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_第1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_第2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_第3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_第4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 代 汉 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破读、文言代词、词类活用、数量的表达、兼词、文言的双宾语、敬称和谦称、敬词和谦词、句读、古文今译的基本方法,连绵词,“连绵词”、“联绵字”的别称,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一种特殊的词语。其特点是,词中的两个汉字都是标音符号,拆开来就是两个不表示任何意义的音节,合在一起才能表示一个意义。,大致有四种情况:(1)声母相同,如“参差”、“慷慨”、“踌躇”、“伶俐”、“踯躅”(2)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仓皇”、“迤逦”、“须臾”(3)同音重复,如“孜孜”、“津津”、“匆匆”、“区区”、“奄奄”(4)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妯娌”、“滂沱”、“囫囵”、“流连”,连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很少的因修辞需要可分开使用,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和“天翻地覆慨而慷”这两句,便是将“慷慨”分开来使用,但解释时仍要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词,决不能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连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近”字无义)(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入”字无义)(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同”字无义)(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6)曾不吝情去留。( “去”和 “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较为常见。例如“人物”、“质量”、“忘记”、“好歹”,都是两个语素并列,其中红色的语素大多无义,只起陪衬作用。,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通假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借“见”为“现”(才美不外见)。再如借“具”为“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借“指”为“旨”(卜者知其指意)(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假借。如借“说”为“悦”(公输盘不说)(4)同音字(或音近字)相互假借。如借“唱”为“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可是,由于古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的情况并不鲜见。如“将军身被坚执锐”,本字“披”。,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通剂,为学: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卖油翁:但手熟尔 “尔”通“耳”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口技:满坐寂然 “坐”通“座”,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通“措”,放置,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三峡:略无阙处 “阙”通“缺”童趣: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核舟记: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 “谕”(y)通“喻”,知晓,明白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山市: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 ,豪杰并起“已”通“以”,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曹刿论战: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杜甫诗三首: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陈太丘与友期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疑问词。马说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奉”通“捧”,双手捧着。,破读,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而应读yu,这里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2、古音异读。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作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如:“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是对过去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按古音应读k hn。3、破音异读。这是指通过改变字音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一种异读。如“骑”现在只用作动词,读q,但文言文中它还常作名词用,读j,“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就读j。 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我们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音,切不可以形近字的音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如“及郡下,诣太守”的“诣”,应读y,不能误读为zh。,论语(ln) 默而识之(zh)贫者语于富者曰(y) 曳屋许许声(h h)荷担者三夫(h)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ng)诲(hu)人不倦 朔气传金柝(tu) 燕山胡骑(yn) 濯(zhu)清涟 如闻泣幽咽(y) 八分有奇(j) 以头抢地耳(qing) 斜晖脉脉(m) 皆次当行(hng) 为坛而盟(wi) 长(zhng)史 陟罚臧否(p) 千骑卷平冈(j) 五十弦翻塞外声(xin),文言代词,古汉语的代词比现代汉语复杂。现分类列举如下: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我、予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第二人称:汝、女、尔、若、乃、子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何恃而往?(为学),第三人称:其、之、彼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2、指示代词是、此、然、之、夫、其、彼、或、斯、兹、尔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3、疑问代词何、孰、谁、安、恶、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恶能无记?(满井游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4、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6、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名:说出7、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晖:阳光照耀,(二)形容词用作动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多:长了很多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远:远播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昭:显示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章威:威震、威慑,(三)形容词用作名词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四)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意思是“伏兵”。2、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五)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六)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山光悦鸟性,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