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组长:王靖华副组长.doc_第1页
《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组长:王靖华副组长.doc_第2页
《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组长:王靖华副组长.doc_第3页
《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组长:王靖华副组长.doc_第4页
《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组长:王靖华副组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组长:王靖华副组长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顾问组 组 长:王靖华 副 组 长:袁根生 胡爱国 付 伟 汪光文 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领导组 组 长:张 琦 副 组 长:华朝阳 李立志 成 员:鲁永进 江元苗 罗 毓 龙丛林 严润林 程石峰 华绍贵 田恒生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 技术指导:宋 壮 项目审核:马建军 项目组长:李国庆 项目组员:吴关峰 李鹏飞 杨小曼 周 暾 徐璐璐 戴 佳 张 帆 赵 娇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第一部分 规划文本第二部分 规划说明第三部分 规划图件第四部分 附 件桐城市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第一部分 规划文本目 录背 景1第一章 规划总论1一、规划核心理念1二、规划范围1三、规划期限1四、规划原则1五、规划总体思路1六、规划依据2第二章 资源分析与评价2一、旅游资源构成与分类2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3三、周边同类旅游资源分析3第三章 旅游发展SWOT分析3一、景区旅游发展SWOT专项分析3二、SWOT分析结论3市 场3第四章 市场背景与客源分析3一、旅游市场趋势综述3二、客源市场分析3第五章 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3一、市场定位3二、目标市场细分3三、重点客源城市分析3第六章 市场规模预测3定 位3第七章 发展定位3一、功能定位3二、形象定位3第八章 发展目标3一、总目标3二、阶段性目标3三、旅游发展指标体系3布 局3第九章 总体布局3一、功能分区3二、分区规划3产 品3第十章 产品开发3一、产品开发原则3二、产品开发思路与目标3三、产品系列3四、重点项目策划3生 态3第十一章 景观系统建设3一、景观元素提炼3二、景观结构3三、景观布局3四、典型景观3五、游线游程组织3第十二章 资源培育与环境保护3一、旅游资源培育3二、生态环境保护3第十三章 环境容量分析与控制3一、容量测算3二、容量控制3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3一、规划原则3二、土地利用总体思路3三、土地利用分配3四、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控制3配 套3第十五章 旅游服务设施3一、服务中心规划3二、餐饮设施规划3三、住宿设施规划3四、购物及商品规划3第十六章 工程基础设施3一、道路交通规划3二、给排水规划3三、电力电信规划3四、防灾与安全规划3五、环境卫生规划3实 施3第十七章 市场营销3一、营销目标3二、营销理念3三、营销组合方案3四、配套营销策略3第十八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3一、居民社会现状情况3二、调控规划思路3三、人口与居民点体系调控3四、地方经济发展引导3五、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3第十九章 投资效益分析3一、投资估算3二、效益分析3第二十章 分期发展规划3一、规划原则3二、近期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3三、中期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3四、远期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3第二十一章 实施建议3一、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协调各方关系3二、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组织机构,提高开发效率3三、加强各方面的旅游合作,实现区域共赢3四、灵活运用各渠道资金,借助外力腾飞3五、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加速旅游区开发3六、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3七、提高风险意识,确保旅游区健康发展3背 景第一章 规划总论一、规划核心理念本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体验旅游。体验三道岩旅游区原生态的真山真水,古色古香的桐城文化。二、规划范围景区的规划范围是江家岭、郑享堂、虎鼻尖、王家岭、相家湾、河老上、华家老屋、土岭、望湖拐、朱家老屋、李家老屋、司家湾、张家冲等地连线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14.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约51公顷。三、规划期限为使本规划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与青草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一致,同时也为了实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本规划的期限定为20082020年,共13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近期:20082010年 基础建设期中期:20112015年 重点发展期远期:20162020年 系统完善期四、规划原则1.生态保护原则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三道岩旅游即将迎来大投资、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时期,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三道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以幽谷飞瀑为特色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丰厚的人文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防止建设性破坏。2.情景体验原则体验经济会刺激体验消费,旅游体验就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使游客得到深入的体验和阅历。通过合理的布局、精心的策划,以文入景,以景抒情,与游客心灵对话,满足游客尊重、自我提升等更高层次的需求。3.社区共建原则景区旅游开发应坚持社区共建的原则,既要给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从而提高地方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还要使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4.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塑造旅游产品对旅游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为准则,进行深度挖掘、个性包装,努力把三道岩旅游区建设成一个有极强吸引力并能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旅游目的。5.因地制宜原则旅游活动因地因时而异,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显著,旅游客源市场也大不相同,旅游开发条件差别悬殊,规划须紧密结合目的地实际情况。三道岩旅游开发须立足自身资源特色,深入分析开发的背景条件和面临的市场形势,提炼出切合实际的主题定位,塑造出独特的旅游形象,打造出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品。五、规划总体思路整合三道岩生态旅游区一流的旅游资源,树立“幽谷飞瀑、户外天堂”形象,突出生态优良、风景优美、山居宁静、民风古朴的特色,做好生态观光、户外运动、文化感悟、养生度假四篇文章,按照“体验旅游”的规划理念,努力打造一流的综合型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六、规划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有关规范、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3.有关规划、计划、文件安徽省十一五旅游规划纲要;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桐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桐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桐城县志;文都概览;三道岩生态旅游区地形图(1:10000)。第二章 资源分析与评价一、旅游资源构成与分类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三道岩生态旅游区共有32个旅游资源单体。见表2-1。表2-1 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评级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序号旅游单体等级A地文景观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ACA凸峰1歇驾岭22上望湖拐13下望湖拐1ACE奇特与象形山石4祥鼓石25晒经台16听经台17老龙床18水推磨1ACG峡谷段落9卧龙大峡谷3ACH沟壑地10卧将湾1ACL岩石洞与岩穴11龙宫2B水域风光BA河段BAA观光游憩河段12军屯河213龙眠河214段家河215三道河2BB天然湖泊与池沼BBA观光游憩湖区16彭年水库217王屋水库2BBC潭池18卧龙潭2BC瀑布BCA悬瀑19三道岩瀑布4BCB跌水20叠水2C生物景观CA树木CAA林地21枫林222果园1CAB丛林23竹海2E遗址遗迹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C 废弃寺庙24王屋寺2F建筑与设施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CA佛塔25王屋寺塔墓群4FCB塔形建筑物26周公塔227雉鸡塔2FD居住地与社区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28段家河古民居群329三道河古民居群330龙眠河古民居群2FE归葬地FEA陵园31烈士纪念碑1FEB墓32江皋墓21.旅游资源的类型三道岩生态旅游区共有旅游单体32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23个,人文旅游资源9个,自然景观占主导优势。2.旅游资源的构成景区五大类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最多,水域风光类其次。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资源类型较少,主体资源优势突出三道岩生态旅游区内只有9个亚类,15个基本类型,主要资源集中在少数几种类型上,优势资源突出,特色鲜明。2.资源等级一般,资源大类组合较好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整体等级品位一般,但主要资源单体覆盖不同的资源大类,组合较好。3.资源丰度一般,局部片区资源富集三道岩生态旅游区资源丰度一般,但沿军屯河一带资源富集。4.自然资源单体较大,开发条件优越三道岩生态旅游区自然类的旅游单体体量庞大,可游面积大,生态容量大,开发条件优越。5.依托金字招牌,市场号召力巨大三道岩生态旅游区依托桐城文化,旅游市场上的号召力巨大。三、周边同类旅游资源分析1.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西南部,因主峰雄伟峭拔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古称“南岳”,又称皖山、潜山。天柱山系花岗岩为主的山岳型风景区。总面积333平方公里,主景区82.46平方公里。该景区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为特色。2.大龙山大龙山位于安庆城北十公里处,因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该景区以球状花岗岩地貌、山越湖泊为特色3.浮山浮山位于安徽枞阳县中部偏北地区,白荡湖畔。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区面积76.6km2。该景区以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风光而著称于世。4.分析比较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讲,天柱山、大龙山、浮山的旅游资源无论从数量上、类型上、品级上均较三道岩生态旅游区优;从空间上看,天柱山、大龙山、浮山与三道岩生态旅游区同处安庆市,且相互间距离比较近,客观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不宜与其他景区比拼资源,比拼投资规模,宜在特色上做文章。以文化做特色,以特色做精品,以精品做市场。第三章 旅游发展SWOT分析一、景区旅游发展SWOT专项分析1.优势1.1资源特色鲜明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招牌三道岩瀑布,峡谷深幽,瀑布壮美,特色鲜明,欣赏价值高,极易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打造旅游精品和树立品牌形象。1.2生态环境优良三道岩生态旅游区藏匿于三边交接的山区,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未受到任何工业和生活污染,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环境。1.3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三道岩生态旅游区地处于中国文都、黄梅戏故里桐城的大文化背景中,更具有特色地方文化桐城文化的吸引力。1.4未建先热口碑好三道岩生态旅游区还未开始建设就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股宣传三道岩的热潮,在先导游客心目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劣势2.1位置相对偏僻,市场基础不牢景区位于桐城的西南边陲,处于客源市场边缘地带,受两个市场区交叉影响,游客主要来源地不定,市场基础不牢。2.2经济基础薄弱,遭遇资金瓶颈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后续的旅游项目无法展开,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瓶颈。2.3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较差通往景区的两条公路路况较差,路面较窄,通过能力较差,可进入性较差。3.机遇3.1吻合旅游发展新趋势景区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正好吻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3.2政府及公众高度重视桐城市、青草镇等各级政府部门对三道岩旅游区的旅游开发高度重视。周围的江岭村、军河村村民也对三道岩旅游开发抱有极大热忱。3.3获得外来投资者青睐三道岩旅游区最近获得了外来投资者的青睐,投资方与青草镇镇政府签订了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投资意向书。4.挑战4.1周边类似景区的竞争目前皖中地区开展的以山地峡谷为基础的旅游区较多,很多业已成熟。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必定和它们形成竞争关系,受到周边旅游区强烈的竞争压力。4.2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景区的核心区位于河谷地带,面积狭小,生态容量较低,如果旅游开发强度过大,超过该区的生态容量,就会对核心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进而恶化整个景区的生态环境。二、SWOT分析结论通过对三道岩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三道岩旅游区虽然在市场、资金、基础设施方面有劣势,但作为原生态的旅游地,她在资源、环境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她是独特地方性文化桐城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在桐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味提升的大环境之下,三道岩旅游区既要发挥其生态旅游基地的功能,又要发挥其作为桐城文化对外宣示窗口的功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深入发展,不仅依赖于景区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更要充分利用桐城文化这一无形旅游资源,走一条融原生态体验与古文化体验于一身的旅游发展之路。市 场第四章 市场背景与客源分析一、旅游市场趋势综述1.节假日及周末旅游的兴起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已形成周末“潮汐式”及节假期间“井喷式”旅游市场态势。2.特色旅游的强烈需求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兴起了特色旅游,需求强劲,如 “探险旅游”、“体育旅游”、“静养休闲”、“自驾车旅游”等。3.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不再单纯作为“游山玩水”的代名词,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旅游业向文化深层次开发已形成一种趋势。4.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模式。二、客源市场分析1.安庆市旅游市场分析2005年安庆市与安徽省内其它主要城市旅游发展比较见表4-1。表4-1 2005年安庆市与省内其它主要城市旅游发展比较地 区安庆市合肥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马鞍山市巢湖市游客总量(万人次)9666761813181001217209占全省总量的比重(%)20.3514.243.816.7021.094.574.40旅游总收入(亿元)40.057.210.813.661.513.48.1相当于GDP的比重(%)9.526.706.3512.3641.723.612.68资料来源:根据各地旅游统计资料整理1.1客源构成国内游客以周边省市居多,其中六成游客为本省居民;近三成游客来自与安徽临近的省市;其他游客来自经济发达、出游能力强的福建、广东、北京等省市及其他省份。1.2游客结构中青年在旅游者中占绝对优势;男性所占比例远高于女性;公务旅游在安庆旅游市场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游客总量的33.49%。1.3旅游目的以休闲、观光、度假为目的的旅游者最多,以商务、会议为目的旅游者其次,以探亲、访友为目的旅游者位居第三。1.4旅游方式个人与亲友结伴旅游是最主要的方式;单位组织的集体旅游其次;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最少。1.5旅游花费旅游者在安庆人均花费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中刚性消费(住宿、餐饮、长途交通花费)较高,占人均游客花费的48.67%;游览和购物花费次之;娱乐消费相对较低。2.桐城市旅游市场分析2.1桐城客源市场现状无论从一般县级市应该具有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规模水平来看,还是从正式旅游景点的发展和游客状况来看,桐城旅游市场都处于刚刚起步时期。见表4-2。表4-2 20032005年桐城市旅游接待统计表年 份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相当于GDP的比重2003年14.2万人次5304万元1.16%2004年15.3万人次7.75%6211万元17.10%1.24%2005年16.8万人次9.80%6800万元9.48%1.23%资料来源:桐城市旅游局2.2桐城旅游市场特点(1)市场特点及发展潜力现有旅游者之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原籍桐城现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桐城老乡,他们是桐城旅游首批游客;桐城本地市民将成为桐城旅游市场非常主要的一部分;桐城总体经济实力较强,开发商务游客市场的潜力巨大。(2)市场不足及不利因素? 目前桐城市客源市场以本地居民及安庆地区周边市场为主,市场辐射面小,市场格局狭小。桐城市目前对旅游发展投入不足,用于旅游宣传营销的经费非常有限,营销手段的单一也会影响营销效果的发挥和市场知名度的提高。第五章 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一、市场定位1.市场总体定位根据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基础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三道岩旅游区客源市场的总体定位为:扎根皖中,面向安徽,联动苏鄂赣,走向全中国。2.空间市场定位根据旅游地距离衰减规律、时间衰减规律以及不同客源地的旅游特征,对三道岩生态旅游区旅游目标市场进行空间定位。2.1一级市场定位于合肥、芜湖、安庆、池州、铜陵、巢湖、马鞍山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居民。这一市场是景区的基础客源市场。2.2二级市场定位于以南京为中心的南京城市圈;定位于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定位于以九江为中心的江西东部地区;这一市场是景区的重点客源市场。2.3三级市场定位于以长三角为主的其他城市居民(不含南京城市群地区);二、目标市场细分1.山水观光市场这一市场包括大多数游客。2.乡村旅游市场这一市场包括家庭休闲市场、周末度假市场等。3.户外运动市场目前这部分游客主要为附近合肥、安庆、池州等地的户外活动爱好者,未来应向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户外俱乐部发展。4.文化体验市场这一市场是景区的特色市场,适应面却很广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游客即可。5.养生度假市场这部分市场包括白领族、银发族和部分商务游客。6.分流客源市场附近景区的分流市场,主要包括到桐城出差、商务和旅游的游客,到天柱山景区、巢湖景区等地串线的游客。2、游客人群细分2.1家庭市场2.2白领市场2.3学生市场2.4银发市场2.5修学市场三、重点客源城市分析1.桐城桐城市居民的“桐城文化”情结很重,是本景区的重点客源城市,且重游率高。2.安庆整个安庆地区文化一脉相承,“桐城文化”在该地区的声誉很高,景区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安庆游客,客源较为稳定。3.合肥和芜湖合肥、芜湖等邻近的大中城市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此外,这些地区和桐城的经贸往来密切,提供了一定的商务旅游客源。4.南京和武汉南京和武汉两个特大城市的居民文化层次较高,出游意愿强烈,支付能力强,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第六章 市场规模预测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目前游客量规模约在0.6万人次/年左右。至基本建设期末,游客规模达到8.5万人次/年;至规划期末,游客量将达到50万人次/年,即:近期期末(2010年):8.5万人次/年;中期期末(2015年):25万人次/年;远期期末(2020年):50万人次/年。定 位第七章 发展定位一、功能定位1.从村镇发展的角度分析,应主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大众观光旅游从村镇的角度看,应当主要发展游览时间长、平均花费较多的休闲度假旅游或者游览时间短、花费少但游客量大的大众观光旅游,给村、镇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2.从生态旅游发展角度分析,应主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户外专项旅游 从生态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主要发展对游客环保意识强、环境影响小、数量较小的生态观光旅游和户外运动旅游,使景区在低负荷下运行,可持续发展。3.从客源市场角度分析,应主要发展观光旅游和户外、文化专项旅游从客源市场的角度来看,应当主要发展适应性广的观光旅游和特色突出的户外、文化等专项旅游,这样既能兼顾大多数游客又可抓住重点客户群,提高效益。4.从自身资源的角度分析,应主要发展户外专项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从自身资源的角度来看,应当主要发展资源优势突出的户外专项旅游,资源优势较突出的生态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类资源的重复开发。5.功能定位总结综合多方面考虑,结合长远发展,三道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以生态观光为基础,以户外专项、文化专项为重点,以乡村体验、滨水休闲、养生度假为补充,综合开发。二、形象定位1.形象要素分析根据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所处的区域环境条件,旅游形象要素可以归结为生态、文化两个方面。生态山、水、林、田有机组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远山,峰峦叠翠、峡谷幽深 活水,清澈明净、变化多端 森林,郁郁葱葱、空气清新 田园,阡陌纵横、炊烟袅袅文化佛教、民风、桐城文派、黄梅戏层层叠加,文化厚重残存的塔林诉说千余年佛教文华 古朴的民居传承一代代民俗民风 桐城派的诗词文赋流淌在山间 黄梅戏的唱腔曲调回荡在湖畔2.形象定位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形象定位为:“幽谷飞瀑,户外天堂”3.形象口号三道瀑,文都活水;幽谷飞瀑,户外天堂;幽谷飞瀑,天然画卷;清溪翠谷,十里画廊;生态家园,养生福地;流泉飞瀑,激情户外;精彩户外,尽在三道岩;清幽王屋寺,惊险三道瀑;清凉三道岩,火热户外行;清凉三道岩,悠悠欢乐谷。第八章 发展目标一、总目标三道岩旅游发展的总目标是创造一个融自然生态文化、桐城历史文化于一身的,聚山水观光、户外运动、文化体验、滨水休闲和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安徽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二、阶段性目标近期,建立基础设施,夯实旅游发展基础,重点开发,形成桐城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中期,健全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发展规模和质量,深度开发,形成皖中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远期,完善基础设施,注重细节,塑造精品,形成安徽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三、旅游发展指标体系1.定性指标体系经济目标4A级旅游区,桐城市的龙头景区,安庆市的品牌景区,华东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社会目标桐城旅游的形象代表,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环境目标安徽省生态旅游示范点,全国环境教育基地文化目标安徽省文化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下乡”的榜样2.定量指标体系到基本建设期末(2010年),年游客量达到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00万;到重点发展期末(2015年),年游客量达到25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7700万元;到系统完善期末(2020年),年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26000万元。布 局第九章 总体布局一、功能分区1.布局思路通过基础分析和多方案对比,确定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空间布局采用点轴式空间结构,旅游节点带动发展轴线,以发展轴线带动景区发展。2.分区原则2.1主题明晰,功能完整在对功能进行分区时,应尽量保证该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旅游功能。各功能区也应提炼出一个独特的主题和卖点,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增强形象吸引力。2.2点轴开发,辐射带动分区时应考虑不同地块在游客容量上的大小差别,尽量保证每个分区都有一个的吸引核心,合理组织游客流量,避免游客过于集中,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并减轻轴线的环境压力。2.3游程合理,交通便利 考虑不同功能分区在线路组织上的衔接和功能上的连贯,合理安排游程,避免重复行程和多余行程,合理运用各种交通工具,避免旅长游短和体力过度消耗。3.功能分区根据分区原则,综合考虑三道岩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地形条件,交通状况和发展需要,将景区划分为“一带两心三区”。“一带”:滨河旅游发展带“两心”:幽谷飞瀑体验中心 桐城文化体验中心 “三区”:滨水休闲体验区 乡村生活体验区 湖滨养生体验区二、分区规划1.滨河旅游发展带位置范围:位于三道岩旅游区东侧军屯河一线,范围包括从军屯村至杨畈的河段及河谷两侧,全长约7.5公里。主题定位:银色快乐、乐水之旅功能定位:生态观光、户外活动、峡谷探险、亲水休闲、康体健身规划要点: (1)拆除军屯河上游的小水电站,将军屯河复原至自然状态,恢复三道瀑,补给下游河段充足的水量,形成多姿多彩的水景。(2)将军屯河作为滨河旅游带的发展轴线,将区内主要的旅游景点依次“串联”,控制该区域的旅游秩序和节奏;(3)以军屯河为载体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上段,开展观瀑、赏枫等观光活动;中段,开展探险、涉水、溯溪等自助式探险性活动;下段,开展刺激惊险的漂流活动。(4)对河道两侧山林进行适度的林相景观改造,沿岸添置若干辅助景点,丰富整条旅游带的可观赏性、可享受性、可体验性。(5)加强军屯河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游客游览的安全性。(6)配套高标准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7)加强河岸整治,保护生态环境。项目设置:溯溪探险、探险步道、健身步道、浪漫谷底、卧龙峡谷、卧龙潭、嬉水池、摸鱼池、烧烤野营地、祥鼓石、叠瀑群、橡皮艇漂流、古村探幽、相马堂、遛马场(道)、水鸟天堂2.幽谷飞瀑体验中心位置范围:位于三道岩旅游区东侧龙眠河,范围包括从一道关至三道关的河段及河谷两侧,全长约1公里。主题定位:激情飞瀑、心灵洗礼功能定位:观光摄影、户外活动、生态体验规划要点:(1)规划对三道瀑布旁边的植被作自然式梳理,补充观赏性强的乡土树木,与瀑布、岩石、峭壁相协调,增强瀑布及周边环境的可赏性。(2)规划在观瀑路上巧妙设置观景平台,错开观景角度,拉开观景距离,并与文学化的景观小品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将单纯的瀑布观赏转化为深度的文化体验。(3)规划选择三道关附近的崖壁,开展瀑布速降、峡谷攀岩等新概念旅游活动。(4)加强对游客的教育管理,控制观景点的游客容量,设置周全的安全设施,保证游客的安全。(5)保护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项目设置:观瀑亭、摄影天堂、瀑布速降、峡谷攀岩、红枫林带、龙宫水潭、亲水栈道(桥)、林海探秘(森林穿越)、吟诗台、聆听亭3.桐城文化体验中心位置范围:位于王屋寺旧址附近,段家河以西,周公塔以东,雉鸡塔以南的地块,面积约100公顷。主题定位:抚今怀古,文化之旅功能定位:文化感悟、宗教祭祀、古村观光、民俗体验规划要点:(1)对桐城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桐城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意义,积极发掘历史沉淀物,以旅游开发带动桐城文化的复兴。(2)恢复和重建部分历史古迹,续接桐城文脉,沿袭部分传统习俗,形成可感受的浓厚文化氛围。(3)根据情景再现的原理,设置三祖书院,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学创作、书画研讨、科普培训、技术咨询、农村讲坛等相关活动,传承文化薪火。(4)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对桐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持桐城文化的传承性和纯真性,扩大桐城文化的群众基础。(5)鼓励当地居民深度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家庭旅馆,开展民俗旅游,以旅游带动古民居保护和修复。(6)强强携手,与桐城博物馆、桐城文庙、孔城老街、方以智故居等景点联合举办桐城文化节庆活动,以节庆聚人气,以节庆带动旅游开发。项目设置:三祖书院、桐城文化长廊、古民居群(更新)、王屋寺(重、扩建)、塔墓群、周公塔、雉鸡塔、晒经台、乡村旅馆4.滨水休闲体验区位置范围:位于王屋水库,范围包括王屋水库及周边地块,面积约145公顷。主题定位:宁静致远、休闲之旅功能定位:滨水休闲、水上观光规划要点:(1)规划以保护性开发为主,禁止设立水上游乐项目,严格控制湖滨建筑的数量、规模、样式、高度,尽量保持湖区优美和谐的景观风貌和安神养气的闲适气氛。(2)规划在王屋水库西岸视线开阔的地段设置小木屋群,为游客提供一种私密性好、平价的休闲空间和野营场所。(3)补充王屋水库沿岸的游步道,增加少量观景木平台,满足游客多角度、多地点观湖的需要。(4)在王屋水库西南角划定一定水域作为珍稀鱼类观赏园,供游客观赏、喂养,加深游客的体验,提高游客对自然的认识。(5)在王屋水库公路一侧设置相应的休闲设施,为游客提供滨水休闲空间,满足游客公共性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为漂流者提供后勤服务。项目设置:休闲木屋群、珍稀鱼类观赏园、花港观鱼、龙池渔舟、亲水平台、湖滨餐厅、风味茶楼、滨水酒吧5.乡村生活体验区位置范围:位于军屯村,范围包括军屯村及周边地块,面积约34公顷。主题定位:乡村生活、闲情之旅功能定位:黄梅戏欣赏、农家体验、山林休闲规划要点:(1)规划在军屯河边设置大型演艺广场,白天安排黄梅戏演出,晚间举行篝火晚会,赋予景区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之成为受人欢迎的休闲空间。(2)因地制宜利用竹林、水塘、水稻田、禽(畜)舍、蘑菇种植场和民居,开展“观农家景、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核心的农耕体验活动,打造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旅游区(4)开展山林休闲活动,满足游客寻求山中之乐、林中之趣的需要。项目设置:演艺广场、篝火晚会(营地)、农家乐、军屯田、休闲茅屋、浪漫竹海、森林氧吧、流水驿站、山里人家。6.湖滨养生体验区位置范围:位于彭年水库,范围包括彭年水库及周边地块,面积约114公顷。主题定位:金色年华,养生之旅功能定位:养生保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规划要点:(1)按照主动式养生的理念,将自然疗养与健身运动、饮食调养、文化滋养相结合,打造湖泊养生福地。(2)利用本区良好的地形、自然生态环境和大面积水域,建设养生度假村。(3)配置齐全的疗养设施和健身设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吸引老年游客和商务游客度假。项目设置:养生度假村、银发公寓、健身中心、垂钓俱乐部、养生步道、食疗馆、水疗馆、棋画苑、荷塘月色、江岭古渡7.旅游接待服务点旅游接待服务点位于江家岭,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信息咨询、设施租赁、行政管理、后勤供应、交通中转、环境教育等。项目设置:迎宾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产 品第十章 产品开发一、产品开发原则1.主题化原则将分散的各个景点用主题统一起来,形成内涵一致、特色鲜明的产品。不同主题的产品叠加组合,最终组织为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产品体系。2.精品化原则将核心产品打造为精品,形成景区的拳头产品,带动整体产品的开发,3.个性化原则通过发展个性化和特色旅游,深入诠释三道岩的个性与文化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卖点。二、产品开发思路与目标充分运用资源、环境、文化三大优势,从游客的旅游体验出发,打造生态旅游、亲水旅游、文化旅游、专项旅游四大产品系列。三、产品系列1.生态旅游系列1.1产品构思重点开发生态观光、山林休闲、农家乐三种旅游产品。1.2产品定位定位于大众观光市场和周末休闲市场,空间上位于龙眠河一带,近期、远期皆可开发。1.3项目支撑生态观光产品主要包括观瀑亭、摄影天堂、滨水栈道等项目;山林休闲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氧吧、休闲茅屋、浪漫竹海等项目;农家乐产品主要包括军屯田、农家小院、山里人家、流水驿站等项目。2.亲水旅游系列2.1产品构思主要开发涉水运动、滨水休闲、湖滨养生等三种旅游产品2.2产品定位产品定位于白领族、银发族、自驾车族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空间上位于段家河、王屋水库、彭年水库,近、远期均可开发。2.3项目支撑涉水运动产品主要包括漂流、溪中漫步、嬉水池、摸鱼池等项目;滨水休闲产品主要包括休闲木屋群、龙池渔舟、鱼类观赏园、湖滨餐厅等项目;湖滨养生产品主要包括养生度假村、垂钓俱乐部、水疗馆、食疗馆等项目。3文化旅游系列3.1产品构思重点开发文化感悟、宗教朝拜两类旅游产品。3.2产品定位产品定位于香客、学生、桐城文化爱好者、黄梅戏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空间上位于王屋寺、荫家湾、军屯河村、花果园等地,中远期开发。3.3项目支撑文化感悟产品主要包括三祖书院、桐城文化长廊、古民居探秘、演艺广场等项目;宗教朝拜产品主要包括王屋寺、塔墓群、周公塔、雉鸡塔、晒经台等项目;4专项旅游系列4.1产品构思重点开发户外运动产品。4.2产品定位产品定位于户外运动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空间上位于卧龙峡谷、三道瀑、军屯村等地,近、远期皆可开发。4.3项目支撑户外运动产品主要包括登山、攀岩、瀑降、溯溪、洞穴探秘、山林穿越、野外宿营等。四、重点项目策划1.滨河旅游发展带1.1段家河漂流位置范围:位于段家河,漂流起点位于王屋水库南端,终点位于杨畈附近河岸,全程约3公里。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运动项目,主要功能是探险、观光。设计要点:考虑水位落差和段家河河岸的岩性,采用橡皮艇漂流。沿途增加若干观景点,配置遛马场、水鸟天堂等辅助项目,促进水上运动与岸上观光互动,增强漂流的吸引力。1.2浪漫谷底位置范围:位于龙眠河中部,长约500米。性质功能:峡谷主要景点之一,主要功能是观光、亲水运动设计要点:依水位涨落开展旅游活动,丰水期可下河游泳、摸鱼,枯水期可趟溪戏水、捉蟹,附近高地则可开展野营活动。1.3龙宫探幽位置范围:位于龙宫性质功能:峡谷主要景点之一,主要功能是观光、亲水运动设计要点:在龙宫附近设立标志牌,配套服务设施,如更衣室、休息室、救生设施等,在水潭壁内标注水位线,打磨防滑边沿,加强此处的巡视、监管,保证游客安全。1.4游服中心位置范围:位于景区入口,面积约300平米。性质功能:景区的主要服务设施,承担行政管理、咨询服务、后勤服务等功能。设计要点:入口处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售票处、管理处、信息中心、导游服务站、餐饮店、小卖部、急救站等,为旅游者提供票务、管理、接待、咨询、导游、餐饮、购物、紧急救助等服务。游客服务中心附设环境教育中心,向游人播放环境教育宣传片,向游人派发环境教育手册,预防环境污染。2.幽谷飞瀑体验中心2.1摄影天堂位置范围:位于二道关,面积约50100平米。性质功能:三道瀑的主要观景点和摄影平台,主要功能为观光、摄影。设计要点:规划在二道关附近增设大型观景台,供游客摄影用。配套设置管理室、活动室,提供工具租赁等服务,组织摄影比赛和交流活动,使之成为摄影者的天堂。2.2瀑布速降位置范围:位于三道关。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户外活动,主要功能是健身、探险。设计要点:选择瀑布水流较稳定、障碍物少的地点作为瀑降点,附近设立标示牌、安全警示牌,必要时在瀑布潭设置安全网,减少瀑降的危险。2.3峡谷攀岩位置范围:位于三道关。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户外活动,主要功能是健身、探险。设计要点:选择岩基稳定、障碍物少的地点作为攀岩点,附近设立标示牌、安全警示牌,岩顶设置若干安全桩,减少攀岩的危险。3.桐城文化体验中心3.1三祖书院位置范围:位于王屋寺附近的村庄,占地面积约1000平米。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文化设施,主要承担展示、收藏、教育、纪念等功能。设计要点:书院采用旧时书院的建筑样式,但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书院展示“桐城三祖”的生平、成就,收藏桐城派代表性著作、书画,供后人缅怀、观摩。3.2王屋寺及塔墓群位置范围:位于王屋寺旧址,占地面积约800平米。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宗教设施,主要承担观光、朝祭等功能。设计要点:重修王屋寺,整修高僧墓塔群,扩建周公塔,兴建斋房、寮房、居士林、往生塔等,形成完整的佛教文化区,展示佛教文华,与桐城文化相互映衬。3.3古民居群(更新)位置范围:位于段家河、王屋寺等地。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文化遗存,承担展示、纪念等功能,兼具旅游接待功能。设计要点:规划将古民居群逐步更新,发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因子,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更新内容包括拆修屋顶破损、漏雨处,拆换腐朽木构件、修缮梁柱构架,改造内部功能。4.滨水休闲体验区4.1休闲木屋群位置范围:位于王屋水库西侧,占地约0.4公顷。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休闲设施,主要功能为观光、休闲,兼具住宿、景观功能。设计要点:在王屋水库西侧山坡上修建20余个小木屋,供游客租赁使用。每个小木屋约30平米,内设床位、桌椅、茶炉等设施。4.2龙池渔舟位置范围:位于王屋水库水域。性质功能:景区重点游乐设施之一,主要功能为观光、休闲,兼具景观功能。设计要点:在水库东侧设置码头,驻泊渔船,运送游客进入湖面观光,满足多视角观湖需要。4.3珍稀鱼类观赏园位置范围:位于王屋水库西南部,面积约2公顷。性质功能:景点的主要观光项目之一,主要功能为观光。设计要点:在王屋水库西南一角围合小片水域,引进、放养全国各地的珍稀观赏鱼类,供游客观赏。5.乡村生活体验区5.1演艺广场位置范围:位于军屯村军屯河边,占地约3000平米。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娱乐场所,主要承担娱乐、聚会、集散等功能。设计要点:在军屯河边构筑一个乡土特色的演艺广场。引进活跃在民间的戏班,演出黄梅戏,吸引游客。5.2农家乐位置范围:位于军屯村。性质功能:景区主要的休闲场所,主要承担休闲、餐饮功能,兼具部分住宿功能。设计要点:组织游客定点开展自助式农事活动,提供农家特色餐饮服务,提供乡村住宿服务,引导游客深入体验农业生活。5.3浪漫竹海位置范围:位于军屯村东北部。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