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姓名:刘曙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导教师:沈玉芳20070501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世界性转变, 全球经济形态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转型 的趋势,也使现代社会进入了 “服务社会”时代.在“服务社会”时代,生产性 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10余年来,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多,生产性服务i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没 有形成一个体系。因此,在相关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服务生产的性质及其区 位意义,解释它们在不同地域上呈现的集聚和扩散状态,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分布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以此总结出不同地域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的 区位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提供科学依据,不但具有一定的学科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运用价值。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思路,本文运用了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对国 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从生产性服务生产的涵义、特征及其特殊性出 发,分析了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区别,阐述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和趋势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其中,第四章主要在不同地域层面探讨了生产 性服务业的区位趋向和区位模式。区位趋向表现为高级和非标准化的生产性服务 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低级生产性服务活动有选择性的空间分散;三个区位模式为 依附模式、中心地等级模式和“中心一外围”模式。同时,以长三角地区生产 性服务业就业分布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 分布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六个动力因素包括生产性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 产性服务公司的组织结构、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交易面对面接触和联系的要求、新 信息技术的进步、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三个动力 机制为范围经济、集聚经济和竞租经济;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和第七章。其中,第六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 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新的国际劳 动分工的形成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家层面上表现为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 发展水平和速度上存在差别,空间层面上表现为“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和区 域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提出了促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战略选择,即 集群发展战略、分散化发展战略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战略。第七章在前面研究的基 础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的三个区位模式、六个动 力因素和三个动力机制。同时,从国际和国家地域层面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分布 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路径。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摸式;动力因素;动力机制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economy to “knowledge economy and service economy” of the global industries structure, industries are on updating and upgrading constantly. In this,the global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also o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and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into an era of the “service society”* The rise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has exerted huge impacts on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service society.It is now just over ten years since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s ro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but there hasnt a whole ststem on the researching of the locatioinal model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so it has begun to gain more attention with more researches on this coming into being. Based on researches on locational theories in this point,this thesis begans with analyz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its inherent locational meanings to explai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s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e and to elicite its locational model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s location to the economy in different areas at different region levels,which lead to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In coherence with the above objectives, this thesis uses both empir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discuss locational model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Structurally, it contains four main parts:The first part includes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and is the theories foundations, the research involv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broad and domestic researches correlatively, began with the review of meanings, characters and particularitie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analyzed the differentiates of services production and industries production, expounded their situation and trend on development, also, introduced some theories on their location.The second part concerns with chapter four and five. Th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mainly its locational trends and the three lacational models at different region levels; the high-level and non-standard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have a trend toward spatial concen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exists trend toward a spatial dispersal of some standard and low-level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Three locational models include the dependence model, cental place hierarchy model and centre-periphery model. At the same time, it chooses to analyse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industry in the Yangtze Delta Area as a case study. The chapter five sets out wit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six motivation factors and three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ir location, including non-standard produc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the structural effect of organizations, the face-to-face contact needs during the produce and exchange of service goods,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cal condi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olicy etc. The three dynamic mechanisms include scale economy,agglomation economy and competitional rent economy.The third part contains chapter six and seven. In this,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s distribution on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chapter six. In sum, on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contributes to the forming of a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global economy integrity, on the level, the growth rate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in different areas are neven, forms a centre-periphery pattern on space and regional cconomy integrity. At the same time,the thesis brings forward three paths strategic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involving agglom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pers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mbeding into the global linkage.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in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with some remaining problems about the dynamic mcchanism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s location discussed above.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mainly lies on the three locational models and three dynamic mechanisms of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osure of the impacts of location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o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y at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Based on these, thre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Keywords: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locational model, motivation factor dynamic mechanism一、绪论 (-)研究的背景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其中,一个明显 的趋势是变得越来越“软化”(Soften)。归纳而言,目前在全球层面,产业结构 在更新和升级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全球服务贸易增加值占GDP的 比重以及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全球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世界 银行的统计数据,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由56%增加到63%, 2004年比重达到了 67%,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达到了 70% 一80%的水平。与此相关,在1980年至2004年期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从0.36 万亿美元扩大到2.1万亿美元,增长了 5.83倍; 二是跨国和跨地区的服务部门 投资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都获得了迅速发展。椐统计,2001 年至2002年期间投向服务部门的跨国直接投资额达到了 5000亿美元,约占整个 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为此,在发达国家服务此占GDP的比重超过了 70%,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已上升为服务 业的主体内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和促进国际化大生产的必要条 件,由此带动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内涵的不断更新和成长。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 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特别是“服务经济”的转型,全球经济 社会形态也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转变的 趋势,服务社会”已经来临。在服务社会”中,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的区位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 影响。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服务生产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促使生产性服务业 有别于其它产业区位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位模式;与此同时,在相关动力 机制的驱动下,使它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 影响。因此,在产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区 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探讨和揭示它们在不同地域层面上的发展规律,并 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而且也具有重 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内 涵、特征及其分布趋向的研究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状态的实证黄乐桢:“贸易大国难脱服务贸易逆差中国外贸酝酸转型”,http:/finance.! 2005-7-4分析,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进而探讨它们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发展战略选择,以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布和发展提供理 论和实证依据。同时,为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和创新服务。 2、研究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在当今社会,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大小主要 归因于在不同地域层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即,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状态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和健康与否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尽管国际学术界 对服务业的研究论著较多,从空间分布角度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 研究甚少,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而国内的研究,则大多偏重于产业经济、案例分折和 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对策研究,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戎及其动力机制的相关 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在总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高等级区域经济(如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的 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模式和动力机制 进行探讨就更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于:(1) 通过探索和揭示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特征和区位模式,论证和阐明生 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动力因素、动力机制和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为学科发展 和创新服务;(2)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处就业状况和区位分布特征的实证分析,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1、研究的主要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可概括如下(见图1)。2、研究的方法根据以上思路,本文运用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具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比较分析:从生产性服务生产性质及其特殊性角度出发,对“服务社会” 与“工业社会”的产品生产进行比较分析,为以下研究奠定基础(2) 定量分析:在案例研究中,主要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得出长三 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整体分布状态,从而预测本地区产业分布将形成的空 间模式。(3) 实证分析与理论归纳: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状态及其产业分布空间模式的实证研究,具体论证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模式。1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图(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L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章)为理 论基础。主要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的 涵义及其特殊性出发,分析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区别,阐述国内外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与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相关的理论。第二部分(第四 和第五章)为本文的重点。其中,第四章从不同地域层面阐述生产性服务业的分 布趋向,探讨和总结空间分布的区位模式,并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 布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通过对动力的因素分析,运用新的视角和方法, 探讨和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动力机制。第三部分(第六和第七章)在上 述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生 产性服务业合理发展和迅速fli起的战略路径。 2,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在已有服务业相关区位理论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服务生产与工业 生产的区别以及生产性服务生产的性质和特征,构建和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 布趋向和区位模式,并由此总结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动力机制,充实和完 善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2) 从不同的地域层面分析和揭示了生产性服务此的分布对国家和地区经 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国民经济建设的 实践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二、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及其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由来服务业是指那些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其范围包括除第一产业(农、 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由于在产业性质、 生产技术以及经济发展中服务行业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人们可 以拫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服务业进行定义和分类。布莱逊(Bryson)和达尼尔斯 (Daniels)甚至认为“有多少服务理论研究者就有多少服务业的分类方法” 。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个人研究所处的阶段和服务业发展的时期的不 同;二是研究的侧重点、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三是认识水平和观点上存在一定的 差异。与此相关,美国经济学家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1966)在研究服务业 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可称为生产者服务 业)的概念。辛格曼(Singdman,1978)以服务的功能分类为基础,把服务业 分为流通服务、生产性服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四大类。达尼尔斯(Danids, 1985)则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本文认为在生产性服务业 的研究中可依据研究目的,从功能上划分服务业的类别,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概 念,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及其区位模式,是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 的一条有效途径。2、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其分类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 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派生出来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贯 穿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诸多环节,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 品。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一样也是由许多行业和部门所组成的。 为此,许多学者从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功能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不同 的分类(见表1)。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一般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金融业、保险业、不动产业 和商务服务业四大类。而香港贸易发展局则把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作了延伸和扩 展,分为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和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服务等 类别。在我国,根据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产业 划分目录,对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和类型作了具体规定,包 括以下六大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6-164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6-47金融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上海市 经委则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资本服务类、会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 类、研发技术类、人力资源类、法律服务类等七大类别。表1生产性坂务业的不同分类年份学者行业名称1975Browning & Singelman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知识密集型行此1978Ashton & Sternal广告、企业咨询及法律会计、研究开发、会计审计、工 程测量与建筑服务1989Dretman商务服务、法律与专业服务、金融、大众传播1990Niles金融、保险、运输、大众传播、会计、研发1990Geo & shanahan广告、商业银行、会计、不动产、法律服务、研发、技 术咨询1991Reid工程服务、会计、审计、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1991Coffey &Bailly工程服务、咨询、会计、设计、广告Howells & Green保险、银行、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 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 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的行业Daniels保险、银行、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业以及职业和科学服 务等为其他公司揭供服务的行业,还有货物储存与分配、 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业Singelman银行、信托及其他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会计和出 版业、法律服务和其他营业服务业1987黄俊英法律会计服务、土木建筑服务、顾问服务、广告、设计 与出版1995薛立敏国际贸易、水上运输、铁路运输、其它运输仓储、通信、 金融、保险、经纪、法律工商服务、设备租赁1996夏祷九国际贸易、通信、运输服务、金融、证券期货、保险、 不动产服务、商品经纪、法律会计、租赁、咨询服务、 土木建筑1997边泰明国际贸易、运输、仓储、通信、金融、保险、不动产服 务、法律会计、顾问服务、资讯、广告、设计2003段杰、阎小培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 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讯与交通 运输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业、进出口贸易业1)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复旦大学2005屈研究生博士学位 论文,2005: 21-25, 33-34: 2)高舂亮:“文献综述: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上 海经济研究2005(11): 64-70; 3)陈殷,李金勇: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2004(7): 52-57与此同时,在服务业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还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 产性服务业等概念。来有为(2002)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 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不是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有学者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社会的现代服务业。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把服务 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按照统计年鉴的分 类方法,具体包括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 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六大类别。 (二)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性质及其特殊性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沈玉芳,2006)。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与“服务社会”的出现有关,目前与“服 务社会”具有相同涵义的有“第三次浪潮”、“柔性生产系统”、“后工业社 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等概念,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服务业所具 有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工业社会”和“服务 社会”时期,企业在生产特征、组织形式和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 此,对生产性服务业性质的分析应该通过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的比较和区别,才 能正确认识和得出生产性服务具有的特殊性。 1、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区别(1) 工业生产的特征工业生产盛行的生产模式一般都具有相同产品长期的、系列的大规模标准化 生产特征,由于生产链条比较长,生产线和装配线中存在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产 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可见,规模经济对工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正因为如此,对机器设备的资本投入和效率是生产的决定性因子。一般而言,生 产方式依据“泰勒制”和“福特制”组织在一起,每个工人单独从事某一产品的 一个生产或包装环节,因此对员工的技能要求相对比较低。同时,企业可通过合 并或兼并等方式形成垂直的生产链条和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成为规模更大和 竞争力更强的联合体。(2) 服务生产的特征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存在着许多差异。在服务生产过程中,虽然规模经济在 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只有大型服务业公司才可能建立研发机构等),但生产 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生产链条趋向于不断延伸并不断渗透到各个环节, 作为竞争优势来源的范围经济变得更加重要,竞争条件也转向内容和质量的差别 以及具有应对不同服务需求的能力是一个主要特征。另外,服务能力越来越呈现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 业以及部分改造后重新获得生机的传统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 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会议展览、国际商务、 旅游业、教育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国外从服务的功能划分服务业为生产性服务业 和消费性服务业,国内学者从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把服务业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 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类别上有许多相同部分,对此的具体提法可依据研究的出 发点和目的来确定。 出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设计、咨询、规划、管理和营销等活动在服务产品生产 和交易过程中成为最重要的功能和载体。归纳而言,服务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服务生产更直接地依赖 于生产者的技能、经验和知识水平等,而不是体现在机械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装 备条件。需指出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行业的区位分布有一些相同的影响因 素,如交通条件、人力成本、资本和资源禀斌等,但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特 殊性,其区位分布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有其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有特征。 2、生产性服务生产的特殊性生产性服务生产是现代服务业生产领域中比较重要的活动。与其它行业生产 相比,生产性服务生产的特性十分明显。一般而言,服务生产具有无形性(非实 物性)、即时性(不可分离和非储存性)、异质性、结合性和知识性等特征,而 生产性服务生产的特性主要包括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传 递性)以及异质性等。(1) 生产性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性服务生产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由于不同的需求群体对生产性服务有 着不同的档次、质量和价格等个性化要求,因此具有可变性特征的生产性服务生 产变成了独特的不可更新的商品生产,而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具有可分割性和 再生性。同时,在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供给过程中,人力因素(如创新意识和能力、 知识才能和生产效率等)比机器的运作程序更为重要。由于人力因素因人而异, 差别悬殊,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使生产性服务生产标准化以及服务要 素标准化变得极为不可能。生产性服务生产无法标准化这个特性对其区位选择和 分布趋向产生巨大的影响。(2) 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在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也即 服务产品不可能像农业和工业产品那样可以在个地区进行生产,而运输到另一 个地区进行消费。由此可知,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是相伴进行的,在时间和空 间上具有高度的同时性和一致性。由此,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交易要求生产者和需 求者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在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从服务供给者一方转移到需求者一 方,这一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交易区位的分析是生产性服务 业区位分布研究的一个主要落脚点,也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产业区位分布研究的热 点之一。如目前对商务办公区和金融区等区位选择的分析,主要采取了这种方式。(3) 需求者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异质性受供给时间、地点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服务业生产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既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服务,也可以因需求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尤其是对接触和 联系水平要求很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异质性更高。因为大部分生产性服务生产 必须满足需求者的特殊要求,使服务需求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点,而需求的个性 化容易导致供给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促使服务需求者直接介入服务生产过程。这 样,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服务需求者对服务品质会产 生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可以作为一个驱动因子或调节器介入服务生产的过程中。 由此,使生产性服务生产的异质性成为驱使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和跨地区分布的一 个重要因子。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1、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1) :展速度不断加快近10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之 ,甚至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使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日益凸显。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水平远远超过了传统服务 业的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更快,生产 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 50%,成为带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气根 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三分之一气以美国为例,从1940年到 1970年,消费者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从60%下降到42%,2002年又降至 40%,而同一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份额从1940年的12%持续上升到 2002年的34%。1970至1986年期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分别增长了 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和85.3?&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髙于 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结展务 外势发服 I海趋业性 i和展务产 1业发服生 躲务业性“ I嗵务产私 代S服生則:M M M ,兵文维玫春春会 黄李马马何由表2可知,1988至1997年期间美国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占服 务业的比重从36.45%提高到了 37.08%同一时期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加 拿大等国家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比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加拿大,1998 年与1961年相比生产者服务业的产值增长了 3.3倍,比重达到了 54%,而消费 者服务仅为2倍和19%,政府服务分别为1.9倍和27%。1988年至1996年期 间,加拿大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三者占服务业的比重由15.6%上升到 了 17%。而在西欧和北美其它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商务服务国服务业发展,成都:西南財经大学出版社, 构搭鹤桥”,深圳商报,200612-20 http:/A, 2006-6-29 趋势分析”,江苏论坛2005(12 87-88 的战略角色”,经济导刊2006(4): 7-9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 运输、通信、仓储业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表2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占取务业的比重年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198836.4537.6429.9739.7215.61198936.7138.3530.6540.7315.84199036.7338.1829.9740.6715.85199136.2337.3329.5440.1136.4716.09199236.5137.0729.5240.1637.2616.08199336.7137.8729.2839.643&5916.18199436.7437.7929.9240.0138.6616.25199536.8838.2429.6240.1639.0016.52199637.0439.0428.9540.4739.9917.00199737.0839.7229.6440.2440.33根据 /statistii(2) 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高盈利和高成长能力,使外商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的直 接投资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并成为跨国投资的重点和热点行业之一据2002 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三分之一投向金融保险 领域,同时,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媒体和金融等领域。 而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50%以上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由此可知,大 部分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并且交互投资额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3) 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突出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及其生产活动集中在大都市地区,使 大都市成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发展的高地和就业比重最高的地区。以美国为 例,由表3可知,2002年大都市区信息服务、专亚和技术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 的就业比重分别高于非大都市区1.5,3.8和2.2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 高了 0.3,0.6和0.5个百分点。在美国大都市中,纽约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就 业比重最高,而华盛顿的专业和技术服务就业比重最髙。另外,1984年至1987 年期间伦敦大都市中心区生产性服务部门在总就业中的比重从11%上升到了 18%, 1989年更是达到了 20%。而东京金融保险业占东京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12.5%,比80年代初上升了约6个百分点。由表4可知,大部分生产性服原小能:“论转型.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5(9): 17-22 上海经济委员会:“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唐王玉鼠:“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15务公司都以国际性城市为区位选择的理想地。这是因为,大都市区的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和就业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表3美国大都市生产性服务就业份额(2002年 单位:%大都市信息服务专业和技术服务金融和保险全国洛杉肌448.24.7纽约4.79.09.2芝加哥费城华盛顿-14.03.5底津特1.88.74,4休斯顿2.08.24,6亚特兰大达拉斯菲尼克斯大都市区非大都市区Thompson, E.C., 2004 Producer Services, Kentucky Annual Economic Reportt 转 引自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72-73表4国际性城市与生产性服务公司城市名公司数量城市名公司数量城市名公司数量纽约105芝加哥42吉隆坡32伦敦97圣保罗42斯德野尔摩32巴黎71台北41马尼拉31香港68曼谷39加拉加斯30东京66阿姆斯特丹38伊斯坦布尔30洛杉机65雅加达38达拉斯29新加坡61墨尔本37蒙特利尔29法兰克福57布拉格37日内瓦27米兰56汉城37上海27悉尼56华沙36波士顿26布鲁塞尔54布宜诺斯艾利斯34哥本哈根24旧金山54巴塞罗纳33汉堡24华盛顿54布达佩斯33休斯顿24马德里52杜塞尔多夫33罗马24多伦多48迈阿密33慕尼黑22苏黎世48圣地亚哥柏林19莫斯科45北京32亚特兰大18墨西可城43约翰内斯堡32大阪16资料来源:根据高春亮:“文献综述:生产性眼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上海经济研究2005(11):X5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1)发展速度加快,非平衡发展趋向凸显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 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 2003f20032000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情况(1997_2003年)单位:亿元仓储及邮2015+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一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1998 1999 2000 图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产值比重情况(1997_2003年)单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 增长最快的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根据对历年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可知,我 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也在不断增长,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如金融保险业,从张颖聪、张若倩: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2006-9-261997年的4534.6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6467.3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 42.62%。 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房地产业产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科 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产值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但需指出的是,由于 我国正处于GDP和一般服务业快速增长的时期,使有些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 务业的比重在某些年份出现了降低的现象,如金融保险业。然而,社会服务业所 占比重稳中有升,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保持平稳增长 的势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所占比重则出现了一些波动(见图2和图 3)。(2)大城市发展水平更为突出,成为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产业转移日益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 领域发展,国际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向我国沿海地区城市转移的态势日趋 明显,带动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城市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的一环我国许多大城市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以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为发展重点,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为发展突破口,注重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的 层次、规模和能级,逐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竞争力。 如1996年我国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40%集中在上海,国内营业性金融机构也有 2693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节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北京版2024九年级上册-北京版2024
- 2.5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
- 白板软件测试题库及操作技巧指导
- 建筑边角亮化方案设计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与策略
- 幼儿园市级评估整改实施方案
- 工程质量管理实例试题
- 《平均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经典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解析
- 疫情建筑企业转型方案设计
- GB/T 20969.1-2021特殊环境条件高原机械第1部分:高原对内燃动力机械的要求
- GB/T 19868.4-2005基于预生产焊接试验的工艺评定
- 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 GB/T 10125-202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 吸附及吸附过程课件
- 羽毛球运动基础知识简介课件
- 设计美学研究课件
- 管道施工安全检查表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课件(定稿;校级公开课)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归园田居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