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1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2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3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4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参考教材:谭顶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型和分值:选择题:101分=10分;填空题:101分=10分;判断题:101分=10分;简答题:76分=42分;论述题: 214分=28分。一、绪论1、(P1-3)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2、(P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P3)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门独立科学。4、(P7)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可能的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示意图5、(P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6、(P13)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了解每一项的具体意义)7、(P8-9)教育、学习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三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三者的联系表现在: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2)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三者的区别表现在: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由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发展”由发展心理学研究;2)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发展(3)中介(2)目标(1)基础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习、发展三者关系示意图8、(P17)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1)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3)策略式教学: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二、学习的基本理论1、(P27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2、(P29)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中的学习律:1)准备律,即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2)练习律,即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3)效果律,即只有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3、(P3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说: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4、(P36)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尤其在中国。5、(P37)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和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研究表明,合理地利用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促进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6、(P4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独特见解: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2)学生观:每个人头脑里有不同的知识经验;3)学习观: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传授。三、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1、(P52)组成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的三个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2、(P5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即理解下图。学习效果成败体验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其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2)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关键在于:(1)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之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2)改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校效果也会提高,但并非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后,学习效果反而更差;4)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适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要善于引导。3、(P58)动机期望理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4、(P59)个体的成就动机的类型:1)力求成功的动机,对应于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50%的成功率);2)避免失败动机,对应于避免失败者,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会回避50%的成功率。5、(P60)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在三个维度上的归因: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6、(P60)维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7、(P6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8、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四、知识、技能的学习1、(P68)知识学习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2、(P71-72)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的特点(结合自己):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3、(P76)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4、(P77)记忆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5、(P78-79)记忆的几种类型:1)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小于1分钟;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大于1分钟。6、(P83)对遗忘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者记忆保持曲线),可简述为“先快后慢”,具体为:(1)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遗忘内容也很多;(2)接着,下降趋势变得缓慢,遗忘速度有所减慢,数量有所减少;(3)最后,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7、(P84)知识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和提取失败说。8、(P88)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审题、课题归纳、重现知识、解题。9、(P92)复杂动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认知、动作分解、动作联系、自动化。10、(P93)熟练动作(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被自动控制所取代;2)利用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视觉、听觉等外部感觉系统反馈的作用降低;4)运动图式的形成,所谓运动图式,是指可以储存复杂的动作技能的程序,可以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技能的正确指令。五、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1、(P99-100)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2、(P10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3、(P105-107)记忆的编码策略: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4、(P125)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照其性质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5、(P127)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认知结构说、相同要素说、关系转换说、经验概况说、形式训练说。6、(P129)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影响迁移的根本特性,具体为:概括性、可辨别性、巩固性。7、(P129,重点)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遵循“不断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P136)创造性: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2、(P136)创造: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可分为以下两类:1)真创造: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2)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2、(P136)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3、(P137)创造力的主要特征:独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4、(P139)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水平的智商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5(P14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1)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理解;2)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4)定势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之分,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消除消极作用;5)功能固着,即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即在其他事物或者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七、品德心理与教育1、(P161)品德结构的“四分法”认为其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2、(P165-166)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3(P166)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4(P168)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2)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3)研究方法上注重实验室实验。5、(重点)社会学习论的意义和启发:1)教师本人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榜样要可信、可亲、可敬;3)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6、(P170,重点)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观情感的培养:(a)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训直觉的道德情感;(b)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c)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八、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P183)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2、(P184)自我意识结构:1)从结构形式上看,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2)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3)从自我观念看,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3、(P184)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觉、自尊、自爱、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4、(P185)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5、(P196)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a)通过认识他人和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b)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c)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d)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e)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a)积极地评价自我;(b)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a)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b)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九、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1、(P203)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P204)社会懈怠作用: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又称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3、(P205)去个性化: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4、(P208)从众: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的现象。5、(P208)从众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对于社会适应的意义,以保证社会功能和规范的实施。消极的方面会由于某种不正之风的社会压力,使歪风邪气蔓延。6、(P217)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吸引。越相似(表现在籍贯、经历、兴趣、态度、信念、家庭背景、文化水平、价值观等方面)的人,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越大;2)仪表吸引。个人容貌、穿戴、风度等会影响彼此的吸引力,但作用有限,随着交往时间的延长,会从外貌转向内在品质;3)互补吸引;能力、性格、气质方面的互补能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4)人格吸引。人格魅力的作用,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7、(P223)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人们感情的相互联系)。8、(P223-224)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4)学会批评。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P226)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P228-22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知情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3、(P231,重点)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成才理想、独立争强、闭锁性):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4、(P232-25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记住标题即可):1)环境适应教育;2)智力发展教育;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4)健康恋爱观教育;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十一、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1、(P256)人格: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P26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1)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其个体差异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小;2)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运用既有知识和能力去吸取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晶体智力。它与教育、文化有关,但与年龄的变化关系不大。3、(P262)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4、(P263,重点)智力多元结构理论中描述的人的七种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语音体美心理社会自然)。5、智力多元结构理论的现实意义:1)全面认识学生;2)因材施教;3)以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6、(P264)智力测验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7、(P264)两种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和“维克斯勒智力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