天堂 的发展目标 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总规对相城区的空 间发展要求 2 因地制宜 协调发展 重点 使相城区成为苏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示范地区 途径一 从区域着手研究苏州北部发展 研究区域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给相城区带来的机遇 考虑苏州中心城市与常熟 昆山 吴江城区之间的联动发展 途径二 以 资源保护目标为前提 实现城乡统筹 互动发展 从土地 水 生态 能源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分析入手 确定城镇发展容量 同时发挥城镇在区域中的空间组织作用 途径三 通过空间结构优化保障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寻找培育适合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路径 做出空间规划安排 制定行动计划 3 城市设计方法融入城乡协调规划 重点 用城市设计方法引导制定 宜居城市 江南水乡 的城乡整体空间格局 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确定城市空间布局 形态与土地利用模式 塑造相城区整体空间形象与城市特色 第四条第四条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 2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令 2006 第 146 号 3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995 年 参照 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 90 5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 2005 32 号 6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 国发 2005 21 号 7 关于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通知 建办 2005 116 号 8 江苏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办法 9 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 10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 苏发 2003 21 号 11 苏州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 12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 2020 纲要 13 苏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 14 苏州其它相关法规文件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2 第五条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相城区全部乡镇辖区 总面积 496 平方公里 主要工作内容是明确各镇 片区 的定位 规模 结构 城镇用地布局 道路系统 第六条第六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2007 年 2020 年 其中近期 2007 年 2010 年 远期 2011 年 2020 年 第二章第二章 相城区发展定位与策略相城区发展定位与策略 第七条第七条发展定位发展定位 确定 水城 花城 商城 生态人居城 为相城区的四大发展目标 进而落实苏州总规 青 山 清水 新天堂 的总目标 建成 江南水乡 宜居城市 示范区 1 水城 充分突出水的景观特色 并将水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建设能够代表苏州江南 水乡文化精髓的水城与水乡 江南水乡看苏州 苏州水乡看相城 相城的水网密度为苏州中心城区的各区之最 太湖 阳澄湖 漕湖等大小 湖泊水荡三分相城辖区有其一 历史上元和塘七十二泾构筑水网骨架 传统滨水建设模式 浜对浜 桥对桥 别具 一格 2 花城 推进大地景观化 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和娱乐业 花城具有多重含义 不仅代表未来相城全区大地景观化 注重城市景观风貌塑造 同时也意味着依托景观资 源 通过乡村大地景观化建设与城市景观风貌塑造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实现产业转型 3 商城 将商贸业作为相城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提升商贸业服务水平与影响范围 商贸业是相城的传统优势产业 相城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产业转型的趋势决定商贸业在相城区未来的发展中 将发挥重要作用 商城是苏州总规要求相城承担的重要职能 也是确立相城大苏州中心的重要支撑 4 生态人居城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示范区 大力发展旅游休闲 文化娱乐等相关服务 业 相城具有突出的生态环境优势 未来相城将以生态人居城为目标 强化综合服务能力 使相城成为体现苏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 青山清水新天堂 的示范地区 第八条第八条职能定位职能定位 1 区域性职能 1 促进苏州旅游资源整合 建设长三角区域级旅游休闲度假地 相城区同时拥有长三角区域级绿心 太湖 和苏州市域级绿心 阳澄湖 以及众多的湖荡水系 景观资源优势明 显 随着交通条件改善 尤其是高铁设站 主要客源市场从长三角辐射至京沪沿线 应发挥苏州古城与阳澄湖两大 品牌优势 建设长三角区域级旅游休闲度假地 促进旅游资源的区域共享 2 促进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市场发育 建设长三角重要商贸基地 相城现有家具 特色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在长三角区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 处于沪宁 苏嘉杭两大交通走廊绞 结点的特殊区位条件决定了相城具有发展区域性商贸业的优势条件 而从苏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挥长三角重 要中心城市作用的需求看 相城必然要承担带动市域发展的区域性商贸中心职能 2 市域性职能 1 发挥对外交通优势 建设市域交通枢纽 相城交通条件极佳 沪宁 苏嘉杭交通走廊在相城交汇 国道 省道 区内干线公路集结成网 航运水系条件 优良 京沪高铁苏州站落位相城 邻接硕放机场 通达虹桥机场 规划中的两条城际轨道和两条地铁轨道将相城主 要功能区与苏州主城区紧密联系 这些条件决定相城是苏州北部交通门户 将承担市域交通枢纽的重要职能 2 发挥自然景观优势 建设成市域最佳居住地之一 相城人居环境具有明显优势 未来将成为提供高端居住 承载老城疏解人口的主要地区 有条件建设成为市 域最佳居住地之一 3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建成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娱乐中心之一 从苏州总规确定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看 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苏州产业发展重点 相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应承担苏州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职能 相城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应率先发展无污染 高价值的娱乐休闲业 建成苏州市域文化娱乐中心之一 4 为市区正常生产 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建成重要物流仓储基地 望亭是市区重要的基础物资储运基地 承担重要的物流仓储职能 5 发挥在市域中的区位优势 为建设市域行政服务中心做好充分准备 相城作为大苏州中心 将承担综合性的市域服务职能 其中市域行政服务是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自主创新 能力的提高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城可以依托大交通和产业群发展市域商务服务业 3 地方性职能 1 完善各项基本功能 建成综合服务中心 相城在承担区域 市域职能的同时 也将承担基本的本地综合服务功能 为相城全区提供商贸 商业 行政等 综合服务 2 继承 苏南模式 中的积极方面 建成民营企业创业 创新服务基地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3 相城是苏州民营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面临企业创业与创新的需求 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 创新服务是 相城的重要职能 4 重点功能 1 依托相城区优势商贸业基础 提升商贸业态 扩大范围和能力 发展辐射长三角地区的 商贸业 2 充分挖掘相城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资源 依托良好交通区位条件 发展面向长三角区域 的休闲旅游产业 3 抓住苏州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调整的契机 建设相城商务新城 布局市级商务服务业 并 预留市级行政管理服务的可能 4 适应苏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要求 发展领先全市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娱乐产 业 5 相城作为 青山清水新天堂 的集中代表 应依托其优质生态景观条件 创造具有全市 示范性的生态人居环境 6 相城承担为市区提供基础性物流 仓储和配送服务的功能 第九条第九条产业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 1 做强第三产业 提升中心城区活力 充分发挥相城区位与景观优势 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将第三产业作为未来相城发展的核心动力 建设相城 中心区 承载市域商务 文化 商业 休闲服务功能 依托高铁站发展相关第三产业 利用景观资源 建设区域旅游 度假基地 鼓励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提高市民居住条件 改善生活环境 2 工业提级 提效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 相城工业转变发展模式 实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重点引进行业核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预留产业发展 空间 鼓励发展自主创新企业 高税收企业 高产出密度企业 优先配置发展资源 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 一般技术 企业 避免占用优质资源 限制发展低技术 低产出密度企业 逐步调整产业布局 淘汰重污染 高能耗 低效益企 业 让出发展空间 在空间布局上要求工业企业向统一规划建设和设施配套的工业园区集中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和管理服务效率 3 第一产业向精细化 品牌化 三产化方向发展 保证以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规模在总的经济规模中占有 5 以上的比例 提高第一产业效益水平 调整经 济结构 发展城郊型农业 花卉苗木等高效精细农业 发挥阳澄湖大闸蟹等优质农产品品牌优势 发展生态型精品 农业 以优质农业为基础 带动农业观光 体验 研发等三产发展 发展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形式 第十条第十条社会发展策略社会发展策略 1 面向城镇和乡村 推行平等 公平的社会政策 保障农民权益 2 政府全面履行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职能 重视科技 文化 教育 卫生 体育以及社会保 障 社区发展等社会事业发展 3 关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鼓励和吸引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提高产业发展对劳动 力的吸纳能力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乡村保护策略乡村保护策略 1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保证 23 2 万亩 154 8km 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 2 适度保留与农业发展规模和结构相适应的农村人口 3 保障农业的适度发展 坚持精细化 品牌化和三产化发展策略 提高农业效益 大力推进 以农业观光 生活体验 农家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迁出农村地区 4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实现全区空间管制 对于有特色 用地集中的村庄 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逐步开发特色产业 增强服务能力 建设中心村 对 于无特色 用地分散 距离较近的村庄 应实现撤并 5 结合新农村建设 保护和整治乡村景观特色 连片整理农业空间资源 结合自然地貌和传 统建设模式 推进大地景观化的建设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6 将江南农村作为吴文化重要载体加以保护 注重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和挖掘 继承乡村的 传统文化 整治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以凸现江南自然乡村风貌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乡村服务标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生态保护策略生态保护策略 1 明确划定四区 对建设行为进行分区引导 2 充分认识生态绿心作为城市 绿肺 的功能 在城镇建设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工作 逐步构建由不同等级生态斑块 包括绿心 四湖 太湖 阳澄湖 精品农业区等 和生态廊道 绿轴 四楔 望虞河 交通廊道 构成的完整生态结构体系 3 依托湖泊 水网 农田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地区 明确绿色开敞空间定位与范围 严 格控制与保护重要的生态廊道 4 将旅游休闲功能引入到非敏感生态保护地区 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在生态保护 的前提下为都市居民提供郊野休闲公园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4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水系保护策略水系保护策略 1 水体总量平衡 严格保证相城水系的占补平衡 将水系的保护作为保持江南水乡特色和传承吴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保障 江南水乡的生态本底特征 2 构建完整水系统 建构 四级湖荡 区域级 城市级 组团级 片区级 和 三级水网 区域级 城市级 组团级 为核心的完整水 系统 沟通 恢复河道湖泊 提高水系的生态 防洪 排涝功能 3 发扬传统的滨水建设模式 充分挖掘水系作为 文化之源 的历史意义 延续和发扬 元和塘七十二泾 浜对浜 桥对桥 等历史上的滨水 建设模式 将水系作为构建相城区景观系统和重塑本土景观特征的核心要素 充分挖掘水系作为 生活之本 的多 种功能 依托水网 河道营造公共开敞空间 将水系作为构建相城区高品质人居环境的特色主题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策略土地利用策略 1 明确前提 以土地 水 生态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目标作为相城区城镇空间发展的 前提 进行可建设用地总量测算 判断相城土地资源供给状况 相城区扣除水域 基本农田 交通走廊 生态保护区 塌陷区等不可建设用地 全部可建设用地为 147km 考 虑土地碎化等因素 实际可有效开发用地占 80 左右 即 110 120 平方公里 2 总量控制 根据苏州总体规划确定的相城区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指标 确定相城区城镇建 设用地总规模 3 拆建挂钩 新增建设用地与分散的城乡建设用地腾退同步进行 根据城镇发展需要实现土 地整合 4 存量盘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土地利用模式逐步由增量式拓展转变为存量式盘整 通过土地填充 退二进三 提高开发强度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5 集约利用 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角度理顺相城区城镇空间结构 明确重点发展方向 停止碎片化发展 避免以镇辖区为开发单元的低水平建设模式 6 引入先进开发模式 提倡相关功能混合 公交导向和公共设施导向的城市开发 促进城市 繁荣 提高城市运营效率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 为落实苏州总规确定的 北拓平相 战略和 三心五楔 T 轴多点 的城镇空间结构 明确 相城区的空间发展策略为 1 沿 古城 相城中心城区 相城北组团 辛庄 常熟 的南北向城镇轴向北发展 打造 景 观轴 公共服务轴 交通轴 的复合城镇轴 2 近期重点发展相城区中心城区 3 远期重点发展以渭塘镇为核心的北组团 并考虑与常熟辛庄共同建构苏州规划区北部组团 4 适度发展黄埭 望亭组团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文化与旅游发展策略文化与旅游发展策略 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延续和弘扬 相 文化在营城中所体现的 阴阳 规整 主宾 对称 的哲学理念 2 挖掘与强化相城区在历史积淀 传统文化 人文景观 自然风光 特色农业等方面的区域 性优势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3 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使其成为苏州二产升级 职能提升的重要依托 4 充分认识文化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促进相城区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形 成 提升相城区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魅力 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5 积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 城市休闲娱乐型旅游 郊野度假型旅游 生态农业参与型旅游 江南古村落体验型旅游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旅游项目 第三章第三章 四区划定四区划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已建区已建区 已建区即以 2005 年末为基准确定的相城区城乡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禁建区禁建区 禁建区以空间发展限制条件为基础 增加为满足生态结构完整性而划定的生态廊道以及其它 规划中判定不可建设的地区 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一切城镇建设行为 1 重要湖泊 沿太湖陆地纵深 1 公里 沿阳澄湖 盛泽湖 漕湖 三角咀陆地纵深 200 米范 围为禁建区 2 重要河流 望虞河 大运河沿岸两侧 200 米 元和塘 蠡塘 黄埭塘 北河泾 济民塘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5 冶长泾 永昌泾 朝阳河沿河岸两侧 100 米为禁建区 3 生态廊道 沿苏嘉杭高速 绕城高速 沪宁高速 锡太高速 沪宁铁路的道路红线两侧 200 米范围 京沪高铁道路红线两侧 300 米范围为禁建区 太阳路 太东路 苏虞张 227 省道分 流线等快速路两侧各 50 米范围为禁建区 4 地质灾害区 塌陷区为禁建区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修编中 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将作一定调整 本轮城乡协调规划严 格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 对其分布做适当调整 将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位于本轮协调规划 建设区以外的基本农田划作禁建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适建区适建区 本轮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范围 包括相城中心城区 北组团 西组团 度假区旅游用地 乡 村建设用地等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限建区限建区 辖区陆域面积中扣除已建区 适建区 禁建区以外的区域为限建区 主要包括相城中心城区 与北组团 西组团之间的绿心地区 绕城高速以北农业区 苏嘉杭高速以东的临阳澄湖地区 黄 桥街道环三角咀地区 黄埭镇 北桥镇环漕湖地区 望亭镇临太湖地区 阳澄湖镇 太平街道 渭塘镇环盛泽荡地区等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四区面积四区面积 相城区总面积 496km 其中 四区 面积如下 1 禁建区总面积为 276km 占总面积的 55 64 其中水域面积 144km 占总面积的 29 03 2 限建区总面积为 73km 占总面积的 14 72 3 适建区总面积为 50km 占总面积的 10 08 4 已建区总面积为 97km 占总面积的 19 56 禁建区内的已建区用地计算入禁建区 第四章第四章 区域协调区域协调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区域协调目标区域协调目标 1 协调相城与苏州市域北部及无锡 苏北地区关系 与市域北部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生态共保共育 发挥相城交通门户和市域综合服务功能 与无锡加强 区域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共享 协调区域生态保护 发挥相城联系苏北 浙北地区的节点功能 增强对苏北地区辐射 能力 实现产业分工协作 2 协调相城区与市区各重要功能片区 高新区 园区 老城 关系 与老城加强功能对接 依托老城 承接老城疏解功能 为老城提供交通门户和文化 休闲 物流仓储等服务 将相城区的发展融入苏州市区的整体发展 与高新区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的衔接 在综合服务功能方面实现互补 扩大三产的服务范围 承接园 区部分高端产业的转移 与园区实现职能分工 加强在文化 研发产业方面的协作 协调阳澄湖地区的生态保护与 旅游开发 3 协调相城区内部功能片区关系 加强内部三个城镇片区之间职能分工与协作 实现基础设施的连通与共享 发挥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北 组团 西组团产业载体功能 4 协调相城区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关系 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增强农村作为城镇生态背景的作用 控制城镇建设规模 保护农村人文与 自然生态 5 协调各系统间的关系 立足区域整体 建立交通体系 生态体系 城镇和基础设施体系 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好地发挥 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区域产业协调策略区域产业协调策略 1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增强相城区核心竞争力 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 2 积极引导区域性综合服务产业的发展 明确与园区 新区 老城 常熟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承载相城作为大苏州中心的职能 3 配合苏州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升级 积极吸纳中心城区转移功能与产业在本区的布局 4 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与要求 大力发展物流 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自我创 新能力和土地产出效益 5 引导一产走精细化 三产化发展道路 鼓励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6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区域交通协调策略区域交通协调策略 1 以建设苏州北部门户为目标 积极构筑由公路 铁路 水运 航空等多元运输方式组成的 立体 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为区域重大设施预留通道 2 重点协调相城中心城区与苏州主城区 老城区与高新区 的交通衔接 完善快速路系统 完成主要干道的衔接 合理布局轨道线路 形成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3 积极加强与无锡硕放机场方向的交通联系 形成轨道 高速等快速交通方式组成的复合交 通系统 4 建立与园区的直接联系 预留与园区道路 轨道交通衔接的通道 特别是高铁站区与园区 应有大容量快速交通联系 增强高铁站的区域服务能力 5 着力加强相城与北部常熟 张家港地区的交通联系 强化苏虞张和苏嘉杭两个区域性交通 走廊的建设 支撑相城服务市域 辐射苏北职能的发挥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协调策略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协调策略 1 水资源协调 相城区供水应以相城水厂为主 实现区域联网供水 2 电力基础设施协调 相城电网供电力平衡由苏州市统一考虑 相城区内在电厂及区域电网的支撑下 建立 220KV 变电所 形成相 对独立的供电片区 生活用热主要考虑电及天然气 热电厂建设主要考虑工业区 区内根据总体用地空间布局来 规划布置小型热电厂独立分片供热 3 燃气基础设施协调 相城区内根据规划形成 3 个相对独立的供气区域 即中心城区 北组团 西组团 高压气源由苏州第二门站供 气 高压管网与市区管网环通 4 区域污水排放 相城区形成相对独立的污水片区 区内根据规划又形成 3 个大的污水片区 每片区建设 1 2 个大型污水处理 厂 收集处理该区内污水 区内农村居民点采用环保设备收集处理污水 5 信息基础设施协调 相城区内采用汇接局 端局 模块局 接入点四层电信网络结构 中心局及长途局设在苏州市电信局 区内中心城区设汇接局 组团设端局 模块局分散布置 有线电视区内设传输分中心 移动电话区内设室内汇集局 一个 长途局设在市区 邮政枢纽设在苏州市区 区内设分局 中心支局 支局及邮政所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区域生态协调策略区域生态协调策略 1 贯彻落实苏州总体规划提出的 三级绿心 结构 加强对长三角区域绿心 太湖 和市域 绿心 阳澄湖 的保护 构建相城区级绿心 中心城区 北组团 西组团围绕的绿心地区 2 加强与无锡 常熟的生态环境协调 加强过境断面水质监测 协调太湖 漕湖 望虞河等 区域性水系 水体的保护 3 与园区 昆山生态协调的重点是阳澄湖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 制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区域安全协调策略区域安全协调策略 1 区域防洪 防洪依托太湖流域及苏州市区防洪工程 内部又形成相对独立的防洪包围圈 根据区内水系分布和地形特点划分防洪片区 建设防洪圩堤及防洪闸 排涝站 2 区域消防 相城消防应在苏州市总体消防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布置 形成相对独立的消防片 区 区内按照标准建设消防站 配备消防人员及设备 同时 依托市区特勤中队及周边消防中队 形成区域联防 3 区域人防 相城区充分依托市区防空工程 合理划分防空分片 各片区建设人防隐蔽工程 及供水 供电 食品站等生命线设施 各片区连成网络 信息化防空预警系统设在苏州市区 规 划区报警覆盖率在建城区达到 100 第五章第五章 人口与用地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全区人口规模全区人口规模 近期 2010 年 相城区全区总人口 75 万人 远期 2020 年 相城区全区总人口 105 万人 1 1 全区人口增长动力来自四个主要方面 苏州总规确定相城区为重要发展方向 至 2020 年全区可承载人口为 100 120 万人 承载苏州 主城区人口与产业疏解的需要 相城将成为苏州中心城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同时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将对外来劳动力产生更大需求 良好的人居和就业环境对人口的吸引 通过三种预测方法推算全区人口结果如下 1 趋势外推法 2010 年和 2020 年 全区人口分别应达到 65 万和 75 万人 2 区域分析法 2010 年和 2020 年 全区人口分别应达到 60 万和 105 万人 3 就业相关法 近期 2010 年 相城区总人口为 73 万人 远期 2020 年 相城区总人口为 100 万人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7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 2010 年 相城区城镇人口 48 万人 城镇化水平 64 远期 2020 年 城镇人口 95 万人 城镇化水平 90 2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规模 2020 年末 相城区城镇建设用地 101 99 平方公里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107 36 平方米 3 建设用地平衡见附表 1 2 相城区城镇化动力来自四个主要方面 1 苏州总规的要求 2020 年 苏州市域总人口 1100 万人 城镇人口 880 万人 城镇化率 80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 360 万人 其中相 城片 45 50 万人 规划区北部组团 渭塘 辛庄及北桥 阳澄湖镇区 35 40 万人 2 个 10 15 万人的 类小城镇 包括相城区的渭塘 18 个 5 10 万人的 类小城镇 包括相城区的阳澄湖 黄埭 望亭 29 个 2 5 万人的 类小城镇 包括相城区的北桥 因此 在这一要 求下 相城可安排 95 万城镇人口 2 中心城区的城市化推动 相城区作为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成为城市化重点推动地区 转变原有的乡镇发展模式 在苏州 中心城区强大带动作用下 相城区城乡人口构成将逐渐与中心城区相一致 3 与产业构成相适应 目前 相城区就业非农化程度远高于户籍非农化程度 而随着相城产业的发展 人口的就业非农化程度仍将 获得大幅提高 同时 随着乡村工业逐步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大量农村人口将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进入城镇居住 逐步形成职住平 衡 因此 未来相城区城镇化水平将大幅提升 4 一般城镇化过程的发展规律 一般的城镇化过程看 相城区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 50 将进入一个持续的快速增长时期 预测方法 1 趋势外推法 近期 2010 年 城镇化水平为 62 远期 2020 年为 77 则城镇人口 2010 年为 44 万人 2020 年为 77 万人 2 区域比较法 2020 年 相城区城镇化水平 90 左右 3 劳动力转移法 2020 年 相城区城镇人口为 94 万人 城镇化水平 89 5 3 经用地需求测算 相城区合理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 105 115 平方公里左右 分析依据如下 1 基于人口目标的用地需求 根据人口规模预测 2020 年相城区城镇人口 95 万人 按合理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 110 120 平方米计 算 需要城镇建设用地 105 115 平方公里左右 2 基于经济预测的用地需求 相城现状以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工业用地产出效率很低 仅为 1 8 亿元 平方公里 根据对相城区经济目 标的预测 远期到 2020 年 地区生产总值 1600 亿元 人均 GDP 达到 2 万美元 三产结构调整为 1 39 60 工业增加值达到 550 亿 元左右 苏州工业园区中心区 2003 年地均工业产出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约 25 亿元 平方公里 相城未来至少应达到这一水平 则相 城工业用地需求为 20 平方公里左右 以工业用地比例 15 20 计算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为 100 115 平方公里 3 结论 相城区合理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 105 115 平方公里左右 城镇建设用地调整估算 1 城镇建设用地增量 根据规划方案 相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包括插花地填充 20 4 平方公里 占用农用地 12 5 平方公里 整合农村建设用地为城镇建设用地 14 9 平方公里 因此 城镇建设用地增量为 47 8 平方公里 2 城镇建设用地减量 根据规划方案 有部分处于生态敏感地区或分散的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工业用地 将转化为生态绿地和 农业用地 这部分用地合计 24 8 平方公里 3 结论 相城区城镇建设用地净增量为 23 平方公里左右 第六章第六章 城乡统筹城乡统筹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城乡统筹目标城乡统筹目标 1 协调城乡关系 明确职能分工 充分认识农村地区的价值 充分发挥农村 农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带 动作用 2 划定城乡边界 保障耕地安全 确定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用地扩展边界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保证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 提高城镇建 设开发强度 建设资源集约型社会 3 保护城乡生态 体现文化特色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涵养的作用 突出农村作为江南水乡文化主要载体的重要作用 4 缩小城乡差距 集约利用土地 适度进行乡镇撤并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结构 全区构建 一轴两翼 三核三片 四湖连心 的城乡空间结构 与区域空间结构相衔接 形 成各功能片区的有效分工 实现城镇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有机结合 塑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城乡 空间形象 落实苏州总规提出的 青山清水新天堂 总目标 1 一轴两翼 以元和塘为全区公共服务轴和景观轴 串联古城 相城中心城区 相城绿心 北组团和常熟 延伸和强化苏州总规所确定的苏州中心城区南北向公共设施发展次轴 形成东部 以阳澄湖为主体的生态翼和西部望亭 黄埭两镇组成的产业翼 2 三核三片 即中心城区 北组团 西组团三个功能片区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 三个功能片 区的中心区各具特色 共同组成 一主两副 的中心体系 3 四湖连心 即三角咀 漕湖 盛泽湖 白荡与阳澄西湖南部四湖及其周边保护控制地带通 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实现与全区生态绿心的联系 建立完整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城乡功能布局城乡功能布局 1 城市公共服务轴 以元和塘为全区公共设施走廊和生态景观走廊组成的复合轴线 南部连接苏州古城 北部连 接常熟 该轴线将集中全区主要的公共服务功能 重点承担大苏州中心的职能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8 2 生态翼 加强阳澄湖地区的生态保护 保障阳澄湖作为 市域级绿心 的作用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 依托阳澄湖镇沺泾管理区建设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阳澄湖旅游服务中心 3 产业翼 西部以望亭 黄埭两镇为核心 发挥望亭作为市域仓储物流基地的作用 重点支持黄埭作为未 来相城主要产业承载空间 将太湖作为区域级生态绿心进行严格保护 4 三个功能片区 全区形成三个城镇片区 即中心城区 北组团 西组团 1 中心城区由元和街道和黄桥街道组成 重点发展商贸 商务 行政服务 文化娱乐 居住等产业 是苏州中 心城区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 2 北组团由渭塘 相城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开发区 和阳澄湖 太平镇区组成 重点发展区域商贸 研发创新产业 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 3 西组团由望亭 黄埭两镇镇区联合组成 是相城区重点产业承载空间 发展高端制造业 5 三个中心区 形成 一主两副 的中心区结构 即以相城中心区为全区主中心 北组团中心区和西组团中 心区为全区副中心 1 相城中心区 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市域服务能力的商务 文化 休闲娱乐中心 同时也为相城中心城区 提供片区级公共服务 2 北组团中心区 结合渭塘中心与开发区中心区 建设以区域商贸和综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组团中心 为北 组团提供片区级公共服务 3 西组团中心区 以黄埭中心区为基础 依托春申湖 建设联系春申湖 漕湖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配合高铁站 在该地区的可能选址 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产业 6 四个郊野公园 1 白荡郊野公园 包括白荡与阳澄西湖南部 发展郊野休闲度假业 会议与商务休闲 2 盛泽湖休闲度假区 为北组团提供郊野休闲功能 引入 国际水文化论坛 等文化要素 发展文化地产 3 漕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结合新型产业园区的建设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 发展民俗文化村 民俗文化博览园等具有水乡特色的休闲旅 游产业 4 三角咀湿地公园 是苏州中心城区结构性绿地 建立湿地公园 适量发展生态居住 7 相城绿心 由中心城区 北组团 西组团围绕的相城绿心生态保育区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 承担相城绿肺功能 适度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统筹 1 在各片区中心集中布置大型公共设施用地 提供片区级服务 相城中心区应提高公共服务 设施水平和规模 提供市域综合公共服务 2 分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城区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各中心村配建社区中心 一个 包括幼托 医疗站 商业网点 农贸市场 村委会工作站 托老所 文化活动站 健身点 等设施 不鼓励在零散村庄内发展公共服务设施 3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引入市场资源参与提供城镇和中心村公共服务 4 新建设施适度超前 留有余地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城乡交通统筹城乡交通统筹 1 建设以快速路和主干公路网为骨架 交通枢纽和各级村镇道路为支撑 水运轨道为补充 公共交通优先的综合交通体系 2 城市交通发展同用地相结合 形成以公共交通导向的用地发展模式 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整 体运行效率 调整不利于空间组织的路网 增强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支撑作用 3 结合区域交通体系 建立有利于远景城镇集聚发展的道路网络和交通系统 并与苏州中心 城区形成完整交通网络 4 倡导节能环保的交通模式 加快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配合苏州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 积极 筹建 BRT 系统 使其成为城乡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 充分发挥水运在城乡交通中的作用 尤其是 在旅游线路组织和水乡特色塑造中的作用 5 充分挖掘现有的其它各级公路潜力 原则上不再鼓励在零散村庄进行新的村镇道路建设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统筹 1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应统一规划布置 2 供水 供电 供燃气及通信网络设施以城市建设为主 3 各农村社区充分依托 利用城市设施 逐步关闭各乡镇自备水厂及农村取水井 提高供水 安全性 污水分区分片排放 除城镇要建污水处理厂外 农村社区也需采用环保设备处理污水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9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乡镇撤并建议乡镇撤并建议 1 撤销东桥镇 沪宁高速公路以东部分与黄埭镇合并 统一管理 沪宁高速公路以西部分由 望亭镇统一管理 未来将黄埭与望亭合并 设立街道 统一管理 2 撤销北桥镇 结合规划片区划分 由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 统一管理 未来经济开 发区与渭塘镇 太平街道 盛泽荡管委会 阳澄湖镇西区 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 合并 建立统 一管理机构 3 阳澄湖地区 苏嘉杭高速公路以东 建立独立管理机构 第七章第七章 城乡空间发展指引城乡空间发展指引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城乡片区划分与城乡片区划分与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规划相城区城乡空间划分为三个城镇发展区 四个郊野公园区 三个生态保育区和两个特色 农业发展区 1 三个城镇发展区 A1 中心城区 城镇人口 50 万人 A2 北组团 城镇人口 18 万人 A3 西组团 城镇人口 15 万人 农村人口 1 0 万 2 四个郊野公园区 B1 漕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城镇人口 1 万人 农村人口 0 6 万 B2 盛泽湖休闲度假区 城镇人口 10 万人 B3 三角咀湿地公园区 城镇人口 0 2 万人 农村人口 0 5 万 B4 白荡郊野公园区 农村人口 0 3 万 3 三个生态保育区 C1 太湖区域绿心生态保育区 农村人口 0 8 万 C2 阳澄湖市域绿心生态保育区 城镇人口 0 8 万人 农村人口 0 8 万 C3 相城绿心生态保育区 农村人口 2 5 万 4 两个特色农业发展区 D1 北桥特色农业发展区 农村人口 1 8 万 D2 阳澄湖特色农业发展区 农村人口 1 7 万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城镇发展区城镇发展区 1 中心城区 1 依托元和塘 延伸和建设南北公共轴线 调整用地布局 主要发展行政服务 商贸 居 住 教育研发等职能 2 建设相城中心区 承载市域综合中心服务功能 形成现代城市景观特征 3 限定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范围 城市建设边界控制在苏虞张公路以东 苏嘉杭高速以西 太阳路以南 沪宁高速公路以北 4 协调相城中心城区与苏州主城区空间关系 实现功能布局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 2 北组团 1 整合渭塘 北桥 开发区三地的城镇建设 形成整体的统一开发建设格局 2 延续元和塘公共轴线 依托渭塘中心发展区域商贸业 依托开发区建设组团综合中心 在开发区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复合功能 3 构建直接沟通盛泽湖 漕湖的绿地 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走廊共存的复合廊道 3 西组团 1 整合望亭 黄埭和原东桥镇的建设 形成以黄埭为主中心 望亭为副中心的双中心结构 2 控制城镇建设用地与望虞河之间的生态隔离 3 望亭片主要预留市级物流仓储用地 大力发展物流业 依托大运河 沪宁铁路货运站发 展水铁联运 依托硕放机场 沪宁城际轨道站 地铁 4 号线发展商务等相关产业 4 黄埭片是全区重要的工业集中区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春申湖形成组团综合服 务中心 预留高铁站场及其周边服务设施用地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郊野公园区郊野公园区 1 漕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控制漕湖周边开发强度 以生态保育为主 适量配套旅游休闲服务设施用地 2 盛泽湖休闲度假区 以盛泽湖休闲度假区建设为中心整合阳澄湖 渭塘 太平三镇规划与建设 严格保护和控制 城镇建设片区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带 3 三角咀湿地公园区 是苏州中心城区的结构性绿地 建设三角咀湿地公园 严格限制三角咀周边城镇开发建设 苏州市相城区分区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 2007 2020 文本 10 适量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4 白荡郊野公园区 是苏州中心城区的结构性绿地 结合大学城建设 配套少量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和商务 会议 休闲功能 严格保护地区生态环境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 1 太湖区域绿心生态保育区 1 划定太湖及沿湖纵深 1 公里为禁建区 在此范围内 应保留和恢复湿地 严格禁止城镇 建设行为 2 纵深 5 公里范围内为生态敏感地区 该地区内应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开发强度 禁止污染 企业进入 可布局点状 低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会中秋节策划实施方案
- 公司新员工工作方案模板
- 中秋活动主题方案
- 招标员工作方案模板
- 学生书法比赛的活动方案
- 大学生篮球赛策划方案实施方案
- 舌部肿瘤影像学诊断与分析
- 2025年结肠炎的预防与护理试题
- 小学生健康知识营养膳食
- 脑肿瘤磁共振波谱分析
-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
- 生物老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提升服务力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电容耦合隔离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体育社会学(高教版)第十章《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 2025年山东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中医药法课件图片高清
- 俄语必修说课课件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2012知识培训
-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医夏令营课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