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成就:1978年 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详细资料: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12年12月被评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响人物”。成就: 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何克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主要在“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不仅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而且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负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此同时,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代表作品: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5.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6. 教育技术学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0.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1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13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3、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详细资料: 李克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月任教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成就: 1989 年,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建我国第一电化教育专业 项目,获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广东省一等奖。l992 年获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1993 年,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项目,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广东省一等奖。1994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6 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997 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7 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7 年, 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代表作品: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数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学习反应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4、桑新民(南京大学) 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详细资料: 桑新民 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情报学博士生导师(2004年挂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招收教育技术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近十年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的内在结合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主持的教改实验项目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主持的信息时代学习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2004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3月调南京大学,主持创建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本科专业。挂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理论研究 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挂靠南大高教所课程与教学专业硕士点招收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成就:2005年,学习科学与技术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主编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04年,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1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3年,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1990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代表作品:学习科学与技术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教育哲学对话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义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教育哲学5、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197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理论与系统工程,网络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技术详细资料: 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大学获博士学位 。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他还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成就: 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类框架和支持多元教育文化的通讯模型,建立了由文化因素到通讯系统构量的映射关系,为深入理解网上教育系统的信息传播机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型。代表作品:教育软件的交叉文化可以性(英文专著,国外出版)计算机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指南(第二卷)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6、 David H. Jonassen戴维 H.乔纳森详细资料:Jonas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主要研究方向:在他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CLE)的最新模型,由图可见,它由六部分组成: 1.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 2.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 3. 信息资源: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 4. 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图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 5. 会话与协作工具:使学习者群体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 6. 社会背景支持: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对于当前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 该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支持: 1. 建模策略:建模是CLE中最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建模:显性的行为建模和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行为建模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认知建模则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提供操作实例就是“问题求解型”行为建模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认知过程的建模要复杂一些,为此要对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思考过程事先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以便从中提炼出能帮助学习者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推理结构。 2. 教练策略:正确的教练策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并提供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还可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中肯的建议。教练的最重要工作是监控、分析和调节学习者各种能力的发展(包括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3. 支架策略:这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代表作品:教育传播与技术手册(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主编)(此书已被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7、 詹姆斯芬恩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 先驱、智者和引路人详细资料: 1915年出生于Montana州的Great Falls,并在当 地接受了基础教育。 1937年毕业于Montana StateCollege,获学士学 位,随后在Colorado State College atGreeley谋 得一份教职。 1938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俄亥俄州立大 学学习教育广播与电影的研究生课程。 1941年从ColoradoStateCollege获得硕士学位。 1942年,芬恩加入美国陆军,从事军队中视听 教学服务方面的工作。 1946年,芬恩以上尉军衔退伍后赴俄亥俄州立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经验之 塔”的创始人爱德加戴尔(EdgarDale)。 1949年,芬恩以一篇军事视听教学方面的博士 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随后获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SouthernCalifornia)教育学院视听教学系 的一个副教授职位。 其后,芬恩一直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直 至1969年去世。学术研究 芬恩的技术观解读 从“视听教学”到“视听传播”、到“教 视听教学” 视听传播” 学技术” 学技术”的转变 视听教育领域的专业化 芬恩认为除机器之 外,技术还包括了 过程、系统、管理 与控制等方方面面 的内容,并且强调 技术不仅仅意味着 机器设备, 从本质 上,技术应该是过 程(Process), 是 一种思考问题的方 式(Way of Thinking)。 芬恩对技术本质的探究源于他20 世纪50 年代 对教育中自动化问题(Automation in Education) 的关注。技术与教学的过程:技术,不只是机器,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与 过程, 该过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自动化 六十年代的教学新技术:技术包括所有现已 存在的实验室、机器以及相关的操作过程,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 的联系。 “漫步于变革之滨”(A Walk on the Altered Side):技术绝不仅仅 象某些技术盲(theTechnically Illiterate) 所认为的只是一堆小器 具(Gadget)、一堆硬件或仪器,(教学中的技术)是一种思考 和解决特定课堂问题的思维方式。成就:1. 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上,对于领域的名称问题长期 以来一直存在争论,芬恩最早提出用“教学技术”这一术语, 并且把其所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学院主持的“视听教学系” 改称“教学技术系”,有力地推动了从视听传播向教学技术的 转变; 2. 芬恩是促成教育技术首个官方定义(DAVI1963 定义) 形成的 关键人物之一; 3.芬恩终其一生致力于纠正人们对技术认识的误区和偏见, 特 别是将技术等同于机器的流行观点; 4. 芬恩发起并创建了美国教育技术领域重要的、至今仍有广泛 影响的专业杂志; 5.有力有地推动了教育技术领域从“媒体观”向“过程观”的 转变; 6. 芬恩是提出视听领域专业化建设的第一人。代表作品: 教育中 视听过程角色的变化:定义及相关术语 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Review) 技术与教学的过程8、 罗伯特瑞泽(Robert Reiser)详细资料: 罗伯特瑞泽(Robert Reiser),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教育学院教育心理与学习系统系教学系统学专业负责人,国际知名教学设计与技术专家。曾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教学奖,2004年荣任教育学院“罗伯特摩根讲习教授”。 1970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仁学院,主修经济学,辅修中等教育学。197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学校图书馆媒体文学硕士学位,1975年在该校获得教育技术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工作。从1976年开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至今。成就: 他担任了国际教学、培训与绩效标准董事会教学设计资格委员会委员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和公司的咨询顾问。曾担任教育技术领域顶级学术刊物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编委会成员;成立了AECT的设计和开发奖项目,并担任裁决委员会的主席25年。因其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四度获得AECT教学开发部颁发的杰出服务主席奖(1986,1992,1999,2007)。代表作品:选择教学媒体规划有效教学教学规划:教师指南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和问题(第一版和第二版)9、 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心理学家、教育家、世界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详细资料: 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1916年8月21日2002年4月28日),加涅又译作盖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为科学心理学和教育的结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的人物。 成就: 加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会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和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伯特加涅(R. M. Gagn)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后半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中,并成为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这两个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他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加涅学术生涯长达60余年,几乎与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史同步,对加涅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思考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轨迹。正是基于此,美国教育技术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掀起了研究加涅思想的热潮。 1987年犹他州立大学教学技术系举办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对话”的研讨会,会上加涅和另一位教育技术著名学者梅瑞尔(M. David Merrill)围绕教学设计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就各自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1990年戴维(Twitchell, David)根据当时的录像整理成7篇文章,在美国教育技术学的权威刊物Educational 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这次两位大师级人物的对话,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设计理论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白茶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推拿治疗学新题库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房屋拆除工程拆除物回收与处置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金融行业代理记账与风险评估合同范本
- 2025版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开发与推广咨询合同
- 2025版塔吊工高空作业安全防护劳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水利工程混凝土泵送施工总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人社部六种劳动合同范本应用指南
- 2025版水利工程应急物资储备劳务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桥梁施工进度管理与监理合同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慕课版) 课件 第七章 职场适应与发展
- 《数字化样机技术》课件
- 《酒店案例分析》课件
- 教室里的安全隐患
- 内审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 全书课件:计算机网络技术
- 梁实秋《雅舍》课件
- 幼儿园厨房食堂人员培训
- 非计划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 机关食堂从业人员培训
- 《应用光伏学》课程教学大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