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艺术风格谈_第1页
苏词艺术风格谈_第2页
苏词艺术风格谈_第3页
苏词艺术风格谈_第4页
苏词艺术风格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词艺术风格谈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词分婉约、豪放两体。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他的词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藩篱而成豪壮美一派,高空飘逸,清雄韶秀。苏词之豪放体现在词在内容、题材、格调诸方面。苏词即事抒怀,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他又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女性题材中跳出来,容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高妙胸襟。笔者认为,苏词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于传统婉约词外卓然自成一家,别开豪放一派苏词对香艳婉弱词风起了力挽颓波的救弊作用,为词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开拓意义。苏词别立心意,别开生面,抒写开阔胸怀,表现浩然正气,显露飘逸风度,境界开拓而高远。俞文豹吹剑录把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派给妙龄女郎浅拍低唱,而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来歌东坡的“大江东去”,确实很典型地道出了个中区别。苏词之豪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苏词之豪放寄于情境之中,艺术境界高大扩远苏词之美质,正在其天风海雨之中而多深隐幽微之内涵,也是他自己一贯所追求的“刚健而含婀娜”的审美理想。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本词是一首将宇宙与人生、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并含有哲理思想又富有艺术特色的词。作于密州时期,为最早的豪放词代表作。词一开始,就以奇崛的笔力,排空直入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呈现于读者面前,东坡借月抒怀,为传统的词境开拓了一个高远飘逸的境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紧接“明月几时有”的发问,意境从明月诞生开始,于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里有深沉的宇宙意识。读之如仙气飘渺于目前。歌罢,坡为起舞,从中可见“逸怀豪气”所包含的高远境界与高蹈精神。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写万里无云的中秋月夜,这是人们常见的,但加上“凭高眺远”四字,使境界全然不同。作者身在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长空更显得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从晴空写到明月,作者的想象像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片清凉的境地。他幻想遨游月宫:“便欲乘风,幡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逸。2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变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的内容为正体。而苏东坡却能首先在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变,所谓“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使之从离怀别绪,男欢女爱的狭窄范围里跳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如游猎、登览、怀古、感遇等统统驱使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艺概词曲概) 最引人注目而且影响极大的还是他的那些爱国忧民、怀古思今,言志咏物的词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借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抒发了贬谪生活中的作者,依然渴望为国家做贡献的怀抱,同时也流露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欲”一“恐”,流露了作者矛盾的思想。词人欲乘风去月宫,又怕禁不住寒冷而不去,意蕴含蓄且丰富。结合苏轼当时的心态,实是寄寓着“出世”与“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却又体现了还是“入世”思想占上风。同是中秋抒情词, 水调歌头既向往“琼楼玉宇”之纯洁,又嫌其太寒冷,既不满官场现状之污浊,又留恋现实人间的温暖,最后祝愿离人们在人间于千里之外同赏天上婵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于射猎中抒爱国壮志,激荡豪爽,给人以鼓舞、感奋。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词章倾荡磊落,雄奇清旷,独具一格,题材广泛,为宋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摘要: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他的词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藩篱而成豪壮美一派,高空飘逸,清雄韶秀,用清丽之景写淡泊之意,冰清玉洁,澄澈晶莹,写意用笔轻灵流转。3独立危行、高驰不顾的精神“野性”这种精神与苏轼的性格、品性具有内在的联系。苏轼的“野性”是人性中坦直自由的追求与黑暗现实压迫形成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是积极入世,抨击黑暗,指摘时弊与寄情山水,啸傲园林,追求心灵归隐,追求精神上的物我同一的对立统一体。他狂放不羁的态度不为皇权专制的时代所容,这就使苏轼更深一步感受到不自由的痛苦,而归耕的不可能实现,使他更多地借助佛老的禅境和大自然的魔境追求心灵的解脱,这就为黄州时期“野性”的完全形成奠定基础。苏东坡痛苦地感受到自己“狂直”的性格不能为时代、社会所容,感受到个性受到羁绊。“野性”不能为世所容,诗人却仍要独立危行,“任性”而为。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描写途中遇雨的生活琐事,抒发词人雨既不怕,晴亦不执著,对“晴”、“雨”均不介意的恬淡胸怀。诗人内心痛苦无法自抑,他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有时候,他借助诗酒,醉酒高歌,放浪于形骸之外,对仕宦生涯的批判,对自然的向往,跃然纸上,诗人的痛苦常常要直接借助大自然的魔境来消弭。“乌台诗案”后,“人生如梦”反朴归自然的主题,成为他后半生的主旋律。而与“野性”更相吻合的佛老思想,也就必然占据了重要位置。“人生如梦”是东坡在黄州写念奴娇词的主旋律。你看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雄伟壮丽的如画江山,还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伟业,都无法使他摆脱对人生、时代、社会的深刻哀伤。“人生如梦”成为这首雄放千古词篇的必然归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因此,可以说批判现实,力挽狂澜于即倒,力补青天之欲坠,固然是东坡精神;深深叹惋天之不可补,从而发出“人生如梦”那种对时代、人生的深沉哀叹,则更是诗案后东坡的本质特征。“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大自然的美景使人陶醉之,苏轼更进一步借助酒的麻醉,以完全忘却内心深处的痛苦,于是大自然成为诗人作品中的主要道具。在一首西江月的序中作者说:“春夜,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诗人的野性生活已然如在目前了。再看其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霜。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解鞍欹枕绿杨桥。杜鹃一声春晓。”这首西江月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我欲醉眠”一句充满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诗人醉眠在柔美的芳草里,似乎要和大自然拥抱。“可惜”二句充满了一位超乎尘世,“不知今夕何夕”的醉汉狂夫。其野性显露无遗。然而,超乎尘世的醉汉狂夫只是苏轼野性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说以这种形式掩盖和麻醉自己,其实他的内心极为痛苦。在卜算子中他说自己是一只飘渺的“孤鸿”。痛苦无法被人理解,“有恨无人省”,而这种痛苦的根源是由于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在于自己独立危行,不与黑暗同流。尽管黄州流放,处境险恶,生活贫困,但他仍然坦然乐观。苏东坡的豪放词在全词中仅占很小的比重,然而却是东坡词成就中最为人所瞩目的地方,他有大量的婉约词写得清丽、舒徐。二、婉约词的超旷、韶秀苏东坡的婉约词立意清新雅正,境界格调高远宏阔,词境清运空灵,词笔清超、健举。请看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的第一句,便隐含着作家伤春的情绪,你看那红艳的花瓣已从枝头掉尽,那尚未长大的,又青又小的杏子。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水乡村景,使读者的心情随之暂时舒展了一下。然而,往下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絮已飘落殆尽,春天即将逝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惜春的情怀,上片写春景是暮春哀景,基调忧郁,寄托了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下片写行人,他在墙外路上经过忽听得高墙内一阵姑娘的嬉笑声,并为笑声所吸引,很想多听一会,借以派遣自己抑郁的情怀。可笑声却渐渐的消失了,听不见了。这首词写得清丽舒缓、韶秀,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人生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或可即而不可留的常理。人们的生活感受也往往是这种追求感与失落感,多情“与”无情“并存的复合体。再如水龙吟(后阙)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阙的内容,并不是为花的凋谢感到悲伤,而是不能再次把落花送回到枝头上,也就是说为了不能挽回与落花同时消逝的春天而感到悲伤。那些落花经过晨雨之后,行踪何处呢?就像浮萍飘散满地。这象征春天的柳絮,其三分之二与尘土交混,其三分之一同流水飘逝,以此表示春天消逝。只有思妇和游子的眼泪,才如此纷纷扬扬,无穷无尽;才能够陌上闺中,无所不在;也只有思妇游子的眼泪,才能如此漫天盖地,葬送了大好春光! 行香子过七里滩“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婉约中见旷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于哀婉中见空灵。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他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苏词高大阔远,清丽舒徐,高出人表,给人以高旷舒徐的审美感受。人生多艰,深于哀乐又乐而能出,对人生之不幸与心灵的巨痛取超越态度,用清丽之景写淡泊之意,冰清玉洁,澄澈晶莹空明萧瑟之美,写意用笔之轻灵流转,飘然而来倏忽而逝如野云孤飞风行水上。他的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乘云御风以游于尘埃之表,创立一个玉洁冰清的灵境而具风神潇洒之。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豪放风格。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这段话对苏词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把诗文可写的内容,也写进了词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既可以抒情、写景,也可以叙事、说理,的确“如天地奇观。”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苏轼第一个用词来抒发自己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词中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可以看出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的滥觞。苏轼词的豪放,不仅仅表现在内容方面,还表现为议论纵横、笔力矫健的豪放风格。如水调歌头中秋一词。而最足以代表苏词豪放特色的要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它激情奔放驰骋,气势雄迈,境界宏伟壮阔,真正使人如“登高远望,举首高歌”。据俞文豹吹剑录载:有幕士对苏轼说,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故事说明苏、柳二人风格不同,也说明念奴娇突出体现了苏词豪放的特色。二是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