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发展脉络.doc_第1页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doc_第2页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doc_第3页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doc_第4页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隋唐绘画】【山水画家及作品】隋与初唐时期,描绘楼台宫观是当时的风尚。山石树木作为楼台宫观的配景,相应受到重视。当时擅长人物的画家,大多擅长此道。其中展子虔因有作品游春图传世尤值一提。展子虔(年),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入隋。游春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画贵族游春情景。先用墨线勾勒,然后重着青绿,山脚处饰以金粉,金碧辉煌。在构图上则予人以“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李思训(年),唐代宗室,开元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故后世称为“大李将军”。善画青绿山水,虽从展子虔出而更显工谨细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李思训山水:“湍濑潺潺,云霞漂渺。时睹神仙之事,杳然有岩岭之幽。”元汤垕画鉴也说“展子虔画山水法,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可见其画虽偏于山水方面,但画中人物仍多,尚不脱六朝古态。其子李昭道,职虽未至将军,但世人因其父称亦谓之“小李将军”。李昭道的画法大约承其家学而更加精致。历代名画记称“变父之法,妙又过之”。唐朝名画录称“昭道虽图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传为李昭道的作品有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入四川事,画中悬崖峭壁,石磴曲盘,树间苍滕萦绕,行人策骑登山,画法空勾无皴,青绿设色,极为稚拙,颇类唐人山水作风。此画虽难以肯定是否李昭道所作,但此画属于二李青绿山水画风,仍可作为二李山水画艺术的参考。王维(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历官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亦工书画。其作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惜无真迹传世。中晚唐山水画家有张璪、项容、王墨、朱审、王宰、刘商等。其中以张璪、项容、王墨最为著名,而张璪在唐人心目中甚至比王维更高。张璪,字文通,吴郡(今苏州)人。张璪以画松最为著名,能双管齐下,且生枯各别。据历代名画记称,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这种画风显是承继了吴道子豪放奇诡的作风。但他较吴道子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善用水墨,五代荆浩笔法记称张璪的画“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可见张璪能用墨法。唐代石窟与墓室壁画中保存了唐代山水画的部分实物资料。如莫高窟窟南壁迎佛图(武周时期)、窟南壁法华经化城喻品(开元初期)、窟东壁文殊像(天宝晚期)所画山水,陕西富平出土的墓葬六屏山水壁画(盛唐时期),藏于日本正仓院的一件唐代琵琶上所绘两幅山水人物画,均可见出当时画家对表现画面深度已很娴熟。【五代十国绘画】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西安)人。学荆浩而有出蓝之誉,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在传为关仝的三件作品中,秋山晚翠图轴可能最体现关仝的本来画风。画上树石形态映证了画史上对他画风的记载“石体坚凝,杂木丰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但是否真迹难以确定。关山行旅图轴画寒山枯木,山店行旅,勾笔粗壮雄肆,画树有干无枝,也与画史评语相符。山溪待渡图轴的皴法已高度程式化,或非真迹。关仝入宋后被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他和其师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董源,生卒年不详。字叔达,钟陵(今南昌)人。于南唐任职“后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据成书于北宋时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等书所载,董源本善人物画,而山水则有青绿和水墨二体。释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今南京)人。师董源,入宋后居汴梁。画史上称“善为轻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长”(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传世作品中以秋山问道图轴最体现其面貌,此画绢本水墨,用长披皴,山林高深,草木华滋,清淡秀润。但有学者认为画中程式化的披麻皴和苔点,是元代才发展出的,因此该图只能是元代的作品。至于传为巨然的另外几件作品万壑松风图轴、层崖丛树图轴、谿山林渚图轴等,其真伪也是见仁见智。除荆、关、董、巨等大家外,五代山水画家尚有赵幹、卫贤、郭忠恕等人。赵幹,生卒年不详,江宁(今南京)人,南唐画院学生。江行初雪图卷是他传世唯一作品。此图有北宋李邦直题跋“病骨未为山下土,尚寻遗墨话兴亡”句,因而是五代山水画家流传作品中最可征信者。画中林木用笔,黄芦及水纹用笔尖细流利,天空用粉弹作小雪,生动表现了初冬时节的江南渔村雪景。卫贤,生卒年不详,本长安人,后任南唐内供奉。擅画界画。传世作品有高士图轴,画东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故事。画中林木劲挺,山峦浑厚,显是结合了江南与北方山水体格的画法。郭忠恕(?年),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他长于界画,其画以准确、精细著称。存世作品甚少,较为可信者仅雪霁江行图一幅,画江上停泊两艘大船,精细绝伦。【宋辽金绘画】李成(?年),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时避乱于营丘(今属山东),生性孤傲而仕途失意。他善于描绘平远寒林这种齐鲁地貌的山水,尤以营造气象和运墨精妙见长。他将北方山水画雄强而显板滞的风格转换成一种古朴秀劲、圆融而富于感染力的意境。读碑窠石图轴是其传世唯一可信作品。画平原乔木下大碑一座,碑前一人作读碑状,一侍者持杖旁立。画中虬屈苍老的枯枝、奇崛圆润的窠石、人物、古碑共同营造出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而这一点在传世五代作品中难以体验得到。范宽,生卒年不详。陕西华原(陕西耀县)人,因习性迂宽,遂得“范宽”之名。山水与李成齐名。范宽的山水体格虽沿承五代北方全景山水的传统,但发展成为一种既气势雄伟而更具自然外貌特征的风格。范宽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轴写关陕山水,高山仰止,气象雄伟。传为其作品的尚有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山水画家中还有一著名画家许道宁,生卒年不详,长安(今西安)人。早年于汴梁以卖药为主,后渐以画知名,有“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誉。传世作品渔父图笔法狂逸,较李成更为奇崛简易。体现宋初山水画水平还有僧惠崇和燕文贵。僧惠崇善画小景,常以一种更为亲近平淡的方式去观察和表现江南坡岸的水鸟渊鱼,以至于图画见闻志将其归为花鸟画家。其画风清新而富于诗意,对南宋山水“边角之境”的兴起应有启迪作用。燕文贵,生卒年不详。善山水人物,舟船盘车。真宗大中祥符(年)初曾任翰林待诏。笔法尖劲削利,楼阁界划,莫不精工,时人称“燕家景致”。传世作品有江山楼观图、溪册楼观图。北宋中期的绘画北宋中期的时间范围大致为英宗、神宗和哲宗时期(年)。郭熙,生卒年不详,活动时间,约为熙宁、元丰()间。河南温县人。曾为御画院艺学。师学李成并将李成的画石法发展为卷云皴,即把皴法与墨染融为一种笔法,层层复加,造成一种滋润而模糊的艺术效果。郭熙对北宋山水画发展具有许多独创性贡献,如明确划分出三种布境方法:高远、平远和深远,从而肯定了人们对山水视觉观察和感悟的多样性,丰富了山水画的视觉表现力;开始将山水画的视觉表现从仅仅刻划自然质地推进到表现山水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变化。早春图这件描绘北方早春清晨山色的全景式作品,完整运用了郭熙的“三远”构图,它最为后世称道处是传达出了早春时节的特殊景致和意象。窠石平远图轴,水墨写深秋清旷之景。远峦一抹,轻笼暮蔼,体格近似李成的平远寒林山水,但更突出秋野的清旷和苍茫,笔墨也更简练圆。米芾(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为人颠狂不羁,冠服效唐人,好洁、好石成癖,世有“米颠”之称。其人天姿高迈,善书画,且精于古书画鉴赏,好贬抑古今人书画,立论多过于偏激。画水墨山水,“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邓椿画继)。他独创一种以点染代皴、删繁就简的笔墨技法,使笔墨从造型功能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写意性趣味的独立因素。米芾无真迹传世,其书法作品珊瑚帖,书后画珊瑚一枝,笔法生动,是其唯一画迹。目前仅可从其子米友仁作品中窥其一斑。米友仁(年),字元晖,世称“小米”。其画山水烟云流润,草草为之,自称为“墨戏”。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等,在画法上,米家山水不像传统水墨以勾皴表现山石,而以笔饱蘸水墨,用大小圆形横点簇山石,利用墨与水的渗透形成模糊效果,以表现烟云迷漫、雨雾空濛的江南山水。画史上称此技法为“米点皴”或“落茄皴”,它于斧劈、披麻皴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极深。王希孟,徽宗时画学生。完成千里江山图时,年仅十八岁。五代以后,水墨写实性山水兴盛,青绿山水渐失其主流地位。千里江山图说明了青绿山水传统在宋代的复兴,它运用青绿山水赋彩方法和宋代全景式山水的视觉构图原则,画崇山峻岭、江天浩渺之景,其中点缀屋宇寺观,桥梁舟船,风格典雅壮观,气势磅礴开阔,而又亲近自然,显是结合了唐代和北宋这两个伟大的山水画传统才能取得的成就。【南宋院画】最重要的成就是山水画。南宋山水画的这一变化始于李唐。李唐,生卒年不详。字晞古,河阳人。北宋徽宗年间入画院,南渡后复为画院待诏,年已近八十。万壑松风图轴为南渡前作品,仍保留了五代北宋全景山水的气象,但苍劲有力的用笔和富有质感的墨色则已显示出即将到来的南宋山水的风貌。如果说万壑松风图是北宋山水向南宋山水的一种过渡,那么李唐的另一传世山水作品清溪渔隐图可谓是典型的南宋式边景山水。画中山水景致有明显剪裁痕迹,坡岸窠石以水墨淋漓、笔势苍劲的大斧劈出之,树木、茅屋、水车、小桥则简洁爽劲而生动有趣。雄伟险峻的北宋山水至此已演变成清朗雅致的小桥流水,清溪渔隐图显然已开南宋中后期边景山水的先声。李唐还长于人物画。采薇图应为南渡后作品,画殷代遗民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事。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衣纹简洁潇洒;树石笔法粗简苍润,已是南宋山水画风。李唐的亲授弟子萧照也是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他沿袭李唐苍劲简朴画风而用墨较多。青绿山水传统在南宋初期又出现一对皇室出身的传人赵伯驹(年,字千里)和赵伯骕(生卒年不详,字希远)兄弟。传为赵伯驹所作的江山秋色图和赵伯骕所作的万松宫阙图代表了青绿山水在南宋的两种发展方向:前者虽采青绿赋色方法,但屋宇、楼阁、舟桥、树木的刻划接近北宋自然主义山水的体貌;后者严格运用青绿赋色,并保留唐代山水象征性的图像方法,苍松宫阙、仙鹤祥云、长河落日,传达出典雅富丽的宫廷气息。南宋中、后期的绘画时间范围大致为光宗至南宋灭亡(年)。肇始于李唐的南宋山水之变到刘松年、马远、夏圭时代才告完成,因此史传合称四人为“南宋四家”。刘松年,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杭州)人,光宗时授画院待诏。其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两种。画风优雅工整,清劲秀丽。四景山水卷设色画春、夏、秋、冬四景,坡石用斧劈皴出之,远山湖岸则以水墨渍染,树木以青绿画法描绘,庭台楼阁以界画为之,虽错杂数种技法而画面意境仍清润雅致,静穆和谐,而季节的更迭则令人意识到时光的流逝。真正完成南宋山水变革的画家应是马远。马远,字遥父,生卒年不详。世代为画院画家。其山水构图沿承李唐剪裁经营的特点,将它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局部性山水体格,多以边角之景出之,有“马一角”之称。山石多用斧劈皴,棱角分明,笔法苍劲,墨气淋漓,虽不层层渍染而墨色浓淡、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山水表现富于张力和动感。马远传世作品踏歌图对北宋全景山水进行夸张剪裁,远山近岩皆以急促峭拔的大斧劈出之,远景树木掩映中的宫阙与近景田陇上的农夫相映成趣,极具生活情趣。寒江独钓图、梅石溪凫图、水图(共幅)、柳岸远山图等作品更体现了马远删繁就简、爽利峭劲的风格和营造诗意气氛的才能。它们反映了一种比北宋人更为具体和细微的自然观。马远之子马麟亦善画,笔法较其父清润。或称马远爱子心切,常自作画而署名马麟。夏圭,字禹玉,生卒年不详,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画风与马远相近而清淡含蓄,布局剪裁更为简约概括,有“夏半边”之称,又以“马、夏”并举。溪山清远图、山水十二景图、长江万里图等传世作品,或表现悬岩峻岑,或表现浅滩湖岸,或表现长河孤烟,意境悠远,笔法生动,体现出一种与北宋全景山水截然不同的体貌,它试图把握住特定瞬间的确切感受,并且传达出作者对似水流年的感受或伤春悲秋的情怀。【金代绘画】武元直,生卒年不详,字善夫,为金熙宗时进士。他以善画清幽闲适的水墨山水而著称,传世唯一作品赤壁图,取材苏轼泛舟赤壁作赤壁赋故实,构图近北宋全景山水,山峡险峻,水流湍急,一叶扁舟,意境高旷自然。【元代绘画】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等人是这次变革的先驱,而完成这次变革的则是被后世称作“元季四大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元四家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广泛吸收了唐、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画的长处,充分发展了笔墨在绘画中的作用;同时突出了绘画的文学趣味,使诗、书、画融为一体,开创了一代新风,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赵孟頫(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朝宗室。元初被荐入京授官,历经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授旨。虽得统治者赏识,但毕竟只是文学侍从之臣,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又因以宋宗室入仕新朝,为时人所不满,不免有故国之思和内疚之情。赵孟頫修养较为广博,诗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在艺术理论上提倡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把“古意”与士大夫画“不求形似”的主张结合起来,为元代文人画的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技法上,他强调以书法的笔墨情趣作画和在纸上以水墨作画。在绘画上博采唐宋绘画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兼擅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工笔、写意、设色、水墨诸体兼备。赵孟頫在人物鞍马画上的成就也很突出,有秋郊饮马图、人骑图、红衣罗汉图、洗马图等作品传世。此外,在古木竹石亦有相当成就,有窠木竹石图、秀石疏林图等传世作品。其妻管道升,儿子赵雍、赵麟也擅长绘画。受赵孟頫影响兼学李郭的有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等人。曹知白(年),字又元,一字贞素,华亭(今属上海)人。与江南文人多有交往,山水初学李郭,晚年别出生意。传世作品有寒林图册页、松林平远图、群峰雪霁图等。朱德润(年),字泽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年青时即以书画闻名,为赵孟頫、高克恭所赞赏,后为赵孟頫所荐,得以进入仕途。晚年作品秀野轩图,笔法疏秀,设色清雅;林下鸣琴图为水墨作品,人物生动,墨色苍润。唐棣(年),字子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吴江知州,以诗书画著称。传世作品有林荫聚欢图、霜浦归渔图等。钱选(年),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之一,入元不仕,隐居终生,为南宋遗老画家之一。人物、花鸟、山水皆能,多以古代高人隐士、家乡山水为题材。其传世作品山居图尽去传统青绿山水画精工富丽的习气,别具一种清丽秀雅的新风格。花鸟早期师学两宋院体作风,晚年别开生面,由精工细密变为豪放简逸,传世作品白莲图水墨淡设色,开创了水墨写意花鸟的先声。其人物画亦有作品传世,如柴桑翁像,画东晋诗人陶渊明策杖行吟的情景,人物衣纹作高古游丝描,笔法细劲,设色淡雅,为其人物画中的杰作。高克恭(年),字彦敬,号房山,回族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刑部尚书。他曾于江南任职多年,饱览江南的名川大山,又广泛结交江南文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画风。高克恭擅长山水,融合米氏云山兼取董巨披麻皴而自成一家,时有“南赵(孟頫)北高”之称。其传世作品云横秀岭,云烟蒸腾,山麓坡谷,丛林茂密,清溪涓流,笔墨凝重浑厚,意境清旷幽远。此外尚有春山欲雨、竹石等传世作品。黄公望(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江苏常熟人。他曾为小吏,因事入狱,获释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以卖卜为生。他是元季四家中唯一得与赵孟頫交游的人,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黄公望山水师法董巨,能变其法,自成一家。他擅长写生,每逢出游,必携纸笔,心追手摹。其晚年作品富春山居图卷长达两丈,状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前后历经三四年的惨淡经营,始告完成。画中峰峦平坡,丛林密树,起伏变化无穷;水村山庄,渔舟芦荻,层出不尽,涉笔成趣,全图笔墨苍茫,意境高逸,为黄氏平生最为得意之作,素有“画中兰亭”之称。黄公望的山水画又有浅绛山水一体,在画上笼罩淡赭色,增加画面的整体感,也使墨色更加滋润,有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等传世作品。黄公望在后世被誉为“元四家之冠”,在清代甚至形成“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局面。王蒙(?年),字叔明,湖州人,号黄鹤山樵,又号香光居士,赵孟頫外孙。明初任泰安知府,因胡惟庸案被牵连,死于狱中。王蒙多以纸作画,皴擦多重,追求蓬松苍茫的效果。所画丘壑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径路迂回,烟蔼微茫,曲尽山林幽致。青卞隐居图、夏山山居图、葛稚川移居图等传世作品充分显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青卞隐居图是他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画山石用牛毛皴,墨色的运用尤见工力,干湿浓淡焦无所不用其极,笔墨繁而不乱,构图满而不塞;山头点笞亦技法多样,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充分表现出山上树木的茂密华滋;远景以紧密的皴擦写之,表现出空间的深度。青卞隐居图笔法虽从董源笔法中化出,而更轻灵多变,摇曳生姿,别有一种清美的境界和幽约的景象,以之描绘暮蔼飘萧、烟丝醉软的江南山水,实为出色当行。受黄公望、王蒙影响兼学董巨者有马琬、陆广、方从义等人。马琬,字文璧,秦淮(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擅长山水,工诗文书法,时称三绝。传世作品有乔轴幽居图、雪岗渡关图等。陆广,字季弘,号天游生,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笔墨苍古清润,传世作品有丹台春赏图、丹台春晓图等。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生卒年不详,贵溪(今属江西)人,信州龙虎山道士。笔法潇洒,墨气冉冉,在元未独树一帜,对明清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传世作品有武夷放棹图、山阴云雾图等。吴镇(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以卖卜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人生前不名于世,连画也被讥为“有酸馅味”,直到明代,方渐为人们所重视。吴镇山水师法董巨而自成一格。诗书画皆擅,尤长于山水梅竹。传世作品洞庭渔隐图笔法苍郁,水墨淋漓,自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了画家谢绝世事、寄兴山水的高情逸志。渔父图笔法凝练坚实,水墨圆浑苍润。芦花寒雁图写江南芦花浅水之境,但见一叶孤舟,摇漾于烟波之上;舟中一人,仰望数行寒雁飞过;意境极为辽阔,思致深远而略带哀愁。 竹谱册共幅,幅幅各具姿态,笔法简洁生动。倪瓒(年),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其家为江南富户,藏画颇丰,性情狷介,好洁成癖。元末暴民起事,他散尽家财,浪迹太湖,“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达二十余年。倪瓒山水初学董巨,晚年一变古法,用侧锋折带皴画山石,笔墨简淡秀峭,作品多表现太湖辽阔旷远的自然风光,意境峭洁清远。章法布局别具一格,多采用平远构图,近景一处平坡,数株疏树;中景留白,寓意辽阔的江面,远景一带淡山,构成“一河两岸”的两段式章法。又于画面中右方用小楷长题以连接上下两部分的景色,使全图浑然一气。自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传世作品容膝斋图画垒石疏林,平坡小亭,江山平远,寂然无人,给人以萧瑟疏落之感。此外尚有幽涧寒松图、渔庄秋霁图等作品传世。画法略近董巨者尚有盛懋。盛懋,字子昭,生卒年不详,其家世代绘画为业他继承家学,擅长山水、人物。山石多以披麻皴或解索皴出之,笔法精严,设色明雅。传世作品有秋江待渡图、秋林高士图。此外元初尚有学习南宋院体画风的孙君泽等人。孙氏为杭州人。活动年间大致在元初。学马远、夏圭而无新变化,成就不大,但他作为把南宋院体画风延续到明初的中介人物,仍在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代绘画】【宫廷院体画】戴进是明初院体山水画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戴进(年),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杭州)人。善山水、人物。师学李唐、马远。宣德中曾入内廷,不久放归。戴进虽不容于画院,但追随他画风的人很多,故他在职业画家中影响很大。又因戴进是浙江人,后人遂将艺术上追随戴进画风的画家群体称作“浙派”,并称戴进为浙派的领袖。戴进善以简练的构图造成宏大的画面气氛,画中还常点缀人物。三顾茅庐、风雨归舟等传世作品较之南宋院画造境更为丰富,也较元画更多生气与真趣。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时间大致为成化至嘉靖(年)。【山水画】方面继戴进之后的浙派领袖则是吴伟。吴伟(年),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武汉)人。虽非浙人,但因师马远成为浙派另一分枝“江夏派”的创始者。善山水、人物,早年画风较工整细致,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笔墨淋漓,弘治时授锦衣百户,供奉内廷,但不久即离去。早年作品如铁笛图卷、武陵春图卷,笔法细谨清秀。晚年作品如江山渔乐图轴、踏雪寻梅图,笔法纵横洒脱,狂放不羁。吴伟逝后,江夏派由另一主将张路支撑局面,但已盛景不再。张路,生卒年不详,祥符(今开封)人。仿吴伟画法而更为放纵。吴伟、张路的追随者甚多,但受吴门画派排斥,声名不显。吴门画派始于沈周,而形成于文徵明。属于此派的画家大多为文徵明的子侄、学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是此期活动于苏州的重要画家。后世遂合称他们为“吴门四家”。 沈周(年),字启南,号白石翁,人称石田先生。长洲(今苏州)人。工诗文,书学黄庭坚,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能。中年画法细谨,晚岁粗简,融合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中年作品可以庐山高图轴为代表,仿王蒙笔法,山峦层叠,树木繁茂。晚年作品可以沧洲趣图卷为代表,画秋冬之际山水,用笔苍健沉雄,厚重老辣。其花鸟画学释法常一派的简笔水墨画法,变宋人工丽为雅逸,笔墨苍润,构图精简。如枯树八哥图,枯树枝头,立一八哥,全以粗笔泼墨出之,生趣盎然。文徵明(年),初名璧,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曾官翰林待诏。工诗文、书画。山水学赵孟頫、吴镇、王蒙而自成一家。亦善人物花鸟。也有“粗文”、“细文”之称,而以细者居多。粗者近沈周作风,细者则是画面采用层叠而上的布局,用笔细谨,风格秀润清苍,虽乏淋漓之气和纵深感,但较沈周更具抒情意味。文徵明的山水画可以石湖清胜图卷为代表,写苏州石湖景色,笔墨精简,秀润可人,一派恬淡的文人理想化意境。人物画则有湘君湘夫人图轴存世,仿顾恺之笔意,衣纹作游丝描,造型精致古雅,人物顾盼生情。花鸟则仿沈周而透逸过之,代表作如花卉册。唐寅(年),字子畏,又字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人。唐寅早年,不仅风华文采,倾动一时,而且少有大志,弘治年间中应天府(今南京)解元。但因恃才傲物,遭友人讥恨,遂有科场案,被革去功名,此后落魄一生。悲剧的遭遇和忧郁感伤的心情,使他的艺术创作,虽绰约多姿但又略带病态。唐寅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工,虽师从周臣,学李唐等院体,但有“文人画”风格。仇英,生卒年不详。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居苏州。与唐寅同为周臣弟子。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能,尤长于摹古。山水有学宋赵伯驹一派的青绿,如桃源仙境图轴,钩勒精工,设色古雅,富于装饰性。亦有仿南宋院体画风,如羲之观鹅图,山石用小斧劈,人物、屋宇极精细。亦有笔墨精简、文雅娟秀出宋人之外的停琴听阮图轴。人物画亦转益多师,有仿周文矩笔法的竹庭玩古图,仿马和之琵琶行图等。仇英文化素养不博作品不能题诗,甚至因书法不佳而少有落长款。但他画艺的精湛,使他在早年时就受到文徵明的推重。在文人画风习独据画坛的局面下,能以一个画工厕身“明四家”,实为难得。明代晚期绘画时间大致为隆庆至崇祯年间(年)。明代后期山水画派林立,有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赵左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浙江的蓝瑛的“武林派”,项圣谟的“嘉兴派”等,尤以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影响最大。董其昌(年),字思白,号玄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他大致把唐代以来山水画家按南宗(即文人画)与北宗(即院体画)两大体系划分,南宗以王维为始祖,董源、巨然为实际领袖;北宗以李思训父子为始祖,马远、夏圭为旗下干将。蓝瑛(?),字田叔,号崨叟,晚号石头陀,又自号东郭老农。钱塘(今杭州)人。善山水、人物、花鸟。融合宋、元人画法,自成一格。因蓝瑛为浙人,故人称“浙派殿军”,实则蓝瑛画法与浙派了无关涉。画史上将他为首的画派称“武林派”。【清代绘画】【清代早期绘画】时间范围大致为清代开国至雍正朝(年)。清初画家大致可分为正统和独创两派。前者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后者可以“四僧”(朱耷、髡残、弘仁、原济)为代表。王时敏(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年清兵南下,作为晚明名臣王世贞孙辈的王时敏,于家乡率合城父老迎降清兵,素为士林不齿。入清后不仕,以书画自娱。其画师学黄公望、倪瓒。作画多用披麻皴,层层叠加,多遍而成,风格苍秀,笔墨温润醇厚。传世作品有仿北苑山水图轴、仙山楼阁图轴等。王鉴(年),字玄照(后改为圆照),号湘碧,别署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与王时敏齐名,中年笔法圆浑,晚年变为尖刻。山水画多仿宋元,于董巨亦着力颇深,画路较王时敏宽。传世作品有仿巨然山水轴、九夏松风图轴等。王翚(年),字石谷,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师从王时敏、王鉴作品清丽深秀,功力极为深厚。传世作品有溪山红树图轴、虞山枫林图轴、小中见大册等他有一极概括的说明:“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原祁(年),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宗法黄公望。王原祁是四王之中最具个性和最具自家面目的一人。作画能于熟后求生,巧中求拙,笔墨变化极为丰富。其画法从淡到浓,多用披麻皴,干湿兼施,画中笨拙、生涩之处,反能产生浑厚、朴质的艺术效果,此也正是其特色。 传世作品有仿王蒙山水轴、仿大痴山水轴等。清初与四王创作取向相近的著名画家还有吴历、恽寿平二人。吴历(年),字渔山,号桃溪居士,后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王时敏、王鉴弟子。吴历画法甚多,有学黄公望、王蒙,融入唐寅笔意的一种,多作浅绛;有学宋人法而作青绿的,结合写生,清新可人。吴历晚年入耶酥会,又弃家久居澳门,历来有人说他晚年参用西法,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来,此说尚乏证据。传世作品有枫江群雁图等。恽寿平(年),初名格,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草衣、东园生,云溪外史,毗陵(今常州)人。他开始擅山水,后以山水难以超过王翚,改攻花卉。所作花卉不用勾勒而直接用墨、色点染,形象简洁精确,赋色艳丽秀雅,极具意趣。有“写生派”之誉。追随者颇多,号“常州派”。其山水画风格清雅简逸,颇得元人笔意。传世作品有仿古山水册、锦石秋花轴等。四王再加上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初六大家”。其中王翚在常熟形成“虞山派”,王原祁在太仓形成“娄东派”,居画坛正统地位,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有清一代。朱耷(年),为明宗室,晚年还俗为道士,最后号八大山人。题款“八大山人”四字,时如“哭之”,时如“笑之”。朱耷抱亡国失家之痛,混迹禅堂,犹不能解脱内心哀幽愤懑之情,于是溢而为诗文书画。其花鸟画出自陈道复、徐渭,放纵雄奇,自成一格。如荷石水禽图弘仁(年),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师学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