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婚俗文化.doc_第1页
五邑侨乡婚俗文化.doc_第2页
五邑侨乡婚俗文化.doc_第3页
五邑侨乡婚俗文化.doc_第4页
五邑侨乡婚俗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婚俗文化看五邑侨乡地区女性地位的变化妇女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妇女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也反映着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开放程度。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经过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洗礼,五邑妇女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她们的观念意识、行为方式、情感表达等逐步从传统观念中脱离出来,悄然发生着变化。五邑地区的婚嫁习俗,既有中国传统婚俗的共性,又有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风貌。中国传统婚俗,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五邑地区同样风行。而“自梳女、”“公鸡拜”等,则属于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岭南地区特有的奇异婚俗。一、 五邑地区的婚俗文化(一)五邑地区的传统婚俗五邑地区的传统婚礼,礼仪繁琐,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色彩。具体有如下程序:1.相睇。亦即相亲。古代男女青年大多都是托媒相亲。“相睇”时,双方由母亲、婶姆陪伴同行。男女两人要在相距四五米处站定,由媒人介绍姓名、特征后,各自转身前行几步,以此表明自己是个四肢健全的人,临别时要大声说一句:“阿妈,我们走吧”。表明自己不是聋哑人,然后家长互送红包道别。2.文定。即定婚。“相睇”后,如果男女双方都满意,男方便择日把礼金、礼饼送到女家。女方收下礼金,则与男方建立正式婚约,不能轻易反悔,否则将会受到世俗的谴责。五邑地区通常还流行以唱山歌和香灯订婚的定亲方式。以山歌定情是五邑客家人的风俗。中秋农闲时节,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互相对歌,双方中意者互订终身。以香灯定姻缘是鹤山乡村一种特别的定婚习俗。男方父母将媒人送来的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红纸放在供奉祖先神位的香炉下,然后点上香灯,连续点三天。这期间如果家人一切平安,而香灯又没有熄灭,男女便能相配。3.上头。成亲之日,男女双方由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新娘梳头,并唱祝福歌,俗称“上头”。这是五邑地区普遍流行的习俗。开平水口镇龙堂村的“上头”仪式还特别讲究:先要在家中设置一圆形簸箕,上面放一个30厘米高的木斗,木斗形状要上窄下宽,中间放上一些谷粒、铜钱、柏叶(以示常青)然后让新郎坐在木斗上,用臀部将斗口封住,意为守财,再由长辈梳头,然后戴上插有红花的礼帽。除此以外,给新人“上头”的人一般为本族一个有福气的人,这个有福的人一般是指夫妇和睦、有儿有女,最好还有孙子。“上头”需要选择一个好时辰。上头的时候一边用梳子梳理头发一边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上头”仪式充满了家族对新人真挚的祝福。4.出阁。结婚之日,新娘要用柚子叶水洗澡洁身,梳妆打扮,待花轿一到,便由择定的人背上花轿。新娘从离开娘家门到被人抬出村外,要唱“哭嫁歌”,亦即“女哭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兄长关爱之情。五邑婚俗“六礼”具备,而结婚之日的礼仪尤为繁缛,如送亲姐妹压轿杆,俗称“坠轿”;迎亲小孩持青竹打轿,谓之“打新娘”;新郎以纸扇叩轿门,为“踢轿”;新娘入门跨越置于门槛的火炉和扁担,名曰“跨禾竹”;新婚之夜众人闹新房,称为“戏妇”;新郎的叔伯兄弟以各种奇招刁难新娘,叫做“玩新”等等。三日后,新娘回门,还有“验贞”礼,即如果新娘是处女,则回门礼中有烧猪肉,否则以烧鹅示之。这些礼仪,既洋溢着新婚的热闹和喜气,也体现了旧式盲婚哑嫁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二、五邑侨乡的当代婚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婚嫁习俗复苏和西方婚礼仪式的传入,五邑地区的婚礼风俗,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的格局。中式婚礼、西式婚礼和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礼并行。五邑地区中西合璧式的婚礼程序包括择吉、过大礼、安床、吃汤圆等。择吉,即男方选定迎娶的良辰吉日,由媒人去女方提亲;过大礼,在得到女方同意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礼品中除了礼金外,要有鸡、椰子、礼饼等物,女方回礼须有槟榔之类;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男方找一个有福之人来新房安新床,并置放些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早生贵子之类的果子;吃汤圆,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请自己的兄弟、姐妹、朋友来吃汤圆或糖面,以示即将圆满成婚,请朋友赏脸和祝福。结婚的当天,婚庆仪式包括上头、迎亲、找红鞋、敬茶、撑红伞、绕吉祥路、过门等程式。上头,即请“有命婆”梳头;迎亲,是男方前来迎娶新娘,新郎必须过“入门”关,通过一番智力、体能测试或情歌对话,从门缝塞进丰厚的“开门利市”,使新娘方众姊妹满意后,才能进入新娘的房门;找红鞋,新娘一方事先将新娘的红鞋藏好,新郎只有找到红鞋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接走;敬茶,新郎在接走新娘之前,新郎、新娘向新娘父母跪拜敬茶,父母则叮咛嘱咐,并给新郎新娘打个红包以示祝福;撑红伞,新娘出门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同时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以辟邪;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车,必须沿着市区标有吉祥名称如惠福路、吉祥路等街道走;过门,跨过火炉后,新娘便由女家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然后,举行婚宴仪式,包括新人交换戒指、饮交杯酒、切蛋糕等等。(二)五邑侨乡历史上一些扭曲婚俗 历史上,岭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存在过许多离奇的婚俗。一些老人对其或许耳熟能详。然而年轻人,只要听到这些稀有名词或相关故事,都会表现出莫名惊讶,进而感叹唏嘘。1. 终身不嫁的自梳女。自梳女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种独特的婚嫁习俗,以番禺、顺德、南海、中山为盛。五邑地区与顺德、南海、中山相邻的鹤山、江门、新会等地也一样流行。所谓“自梳女”,就是自行梳髻以示终生不嫁的女子。在旧社会,按照岭南民间风俗,凡未婚女子,都留辫而不梳髻;凡已婚女性,梳髻而不留辫;终生不肯嫁人的女子,则通过一种特定的“梳起”仪式,由知心姐妹为她易辫梳髻,表明自己终生不嫁,独身终老,以解除谈婚论嫁的烦恼。“自梳女”对于“梳起”的决定十分慎重,而且要举行严格的“梳起”仪式。“梳起”等同于出嫁,仪式隆重,程序繁多。据老人介绍,江门棠下的风俗有三道程序:(1)选择良辰吉日。当日,准备“梳起”的女子一早离家,由知心姐妹陪同到东圃万里亭码头或广州长堤,租用一只小艇,划到珠江河心,由姐妹帮忙梳髻,然后鸣放鞭炮。(2)担酒回门。酒担内有松糕两盆、煎堆若干,以及猪肉、鲮鱼、烧酒、生果等;要为弟妹每人买一条长裤,为嫂嫂每人买一条长裙。父母兄弟侄儿侄女在门口恭迎。自梳女送上酒担礼物,祭祀祖先,然后给弟妹、侄儿侄女们派红包。(3)宴请亲人。晚上摆酒席,宴请亲人和族中父老,宣布“梳起”,从此再不谈婚论嫁。逢年过节,自梳女也要像出嫁女一样,给家中送礼,给晚辈派利市。“梳起”仪式完毕,意味着“自梳女”终生不能嫁人,也不能反悔。日后若有不轨,就会受到乡规惩罚,乃至关入猪圈甚或坠石沉江。“自梳女”一般都会遭到父母的反对和阻挠,但一经履行仪式父母也只好默认。有的女子决心做“自梳女”,但因为父母防范严密不能公开自梳,便秘密“梳起”。“自梳女”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往往相互声援,团结互助,如“夸相知”、“识朋友”、“金兰契”等。但无论如何,“自梳女”的晚景总是十分凄凉悲惨的。这种离奇而悲哀的婚俗,盛行于清代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据广东省妇女联合会调查,辛亥革命时期,番禺南村数千女子,出嫁者不过数人,绝大部分“梳起”。直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棠下许多村仍保留有由自梳女筹款兴建、共同居住的“妹仔屋”和“姑婆屋”。“自梳女”的产生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一是在宗法制社会,男尊女卑,妇女出嫁后深受压迫,饱受痛苦,不如不嫁;二是养妾制度给女性嫁后生活带来不幸,不如独身;三是岭南旧俗里,若兄未娶,则妹不嫁,即不能“过头”出嫁,等到兄长结婚后年岁已大,嫁人不易,最终只有选择“自梳”;四是有些姑娘因为能自食其力,为避免婚后痛苦而“自梳”。“自梳女”是婚嫁风俗的奇特现象,它反映了封建礼教和不合理的包办婚姻制度使女性产生婚姻恐惧而止步于本应正常、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反映了女性反抗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诀绝态度。2. 以鸡代夫的“公鸡拜”。公鸡拜,俗称“螟蛉子”,原本是是汉族渔民的一种婚姻习俗,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公鸡拜”就是与公鸡拜堂结婚。按照汉族渔民的风俗,如果成婚当天,新郎出海捕鱼因遇风浪等原因未能赶回,男家便用公鸡代替新郎举行婚礼仪式。这种婚嫁仪式在江门五邑地区也颇为流行。五邑地区最早大致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国际移民,鸦片战争后更出现了国际移民的高潮,移民方向也从早期的移往东南亚到转而主要移向美洲,至今仍然如此。这些移往美、加的“金山客”由于能寄回不少侨汇,从而成为当地人缔结婚姻追求的主要对象,有一首民谣就比较了南洋客、香港仔和金山客不同的经济身份: 金山客,无一千有八百; 南洋客,银袋包,大伯大伯; 香港仔,香港赚钱香港使。因而能与“金山客”结婚就成了当时的理想婚姻。嫁给了金山客就意味着经济上有了保障,因为金山客丈夫能给他们的妻子提供舒适的物质生活,使她们中的一些人过上令人羡慕的金山婆生活,所以很多金山客一回到家乡,就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和媒婆频繁游说的对象。有一首述及当地一位年轻归侨的民歌,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与金山客缔结婚姻的迫切心情:少小离乡邦,三岁始回唐,媒人来往走忙忙。女母闻声心中喜,三句唔到就揽糖。组成家庭后,这些金山客在海外的收入就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这从当地的两首民歌中可见一斑。其一曰: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钱好寄返。其二曰: 喜鹊喜,贺新岁,爹爹去金山赚钱。月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金山客就一定能赚钱起屋兼买田,也有无法供养家庭的,这在当地的民歌中也有所反映。有一首民歌写道: 走尽天涯路,风尘跋涉多。劳劳碌碌为穷途,景遇未逢真不妥。朝夕思,凭谁教涸鲋?遥望高堂妻共子,柴米油盐尚有无?从这首歌谣中,可以看到一位在外讨生活的游子对家人的关爱和对自己无力供养高堂与妻儿的无奈与绝望。金山客在远洋之外维持着家庭经济,而嫁入金山客家庭的妇女则在家中侍姑教子、织布耘田、恪守妇道,正如著名台山旅美女诗人伍若荷所写的忆昔为人写家书诗中所说: 新宁妇女美宜诗,夫去寻金家自持,不管春风吹柳色,终怜皓月照梅枝。侍姑教子全贞德,织布耘田损秀姿。少小亦知离别苦,替人垂泪写相思。虽然金山客在外大多生活艰辛,但少数金山客的成功却给人们点燃着希望之光,使人们对金山客充满期待与幻想。五邑地区在国外谋生的男性华侨,到了当婚年龄希望在家娶个妻子代他侍奉父母,或者父母希望在海外的儿子成家立室以圆夙愿,然而侨子由于收入不多、交通不便,不易远归,或者因为业务缠身而不能回来成婚,便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用一只公鸡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举行婚礼。这种婚俗也有三道程序:(1)上头。即用活公鸡代新郎“上头”。由长辈在公鸡头上梳理,边梳边念诵祝词,然后用“上头”的公鸡去迎接新娘。(2)拜堂。由小姑或伴郎手提公鸡,行“踢轿”礼,把新娘引进屋里,让新娘与公鸡一起共拜天地、祖先,随即将公鸡缚在新娘旁按住鸡头和新娘交拜天地。(3)洞房。拜堂后,由小姑或伴郎在公鸡颈上悬一条红布,随即将公鸡缚在新房里以示与新娘共度“良宵”。“公鸡拜”婚的女子,婚后代男子服侍父母。为了增添劳动力,有的收养一子在家,即“螟蛉子”。当时流行的歌谣唱道:“嫁公鸡与养螟蛉子。两代都养螟蛉子,姑媳借作公鸡妻。”也有的婚后由公婆托人带出国与丈夫团聚,但这种情况并不多。因此,“公鸡拜”婚往往毁灭女性一生幸福。由于本人不在故乡,其家人就用一只公鸡代替新郎举行婚礼,一切婚庆仪式与本人在场完全一样。当地的一首方言民歌,就从新娘的角度,述说了这种“嫁公鸡”婚礼: 彩灯华扇换金碧,仆马渲阗钿车逆。入门不揖烛影寒,雄鸡缚床翼拍拍。生身望着嫁衣时,奈何嫁早婿归迟。不过,在这种对“金山客”婚姻的追求中,妇女们也渐渐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种不同声音正是五邑侨乡妇女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以及自立意识的觉醒,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五邑侨乡妇女的进步和解放。反映五邑侨乡妇女的进步和解放,首先体现在对嫁给“金山客”这种近似守活寡的婚姻的伤心诉说,当地民歌唱道:青春守活寡,枕冷令人怕。想来想去乱如麻,千里遥遥难共活。细想他,辗转犹然也,虽在天边云脚下,三更更望他回家。良人在北美,重利轻别离。令奴寂寞守香闺,屈了风流年廿二。真激气,衾寒难入寐。挑灯又写家书寄,问郎曾定否归期。正是这种痛苦的体验和伤心的诉说,加深了侨乡妇女对这种婚姻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不滿,进而提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新看法。有一首民歌说:我君贫穷到金山,本钱细小未得返。想起金山条路十分艰难,家里凄凉望穿眼。不及在家耕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朝见父母晚见妻子,齐齐欢喜笑声连。节节客客年卅晚,夫男妻女几风繁。宁愿在家耕田,也不愿嫁“金山客”。随着这种婚姻家庭自主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就有了有女不嫁“金山客”的明确宣言:有女勿嫁读书君,自己闩门自己瞓。有女莫嫁耕田人,滿身泥气郁死人。有女勿嫁金山客,别个家庭唔记得。有女尽嫁生意仔,朝鱼晚肉好心开。有的甚至对“金山客”家庭中耽误女性光阴、强迫女性守活寡的男权统治进行了公开的指责批评:自君游北美,廿年不我记。丢侬孤寡锁双眉,枉屈鸳鸯分两地。可恶汝,唔谐连理。在外风流顾一己,亏奴半年守生离。于归夫外出,有口实难开。遨游异国几时回?负却风流经数载。春心灰,家贫无奈何。寄语同群诸姊妹:出洋子弟勿相配。在中国古代,一般地说,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不管是哪个阶级、哪个阶层的妇女,只要是女人,就得终生在男人的意志和权力支配下讨生活,在闺门或中门之内磨练自己的“四德”,以迎合“三从”的需要,再有身份的妇女也都是家庭的奴仆。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直到现今,仍可见到其痕迹,尤其是在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和保守的乡村社会。在五邑侨乡,妇女们基本上遵循古道,从事侍姑教子、织布耘田的活计,扮演着传统家庭主妇的角色。但在这种“侍姑教子全贞德,织布耘田损秀姿”的劳作中,一些传统的束缚逐渐被打破,一些牢固的堤坝也逐渐被冲击,妇女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当外来文化传入一个国家或地区时,必然与原有文化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取决于两种文化的内涵与文明程度。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完全排斥或取代原有文化,除了自身必须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外,对方还必须是一种很不成熟并处于野蛮状态的文化。否则,外来文化要想比较容易地被所传入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接受,就必须对原有文化有所认同,与原有文化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久远性、承启性和稳定性,形成了完备的伦理体系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任何一种外来文化与其发生碰撞时,或被其排斥,或被其融合,决不可能取而代之。五邑侨乡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对外交流比较频繁的沿海地区,而江门从1902年设关以来,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民众形成了较为开放的心态,无数海外华侨华人或自己往返于侨居国与祖籍地之间,或与其亲属保持着通讯、经济等多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江门五邑的22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大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他们从异地带回来的文化,相对于中国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异质文化。当这种新型的异质文化面对具有久远性、承启性和稳定性的中国本土文化时,只能与原有文化融合,而不可能取代原有文化。正是在这种融合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