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装实用原型衣片结构图解男装实用原型结构设计 袖窿深制图公式的取舍白嘉良郝爽姚兰如今,人们在保证服装服用功能(包括御寒和保护功能)的同时,还不断追求着视觉上的审美效果。作为服装结构设计人员,仅仅具备审美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服装结构制图中正确认识各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比例,才能产生舒适、美观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人员经历充分的理性思维过程。过去,我国的服装结构制图长期沿用含有修正值的线性公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裁剪法。但是,由于传统比例公式过于依赖经验和缺乏变化,使之越发不能适应现代服装造型的需要。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外形式直观、变化灵活的原型方法乘虚而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一部分人甚至开始迷信原型。实际上,原型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部位的调整仍无法摆脱对经验的依赖。也就是说,原型方法在服装各部位之间关系方面,依旧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尤其是对于袖窿深变化的问题,原型更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调整。让我们暂时抛开原型这个思维模式,运用真比例工具来寻找可以使服装结构设计更加简便、灵活和高效,而且可以使服装结构更加合理的方法。服装制图公式决定着服装的外观形态,代表着服装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反映着影响服装部位的相关因素。因为服装是立体的,影响其变化的决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但是要研究服装的变化规律,还得排除干扰,把握一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公式的准确、合理。例如,“袖窿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位(如图),它不象“胸围”、“背宽”等可以直接测量的部位一样直观。这个部位的公式是根据普遍的测量结果,结合视觉上的美观比例所设定的。对袖窿深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只有“胸围”和“身高”是主要因素,诸如“面料厚度”、“肩斜角度”等次要的干扰因素可以姑且不做考虑。为了清楚地理解认识服装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工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袖窿深制图公式加以分析。在传统男装制图过程中,“袖窿深”部位多采用一些带有修正值的线性公式。其中,被人们普遍认可并广泛采用的有如下两种形式:(1)1.5/10B+ 8 (2)B/5 +3(公式中常数项单位是cm,以下同)事实证明,在一般正常体型情况下运用这两个公式,其结果还是较为理想的,也比较接近美观效果的真实测量值。这说明过去前人在制定公式的时候是经过反复检验的,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给后人继续探索提供了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公式的适用范围。其实上面的公式充其量只能说是在一定范围内接近真实测量值,只局限在一般较小的范围之中。而且形式不够准确、直观,没有明确反映真实情况,并且也不适应现今生产和教学的需要。比如,在B(成品胸围)=100cm的情况下, (1)1.5B/10 +8 =23 (2)B/5 +3=23结果是相同(或接近)的。但是,如果B的值发生改变后会是什么情况呢?假设B=110cm,则 (1)1.5B/10 +8 =24.5 (2)B/5+ 3 =25结果是不同的。为什么是同一部位的公式,计算结果却不相同呢?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公式中的修正值“常数项”的存在所造成的。并且在规格变化的过程中,常数项越大,其变量的变化空间就越小,最终导致其结果偏离实际真实值越远。过去,人们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采取经验调节。但是,在没有正确理论引导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调节都会显得底气不足、苍白无力,无法准确说明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采用“0.23B”这个公式来解决袖窿深的一般计算问题,排除了常数项的干扰,形式直观、便于理解。而且运用“真比例尺”还可以免除计算上的麻烦,快速、准确,为实际设计提供了便利。那么,是不是将其转化成如“0.23B”这样没有修正值的形式就是万能公式了呢?并不是这样。前面所说的一般指的是比较接近、近似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到影响袖窿深变化的不仅仅是胸围,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我们知道,公式是为了符合服装的普遍规律,即在服装规格改变时保持局部与整体的比例不变,也就是保型。服装生产中的推档、放码(推板),实际上就是在做保型的工作。推板的方式很多,但其中都隐含着保型的目的。我们经常采用的“点放码推板法”,是按照国家“五二、五三、五四”等系列标准执行的。即是以身高为5cm,胸围分别为2、3、4cm为一档进行推放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胸围和身高因素在服装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推档、放码过程中,必须对身高和胸围两个因素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型的目的。一般来说,我们国家多采用的是“五四”系列的样板推放标准。即身高变化5cm,胸围相应变化4cm,而身高中的衣长相应变化2cm 。既然这样,就可以估算身高和胸围这两个因素在变化时各自所占的比例了。例如我们通过测量得到:女子在身高160cm,胸围100cm,在保证通常视觉美观的前提下,“袖窿深”是23cm。由“五四”系列我们知道了上装中胸围和衣长的比例是4:2,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基本比例对具体数据进行分配:把“袖窿深”=23cm根据4:2平均分成6份,胸围占4份、衣长占2份。从而得出的数据为15.333:7.667,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为15.333 7.667=23 。我们把得到的这组数字代回到控制部位的数据中去,因此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公式:“0.153B +0.048h(身高)”约等于“0.15B+ 0.05h”。这正是目前“真比例技术”推出的“0.15B+ 0.1半号”这个公式。(注:什么是“半号”呢?我们知道,“号”所代表的就是身高,一般我们研究的人体身高均在100cm以上,这会给我们人脑的计算带来一定的不便。使用“半号”的话,不但可以方便计算,如果不超过“真比例尺”范围的话还可以免除计算,不仅如此,半号与相对稳定的人体上半身长度也有着对应关系。)仔细观察这个公式,我们会发现,若将公式中比重较小的“0.1半号”简化成常数的话,恰恰是上面的“1.5/10B +8 ”这个公式!看来当初人们是出于简便的考虑,将公式进行了演化,殊不知这表面上的简化却掩盖了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该做法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简化,反而给实际的研究、生产、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又有多少人从此被经验的大山拦住驻足不前呢!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胸围和身高对袖窿深影响幅度的不同,推出另外不同的袖窿深计算公式。如根据“五二”系列可得出公式:“0.12B+ 0.14半号”;根据“五三”系列可得出公式:“0.14B+ 0.12半号”。只是这两个公式在形式上和习惯上都不如“0.15B+ 0.1半号”来得理想,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后者。其实,也可以将另一种形式“B/5 3”转化成“0.20B 0.04半号”的形式,因为起重要因素的胸围部分比较整,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形式。其实,无论是“0.20B+ 0.04半号”,还是前面探讨过认为比较合理的“0.15B+ 0.1半号”,都是我们通过理论上假想得出的公式。这些公式必须经过实际的检验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假如上述公式与实际的美观效果、穿着需要不相符合的话,再好的推理也将没有任何的价值。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真实的测量工作,来验证上述公式的真实、准确程度。笔者认为:之所以说说过去的公式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测量的范围的狭窄和对美观效果缺乏理解所致。下面这些数字,是笔者在许多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对不同体型(包括矮胖、标准、瘦高等各种体型)进行了小范围的实测,力求数据真实、准确。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数字来实际验证以上的推理。经考察,计算袖窿深的部分公式如下:(1)1.5/10B+ 8 ;(2)B/5+ 3 ;(3)0.23B;(4)0.15B+ 0.10半号;(5)0.2B +0.04半号。我们的检验思路是,把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同审美测量值相比较,哪个公式更加接近审美测量值,哪一个才是首选。我们采用“身高/胸围/袖窿深适用公式”的形式进行排列,以方便大家观察和比较一、160以下的人群:(单位:cm)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1.5/10B+ 8,B/5+ 3,0.23B, 0.15B +0.1半号,0.2B +0.04半号159.5/105/23.65 23.752424.1523.6824.19159/101/23 23.1523.223.2323.123.38154/101/22.8 23.1523.223.2323.8522.22153/105/23.5 23.752424.1523.424.06153/101/22.8 23.152424.1522.823.26160/107/24 24.0524.424.6124.0524.6159/103/23.4 23.4523.623.6923.423.78155/100/22.8 23232322.7523.1159/96/22.4 22.422.222.0822.3522.38二、160至170的人群: (单位:cm)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5/10B 8 B/5 3 0.23B 0.15B 0.1半号 0.2B 0.04半号165/99/23 22.8522.822.7723.123.1164/102/23.5 23.323.423.4623.523.68160/107/24 24.0524.424.6124.0524.6165/100/23.2 23232323.2523.3165/99/23 22.8522.822.7723.123.1165/98/23 22.722.622.5422.9522.9168/100/23.4 23232323.423.36167/102/23.6 23.323.423.4623.6523.74163/98/22.8 22.722.622.5422.8522.86三、170以上的人群: (单位:cm)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5/10B 8 B/5 3 0.23B 0.15B 0.1半号 0.2B 0.04半号172/95/22.8 22.252221.8522.8522.44175/98/23. 5 22.722.622.5423.4523.1174/100/23.8 23232323.723.48182/97/23.6 22.5522.422.3123.6523.04178/100/24 23232323.923.56173/97/23.2 22.5522.422.3123.222.86176/100/23.8 23232323.823.52174/101/23.8 23.1523.223.2323.8523.68176/99/23.6 22.8522.822.7723.6523.32通过以上大量真实的数据不难看出,在绝大部分条件下,“ 0.15B +0.1半号” 均较其他公式更加接近审美测量值,是最为理想的形式。它这不仅再次证明了身高因素在服装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最终验证了袖窿深=0.15B+ 0.1半号这一男装真比例公式的科学合理性。女装由于有明显的胸部突起,故而其袖窿深公式可以用0.17B+ 0.1半号来表达。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对 “y=ax- bz”这种复合式真比例模型在服装结构设计领域的存在加以正式确认。服装制图中原型法与比例法的综合运在国际上,大部分先进国家的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 ,而且胸围放松量与袖笼深分两步确定,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盘照搬,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国运用多年,也有不可抛弃的精华,对于一些传统款式,如西裙、西裤、衬衫、西装,套用公式,简单正确,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因些,只有在传统的比例裁剪基础上,运用原型法的结构方法,才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开拓一种裁剪的 新路。下面以女装基本衣片为例。一、 测量部位: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比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 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二、 尺寸加放: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根据款式继续加放。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通过比较得出:将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胸围加放 为 0;紧身衬衣为4.8cm;普通衬衣为8-10cm;宽松衬衣12-20cm;西装8-10cm;大衣为15- 20cm。制图方法:1、衣片:(1)、 胸围是成品尺寸。(2)、 领口: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袍领,更为科学。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3)、 肩斜: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算的麻烦。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 斜4cm,后肩斜3.5cm。(4)、 肩宽: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5)、袖笼深:袖笼深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上平线到胸围线的距离, 包括肩斜量;另一种计算肩斜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不包括肩斜量。前一种方便,后一种精确,本文采用后一种。袖笼深随款式不同而变化,夏天单衣为B/6+1;春秋上衣为B/6+3;冬季大衣为B/6+5 ,0.15B+ 0.1半号。(6)、胸高点:在比例裁剪法中,确定胸高点的方法是:以胸围线和胸宽线为依据,确立相对的位置,但是,由于胸围线和胸宽线随款式而变化,所以这样并不准确。在原型裁剪法中,胸高点由乳高和乳距确定,以人体为本,既科学又准确。乳高是指从侧颈点到胸高点的距离,乳距是指左右胸高点的距离,根据体型的不同,可从下列数据中找出对应的胸高、乳距,然后确定胸高 点。身高为155、160、165、170、175的分别对应乳高为23、24、25、26、27;净胸围为80、84 、88、92的分别对应乳距为17、18、19、20(cm)。(7)、胸省:胸省的大小通常根据人体确定:一般人的胸省量为2.5cm-3.5cm,取3cm较为合适。胸省量 还可以按款式变化作出调整。胸省量与服装胸部造型的关系为:当胸省量为3cm时,胸部造型立体感较强;当其为2cm时,立体感一般;当其为1cm时,立体感较差;当其为0时,则无立体感。胸省的位置设计在侧缝腋下处,运用省道转移,增加腰省时更加方便。女裤规格及主要部位尺寸一般裤长确定:超短裤:的号8 i/ I; H4 W& a: Ky一般短裤:的号齐膝短裤:的号 S, H5 d( a$ q* G三骨裤:的号小腿裤:的号2 b) u) _- N; Pp3 ( y便裤:的号. 4 D* t* |& u长裤:的号; R0 z& Z7 X* t腰围:净腰围- x* i z# l2 O L% i. L r臀围:净臀围臀高:由腰至臀线下体最丰满处的长度,中间体臀高一般取人体身高的,约为每增减一号即身高加减,臀高则相应增减直裆:指由腰口至横裆即腿根部线的长度它与人体的身高和体型有直接关系,一般在臀高线下,中间体直裆长一般为/ H7 . A% h A4 B6 3 x龙门宽:指臀部侧面的厚度,一般可根据净臀围的来计算,再根据裤型款式与面料性能作调整例如,一般紧身裤和采用有弹性面料的按净臀计算,而宽松裤薄型面料则按规格臀计算前后龙门宽的比例,紧身和合身西裤一般定为:,宽松裤为:臀至腰的外侧缝劈势:根据人体侧缝胯至腰差角度来作劈势,可按体型分类作,体型约在度左右一般劈势在人体侧缝最突部位在胯骨,因此应在臀线上方处与腰口作连线; D6 V/ Q5 * E! z5 Z- e, P. W; | y k1 M前裆缝的劈势:根据腹腰差角度来作劈势腰至腹的倾角为度,因此劈势量一般控制在% |8 a, K v# f$ C: k( M! # f0 |9 ; X后裆缝倾斜:后裆缝的斜率,由后裤外侧缝造型线确定,一般取前裤外侧缝劈势量的的值女裤后裆缝的起翘值较小,一般约在左右,如果臀圆而丰满的可适当增加起翘高度,且斜率相应增大,臀扁者侧相反总之以满足总裆值量为宜后裆倾斜角度不应过大,如果倾角过大,会导致后横裆产生多余褶纹3 2 l J/ 5 $ P$ K D2 u, q后裤片挺缝的定位:基本为后裤横裆宽的处即后龙门点至侧缝臀点的往侧缝偏,脚口处不偏总裆长:由前裆腰口点经过龙门裆点至后裆腰口点,其长度一般与腰围的净尺寸相近似特体除外; x0 ( 女装松量的加放1.普通女装胸围加放参考单位:厘米)衬衫:812西服:1014单外衣:1418短大衣:1824中长大衣、风雨衣:2028旗袍、背心、紧身服:4102.女下装围度放量参考:裙:腰围:0;臀围:紧身24;合体:45;面料厚时:56裤:腰围:一般01,内穿厚衣服时:12 臀围:紧身裤:26;西裤:48;宽松裤:812;萝卜裤:1220肩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值周生培训
- 蒙氏食物制备培训
- 《微软公司经营理念》课件
- 量表调查员培训体系构建
- 提升班级凝聚力的策略研究计划
- 远程登录协议书范本
- 《西安交通大学战略管理》课件
- 超市门面分租合同协议
- 家政服务培训课件
- 转让门店收款合同协议模板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Unit 3 Keep fit 素养检测(含解析)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优秀案例PPT
- 《毕业设计--年产4000吨甲胺精馏工段的工艺初步设计 》
- 关门梁引水电站压力管道设计说明
- 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的通知银发号
- 基于PLC的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论文_(2)[1]
- 古典概型 教学设计
- 钢管截面积、强度、挠度、惯性矩计算公式
-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