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孩子气.doc_第1页
浅谈“8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孩子气.doc_第2页
浅谈“8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孩子气.doc_第3页
浅谈“8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孩子气.doc_第4页
浅谈“8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孩子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为例,浅谈“8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孩子气标签:郭敬明小说韩寒夏至未至作家2009-06-12 14:51 “80后”,顾名思义是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的新一代年轻人,最早的“80后”专指这个时代出生的网络青春写手或者是作家,以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为代表,大多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走进公众的视野并受到关注。由华中师范大学孙文宪,王先霈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一书中曾写道“所谓的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上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与文学思潮一样,文学流派 也是一种与文学的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80后”作家的创作活动目前为止还只能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还不能说是一种具备了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特点的文学倾向,因为只能以“80后”这样一种年龄或者年代的概念来概括,虽说不能全面的表达这个作家或者说是写手团体的创作特点,甚至连“80后”作家本身对此称呼也不满意,如韩寒在与白烨网络pk的时候曾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他对“80后”称呼的看法-“作为我本人,我非常讨厌以年代来划分作者。”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目前最好的划分方法,因为整个“80后”作家风格各异,性格各异,基本上找不到一个更好概括的词语来表达这一代人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以郭敬明的19952005夏至未至为例,简要的分析一下“80后”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孩子气”与“明星化”。 之所以说“80后”作家创作具有“孩子气”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作品并未表现出文学所需要的深度与广度,或者单纯的说,“80后”的创作不够深刻,如果是“80后”文学是一个生命的话,那么现阶段她仅仅是处于一个孩童的阶段,没有成熟,没有长大,充满希望却又满载稚气,也就是我所说的“孩子气”。首先从生活环境来看,“8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最早一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加之所成长的外在社会环境也是安定和平的,没有什么大的变故,因而“80后”基本上是在一种“60后”,“70后”无法想象的安逸环境中长大的,这就决定了“80”后不可能有多少伤痛深刻的记忆。但是“8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没有姐妹,大多生活在城市的单元楼里,缺少童年的玩伴,在一个相对孤独的环境中长大,因而在其作品中常常透漏出忧伤的气息,具体来说是伤而不痛的气息。以郭敬明为例,从小生活在一个安逸的家庭,衣食无忧,上学期间也是成绩优良,这就注定了他写不出“70后”那一代所特有的“伤痕小说”,因为在他们的生活里严格来说就没有所谓的伤痕。 “作家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两种基本要素;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一种遇合,而这种遇合关系的建立,作为主体的作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孙文宪,王先霈主编文学理论导引),“80后”经验的“浅薄”也就注定了其作品创作的“孩子气”,以夏至未至为例,小说中创造两个极其优秀的男生傅小司和陆之昂。他们从小出生生活在安逸的家庭,不愁吃不愁穿,喜欢可乐,喜欢名牌,在一个贵族学校学习,有着傲人的成绩,这些我们只要细微的思考,大部分是郭敬明自己生活的一个映照。众所周知,郭敬明跟韩寒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学校经历的不同,韩寒是一个几乎科科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而郭敬明则是一个优异的理工科人才,成绩出众。我们来看一下郭敬明的学习情况,1988年9月,郭敬明在自贡市贡井区向阳小学上学了,1995年,郭敬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自贡九中,2002年8月中旬,高考成绩598分(理科:第一批重点本科544分;第二批一般本科479分),高出重点线54分的成绩算傲人了吧,再看一组数据:复旦大学在四川省的理科招生分数线:年 份 分数线2002年 608分2003年 601分2004年 650分2005年 690分 读过郭敬明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的人大概都不会不知道郭敬明一生最向往的地方是满地繁华的上海,而最向往的大学就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三大名校之一的上海复旦大学。他曾经用这样的文字表达他对复旦的向往-“唯有复旦,才能给我家的感觉。”从他的高考结果来看,他与复旦只有10分的差距。我相信这组数据足够显示出郭敬明在学习方面的傲人之处了。而在夏至未至中,傅小司陆之昂分别是文史类和理工科的状元,这也是作者将自己的学习经历附加在人物身上的结果。而与郭敬明本人有些相似的傅小司最后在小说中选择了文史科,也代表了郭敬明本人对文史科或者说是文学的向往。由此可见,“80”作家的创作首先都是从自己出发,描写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某种向往,又由于其本身经验深度不够,直接导致了其文学创作的“孩子气”。其次,从“80”后成名的“手段”来看,除了新概念这一平台来看,还有模仿这一重要手段。吴墉先生在其超级模仿 你确实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之文坛里的潜规则一文中曾指出“无论你是否承认,几千年来,模仿早就成了文坛里不争的成名捷径和潜规则。回顾人类的历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作,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四大古典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在写。鲁迅的小说也有不少属于模仿之作,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一篇小说。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则是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表达父女关系的内容。对于模仿和借鉴,杜甫曾用这样的名句总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以及“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未有不模仿而成为大家者,一切模仿都要有创新。”而“80后”也没有逃脱这一潜规则,就说韩寒,以叛逆著成,可是他的三重门.也是模仿了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成。而郭敬明更是“80后”作家中的模仿大家。其好友一草曾在青春散场,挚爱郭敬明中写出了他模仿了安妮宝贝风格写出了一篇难辨真假的小说一辈子观望的焰火。具体描述如下“没两天就收到小四模仿安妮写的文章一辈子观望的焰火,我看后,傻眼了、心凉了、头晕了、服输了。我不知道,如果事先我不知道这是个男人写的东东,我会不会以为就是安妮的作品。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写出从文风到内容都无限接近安妮宝贝的小说,这个男人还只是一个年仅18岁的小屁孩。我只知道郭敬明他没吹牛,他的模仿能力确实很强,他可以轻而易举将一个人的作品庖丁解牛拆开来,风格归风格,内容归内容,文字归文字,结构归结构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多种加以无限复制,组合成一篇完全不一样的新作品。”众所周知的抄袭门,郭敬明的畅销书梦里花里知多少被指控抄袭京派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大概也因此而起吧。为了这个论文,专门在期刊网上搜索了法院的终身判决,其实发现真相不像外人传的那样,说郭敬明全文抄袭,其实只是人物情节关系一样罢了,而且庄羽在很多投诉方面带有很多主观之词,谁对谁错不是本文分析的特点,不得不说,这一案子也是郭敬明太善于模仿的结果。 而这一事件,直接成为小说夏至未至的重要题材,即傅小司的画册花朵燃烧的国度被指控抄袭春花秋雨,甚至小说里面连记者采访的内容都跟现实生活中差不多。不得不说,郭敬明有通过作品来替自己辩解的嫌疑。这不是一个高明的选择,把这种委屈当作题材在作品中表现也成为郭敬明以及很多“80后”不成熟的标志,类似的还有林萧跟郭敬明的对立事件,郭敬明在小时代中以林萧为主人公人命,而林萧在苦夏中也塑造了一个靠捡垃圾为生的郭敬明。用吴墉先生的话来说,以模仿为起点不为过,过多的模仿,且没有确定一个较高成就的作家为模仿对象就是一种浅薄的表现了,也就是我所要表达的孩子气。有人说圈里圈外和梦里花落知多少都是在模仿当代著名作家王朔的宏大叙事风格。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关于“80后”作家对于宏大叙事的理解了。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不管是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是本文要说的夏至未至,都是个悲剧的结果,都有人死有人伤。其实不是郭敬明蓄意要安排这样的结局,这只是他在模仿王朔宏大叙事不成熟孩子气的一面。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郭敬明的哪一步作品,其开头都是很宏大的,众多人物齐上场,大有唱一台大戏的风范,可是到小说的最后,剩下的永远只是孤苦无依的主人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开头过于宏大,到了结尾各个人物命运的安排完全都失去控制,为了更好的结局,或者说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只能将众多的人物下达生死令。用郭敬明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开始有太多的人出场,到最后不知道怎么安排,只能让他们一个个死去。”就如夏至未至,为了青田和遇见的结合,段桥就必须以死亡为归宿。这样的模仿,我不得不说真的很孩子气。 再次,“80后”小说创作体现了极端的主观色彩,通常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溢于作品之中,使得很多时候作品看起来不想小说而更像一部自传。很多人在看完夏至未至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小四(郭敬明网名第四维,被读者昵称为小四)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首先说说傅小司,从姓名来看,小司与小四谐音。从其经历看,傅小司学习成绩优异,与郭敬明经历相似;傅小司擅长于绘画,小四擅长于写作,并且两人的成名都是依靠大赛,小司是津川美术大赛,而小四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两个大赛的地点非常巧合的都被安排在小四最向往的城市上海,以及后来小司成立工作室,被指控抄袭等都与小四经历极其相似。再说说陆之昂,小司的好友,与小四现实中最好的朋友小A经历一样都留学去了日本。关于小A,同时小四的好友一草在其作品中青春散场,挚爱郭敬明中曾有相关记录。如此的内容,还有很多。此外,“80后”作家的小说重友情和爱情也是其极其主观的表现,就拿夏至未至来说,期间傅小司跟立夏的爱情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中不断的穿插着立夏与遇见、程七七,傅小司与陆之昂的友情纠葛,我们可以看到最后,陆之昂甚至为了友情付出了自己一生的自由,而遇见跟立夏的友情更是像很多爱情一样几乎是山盟海誓的。遇见和立夏的各种对白如“牵着你的手,无论向哪儿跑去,都感觉是在向天堂奔去。”等也成了现在中学生心中的名句,心中对于友情的定义。这些“80后”主观愿望与主观情感穿插在其作品中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妥。反而会增加小说的干青色彩,使之有更好的看点。然而就像我上文中提到的林萧与郭敬明的对立事件,将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感情色彩带入作品,不是批评郭敬明和林萧,在我看来真的是很孩子气。给人的感觉就是小孩过家家,因为生了某一小孩的气,就把家家里最坏的一个角色让那个小孩扮演。这样的主观情感,带入作品,不仅显得浅薄,而且毫无必要。 此外,“80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普遍运用想象,幻想,臆想来回忆往事,表达对青春流逝的伤感以及前途未知的渺茫,使得其作品更加的“单调,乏味,枯燥”也是其不成熟的一面。我们先看看下面一段来自网络的评论“80后”及其创作现象研究的引文。 “80后及其创作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有意贬抑或过分宣扬都无必要。但它确是关系到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他们不像十年前的70后,有“断裂”宣言,然而其作品在同代人中所获得的呼应却是前所未有的。商业运作、偶像制造、媒体炒作,于是人们往往不屑于从文学的角度对此予以观照;但如果我们把文学的作者、受众、出版、宣传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文学存在,它指向了同一个心理目标,那么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进一步认识,恰恰要从文学上予以探讨。80后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时代的和代际的标志。这一代写作者通常都是通过网络、通过大奖赛(如新概念作文大奖赛)、通过商业运作走向文坛。他们不是依靠别人的提携、依靠组织和意识形态传承,而是通过竞争走上文坛;那是我们曾经畏惧又向往、诟病又终究要面对的一种状况。他们赢得了众多的青少年读者,这意味着他们与受众建立起了一种同构的关系。这一代作家没有历史记忆,也就是说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没有什么经验能和过去那个十分政治化的岁月联系起来,便直接地进入了新的时代和市场经济。金钱已经开口说话,在沉默了近半个世纪以后。而它的另一面,则是精神的匮乏。这一代作家,常被批评为具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我认为这多少有些缺乏理解。他们出生的上世纪80年代正是我们开始提倡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奋斗的年代。“80后”要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围绕着人生的写作便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在我看来,“80后”的写作也许较之以往成人世界的作品更为坦诚、真率、直抵内心,没有那种模式化的倾向。但它却依然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单调、重复,精神肤浅的缺陷。“80后”作家带着青春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叛逆与朦胧的追求向我们走来,仅仅提供一个文化背景来解读他们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从文化现象深入到文学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与其沟通、交流、平等对话。” 可以说“80后”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千篇一律的青春小说,或者说是青春文学,可说说道这里,很多人开说质疑了,青春文学真的是文学么?“80后”文学风格的迥异,是由他们特殊的经历形成的,可是“80后”文学发展了那么多年了,还是只是限于青春,作家们却没有想到,读者再看了这么多年的青春文学之后,对于青春文学的套路可能已经跟“80后”作家一样熟悉了,一看到开始,就知道结局,这样可能不枯燥乏味么。从文学理论中的创作心理而言,这种现象是符合“80后”的特性的,众所周知,作家的创作与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80后”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里,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他们不必担心物质上的缺乏,能让他们感觉到迷茫的也只有那些在他们看来伤感的回忆以及对于青春流逝和梦想迷惘的无奈了。文学理论中指出“不少作家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群体的需求、意志联结在一起。”对于“80后”作家而言,他们则是在追求个人化的背景下通过描写自己的青春生活不自觉的影响了与他们经历相关的一代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80后”加上少部分的“90后”。“80后”与他们的前辈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没有经历重大的经济变革,可是他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就是说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于是他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可知性,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面临着很多老一辈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压力,比如说大学、找工作、买房、买车于是对青春的感叹和对理想的臆想就成为这一代人文学的主旋律。然而,当这种主旋律多到满地打滚的时候,也就慢慢变得通俗化了,孩子气了。就更加显示出了这一代人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成熟。就以夏至未至为例,小说的时间跨度为十年,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唯美的开始,加上一个凄美的结局,不知道骗了多少人。在小说的开头,小司,小昂,立夏,遇见他们都单纯的活在一个相对安静平稳的环境里,可是后来,遇见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却处处碰壁,当小司、立夏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时,却见到了一个他们从不曾想过的世界,抄袭案件,七七对遇见的阴谋以及对立夏的背叛,一切都变了。这也是“80后”眼中未曾到来的世界,反映出他们对理想对生活的理解。其实我们翻看很多“80后”的作品,类似的情节,爱情友情的纠葛,社会的黑暗,对未来的无知与迷茫都是小说的主题。就像我前面说的,当这种现象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显示出了“80后”极端的不成熟。他们无法从相同的生活中找出不一样的东西。只能千篇一律的模仿。然而,当我们回头看一看我们的知青一代作家,也是同样的社会经历,然而他们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文学形式-知情小说、伤痕小说、寻根小说甚至后面的先锋小说也就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知青出生。“80后”小说创作主题的千篇一律从某种形式上来说,直接反映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是的,从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思想不成熟,加之他们又生活在一个市场化的世界里,因而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对市场的高度追求和对纯文学的冷漠化也是他们整个创作的不成熟之处。可以说现在的郭敬明、韩寒的知名度以及出镜率丝毫不比任何一个大牌娱乐明星差。一草在青春散场,挚爱郭敬明一书中曾经指出郭敬明出了有高超的模仿能力以外,更主要的就是他对市场的把握,他永远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韩寒郭敬明作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或者说该是“80后”一代人心中的偶像,他们其实是自己在自己的创作中树立了一个明星意识。就说郭敬明吧,他的成名就是通过当时具有很大知名度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来实现的。再说说后来郭敬明自己的成长过程,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