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测试学年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测试学年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测试学年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测试学年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测试学年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150分钟,150分)一、基础知识(21分,15题,每题3分,第6题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吮血(shn)恬然(tin)惘然(wn) 扪参历井(shn)B猿猱(no) 憔悴(qio)迁谪(zh) 渚清沙白(zh) C崔嵬(wi ) 宵柝(tu)西舫(fn) 嘈嘈切切(co) D青冢(zhn) 朔漠(s)石栈(zhn) 钿头银篦(din)答案D解析“朔”读shu。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娥眉钩连抚赝咨嗟B坚苦 缭绕 憔悴 谪居C苍海 惘然 报晓 锦瑟D茫然 恬然 杜鹃 嘲哳答案D解析A项赝膺。B项坚艰。C项苍沧。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以为愁B庄生晓梦迷蝴蝶 梦:名词,梦境C梦啼妆泪红阑干 泪:流泪D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使凋落答案B解析梦:此处为动词,做梦。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 B暮去朝来颜色故C只是当时已惘然 C不及卢家有莫愁答案B解析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 答案C解析为:动词,做,当,成了。A项连词,倘若,如果/代词,有的。B项动词,距离/动词,离开。D项副词,随意/名词,使者。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白居易琵琶行)(3)庄生晓梦迷蝴蝶,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答案(1)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二、阅读鉴赏(6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8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待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8“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4分)答案“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阅读锦瑟,回答910题。(8分)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9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4分)答案这里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10最后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最后一联是对上文的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来回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的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更甚。难怪张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为此句作注!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1112题。(8分)夜雪张实居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蝉。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白居易的夜雪写于诗人被贬江州时。11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4分)答案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雪。1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的相同点。(4分)答案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解析本题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比较上,从高考的“大纲”来看是符合该考点的考查重点的,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是属于比较阅读。回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要注意: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注意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抓关键词。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3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客心孤回”作铺垫。14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诗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充满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游目江上,忽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中,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安,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铺垫。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游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振,羁旅的孤寂似乎也冲淡了不少。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516题。(8分)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5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抒发了三种感情: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16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分)答案“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有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写乌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2分)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着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 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答案CE解析A项“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一句分析不当,从文中来看,它更是文化、文明、知识的象征;B项“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表述不当;D项“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她内心的感动,这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更因为对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希冀。18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解析可结合文中具体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如对牛的态度、不再坐碑上的字、为孩子描摹碑上的字、对孩子的希冀等。19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通过对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解析回答本题可把牛和文中的“孕妇”进行对照,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要明确写牛是为塑造“孕妇”这个形象服务的。同时,牛的温顺以及它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也为文章营造了气氛。20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不管你是持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观点鲜明,并用还要给出恰当的理由,并且言之成理。理由的概括要结合全文内容,切忌生拉硬扯,无中生有。三、语言表达(17分)2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给它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样监测报告昨天出炉。这份“喜忧参半”的“体检报告”显示三大“看点”:消瘦和轻体重人群明显减少,视力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耐力素质有所提高。市教委表示,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监测报告显示,上海学生总体超重肥胖率19.4%,与2005年本市国民体质健康调研数据相比基本持平,但正常体重比例增加,消瘦和轻体重人群明显减少。与2005年相比,学生视力近视检出率1112岁为47.77%,下降5.75个百分点;1315岁为66.32%,下降1.79个百分点;1618岁为75.83%,上升0.13个百分点。这种居高不下,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明显与升学压力、看电视、打电脑游戏和营养等因素有关。反映机能水平的肺活量指标有较明显的提高,1118岁男女学生总体均值分别为3 446毫升和2 563毫升,其中男女生16岁增长率分别为12%和19.4%;反映灵敏协调素质的跳绳项目成绩,男女总体优秀率达47.3%,且女生好于男生;初高中各学段女生的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项目均值与2005年相比略有下降。答案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喜忧参半解析这段新闻在导语中已将主要意思写出来了,即导语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前半部分。根据字数的要求,选取主要信息即可。一般来说,新闻的标题应该包括新闻的主体(对象)和所发生的事件(是什么或怎么样等)。有些新闻强调时间,则必须表明时间,如汶川地震,在刚报道时是一定要有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的。若强调地点,则要交代清楚详细地点。这则新闻是关于中小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结果,所以“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这一主语不可缺少,“喜忧参半”则是调查的结果。22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一致。(4分)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答案(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23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分)诗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先把“诗是怎样写起来的”这个基本问题弄清楚,也许可以免去许多纠纷。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许多人在纷纷争论“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等问题。想明白一件事情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争来争去,终不得要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