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穴 证 治 探 讨.doc_第1页
风 穴 证 治 探 讨.doc_第2页
风 穴 证 治 探 讨.doc_第3页
风 穴 证 治 探 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 穴 证 治 探 讨本文载于中国针灸1999年第2期 姚 玉 芳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了解穴位名称的含义,有助于对穴位性能的掌握。在十四经穴中,涉及“风”字的穴名有六个,即:风府、风池、风门、风市、翳风、秉风6穴(以下统称为“风穴”)。它们既是风邪易侵的部位,又是祛风的要穴,常被用于各种“风”证的治疗。故十四经腧穴命名的涵义及其临床价值云:“风穴疏风效捷”。本文试就风穴的证治进行探讨。1风穴命名含义 穴名冠以“风”字,旨在说明穴位与“风”有关。据中国针灸大辞典所载:“风府者,风邪所入之府”;风门“为风邪入侵之藩篱”、“风气出入之处”;“风池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风市“为下肢风气聚集之处”;翳风,“翳,蔽也。因喻以耳为之蔽风,又穴驱风邪,故名”;秉风,“秉,执也风从背来,秉风迎之,顺风而高起天空,以防外邪所入,故名”1。综上所述,所谓“府”、“门”、“池”、“市”,皆为风气出入集散之所,“翳”、“秉”则有当风、挡风之意。明了穴名内涵,则能通晓穴性之理,实乃古人“寓功效于穴名之中”用意所在。2风穴生理特点21风穴均分布在人体的阳部。除风市在大腿的外侧当风之处外,其余诸穴均位于头背部之骨空处,其深部或邻近部位多有重要的组织器官存在。如:风府,其深部有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风池,其深部邻近延髓;风门,其深部有肺组织器官;翳风,其深部有面神经干通过;秉风,其深部邻近肺尖。这些部位肌肤薄弱,腠理开疏。而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且风性轻扬,“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穴易为风邪侵袭,为风气所聚之处。22风穴均属阳经穴位,具有祛风靖乱之功。其中风府为督脉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可祛诸阳之风;秉风、风门分别为手、足太阳经穴,太阳主表,统摄营卫,可疏在表之风;翳风与风池、风市分别为手、足少阳经穴,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相争之时,能够逐邪外出,令其从太阳而解。且少阳、厥阴互为表里,对于肝胆之火循经上扰而致的阳升风动,又能熄风止痉。可见,诸穴是祛风之要穴。23风穴多为交会穴。其中风府为督脉、阳维之会;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秉风为手阳明、太阳、手足少阳之会。据此可知,风穴多为数经脉气共注之处,一穴通达诸阳经,能够搜尽周身之风邪。故针灸大成云:“会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简。人而知乎此焉,则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3风穴证治范围风穴是祛风的要穴。所谓“风”,包括居于六淫之首的“外风”和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引起的“内风”。外风袭人多自皮毛腠理而入,侵及肺卫,引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等外感表证;亦可侵及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引起关节痹痛、皮肤瘙痒、口眼喎斜等症状。风气内动,常责之于肝,因肝阳化风而引起眩晕昏仆、口角喎斜、半身不遂等中风症候,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亦可由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引起,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目睛上吊等病理反应,即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穴均有祛风的作用,古代文献对此记载如下。治外风:“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素问骨空论);“头风头痛灸风池”(胜玉歌);风市“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历风疮”(针灸大成);风门“主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甲乙经);翳风“主口眼喎斜”(针灸聚英);秉风“主肩胛疼痛,项强不能回顾,腠理不得致密,风邪易入,咳嗽顽痰”(循经考穴编)。治内风:风府“主中风舌缓偏风半身不遂,伤风头痛项急,不得回顾,目眩反视”(类经图翼);风池“主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针灸聚英);翳风“主口噤不开,不能言”(针灸聚英)等等。4风穴配伍应用风穴因其所在部位特点及阳性特征,治疗外风,能够祛风散邪;治疗内风,能够熄风潜阳。与不同穴位相伍,则能体现其不同效用。临床常用于下列病症的治疗:外感表证:风为百病之长,因风邪侵犯肺卫而引起的外感表证,常以风门、肺俞、外关、合谷等穴相伍,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常灸风门穴,尚能预防感冒。皮肤瘙痒:素体有湿,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则表现为肌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针刺风市、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能够理血和营,祛风止痒。现代常用于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关节痹痛: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挟寒挟湿侵袭人体,流窜经络、关节,则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秉风、风市穴等均有祛风通络止痛的功效,局部配以阿是等穴,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口眼喎斜:风性轻扬向上,入中面部少阳、阳明脉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失养,纵缓不收,表现为一侧面部口眼喎斜。用翳风与阳白、颊车、地仓、合谷等穴相伍,能够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对Bell麻痹有较好的疗效。头晕、头痛:“巅高之上,惟风可到”。风邪侵袭,上犯巅顶;或水不涵木,阳升风动,均可导致头晕、头痛。风池、风府均位于头部,擅长祛风止痛,通治内、外风证。属外风引起者,根据头痛的部位进行分部配穴,如前头痛配印堂,后头痛配天柱,偏头痛配太阳,头顶痛配百会。属内风引起者,常配太冲、太溪等穴平肝熄风潜阳。临床治疗外感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引起的头晕、头痛,均可以此二穴为主穴。中风:风中经络或脏腑,证见一侧肢体麻木,舌强语蹇,甚则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治疗可用风府、风池、水沟等穴通督醒脑、启闭开窍,对中风病人的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现代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疾病的治疗,及其后遗症期的功能恢复。5针治机理研究针灸疗法能够增强机体的防卫机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已被许多临床资料及实验结果所证明,这也是风穴能够祛风固表,治疗外风引起的各种病证的理论基础,于此不予赘述。治疗内风引起的各种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第一,有资料表明,针刺风池穴能够改善脑动脉的弹性和紧张度,通过不同的补泻手法,起到抑制或兴奋作用,以调节脑血管的张力,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2,因而能够有效地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病等引起的头痛、头晕诸症。第二,针刺风府、哑门穴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这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和吸收3,对治疗脑出血症有良好的疗效。第三,对脑血栓形成患者,针刺风池、风府等穴后,能够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的灌注,使血流速度增快,红细胞聚集减少,动静脉比例好转,从而减轻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好转4。6小结本文试就十四经穴中含有“风”字的穴位进行了探讨。风穴(风府、风池、风门、风市、翳风、秉风)都有着共同的生理特点:即均为阳经穴位,且大多为交会穴;均位于人体的阳部,所在部位肌肤薄弱,深部常有重要的脏腑组织器官存在。所以,它们既是风邪易袭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