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7-习题答案.doc_第1页
材料科学基础-7-习题答案.doc_第2页
材料科学基础-7-习题答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习题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7.1解释下列概念:稳定扩散:在垂直扩散方向的任一平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该平面单位面积的粒子数一定,即任一点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不稳定扩散:扩散物质在扩散介质中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本征扩散:由热起伏产生的点缺陷作为迁移载体的扩散。非本征扩散:由杂质的不等价置换产生的点缺陷作为迁移载体的扩散。自扩散:在同一晶体内无化学位梯度时质点的扩散。互扩散:存在化学位梯度的扩散。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横截面的粒子数。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7.3 当锌向铜内扩散时,已知在x点处锌的含量为2.51017个锌原子/cm3, 300 时每分钟每mm2要扩散60个锌原子,求与x点相距2mm处锌原子的浓度。(已知锌在铜内的扩散体系中D0=0.3410-14m2s ; Q=18.81KJmol )? 解:将锌向铜内扩散看成一维稳定扩散,根据菲克第一定律:,其中Cx=2.51017个/cm3,xx2=2mm,Jx=60个/60smm2=1个/smm2扩散系数宏观表达式 D=D0exp(Q/RT),其中D0=0.3410-14m2/s, Q=1.881104J/mol R=8.314J/molK, T=300+273=573K 又Cx=2.51017/10-6=2.51023个/m3 C2=Cx3.0510192.51023个/m37.5 已知氢和镍在面心立方铁中的扩散数据为和,试计算1000的扩散系数,并对其差别进行解释。 解:从计算结果可知,DHDNi,这是由于氢原子与铁原子半径相差较大,形成的是间隙型固溶体,氢原子的扩散属于间隙扩散机制;而镍原子与铁原子尺寸相差不大,形成的是置换型固溶体,镍通过空位机制扩散。间隙扩散机制的扩散激活能小于置换型扩散,此外镍与铁同属于VIII族元素,性质差异较小,因此氢的扩散系数远大于镍的扩散系数。5.6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碳在钛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10-9cm2/s(736) 、510-9cm2/s(782)、1.310-8cm2/s(838)。 (a) 请判断该实验结果是否符合; (b) 请计算扩散活化能J/(mol),并求出在500 时碳的扩散系数。解:(a)由可得:,根据不同温度下碳的扩散系数,计算得:t()7367828381/T10-3(K-1)0.990.950.90lnD-20.03-19.12-18.16由上述数据以lnD为纵坐标,1/T为横坐标作图,由下图可看出lnD1/T呈直线关系,可判断该实验结果符合。(b) 由和两式,可得到活化能G=1.763105(J/mol),D0=2.677cm2/s。500时扩散系数为:7.17 试从结构和能量的观点解释为什么 D表面D晶界D晶内。解:固体表面质点在表面力作用下,导致表面质点的极化、变形、重排并引起原来的晶格畸变,表面结构不同于内部,并使表面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晶体的内部质点排列有周期性,每个质点力场是对称的,质点在表面迁移所需活化能较晶体内部小,则相应的扩散系数大,因此D表面D晶内。同理,晶界上质点排列方式不同于内部,排列混乱,存在着空位、位错等缺陷,使之处于应力畸变状态,具有较高能量,质点在晶界迁移所需的活化能较晶内小,而扩散系数大,因此,D晶界D晶内。 但晶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